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基础设施建设重心转向,应用寻找确定性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基础设施建设重心转向,应用寻找确定性
2020年12月25日 20:0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新浪财经年度巨献,推出年度策略会,邀请200+金麒麟分析师、50+优秀基金经理专场直播,为投资者打造“全明星阵容”,全面透析2021年A股机会和风险,立刻观看

来源:未来智库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1. 军工通信景气持续向上,5G专网建设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1.1. 军工通信景气持续向上

军工通信领域景气度持续提升。落脚为我们关注的军工通信领域,短波、超短波等 通信设备从通信终端向综合系统、数据链演进;宽带通信等民用领域较为成熟的体 制在军用中渗透率提升。从 2020 年军工通信上市公司表现上看。我们仅选取相对 纯正的军工通信企业(七一二海格通信烽火电子上海瀚讯)为样本,观察细分 领域的行业景气情况。四家公司中,七一二、海格通信是典型的超短波体制军工通 信企业,烽火电子是典型的短波体制军工通信企业,上海瀚讯是典型的宽带体制军 工通信企业。2017 年,受到军改影响,四家公司营收总和和利润总和有所下降。2018 年以来,四家公司营收总和利润总和开始全面转好,持续至今。

1.2. 铁路和轨交专网面临升级

我国专网通信设备的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专网通信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专网通信市场 规模达到 200 亿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专网的持续投入,专业无线 通信设备市场未来几年将持续高速增长。专网通信产品是各国公共安全部门实现有 效指挥调度的必备装备,一般要求大型组网和高性能产品,因此政府与公共安全市 场是专业无线通信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从中国来看,占比达到 48%。其次,交通 运输、政府、军队等部门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和保障安全,也普遍有配套专网设备的 需求。

“宽窄带融合”带来行业新机遇。随着“宽窄带融合”(专网窄带、专网宽带和公网宽带) 新生态的良性发展,全球专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融合方案通过多种信息数 据与智能应用的融合,以快速处臵、可视调度、数据采集、智慧警务等多样化的技 术手段,构筑了一张充满着“智慧”的专用网络,使全球专网通信实现了从基础语音 走向科学智能的重大创新,在宽带系统、多模终端、智慧指挥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 的突破,真正实现宽窄带融合,使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更加高效智能,从而帮助用 户掌控全局、智慧决策。这也意味着,全球专网通信开始进入一个智慧专网的时代。行业专家预测,融合发展对终端及基站建设规模有较大提高,预计宽窄带融合带来 的将是窄带市场 10 倍量级的利润空间。

具体到铁路领域,认为从 GSM-R 向 5G-R 将成为必然。我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是 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经历了从传统的单 信道模拟通信系统、450MHz 模拟无线列调系统到 GSM-R、LTE-R 数字移动通信 系统的发展路径。5G-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阶段。5G-R 基于 LTE 5G 基础上专门为 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是铁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具 备高安全可靠、高速率传输、多业务融合等特点,满足 500km/h 高速列车移动通信, 承载 CTCS3/4 列车控制系统,铁路集群多媒体调度指挥、应急通信、防灾预警、视 频监控、铁路物联网等多种业务应用。

具体到城轨领域,认为从数字集群向宽窄融合方向演进。城轨领域无线通信的演进 路径为:专用信道方式——模拟集群方式——数字集群方式(TETRA 欧洲)—— 窄带、宽带数字集群方式(GoTa、GT800、PDT 自主研发),未来方向是宽窄带融 合(PDT+LTE 组网技术)。

2. 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迎来景气周期

2.1. 通导遥一体化是卫星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通导一体化将率先爆发

融合创新、面向大众应用成为卫星行业发展趋势。现代社会处在大数据时代,通过 对海量的多维度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盈余,实现 创新。卫星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机遇,通过对功能性卫星数据资源的整合,可以获 得价值极高的多维度时空数据。此外,根据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卫星行业面向大 众应用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渗透率、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市场化产业发展,是重 要的发展路径。

