医药行业JAK1抑制剂专题研究:迭代上市,立足自免蓝海市场

医药行业JAK1抑制剂专题研究:迭代上市,立足自免蓝海市场
2023年05月25日 16:01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甘坛焕、韩世通、陈竹)

行业概况:JAK1 抑制剂,立足自免领域的广谱小分 子靶向药新星

JAK1 靶点具有丰富疾病谱,成药价值巨大

JAK 分子家族是生物体内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激酶和中心节点。JAK(Janus kinase) 是一类重要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 JAK1、JAK2、JAK3、TYK2 四种亚型,上游 为各类细胞因子的膜表面受体,下游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其信号通路的主要途径为:胞外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 后,激活与受体偶联的 JAK,激活后的 JAK 通过酪氨酸残基自磷酸化进一步加强激酶活性 后,磷酸化下游的 STAT,活化后的 STAT 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应基因的转录 过程。JAK-STAT 是胞内核心信号通路之一,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 程,并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JAK 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 JAK1 亚型为多条通路的共同核心。由于其广泛的细 胞功能,JAK-STAT 信号通路的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不同的 JAK 家族成员偏向于控制不 同的 STAT,每 2-3 个 JAK 分子结合形成聚合体后,共同负责一条通路,产生特异的生物 学效应,其中,JAK1 与炎症、癌症、免疫等疾病密切相关,JAK2 与血液系统的疾病密切 相关,JAK3 则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在 JAK 家族成员中,JAK1 是唯一可以与所有 三种 JAK 形成异二聚体的亚型,JAK1 功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因此近年来 JAK1 尤其受到广泛关注。通路相关疾病谱广泛,药物靶点潜力充足。JAK-STAT 通路的相关发现不仅为理解各 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血液疾病和肿瘤,也提示了 JAK 作为药物靶点的广阔前 景,其具体机制包括:①在自身免疫疾病中,JAK 抑制剂可介导免疫抑制,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升高;②在 JAK 突变诱导的疾病中(如骨髓增生性癌症),JAK 抑制剂可通过抑制 JAK 突变体发挥治疗作用。

全球多款 JAK1 药物迭代上市,高选择性抑制剂有望突破安全性难题

全球已有多款 JAK1 药物获批,可分为泛 JAK 抑制剂和特异性 JAK1 抑制剂两类。凭借优异的治疗潜力,JAK1 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门靶点,目前全球已有 9 款 JAK1 药物 获批,根据药物针对靶点的选择性,可分为两类,分别为选择性较低、结合谱较广的第一 代泛 JAK 抑制剂,除 JAK1 之外亦同时结合 JAK2、JAK3 或 TYK2 等同源靶点,包括芦 可替尼、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以及具有较高选择性、特异性结合 JAK1 的第二代抑制 剂,包括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等。

优劣势一体两面,安全性成为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重要难题。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 研发与获批较早,靶点为 JAK 蛋白上的酪氨酸激酶,可同时结合 JAK1、JAK2、JAK3、 TYK2 等同源靶点,作用较为广谱。针对不同 JAK 激酶的抑制可产生不同的疗效,但也会 造成不同的毒副作用。因此,尽管治疗领域广阔,但宽泛的 JAK 家族结合也带来较严重的 毒性,比如 JAK2 的错误抑制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贫血、JAK3 的错误抑制可引发免疫缺 陷及感染。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也使得 FDA 针对相关药物给出黑框警告,2021 年以来,FDA 对泛 JAK 抑制剂类药物多次作出审查延迟决定,安全性问题已成为该类药物的重要阻碍。高选择性 JAK1 抑制剂高效低毒,有望克服安全性难题。为了解决泛 JAK 抑制剂的 安全性问题,新一轮 JAK 抑制剂的研发旨在缩小靶向范围、提高针对 JAK 亚型的选择性。JAK 家族成员中,JAK1 亚型为多条通路的共同核心,是唯一可以与所有三种 JAK 形成异 二聚体的亚型,且与多种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 JAK1 抑制剂率先成为研 发热点,全球已有药物陆续获批上市。

JAK1 特异性抑制剂的诞生极大改善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问题,但目前获批的 JAK1 抑制剂尚未完全获得认可。如典型的第二代 JAK1 抑制剂乌帕替尼尽管对于 JAK1 具有高 选择性、整体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但对于 JAK2 也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导 致存在贫血等不良反应。此外,受第一代药物托法替布的大型随机安全性临床试验的影响, 包括乌帕替尼在内的第二代 JAK1 抑制剂由于目前上市时间较短、风险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也受到 FDA 黑框警告。提升 JAK1 选择性、进一步改良 JAK1 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已 成为领域内最主流的研发方向。

市场格局:全球市场高速发展,国内市场蓄势待发

全球市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引领用药迭代

全球 JAK1 抑制剂市场日趋火热,市场规模高速上升。自首个 JAK 抑制剂芦可替尼 2011 年获批上市以来,JAK 抑制剂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据各公司财报统计,2022 年销售 额约 100 亿美元,市场主要由诺华/Incyte 的芦可替尼(Incyte 负责美国市场、诺华负责美 国外全球市场)、辉瑞的托法替布、礼来的巴瑞替尼和艾伯维的乌帕替尼组成;其余产品 获批上市较晚,营收体量目前相对较小。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引领用药迭代,临床地位持续上升。据各公司财报统计,从用药 结构上看,目前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市场份额约 70%,仍占据主流治疗地位,但整体增 长逐渐遇到瓶颈,2022 年,除芦可替尼维持 10%以上增速外,托法替布、巴瑞替尼销售 额分别同比-26.8%、-25.5%,营收出现明显下滑。同时,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市场份额快 速上升,据艾伯维财报,首个产品乌帕替尼于 2019 年获批以来高速放量,2022 年销售额 达 25.2 亿美元,同比+52.8%。长期来看,凭借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二代 JAK1 抑制 剂有望逐渐取代第一代产品,引领临床用药的迭代升级。