我国目前的卫星发展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现有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 彼此分立,信息交换困难。遥感卫星需要过境或者通过中继卫星下传数据,没有使 用卫星链路和组网技术,下传瓶颈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北斗导航卫星具有短 报文功能,传输容量可达 1000 字/条,但仍未具有宽带数据传输能力。通信卫星尚 无法对遥感卫星、导航卫星提供传输保障,用户主要面向专业用户,对大众服务不 足。这使在应对一些重大需求如应急救援、国家安全时,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现有卫星体系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我国过去的卫星设计、发射、运营体系, 基本都是用于满足特殊用户的特定需求,具有非常强的功能性,彼此间信息不互通, 面向大众的应用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一是不能满足未来快速响应需 求,各系统独立运行,信息交换迟滞;二是不能满足未来复杂多样需求,未来卫星 会面向大量行业、大众客户,往往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卫星综合满足;三是 不能满足未来高效利用需求,缺乏对卫星资源的一体化调度能力,导致资源浪费。

通导遥一体化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进一步的融合发 展,天基信息的精度和实时性将有很大提升,应用前景将进一步扩大。在特殊市场, 通导遥一体化可以保障军队不间断通信,持续、快速地获得详细的位臵和区域态势 感知信息,提高指挥作战和情报传递能力,实现信息化作战。在行业市场,通导遥 一体化可以实现从提供数据、静态服务和单一要素服务向提供动态服务和全要素融 合服务转变,更好地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物流监控、精准农业、数字施工等提 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大众市场,通导遥一体化可以为大众用户提供实时通信、高 精度导航定位、实时遥感数据等相关服务,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实现渗透率的爆 发式增长。

通导遥一体化对我国迈向航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美国、俄罗斯,我国航天 事业起步较晚,截至 2020 年第 1 季度,我国在轨卫星数量明显低于美国,位列全 球第二,其中通信卫星数量仅排名全球第五,发展较不均衡,反应速度不能满足国 家安全等重大需求。2015 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三部委联合编制了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其中提到“通过跨系 列、跨星座卫星和数据资源组合应用、多中心协同服务的方式,提供多类型、高质 量、稳定可靠、规模化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支撑各行业的综合应用。”通过 建立完善的通导遥一体化的天基网络信息体系,可以极大的提高卫星应用水平,发 展相关产业,对 2025 年建成航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卫星系统具有特殊性,通导一体化率先爆发。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本身即为通信、 导航一体,导航信息的传输、处理需要借助通信网络,特别是地基增强系统,此外 北斗还提供短报文通信,两者技术已出现渗透和融合。而遥感卫星系统相对特殊, 技术门槛较高,因此未来通信导航的一体化将率先爆发。

2.2. 卫星通信迎来空间段建设高峰期,应用市场静待建设初步完成

卫星通信相比地面通信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 中继站,通过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点或多点之间的通信。由于使用卫星作为中继 站,卫星通信相比地面通信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1)通信覆盖远。位于地球同步 轨道 GEO 的通信卫星,一颗即可覆盖 42.4%的地球表面。即使位于低地轨道 LEO 的通信卫星覆盖区直径也可以达到 4700km。(2)灵活性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建立 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快速开展服务。(3)通信成本不随通信距离增加而增加, 适合远距离通信和对人口密度小区域的服务。(4)灾难容忍性强。在自然灾害如地 震、泥石流、洪水等发生时,仍能保持稳定通信,是应急通信的关键手段。

卫星通信从地面通信的补充转变为星地融合。由于卫星通信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其 与地面通信存在有效的优势互补。1982 年,最早的 GEO 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INMARSAT(即海事卫星系统)正式提供全球服务,但受限于较高的成本和有限的 数据速度,仅在海洋、航空、地面等的特殊用户中应用,用户数较少。1998 年,全 球第一个 LEO 轨道通信系统铱星系统投入商业服务,同样面临了用户数较少的困 境,仅能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卫星、小型卫星等 技术出现突破,卫星通信速度提高,卫星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需要大量卫星的低 地轨道 LEO 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具有可实施性,星地融合、无缝网络覆盖成为发展方 向。