国内市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国产新药蓄势待发

国内 JAK1 抑制剂市场规模较小,尚未充分发掘。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进入国内市 场较晚、销售体量较小,目前有 3 款第一代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分别为芦可替尼(2017 年获批)、托法替布(2017 年获批)、巴瑞替尼(2019 年获批)。据米内网统计,2021 年 三款已获批 JAK 抑制剂终端市场合计销售额仅为 12 亿元。

市场分析:自免领域新蓝海,JAK1 抑制剂布局全面

市场概览:自免蓝海市场蓄势待发,JAK1 抑制剂多赛道全面覆盖

自免疾病种类繁多、人群庞大。自身免疫疾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相关,常表现为免 疫系统异常活跃并错误地攻击及损伤自身的机体组织。自身免疫疾病已有 100 多种不同种 类,几乎可以影响机体的任何部位,常见的类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斑秃等。据《Recent insight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autoimmune diseases: improved prevalence estimates and understanding of clustering of diseases》(Liwen Xu, Kevin X. Liu, Maryanne M. Senna)研究统计,全球约 7.6%-9.4% 的人群患有各种类别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人群巨大。自免药物全球市场巨大,国内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自免疾病往往难以治愈、需要终 身服药,且部分疾病具有极高的严重性,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转 引自荃信生物招股说明书),自身免疫领域已在全球成为仅次于肿瘤领域的第二大药物市 场,2021 总市场规模接近 1300 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自免药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量临床需求尚未被挖掘及满足,2021 年市场规模约 30 亿美元,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医 疗水平不断提高,有望参照国外轨迹迎来高速发展,弗若斯特沙利文(转引自荃信生物招 股说明书)预计 2021-2030 年 CAGR 达 25.5%。

传统药物作用有限,创新药引领治疗升级。过去,针对自免疾病一般采用传统的抗炎 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 等。传统抗炎药可一定程度缓解疼痛、发热及炎症,但疗效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医学 技术的持续发展,多种创新靶向制剂陆续问世,大幅改善临床治疗现状,推动用药领域革 新。目前临床常用的创新药可分为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两类,常见的生物制剂主要包 括抗 TNF(肿瘤坏死因子)制剂和抗 IL(白介素)制剂两类,而小分子靶向药以 JAK1 抑 制剂为代表。

目前的自免药物市场整体可分为三大类:①风湿自免领域,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等,阿达木单抗等生物制剂上市多年、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为目前自免领域 最庞大的市场;②皮肤自免领域,主要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随着相关创新药研发 成功并陆续落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被挖掘,近年来市场迎来高速增长,企业投资 和新药研发日趋火热;③胃肠自免领域,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患者病程一般较为严重,疗效良好的生物制剂已逐渐成为一线用药,但临床仍存在较高未 满足需求。

生物制剂领域,TNF 疗法与 IL 疗法各有所长。从治疗格局来看,以阿达木单抗、英 夫利西单抗为代表的 TNF 抑制剂主要聚焦于风湿自免市场、已成为炎症性肠病的主流生物 制剂,同时拓展银屑病等皮肤自免市场。IL 抑制剂则根据不同的靶点聚焦在各个细分治疗 领域,如 IL-17 单抗(司库奇尤单抗)和 IL-12/23 单抗(乌司奴单抗)被广泛用于治疗银 屑病,IL-4α 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凭借在特应性皮炎领域的突破迎来高速放量。小分子领域,JAK1 抑制剂作用于细胞信号通路下游,具备广谱作用,在疾病领域的 覆盖更为全面。在细胞通路上,无论 TNF 抑或 IL,均需通过 JAK-STAT 通路进行信号传 导,进而启动下游的基因激活和蛋白表达,此外,IFN(干扰素)和 TGF(转化生长因子) 等其他上游通路也与下游 JAK 密切相关,因此,JAK1 抑制剂天然具有广谱优势。目前, JAK1 抑制剂已被证实可在风湿自免、皮肤自免、胃肠自免各个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此外, JAK1 也在传统生物制剂无法治疗的斑秃等适应症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非自免领域,JAK1 抑制剂被证明可用于部分肿瘤的治疗,用途极为广泛。

风湿自免:JAK1 抑制剂治疗类风关效果优异,比肩一线生物制剂

我们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为例,分析 JAK1 抑制剂在国内风湿自免市场中的现状及前景。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免领域最主要的细分市场之一,临床用药需求巨大。类风湿关节 炎(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发展至后期导致关 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据 2020 年国家皮肤与 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我国现有约 500 万 RA 患 者,RA 病程复杂、致残率高,早期、规范化治疗对 RA 的预后十分关键。在巨大的患者 基数和较高的治疗需求驱动下,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及我国自免领域最主要的细分 市场之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转引自先声药业招股书),2019 年相关市场规模约 130 亿元,至 2024 年有望达 300 亿元以上。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为治疗 RA 的主要药物,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分会发 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可将 DMARDs 分为四类:①传统合成 DMARDs,包括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②靶向合成 DMARDs,以 JAK1 抑制剂为主,如托法替布;③生 物原研 DMARDs,以 TNF 单抗为主,如阿达木单抗;④生物类似药 DMARDs,即生物 原研 DMARDs 的生物类似药。

目前传统合成 DMARDs 仍为治疗金标准,TNF 抑制剂及 JAK1 抑制剂发挥后线补充 作用。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分会发布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RA 患者一经确诊, 应尽早开始采用传统合成 DMARDs 治疗,首选甲氨蝶呤单药。当单一传统合成 DMARDs 治疗未达标时,常引入生物类 DMARDs(TNF 抑制剂)或靶向合成 DMARDs(JAK1 抑 制剂)联合治疗。

阿达木单抗全球布局领先,为 RA 二线治疗的主流药物。阿达木单抗于 2002 年在美 国获批上市,为目前市场最常见的 TNF-α 抑制剂。据艾伯维财报,2012 年以来阿达木单 抗销售额持续位居全球第一,2021 年一度突破 200 亿美元,RA 为其最主要的适应症;在 国内市场,阿达木单抗于 2019 年进入医保,目前已有 6 款生物类似药随之获批上市,市 场处于高速扩容阶段。阿达木单抗的主流治疗地位源自于其优异的临床疗效,超过 3000 人参加的多项大型研究结果陆续表明,阿达木单抗+甲氨蝶呤疗效优异,极大缓解包括甲 氨蝶呤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此前,鉴于阿达木单抗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代 JAK1 抑制剂更多用于 TNF 疗 法的后线补充。第一代 JAK1 抑制剂中的托法替布、巴瑞替尼已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 疗甲氨蝶呤等传统 DMARDs 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 RA 患者。由于作 用机制上的限制,JAK1 抑制剂无法与阿达木单抗等生物类 DMARDs 联用,而是一般与甲 氨蝶呤等传统合成 DMARDs 联用。因此,考虑到 JAK1 抑制剂的毒副作用隐患、以及 TNF 制剂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内外临床上更多将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 JAK1 抑制剂作为 阿达木单抗等 TNF 制剂的后线补充,在患者针对 TNF 制剂耐药或响应不佳的情况下换用 JAK1 抑制剂。托法替布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其针对 TNF 阻断剂反应不足者具有较佳 的疗效。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乌帕替尼新晋获批,适应症为 TNF 后线治疗。艾伯维的乌帕替 尼为新一代治疗 RA 的 JAK1 抑制剂。在国内,乌帕替尼于 2022 年 3 月获批 RA 适应症, 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 TNF 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 RA 成人患者, 适应症相比第一代的泛 JAK 抑制剂更为确切。乌帕替尼开展多项头对头临床,在各方面展现优效性潜力。艾伯维围绕乌帕替尼开展 的一系列针对 RA 适应症的 SELECT-RA 临床试验,覆盖一线初治、甲氨蝶呤疗效不佳、 生物制剂疗效不佳等多类患者,对照组各异,均取得优效性结果,有力证明了乌帕替尼在 治疗 RA 的疗效方面优于甲氨蝶呤、阿达木单抗、阿巴西普等临床现有主流疗法,且安全 性及耐受性良好,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头对头战胜阿达木单抗展现巨大潜力,第二代 JAK1 抑制剂临床地位有望突破。在 SELECT-RA 系列临床试验中,我们认为 SELECT-COMPARE 研究尤其关键。在该临床中, 乌帕替尼成为目前唯一在所有时间点的四大 RA 指标缓解率均显著高于阿达木单抗的创新 药物,兼具起效快、疗效好的优势,且长期随访下的整体安全性与阿达木单抗相当,未发 现 FDA 担心的 JAK 相关严重毒性问题。目前,受限于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带来的黑框警 告与毒性担忧,乌帕替尼在临床仅获批用于 TNF 后线治疗,随着其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持 续获得验证,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在 RA 领域的临床地位有望获得持续提升。

本土 JAK1 抑制剂已进展至 III 期临床,恒瑞艾玛昔替尼进展领先。本土 JAK1 抑制剂 研发进展顺利,其中恒瑞医药的 JAK1 高选择性抑制剂艾玛昔替尼于 2020 年开展 III 期研 究,目前进展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凌科药业/先声药业、福祈制药、科伦药业等企业的产 品已开展 II 期临床研究。艾玛昔替尼 II 期数据优异。恒瑞医药于 2020 年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公 布了艾玛昔替尼治疗 RA 的 II 期随机、双盲临床数据,该研究结果表明艾玛昔替尼兼具良 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 2mg、4mg、8mg 剂量组的疾病症状均较安慰剂组取得显著改 善、达到统计学意义;艾玛昔替尼治疗 RA 安全性良好,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可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与安慰剂组类似。整体上,艾玛昔替尼展现出第二代高选择性 JAK1 抑制剂的优异疗效。

皮肤自免:特应性皮炎蓝海市场迎来爆发期,JAK1 抑制剂疗效出众

我们选取特应性皮炎为例,分析 JAK1 抑制剂在国内皮肤自免市场中的现状及前景。特应性皮炎患者人群巨大,为目前自免领域增速最快的新兴蓝海领域之一。特应性皮 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常常具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多达 20%的儿童和 1%-3%的成年人被这种疾病困扰。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转 引自康诺亚招股说明书),2020 年中国约有 6570 万 AD 患者,其中约 50%为儿童及青少 年患者,预计到 2030 年 AD 患者将增加到 8170 万,且其中 30%为中重度患者。市场方 面,2020 年中国的特应性皮炎市场约为 6 亿美元,规模仍相对较小。近年来,度普利尤 单抗、乌帕替尼等创新药已在中国陆续获批上市,弗若斯特沙利文(转引自康诺亚招股说 明书)预计未来中国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有望于 2024 年达到约 15 亿美元、在 2030 年 达到约 43 亿美元,潜力巨大。

传统药物作用有限,创新药颠覆传统治疗格局。在 2020 年之前,针对中重度 AD 的 治疗尚无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AD 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通路,传统治疗通常以皮肤 保湿润肤剂为基础,加之糖皮质激素、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严重时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以阶梯式疗法的方式治疗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患者。其中,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等副作用,而非选 择性免疫抑制剂会整体压制免疫系统,可能会引发如造血抑制、肿瘤风险的潜在风险。由 于 AD 患者往往需要终身用药,传统疗法的副作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在治疗的同时 寻求更佳的靶向性与安全性迫在眉睫。自靶向 IL-4α 的度普利尤单抗上市以来,生物制剂 为 AD 的治疗树立了更高的标准,度普利尤单抗也凭借优异疗效和广阔市场迅速成为当前 的热门药物。