全球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迅速,美国星链计划独占鳌头。受益于技术发展,成 本降低,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卫星通信政 策和星座计划。低轨通信卫星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消费卫星带宽和卫星移动通 信业务占卫星服务规模比例不断提高。截至 2020 年第一季度,全球低轨通信卫星 在轨数量为 710 颗,占通信卫星总数的 58.8%,占在轨卫星总数的 26.6%。根据 ITU 频段申请统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低轨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将突破 22000 颗,低 轨道卫星承载量将达到当前水平的 30 倍。

中国低轨卫星通信计划蓬勃开启,拓展卫星通信应用市场。由于过去卫星通信成本 较高、传输速度较差,加之我国拥有较为发达的地面通信系统建设,我国的卫星通 信市场特别是民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较小,渗透率较低。根据中国电信统计,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卫星通信市场仅有约 30 多万用户。但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政策 引导和卫星成本降低,我国企业也积极推出了多个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2018 年 12 月,我国分别发射了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的首发 星,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实现零的突破。2020 年 4 月,卫星互联 网被正式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更是为卫星通信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通 信卫星系统空间段的建设将为应用市场的发展扫清障碍,极大拓展民用卫星通信应 用市场。

特殊市场、行业市场迎来更新换代,大众市场酝酿爆发。2016 年 8 月,我国成功发 射天通一号 01 星,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2017 年 4 月,我国成功发射 中星 16 号通信卫星,首次应用 Ka 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 强。而 2018 年以来,国内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纷纷发射试验卫星。卫星通信系 统空间段的通信速度、通信容量提升,将首先推动特殊市场、行业市场的更新换代, 随后扩展至大众市场,提高卫星通信整体渗透率。

2.3. 卫星导航乘北斗三号建成东风,深度融合引领高精度应用增长

北斗三号建成,性能显著提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 分组成。2020 年 6 月 23 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段完成全球组网。北斗三号系统作为我国 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最后一步,实现了从区域导航到全球导航的跨 越,非亚太地区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全球平均卫星可见数达到 15.11 个。卫星导航 系统定位精度也获得了提升,全球实测定位精度均值为 2.34 米。

建成卫星导航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世界上仅有 4 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 括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美国的全球 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alileo)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相比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 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时精度、定位精度、用户测距误差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了相当 水平,同时由于独有的混合导航星座布局,北斗系统能够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精度 的信息数据。此外北斗三号系统还独有短报文功能,能够为中国及周边用户提供单 次 1000 字的通信服务,为全球其他地区用户提供单次 40 字的通信服务,在应急救 援领域将发挥巨大作用。

卫星导航地面增强系统年内将完成建设,为高精度应用提供基础。在空间段卫星完 成全球组网的同时,地面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增强系统的建设也将在年内完成。地基增强系统可以使北斗/GNSS 高精度接收机通过地面基准站网校准,减小卫星定 位误差,在服务区域内获得更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目前已在中国建设超过 2600 个站,可提供动态厘米级和动态毫米级的服务;在全球建设 100 多个站,预计到年 底完成的框架站 200 个左右,可在海外提供动态亚米级和静态厘米级的精度服务。地面增强系统建设的完成为用户提供更高精度位臵信息,为拓展高精度应用市场提 供基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可提供动态厘米级高精度服务。