度普利尤单抗疗效优异,已成为新兴标准疗法。相比传统治疗的“三管齐下”疗法, 度普利尤单抗带来颠覆性的疗效改善,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响应比例,有效遏制患者的 湿疹、瘙痒等典型症状。度普利尤单抗上市后快速成为 AD 领域的标准疗法并纳入医保目 录,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热门药物。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获批上市,有效补充度普利尤单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度普利尤 单抗已成为 AD 领域的明星药物,但其并非完美,据度普利尤单抗药品说明书及赛诺菲相 应临床试验数据,其诸多方面有待后续创新药改进:①起效时间慢:3-7 天血药浓度达峰, 16 周达稳态浓度;②注射给药,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③疗效有限:度普利尤单抗引入后, 疾病控制不充分比例仍高达 42%;④不良反应:较高的结膜炎发生率(9.8%)和面部红 斑发生率(4%-43.8%)。第二代 JAK1 抑制剂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均已在国内外获批上 市用于 AD 治疗,有效弥补现有的治疗起效慢、患者依从性差、疗效有限、疾病控制不充 分比例高等未被满足临床需求。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均头对头优于度普利尤单抗,临床潜力巨大。头对头临床试验 表明,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相比度普利尤单抗具有明显优效性,具有速效、强效、长效 的特点,对患者头颈部、躯干、上下肢的皮损清除疗效均优于度普利尤单抗,可有效缓解 患者裸露部位皮损,且起效显著快于度普利尤单抗;在血药浓度达峰速度方面,阿布昔替 尼为 1 小时,而度普利尤单抗则需要 3-7 天;瘙痒和皮损缓解方面,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的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度普利尤单抗;此外,对度普利尤单抗应答不佳的患者,阿布昔替 尼展现出显著的皮损和瘙痒改善效果。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在治疗 AD 的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良好,未发现严重毒性隐患。安 全性方面,乌帕替尼重要/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均十分少见,阿布昔替尼严重和重度不良事 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度普利尤单抗常见的结膜炎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乌帕替尼 vs 度普利尤单抗的试验结果为 1.4% vs 8.5%,而阿布昔替尼 vs 度普利尤单抗的试验结果为 0.8%-1.3% vs 6.2%;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均未导致度普利尤单抗用药常见的面部红斑 反应。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疗效与安全性良好,临床地位有望获得突破。乌帕替尼和阿布昔 替尼均展示巨大的临床潜力:有效性方面,二者均在头对头试验中展示出优于度普利尤单 抗的效果,具备起效快、深度缓解、疗效持久多重优势;安全性方面,二者因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带来的黑框警告,毒性问题受到市场担忧,但临床试验中未发现二者存在严重的安 全性隐患,JAK1 的高选择性抑制有望带来安全性优势。未来随着临床证据的进一步充足、 以及市场教育的逐渐普及,第二代 JAK1 抑制剂的临床地位有望持续提高。国内 JAK1 抑制剂进展较快,恒瑞艾玛昔替尼率先完成 III 期。本土 JAK1 抑制剂研发 进展较快,恒瑞医药的艾玛昔替尼已完成 III 期临床,有望率先申报上市;此外,泽璟制药 的杰克替尼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凌科药业/先声药业、长森药业等企业的产品处于 II 期临 床阶段。

艾玛昔替尼 III 期数据新鲜出炉,兼具疗效与安全性。据恒瑞医药及其子公司瑞石生物 公司公告,2023 年 3 月,瑞石生物作为研究开展机构于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的 Late-Breaking 分会场汇报艾玛昔替尼 III 期临床结果,该分会场是 AAD 年会用于报道具有 突破性意义的临床研究,也是大会最受关注的环节。该研究结果表明,艾玛昔替尼 8mg 或 4mg 组均达到预设临床终点,能够显著改善中重度 AD 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两种剂量均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严重不良事件和导致停用研 究药物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未增加。艾玛昔替尼兼具疗效与安全性,有望快速成为 AD 领域内 JAK1 抑制剂的新主力军。

胃肠自免:市场需求持续升高,JAK1 抑制剂填补小分子临床空白

胃肠自免领域以炎症性肠病为主,以下分析 JAK1 抑制剂在该市场中的现状及前景。炎症性肠病分为两大类疾病,患者人数均逐年升高。炎症性肠病(IBD)由两大类疾 病组成,分别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 具有病程复杂、鉴别诊断困 难、难治患者比例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常表现为肠道炎症、组织损伤、持续的腹 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IBD 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轻度 IBD 未受到患者的普遍重视,存在较大未统计人群。我国 IBD 患者人数增速较高,据弗若 斯特沙利文测算(转引自迪哲医药招股说明书),2019 年我国 UC、CD 患病人数分别为 40.0 万、13.4 万人,预计 2024 年分别增长至 58.7 万、20.2 万人,2030 年分别增长至 91.8 万、28.3 万人,患者人数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生物制剂已进入标准治疗路径,在 IBD 领域立稳脚跟:UC:目前临床一般采用升阶梯治疗方案治疗。5-氨基水杨酸是 UC 患者在诱导和维 持阶段的治疗基础;糖皮质激素可在前 2-3个月迅速缓解症状,广泛用于中重度患者, 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不能用于维持治疗;免疫抑制剂被推荐用于重度患 者,但其副作用限制了作为维持用药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获批的生物制剂, 如英夫利西单抗、维多珠单抗也已经纳入临床指南,用于中重度 UC 的治疗。CD:生物制剂结合免疫抑制治疗已跻身中重度 CD 的一线首选疗法,已获批的常用 药物包括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多珠单抗等。

英夫利西单抗针对 UC 与 CD 均有优异疗效,为指南首位推荐药物,国内市场地位稳 固。英夫利西单抗于 1998 年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 IBD 的生物制剂,靶点与阿 达木单抗相同,均为 TNF-α。TNF-α 单抗的诞生大幅改善 UC 的疾病进程,使得 CD 患者 的肠道粘膜愈合成为可能,在 IBD 领域产生颠覆性改变。整体上,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赛妥珠单抗等 TNF-α 单抗之间的疗效及安全性类似,但英夫利西单抗因易耐药、需 静脉注射、专利已过期等问题,全球 IBD 市场份额已被阿达木单抗超过。在国内,英夫利 西单抗具有较强先发优势,UC 与 CD 适应症均已获批并纳入指南高级别推荐,且同类药 物阿达木单抗仅获批 CD、并未布局 UC,因此目前英夫利西单抗地位相对稳固。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在 IBD 领域逐步落地,填补临床空白:UC 领域:乌帕替尼国内外新晋获批,成为新兴的靶向疗法。乌帕替尼分别于 2022 年 3 月、2023 年 2 月在美国和中国获批 UC 适应症,市场尚未充分打开,后续表现值得 期待。据乌帕替尼药品说明书,从临床疗效看,在两项 III 期临床中,乌帕替尼在 8 周和 52 周达到主要终点,优势包括:①起效快,最早在第 2 周即可缓解;②缓解率高,第 54 周时,15mg 剂量/30mg 剂量组对比安慰剂组的缓解率为 42%/52% vs 12%,一线治疗具 有优于生物制剂的潜力;③对于生物制剂耐药患者具有极佳的疗效,第 54 周时,15mg 剂 量/30mg 剂量组对比安慰剂组的相应缓解率分别为 41%/49% vs 7%,有望填补生物制剂 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空白。在安全性方面,乌帕替尼在 UC 治疗中表现极佳,严重不良反 应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第 8 周为 3% vs 5%,第 52 周为 6%/7% vs 13%)。

CD 领域:海外逐步获批,国内有望快速落地。乌帕替尼已在英国获批 CD 适应症, 在美国、中国则均处于上市审批过程中,预计将在短期内获批落地。乌帕替尼的新药申请 主要基于 3 项 III 期临床研究,U-EXCEED 研究表明乌帕替尼针对生物制剂疗效不佳的患 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U-EXCEL 研究表明乌帕替尼可作为接续传统治疗或/及生物制剂 治疗的优异二线药物,U-ENDURE 研究验证了乌帕替尼用于维持治疗的疗效兼具高应答 率和较强的持久性。安全性方面,12 周的诱导研究中,乌帕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安慰剂组接近,而在 52 周的长周期研究中,乌帕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安慰剂 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鼻咽炎、痤疮和贫血,整体安全性良好。优异的数据有望推动乌帕 替尼在国内快速获批上市,填补 CD 临床的小分子靶向药空白。

本土 JAK1 抑制剂已进展至 III 期临床,恒瑞艾玛昔替尼在 UC、CD 领域均进展领先。本土 JAK1 抑制剂研发进展顺利,其中恒瑞医药的 JAK1 高选择性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的 UC 适应症于 2021 年开展 III 期研究,CD 适应症于 2022 年已完成 II 期临床,进展在国内管 线中均处于领先地位。艾玛昔替尼 UC 适应症 II 期数据优异,预计国内率先完成 III 期并获批。恒瑞医药作为 研究开展机构于 2022 年 12 月参与发表文章《Efficacy and Safety of Ivarmacitini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Phase II Study》(Baili Chen, Jie Zhong, Xiuling Li 等),揭示了艾玛昔替尼针对中度至重度活动性 UC 患者的 II 期临床研究数据。该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艾玛昔替尼 治疗 UC 疗效优异,在诱导治疗期结束的第 8 周,各剂量组(8mg QD、4mg BID、4mg QD) 的临床应答率相比安慰剂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艾玛昔替尼整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现严 重的安全性隐患。艾玛昔替尼有望在国产 JAK1 抑制剂中领先完成 III 期临床,凭借优异的 疗效数据获批上市。

自免新赛道:JAK1 抑制剂攻克斑秃,打开巨大崭新市场

发挥广谱抑制作用,开拓自免新市场。如前文所述,JAK1 抑制剂作用于细胞信号通 路下游,具备广谱调节作用,疾病谱极为广泛,除可覆盖常见的自免领域细分赛道外,还 可开拓现有生物制剂尚未打开的广泛市场,其中以斑秃较为典型,以下以斑秃为例介绍 JAK1 抑制剂在新开拓自免市场中的应用。斑秃为常见自免疾病之一,患病人数呈升高趋势。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非 瘢痕性脱发,归为自免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头皮突然发生的边界清晰的圆形斑状脱发, 轻症患者大部分可自愈,约半数患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少部分患者病情严 重,可累及全部头皮甚至全身被毛。斑秃人群基数较大,且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如 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人群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全球患病率呈升高趋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测算(转引自泽璟制药招股说明书),2020 年我中国约有 381.2 万 AA 患者,至 2030 年 预计达 464.9 万人。

斑秃为公认的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临床高度依赖激素疗法,长期无新药可用。AA 素来难以治疗,传统临床疗法主要分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二者均高度依赖糖皮质激素 的使用,外用激素疗法效果有限,一般仅用于轻中度 AA,而系统激素疗法则存在较大的 不良反应风险,不宜长期使用;除糖皮质激素疗法外,严重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疗法,但 不良反应严重、费用较高、停药后复发率高,惠及的患者有限。AA 难治的现状,与领域 内缺乏靶向治疗及创新药物密切相关,患者长期面临“无药可用”局面。

JAK 抑制剂攻克斑秃适应症,为领域内带来曙光,有望引领治疗格局迭代。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巴瑞替尼于 2022 年 6 月在美国获批重症斑秃适应症,2023 年 3 月在中国获批重症斑秃适应症,在海内外均成为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系统性治疗重度斑秃的创新靶向药 物。此前,巴瑞替尼在 SALT(脱发严重程度评估指标:100 分表示全部脱发,0 分表示没 有脱发)评分≥50 的重度斑秃成人患者中开展了两项随机、安慰剂对照、III 期临床试验, 结果表明,巴瑞替尼相比安慰剂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斑秃症状,且总体安全性良好。巴瑞替 尼的获批成为了斑秃领域内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口服系统性靶向治疗时代的来临。

本土 JAK1 抑制剂在斑秃领域进展较快,泽璟制药、恒瑞医药处于领先地位。巴瑞替 尼在斑秃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海内外多款 JAK1 也已经开展斑秃领域的治疗布局, 包括海外的托法替布、氘代芦可替尼等;在本土企业中,泽璟制药研发的泛 JAK 抑制剂杰 克替尼、恒瑞医药的高选择性 JAK1 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已进入 III 期临床,在国内进展领先 。杰克替尼 II 期数据优异,提示巨大市场潜力。泽璟制药于 2021 年在欧洲皮肤病与性 病学会(EADV)年会披露杰克替尼治疗重症斑秃的 II 期临床结果,整体疗效显著,耐受 性和安全性良好。在治疗第 24 周,50mg BID、150mg QD 和 200mg QD 三组的有效率 (SALT 评分较基线降低达 50%及以上,SALT50)分别为 59.2%、63.3%和 60.0%,各 剂量组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目前国内斑秃市场尚未发掘,存在巨大未满足市场需求, 位列第一梯队的国产 JAK 靶向制剂有望在上市后获得高速放量。