最新一代 22 纳米工艺高精度定位芯片发布,支撑高精度应用。定位芯片是卫星定 位导航终端的“大脑”,对卫星传输信息进行计算和处理,是终端最核心的部件。2020 年 7 月 31 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 22 纳米工艺高精度定位芯片在北斗三 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亮相。这一芯片在厘米级高精度定位领域具 有开创性意义,可实现实时厘米级和处理后毫米级精度,信号覆盖全系统全频点, 基带、射频、高精度算法一体化,支持片上 RTK,可满足车规级要求,尺寸及功耗 仅为上一代高精度芯片的 1/4 及 1/5,有力助力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高端应用需求的 实现。预计今年年底前,以此芯片作为核心的模组将交付客户,明年年初可实现量 产。对比国际上大多使用的 40 纳米工艺定位芯片,最新一代 22 纳米工艺芯片将进 一步扩大北斗终端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9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臵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3450 亿元,同比增速为 14.39%,近 十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4.36%,明显超过其他地区增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 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预计 2020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臵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过 4000 亿元。根据 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预测,2020-2027 年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 年复合增速为 8.6%,2027 年市场规模达到 478 亿美元。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重心向下游转移,产业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卫星导航产业链可 分为上中下游,上游包括基础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中游为终端集成和系统 集成,下游是运营服务。2012 年,上中下游产值占比分别为 16%、72%和 12%;而 2019 年上中下游产值占比变为 10%、46%和 44%。近年来卫星导航产业上中游竞争 加剧,价格稳中有降,而下游运营服务随着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更大范围的应用, 获得更高增速,产业链重心向下游转移,卫星导航产业链更加成熟,规模化应用爆 发已具备条件。

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广泛,与新技术结合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 高精度的、实时的时间、位臵信息,实现定位、导航和授时等服务。近年来,北斗 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 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在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 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突破的背景下,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正在加速深度融合,精细农业、精准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由卫星导航技术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 新经济不断涌现,终端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卫星导航需求大大增加。

特殊市场迎来更新换代机遇和新应用领域需求。特殊市场涉及军用、警用、防灾减 灾、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领域,牵涉国家安全等敏感信息,是国产替代最关键的 领域。虽然特殊市场国产替代过程已接近尾声,渗透率较高,但距离北斗二号系统 建成已近八年之久,初期采购终端使用时间已经较长,叠加北斗三号系统正式投入 使用,将带来稳定的更新换代需求。另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北斗导航新兴应 用领域,对位臵精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旧有终端无法满足,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或县区在积极探索北斗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 试点成熟后将带来需求爆发式增长。

行业市场规模化、标准化应用深化。行业市场包括交通运输、电力应用、高精度市 场、农业市场、工业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卫星导航能够为 行业应用提供实时或处理后的位臵、时间等关键信息,对推动行业智能化、自动化、 高效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目前北斗导航在交通运输、电力应用、农业市场等均有规模化应用,但大多处于区域试点状态。示范项目的完成建设、逐渐成熟后,项目 效果进一步显现,更大范围的应用已具备条件。以农用北斗终端为例,在 2019 年 北斗导航新疆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启动后,2020 年新疆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农用 北斗终端发放补贴量有明显上升,其他省区市未来也将出现相同趋势。

大众市场出现存量替代和新兴市场机会。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 长风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介绍,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超过 70%的入网智能手机支持 北斗定位导航服务,其余部分主要是由于苹果手机未支持北斗服务。但随着 2020 年 10 月 14 日,苹果公司发布 iPhone 12 系列产品在全球支持兼容北斗的位臵服务, 将带来存量替代和开拓全球服务市场的新机会,渗透率瓶颈将会被突破。此外,消 费级无人机和智能车联网市场正在蓬勃发展,Drone Industry Insights 预测到2024年, 无人机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431 亿美元,2018-2024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20.5%;ICVTank 预计全球 V2X 市场规模将由 2019 年的 900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16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2.4%。作为无人机、车联网的重要基础,高精度位臵服 务将获得百万级无人机终端和千万级车联网终端的新兴市场机会。