行业前景:商业化潜力巨大,多项优势逐渐展现

如何看待 JAK1 抑制剂的安全性:滥觞于黑框警告的担忧何去何从

伴随黑框警告,安全性担忧已成为 JAK1 抑制剂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黑框警告(Black Box Warning)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要求指定药品在处方药标签及相关文献 中特别标注的提醒,是上市后药品受到的最严重警告。黑框警告的出现,往往提醒临床医 生和患者,服用该药物伴随着巨大的不良反应风险。目前,绝大多数 JAK1 抑制剂均伴随 着黑框警告,导致其在临床的使用普遍受限、难以成为医生开具处方的首要选择,也严重 阻碍了 JAK1 抑制剂市场的扩容速度。

JAK1 抑制剂的黑框警告源于第一代泛 JAK1 抑制剂托法替布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托法替布为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的先行者,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冲击 TNF 制剂成为自 免领域的一线基石药物。但 2019 年以来,其报道的安全性问题逐渐被市场重视,并开始 受到黑框警告;2021 年 9 月,托法替布开展的长达六年的安全性研究(ORAL Surveillance 研究)宣告失败,该研究表明,托法替布在 RA 患者中相比 TNF 制剂展现了更高的患者心 血管风险和肿瘤风险,最终导致其安全性方面的隐患受到更高程度重视。

第二代高选择 JAK1 抑制剂的黑框警告为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引起,并非其本身的 安全性数据所致。托法替布在 ORAL Surveillance 研究遭遇重挫,引发市场针对 JAK1 抑 制剂的普遍担忧。ORAL Surveillance 研究的开展时间长达 6 年、纳入的患者规模巨大, 而其他的 JAK1 抑制剂尚未获得类似临床试验的成熟数据。考虑到 JAK1 抑制剂适应症范 围广泛、涉及患者规模巨大,FDA 出于审慎原则,认为乌帕替尼和巴瑞替尼的机理类似托 法替布,判定在其取得充分的安全性数据前,同样给予黑框警告。至此,尽管目前大部分 JAK1 抑制剂并未在临床中暴露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但均具有心血管风险、肿瘤、血栓和 死亡等方面的黑框警告。目前的临床数据表明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在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后续临床证据值得 持续关注。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很大程度归因于其对各个 JAK 亚型靶点的 广谱结合,如 JAK2 的错误抑制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贫血、JAK3 的错误抑制可引发免疫 缺陷及感染。第二代的 JAK1 抑制剂普遍具有高选择性,安全性大幅优于第一代泛 JAK 抑制剂。以典型第二代 JAK1 抑制剂乌帕替尼为例,现有的临床数据表明,其在 RA、AD、 UC 等领域的 III 期临床中,安全性均较为良好,并未发现严重毒性风险(详见前文“市场 前景”各部分)。目前其尚无更大规模的长期安全性研究结果,仍带有黑框警告,但后续 随着临床证据的持续完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的积累,临床地位有望逐步提升。

诸多优势加持,JAK1 抑制剂有望跻身自免领域新一代核心产品

创新药带领自免市场高速发展,JAK1 抑制剂相比生物制剂具有诸多优势。参照海外 市场的发展轨迹,随着 TNF 抗体的治疗地位日渐提高、以及 IL 抗体等新生物制剂的陆续 落地,创新药愈发在自免领域扮演重要作用,自免蓝海市场正在被快速发掘,有望成为肿 瘤后下一个创新药的巨大封口。而 JAK1 作为独特的小分子创新药,相比生物制剂具备诸 多独特竞争优势,有望推动其市场快速扩容,跻身自免领域新一代核心产品。核心优势:疗效优异,多个领域头对头击败主流生物制剂。在 RA 领域。乌帕替尼在 头对头研究中展示出优于阿达木单抗的疗效;在 AD 领域,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在头对 头研究中展示出优于度普利尤单抗的疗效。整体上,相比生物制剂,JAK1 抑制剂兼具速 效、强效、长效的优点,竞争优势显著。

重要优势一:填补生物制剂无响应及耐药市场,发挥后线支持作用。阿达木单抗等生 物制剂疗效优异,但并非对所有患者均能起效,且生物制剂作为大分子蛋白药物具备免疫 原性,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据《Loss of Response to Anti-TNFs: Definitio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Giulia Roda, Bindia Jharap, Narula Neeraj 等)研究统计,约 10-30% 的患者对初始抗 TNF 治疗无应答,约 23-46%的患者随着抗 TNF 治疗逐渐耐药而失去应 答。目前对于生物制剂疗效不佳的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在 RA、AD、IBD 等领域,JAK1 抑制剂均已被作为生物制剂应答不佳后重要的弥补手段。如在 RA 领域中,托法替布针对 TNF 阻断剂反应不足者发挥优异疗效,乌帕替尼的 SELECT-BEYOND 研究、 SELECT-CHOICE 研究也展现了其在生物制剂 DMARD 应答不足患者中的优异疗效。

重要优势二:小分子药物成本低廉,价格优势显著。自免疾病大部分无生命危险,且 难以治愈,需长期维持治疗,故患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肿瘤药物更高。因此,在进入医 保目录前,在海外畅销多年的阿达木单抗在国内长期未能打开市场。JAK1 抑制剂作为小 分子药物,相比 TNF 抗体、IL 抗体等大分子生物制剂,在分子结构和合成工艺上更为简 单,成本低廉,价格优势显著。

重要优势三:小分子药物为口服制剂,剂型具有便利性和依从性优势。在 RA、AD、 IBD 等诸多自免疾病领域,生物制剂已凭借优异疗效逐渐成为一线用药,但其绝大部分需 注射给药,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很多患者依从性较差,用药稍有症状缓解即自行停药, 导致病情进展。JAK1 抑制剂作为口服制剂,给药方式更便利、依从性更高。