3. IDC 和云计算具备中长期成长性

3.1. IDC 基础设施景气度加速提升,明年下半年具备趋势性行情

需求端角度,5G、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技术快速渗透,带动 IDC 行业长期景气度加速提升。根据思科全球云产业调研报告,全球云数据中心年流量 将从 2018 年 11.6ZB 提升至 2021 年 20.6ZB,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1.2%,其中云数 据中心流量将从 10.6ZB 上升至 19.5ZB,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2.5%。云数据中心年 流量快速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下游 5G、物联网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根据 Ericsson 全球移动设备调查报告,2020 年 1、2 季度全球移动设备网络流量达到 45.16ZB 和 50.03EB,环比增长 14.2%及 10.8%,增速较 2019 年同期有所提升,预计到 2025 年 5G 移动设备流量占比将提升至 45%。预计物联网设备装机量将由 2019 年 107.7 亿 台提升至 2025 年 246 亿台,年均复合增速 14.8%。根据 CCS Insight 调查报告,全 球 5G 设备连接数量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27.2 万台,其中中国 5G 设备连接数将达到 10.4 亿台,占比 38%,2021-2015 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79.6%,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 家。在 5G 技术持续渗透,流量入口持续提升,应用场景持续扩展的推动下,数据 中心流量长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景气度不断提升。

供给端角度,IDC 运营商抓住新基建政策机遇加速产能扩张,中国 IDC 市场规模 2021 年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增长。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新基 建”建设进度,核心一线城市随后纷纷出台支持数据中心建设相应政策。IDC 运营 商抓住产能扩张窗口期,在 2019 年底到 2020 年上半年相继通过非公开增发、发行 ADS 等方式进行融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预计到 2021 年下半年,新建数据中心项 目将推动 IDC 行业释放新一轮增长。

市场空间方面,中国 IDC 行业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比重 不断提升。根据 IDC 圈预测,2019 年中国 IDC 市场规模达到 1562.5 亿元,2021 年 行业整体增速自 2014 年以来首次提升。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达到 7.4 万个, 占全球数据中心规模 23%,机架规模 227 万架,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数据中心市场仍 存在较大成长空间。目前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凭借单位能效、单位成本优势逐渐成为 全球数据中心行业主流发展趋势。根据 Synergy Research 调查报告,截止 2020 年 2 季度,全球共有 541 个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国占比仅为 9%,与美国占比 38%存在 较大差距。在中国 5G、云计算等下游领域需求带动下,中国 IDC 行业长期景气度 向好,具备充足成长动力。

下游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进入新一轮爬升阶段,带动 IDC 行业快速扩张。全球互联 网科技企业 2020 年上半年资本开支相较 2019 年明显回升,以亚马逊、微软、谷歌、 Facebook、Apple、IBM 为主的美国科技公司 2020 年 1、2 季度资本开支分别达到 224 亿美元、2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8%和 17.0%。国内以阿里、腾讯、百度、京 东、美团为主的互联网企业 2020 年前两季度资本开支分别达到 191.7 元和 295.7 亿 元,同比增长 12.2%和 110.5%。2020 年 3 月以来,国内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新基建 重大资本开支计划:4 月 20 日阿里宣布未来 3 年投入 2000 亿元,用于云计算、服 务器、芯片、网络等技术研发以及数据中心建设;5 月 26 日腾讯宣布未来 5 年投入 5000 亿元建设投资超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战略领域;6 月 19 日百度宣布未来十年继续加大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投入。全球科技企业新一轮资本开支扩张将显著带动 IDC 行业的加速发展。国内 IDC 行业 有望在 2021 年下半年迎来显著增长。

3.2. 企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混合云乘风而上

混合云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助推剂,兼具公有云低成本、可扩展性及私有云 部署灵活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混合云由多个云端系统组成云端基础设施,通过虚拟 化、容器、微服务及网络连接等技术实现多云环境,允许用户在不同云环境间共享 数据和应用程序。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企业传统 IT 架构重构难度大、历 史遗留成本高、敏感数据安全隐患等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向云端转型进程。混合 云由于兼具公有云低成本、高度可扩展性,以及私有云灵活部署、高安全性,是推 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理想的催化剂。一方面,混合云通过虚拟化和容器技术为企业提 供无需重构原有 IT 架构即可整体迁移上云的选择,在工作负载超出可用资源限制时 通过云爆发享受公有云无限可扩展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跨云管理平台可以对资源更 加灵活的配臵及控制,同时享受私有云的高度安全性。

混合云市场空间稳步提升,在云计算行业高速发展下具备长期增长性,PaaS 平台层 领域获益最大。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调查报告,2019 年全球混合云市场规模 522 亿美元,14-19 年均复合增速 15.6%,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达到 1335 亿美元,年 均复合增速 17.0%。受益于云计算行业整体快速发展,混合云在 IaaS、PaaS 及 SaaS 层的普及率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而 PaaS 平台在应用架构微服务化、计算架构无 服务器化趋势下有望成为混合云重要增长领域。根据 Gartner 预测,2019 年全球整 体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为 2421.5 亿美元,15-19 年均复合增速 26.%,预计到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615 亿美元,其中 PaaS 市场规模将由 2019 年 375 亿美元提升 至 2022 年 72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4.3%。根据艾瑞咨询报告,2019 年中 国公有云和非公有云市场规模分别为 1012 亿元和 601 亿元,预计到 2023 年将分别 达到 4234 亿元和 1148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43.0%和 17.6%。

需求端角度,混合云成为企业上云主流策略,安全性、合规及成本支出管理是企业 云迁移首要考虑因素。根据 Flexera《2020 年云计算现状报告》,选择混合云转型策 略的受访企业比例由 2015 年 55%提升至 2020 年 1 季度 87%,其中 53%的企业采取 多公有云+多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混合云应用场景中,应用程序多云环境独立部 署、数据集成、云端故障(灾祸)转移是主要应用选项。上云数据类型方面,涉及 企业财务、消费者及销售数据等核心敏感数据是混合云模式最佳应用对象。随着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完善,这些核心敏感数据在混合云模式下能够在安全可靠环境下发挥公有云大规模智能分析优势,进一步提升混合云应用场景范围

供给端角度,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纷纷布局混合云战略领域,旨在加强 PaaS 云平 台生态竞争实力。海外方面,2016 年微软、亚马逊相继推出 Azure Stack 和 VMWare Cloud on AWS 等混合云解决方案。2017 年 Google 宣布与思科和 Nutanix 达成战略 合作,共同发展混合云业务。2018 年,亚马逊率先推出混合云管理平台 AWS Outpost, 同年 10 月 IBM 宣布收购 Red Hat,旨在提升其混合云业务竞争地位。2019 年微软 和谷歌相继推出 Azure Arc 和 GCP Anthos 混合云管理平台。国内方面,2015 年阿里 云率先推出 Apsara Stack 专有云解决方案;2017 年华为、腾讯相继发布华为 FusionStorage 和腾讯云 TStack 混合云解决方案。2020 年阿里云推出 Apsara Uni-Manager 混合云管理平台。

混合云竞争格局方面,合作伙伴生态网络成为核心战略重地。目前全球主流混合云 厂商中,亚马逊拥有最广泛的云服务连接网络以及规模最大的 ISV 伙伴群体;微软 凭借在传统软件行业积累的客户和渠道资源具有硬件厂商战略伙伴优势;谷歌则发 挥在应用程序领域的生态资源形成较强的软件厂商伙伴优势;IBM、Oracle 等传统 IT 企业在部分领域与潜在合作伙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战略合作存在局限。