重要优势四:发挥广谱作用,拓展全新蓝海领域。JAK1 抑制剂作用于细胞信号通路 下游,具备广谱调节作用,疾病谱相比常见的自免生物制剂更加广泛,不仅可在风湿自免、 皮肤自免、胃肠自免的常见细分赛道发挥较为全面的作用,还可拓展传统生物制剂无法治 疗的新适应症,如斑秃等;在非自免领域,JAK1 抑制剂被证明可用于部分肿瘤的治疗, 用途极为广泛。

综上,JAK1 抑制剂市场空间广阔。目前国内进口产品已获批的主要适应症包括类风 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关节炎、特应性皮炎、斑秃等,本土产 品相关管线均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有望在未来 1-3 年内陆续获批上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预测(转引自迪哲医药招股说明书),至 2030 年,全球 JAK1 抑制剂市场规模有望达 305 亿美元,国内 JAK1 抑制剂市场规模有望达 481 亿元。

个股聚焦:本土管线步入收获期,蓝海市场逐渐打开

恒瑞医药:艾玛昔替尼疗效优异,核心自免适应症全面布局、全面领先

公司为国内老牌制药企业龙头,创新转型成果逐步落地。公司历经多年发展,近年来 从传统的化学仿制药业务,加速至转型创新药领域。目前公司已有 12 款创新药产品获批 上市、超过 60 款创新药临床在研,研发管线基本全面覆盖了各领域的热门靶点,为国内 创新药获批产品、在研管线和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公司。公司的创新药逐步落地,预计将 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业绩驱动力

艾玛昔替尼为第二代高选择性 JAK1 抑制剂,在自免领域开展全面布局。艾玛昔替尼 由瑞石生物(恒瑞医药子公司)研发获得,是首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二代 JAK1 抑制剂, 也是首个在自免疾病治疗领域获得关键 III 期研究成功的国内自研第二代 JAK1 抑制剂。恒 瑞医药围绕艾玛昔替尼在自免领域的多条核心赛道开展全面的临床布局,目前已有大量临 床试验推进至 III 期临床,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密集获批上市。

艾玛昔替尼在自免领域布局广、进展快,多条核心赛道在本土产品中进展领先:(1)特应性皮炎(AD):艾玛昔替尼已于 2022 年 11 月完成 AD 适应症的 III 期临床, 成为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在特应性皮炎乃至全部自免领域首个获得关键 III 期研究成功的 JAK1 抑制剂。相关研究数据于 2023 年 3 月在 AAD 年会披露,结果表明,艾玛昔替尼 8mg 或 4mg 组均达到预设临床终点,能够显著改善中重度 AD 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两种 剂量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严重不良事件和导致 停用研究药物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未增加。

(2)类风湿关节炎(RA):艾玛昔替尼于 2020 年 7 月完成 III 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为目前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唯一在 RA 领域进展至 III 期的临床管线。此前,恒瑞医药于 2020 年在 ACR 年会公布艾玛昔替尼治疗 RA 的 II 期临床,结果表明艾玛昔替尼兼具良好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 2mg、4mg、8mg 剂量组的疾病症状均较安慰剂组取得显著改善、 达到统计学意义;艾玛昔替尼治疗 RA 安全性良好,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可控,严重不良 反应发生率基本与安慰剂组类似。

(3)溃疡性结肠炎(UC):艾玛昔替尼于 2021 年 12 月完成 III 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 为目前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唯一在 UC 领域进展至 III 期的临床管线。此前,恒瑞医药作为 研究开展机构于 2022 年 12 月参与发表文章《Efficacy and Safety of Ivarmacitini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Phase II Study》(Baili Chen, Jie Zhong, Xiuling Li 等),揭示了艾玛昔替尼针对中度至重度活动性 UC 患者的 II 期临床研究数据,各剂量组(8mg QD、4mg BID、4mg QD)的临床应答率相比安慰剂组 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艾玛昔替尼整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现严重的安全性隐患。

此外,艾玛昔替尼的部分临床管线尚未披露具体临床数据,但均已进入 III 期阶段,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4)强直性脊柱炎:公司于 2020 年开展 II/III 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工作已在 2022 年底完成,为目前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唯一在强直性脊柱炎领域进展至 III 期的临床管线。(5)银屑病关节炎:公司于 2021 年 10 月完成 III 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为目前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唯一在银屑病关节炎领域进展至 III 期的临床管线。(6)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公司于 2022 年 8 月完成 III 期临床首例患者入 组,为目前本土 JAK1 抑制剂中唯一在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领域进展至 III 期的临 床管线。(7)斑秃:公司于 2022 年 4 月完成 III 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临床进展位居本土 JAK1 抑制剂中的第一梯队。

泽璟制药:杰克替尼国内率先完成上市申报,具备先发优势

泽璟制药立足差异化治疗领域的未满足需求,聚焦创新药研发。泽璟制药是一家专注 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胆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驱动型新药研发企业。2021 年 6 月,公司首个产品多纳非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并拓展至肝细胞癌和分化型甲状腺癌两 项适应症;2022 年 5 月,外用重组人凝血酶上市申请获得受理;2022 年 9 月,公司提交 了杰克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上市,目前已进入现场核查阶段。杰克替尼为泛 JAK 抑制剂,立足差异化,通过 JAK2 机制布局骨髓纤维化适应症。杰克替尼的靶点包括 JAK1、JAK2、JAK3,具有泛 JAK 家族抑制作用。尽管在自免领域, 第二代 JAK1 抑制剂对靶点更加专一、安全性上具有优势,已在全球展现出逐步替代第一 代泛 JAK 抑制剂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泛 JAK 抑制剂可以通过针对 JAK2 等其他 JAK 家 族的靶点,作用于 JAK1 抑制剂无法布局的领域。目前杰克替尼进展最快的适应症为骨髓 纤维化,发病机制主要与 JAK2 通路相关,目前已经处于上市申报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 款获批的本土 JAK 抑制剂;此外,在自免领域,杰克替尼在常规的 JAK1 抑制剂核心市场 (如斑秃、特应性皮炎)也有较为前瞻的布局。