4. 物联网、车联网和云视频应用具备较强确定性

4.1. 无线通信模组行业发展三大逻辑

成本下降、技术升级、政策指引等因素共同促进行业终端放量。从物联网领域按照 功能属性可以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在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 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热点应用百花齐放。感知层作为物联网最基本的单元,最 能说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Strategy Analytics 预计 4G 模组将在两年到顶,5G 模组 2019 起步、2024 超过 4G。5G 模组预计被验证,但我们认为对 4G 模组过于悲观, 4G 模组在整个智慧城市领域停止增长前不会萎缩。在公用事业领域,LPWAN 对传 统表计的升级促进 NB-IoT、Lora 终端大规模推广。政策指引上,《关于全面推进移 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规划 2020 NB-IoT 基站将达 150 万个,NB-IoT 连接数将达 6 亿,目前差距仍较大。

从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若干家无线通信模组厂商收入情况来看,2016 年以来随着 4G、LPWAN 等模组成本下降,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过去三年,各种类型的无 线通信模组呈不同程度下降。2018 全球 7 家典型无线通信模组企业营收同比增长 32%,较 2017 提升 13 个百分点。

无线通信模组逻辑一:高端模组替代低端模组。产业逻辑为“技术成熟—发掘应用 —产品降价—应用放量—技术升级”的过程。当前正处于 2G 模组应用规模处于顶 部、4G 模组和 LPWAN 模组加速放量的阶段,5G 技术储备和产品布局、试用的过 程中。

无线通信模组逻辑二:市场集中度高、国内厂商加速,市场份额扩大。国外 Telit、 Sierra、Gmalto 2018 年收入增速同比约 4%,国内几家代表公司约 55%。2018 年 Sierra Wireless、Telit、Gemalto 市占率合计约 31%;移远通信日海智能广和通、高新 兴、有方科技市占率合计约 52%。所列公司全球市占率达到 83%。

无线通信模组逻辑三:部分模组企业走向通用化,另一部分走向垂直行业。微观上 看:部分模组厂商摒弃终端的研发,根据终端企业适用场景的需求,进行较为通用 的模组研发,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移远通信等。部分厂商进 行垂直行业延伸,从模组到终端的研发同时进行,并同时进行多个垂直领域的延伸,步伐迈向向应用层的智能终端。目的在于节省成本,并享受所开拓垂直领域内的行 业红利,如移为通信等。部分企业继续向上延伸,步伐进一步迈向平台层、以及应 用层的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领域,如日海智能等。

4.2. 车联网应用走向成熟

全球车联网应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俄罗斯、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70%以上的新组装车辆都已配备互联网接口。全球联网车数量2020年约3亿辆左右, 到 2025 年则将突破 10 亿辆。从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规模来看,目前已形成数百 家规模厂商,典型厂商安吉星全球用户已突破 700 万人。

5G/V2X 应用时代即将到来。2018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车联网(智能 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 5905-5925MHz 频段管理规定(暂行)》,规划了 5905-5925MHz 频段共 20MHz 带宽的专用频率资源,用于基于 LTE 演进形成的 V2X 智能网联汽车的直连通信技术,同时,对相关频率、台站、设备、干扰协调的管理 做出了规定。随着 5G 和 C-V2X 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正在加速融 合。2018 年高通推出了 9150 C-V2X 芯片,兼容 LTE 和 5G 通信。起亚在 2018 年 CES 上展出了全新概念电动车 Niro EV,搭载全球首款 5G 网络打造的车载无线传 输系统,基于该网络,驾驶者可通过脸部和声音识别“登陆”车辆,并可进行预先 个性化设臵。预计 2025 之前,大部分新车都将联网,同时联网汽车渗透率也将不 断提升。而随着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车联网功能的付费意愿也将提高。短期车联网市场增长主要依靠新增硬件数量和用户增值消费,2021 年将过千亿元。同时由于 2020 年 5G 技术的推广应用、V2X 技术发展、用户增值付费提升等因素, 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 60%。根据企查查平台信息,经营范围为车载通讯 设备的企业稳定增长,2018 年已超过 1000 家。

4.3. 云视频行业有望在后疫情阶段迎来高速发展机遇

全球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将近百亿美元,云视频会议在企业上云大趋势下具备长期发 展动能。根据 Frost&Sullivan 调查报告。2019 年全球视频会议行业规模约 9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6.7%,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15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9.3%。根据艾 瑞咨询报告,2019 年中国视频会议行业规模为 154.8 亿元,预计到 2023 年达到 219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9.0%。在云计算技术推动下,基于云端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逐 渐成为企业首选通信方式,根据 Synergy Group 报告,2019 年全球企业统一通信及 协作服务支出规模达到 467 亿美元,10-19 年均复合增速 9.8%,其中托管/云端解决 方案为 31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16.5%,占总支出比例由 2010 年 31%提升至 2019 年 68%。根据 Grandview Research 报告,2019 年统一通信及服务(UCaaS)和通信 平台及服务(CPaaS)市场规模分别为 315 亿美元和 39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将分 别达到 1706 亿美元和 8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23.5%和 9.9%。

需求端角度,云视频会议在疫情期间迎来用户增长红利,后疫情阶段有望凭借技术 及成本优势实现长期确定性增长。云视频会议行业在新冠疫情期间迎来绝佳用户培 育机遇,迅速扩大客户群体,并在远程办公模式下逐步提高企业及个人用户粘性;后疫情阶段,云视频会议有望在企业上云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大趋势下充分发挥技术 及成本优势,在中小微企业群体中进一步普及。相较传统视频会议系统 MCU 系统 架构复杂、难以实现大规模拓扑、维护成本高昂等弊端,云视频会议通过公网传输 的简化结构有助于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更灵活的视频会议网络部署,同时为大型 企业提供定制化视讯系统服务。应用行业方面,教育、金融、政府等行业是云视频 会议发展初期重要应用领域,有望依托该领域企业云转型趋势拓展应用场景。

供给端角度,传统通信厂商、云通信厂商及平台型厂商进行“云+端+行业”竞争布 局,后疫情阶段具备网络效应优势企业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目前云视频行业处 于发展初期,以亿联网络为主的传统通信厂商具备企业客户资源优势;以会畅通讯为主的 SaaS 厂商在拓展中小企业具备低成本与运维优势;以腾讯、阿里、华为为 主的平台型厂商具备丰富的 C 端客户以及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后疫情阶段 在短期突发流量红利消退后,依托网络效应形成的客户价值网络有助于云视频厂商 持续提升份额。

5. 重点企业分析(略)

5.1. 上海瀚讯:军工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稀有领军企业

5.2. 七一二:超短波通信龙头,受益需求放量和产品升级

5.3. 海格通信:无线通信、北斗导航持续景气

5.4. 佳讯飞鸿:有望受益于铁路 5G 专网通信和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5.5. 光环新网:IDC 项目积极推进,多种融资方式并举

5.6. 数据港: 大客户合作紧密,IDC 规模加速扩张

5.7. 城地香江: 转型成功,价值逐步受认可

5.8. 奥飞数据:机柜规模稳步增长

5.9. 科华恒盛:和大客户战略合作,IDC 业务长期成长性明确

5.10. 移远通信:4G 和 NB-IoT 模组放量,5G 模组成熟,龙头加速成长

5.11. 移为通信: 轻资产 M2M 优质企业,短期受疫情影响,静待恢复

5.12. 宁水集团:NB-IoT 物联网智能水表迎风口,长尾价值和研发投入价值凸显

5.13. 新天科技: 公用事业领域多栖物联网终端头部企业

5.14. 会畅通讯:云管端布局见成效,云视频产品需求放量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北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31 重庆银行 601963 --
  • 12-30 征和工业 003033 --
  • 12-28 惠泰医疗 688617 74.46
  • 12-25 江天化学 300927 13.39
  • 12-25 博俊科技 300926 10.7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