杰克替尼的多项适应症国内进展居前,具有先发优势:(1)骨髓纤维化:杰克替尼首发适应症,本土首个申报上市。骨髓纤维化市场空间大,临床需求未被满足。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弥漫性骨髓 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骨髓中生成正常血细胞的前体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引起异形红 细胞生成、贫血和脾脏肿大的一种疾病。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转引自泽璟制药招股说明书), 2020 年中国骨髓纤维化的患病人数为 6.1 万人,预计 2025 年增长至 6.3 万人,存量患者 人数约 30 万人。国内的 MF 靶向药市场于 2016 年才开始存在,目前进口泛 JAK 抑制剂 芦可替尼已经上市,为指南中的重要推荐药物,但目前整体市场渗透率较低,且尚无国产 新药。

杰克替尼治疗 MF 具备同类最佳潜力,预计成为首个国产靶向新药。杰克替尼为我国 首个针对骨髓纤维化患者开展注册临床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国产新药,目前公司已披露的 II 期临床数据优异,疗效与安全性相比目前的唯一同类进口药物芦可替尼具有优势,有望成 为同类最佳药物。杰克替尼用于中高危骨髓纤维化的上市申请于 2022 年 10 月获得 CDE 受理,目前已进入现场核查阶段,预计成为领域内首个国产靶向新药。此外,杰克替尼针 对芦可替尼不耐受的中高危骨髓纤维化患者人群亦表现出优异疗效,关键 IIB 期注册临床 试验已在 2022 年 8 月获得成功,后续有望申报上市,针对芦可替尼未惠及的空白市场发 挥补充作用。

(2)斑秃:杰克替尼于 2021 年 9 月完成 III 期临床的首例患者入组,目前国内进展 处于领先地位。此前,泽璟制药于 2021 年 EADV 年会披露杰克替尼治疗重症斑秃的 II 期 临床结果,整体疗效显著,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在治疗第 24 周,50mg BID、150mg QD 和 200mg QD 三组的有效率(SALT 评分较基线降低达 50%及以上,SALT50)分别为 59.2%、 63.3%和 60.0%,各剂量组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3)特应性皮炎:杰克替尼于 2022 年 7 月完成 III 期临床的首例患者入组,国内进 展位于第一梯队。(4)强直性脊柱炎:杰克替尼于 2022 年 9 月完成 II 期临床并取得成功。数据显示杰 克替尼针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和安全性优异,预计将在未来开展 III 期临床。

此外,杰克替尼多项适应症处于临床 II 期中,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中重度斑块状银 屑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未来上市后有望逐渐扩充适应症。

迪哲医药:戈利昔替尼立足差异化布局,全球首发开拓血液瘤市场

迪哲医药是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公司。迪哲医药坚持源头创新 的研发理念,凭借行业内领先的转化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平台,致力于开发出全球首创药 物和具有突破性潜力的治疗方法。公司的核心产品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均开展国际化布 局,中美两地双报。其中舒沃替尼已在国内提交 NDA 并纳入优先审评,海外未来预计在 美国递交 NDA;戈利昔替尼有望 2023 年在中国和美国两地提交 NDA。戈利昔替尼为第二代高选择性 JAK 抑制剂,差异化布局血液肿瘤领域。与其他常见 的 JAK1 抑制剂不同,戈利昔替尼避开竞争相对激烈的自免领域,转而拓展尚无 JAK1 抑 制剂获批的肿瘤领域,目前已进入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阶段,在完成相关试验后预计将在 中美两地申报上市。

我国 PTCL 发生率较高,每年新发超 2 万例患者。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 种异质性、通常为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转引自 迪哲医药招股说明书),PTCL 在全球占所有 NHL 病例的 7%,其中我国 PTCL 的发病率 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约占 NHL 的 25%。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转引自迪哲医药招股 说明书),中国 2019 年约有 2.26 万例新增 PTCL 患者,预计 2024 年和 2030 年新发病例会分别达到 2.54 万例和 2.90 万例;2019 年全球约有 3.6 万例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新发 患者,预计 2024 年和 2030 年新发病例会分别达到 4.1 万例和 4.7 万例。

戈利昔替尼 I/II 期临床试验数据良好,对比竞品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戈利昔替尼治 疗 R/R PTCL 的 I/II 期研究效果优异,截至 2021 年 5 月 31 日,共有 51 例患者入组第一 分组并接受戈利昔替尼治疗。49 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其中 21 例(42.9%)获得肿瘤缓 解,包括 11 例完全缓解(22.4%)和 10 例部分缓解(20.4%)。48 例(94.1%)患者发 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其中 30 例(58.8%)发生≥3 级 TEAE,大多数 TEAE 可 逆或可通过剂量调整进行临床管理。已上市的叶酸拮抗剂和 HDAC 抑制剂治疗的 ORR 在 25%-29%之间,维布妥昔单抗 尽管疗效更好但仅用于 CD30 阳性的患者群体中,CD30 仅在 30%的 T 细胞淋巴瘤中表达 且多集中于 ATCL 亚型。戈利昔替尼的 ORR 和 CR 均高于已上市的叶酸拮抗剂和 HDAC 抑制剂且不限制 CD30 表达情况,不良反应与同类产品可比,其中白细胞减少(29.4%) 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米托蒽醌脂质体,疗效-风险整体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戈利昔替尼 R/R PTCL 适应症有望 2023 年内中美双报 NDA。戈利昔替尼治疗 R/R PTCL 目前已经处于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阶段。我们预计在 2023 年 Q3 和 Q4 分别提交戈 利昔替尼在中国和美国的 NDA,有望在 2024 年在中美获批上市。同时,戈利昔替尼针对 PTCL 的一线维持适应症、CTCL 适应症均有启动临床试验,未来还有望推进至难治性骨 髓增殖性疾病、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等更多血液肿瘤相关适应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炒股开户享福利,送投顾服务60天体验权,一对一指导服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疾病 医药行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9 双元科技 688623 --
  • 05-26 西山科技 688576 135.8
  • 05-25 天玛智控 688570 30.26
  • 05-25 易实精密 836221 5.98
  • 05-25 新莱福 301323 39.0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