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郭磊:下半年经济修复和稳增长政策是宏观定价的主线索

广发证券郭磊:下半年经济修复和稳增长政策是宏观定价的主线索
2022年07月06日 07:16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点击观看直播回放>>广发证券郭磊:【2022中期市场展望——宏观专场】复苏成共识,“稳需求”动能何在?

  回首2022年上半年,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表现看,郭磊在7月5日《首席连线》直播中指出,出口是三驾马车中最有韧性的一驾,投资在今年前五个月的表现大致算是中性,消费的增速则在年内明显偏低。

  展望下半年的宏观经济,郭磊认为,短期来看经济的环比恢复是确定的,但逐月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可能会到达新的均衡位,再往上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约束。

  具体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抓手,郭磊指出,今年逆周期政策的主要抓手是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下半年来说,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稳增长”依然会围绕固定资产投资。从空间上来说,可以有增量财政政策工具来缓和财政收支的缺口,可以继续因城施策、稳定地产投资,还可以鼓励新产业投资,以及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投资等等。

  展望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郭磊提示注意几大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欧美加息幅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海外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国内主要的风险点一是区域性的疫情,二是猪肉价格的上行斜率。在此情况下,对于资本市场,郭磊的主要看法是抓住主线,规避风险。


广发宏观首席郭磊

  【对话全文】

  年初至今,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遇到多方面挑战。在您看来,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端对宏观经济的拉动表现如何?您又是怎么看待整体宏观经济对资产的定价的?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从这三驾马车来看,今年出口的贡献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增速低于去年,但依然属于三驾马车中最有韧性的。今年一季度出口的同比增速接近16%,二季度出口的表现估计在11%左右。这主要和前期海外制造业补库存以后,海外供给的恢复速度慢于需求有关。但同时,也有中国制造本身的韧性。我们看到,一些出口产业的“新势力”影响逐渐上来,比如今年一季度整体汽车的出口增长87%,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增长100%以上。

  从第二驾马车看,今年前五个月投资的表现大致算是中性,累计同比增长6.2%。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结构特征,就是基建增速比较高,基建发力来对冲地产的拖累,这是目前比较典型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消费增速在今年年内明显偏低。前五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只有-1.5%,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只有-0.7%。这其实主要是疫情带给场景、渠道约束的影响。比如整个消费部门里面,像餐饮、汽车、家电、服装、化妆品同比跌幅比较深,显然是受渠道以及使用场景的影响。

  这是今年三驾马车的大致情况。伴随着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引擎的变化,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这样的结构也有一定的反应,包括出口产业链在年初以来的表现,包括在疫情冲击相对比较集中的时候,股市所进行的对应资产的盈利下修,以及在疫情影响逐步弱化之后,分行业资产的表现都能够看到市场的有效性。

  放眼全球,您对当前全球宏观环境是怎么看的?海外经济的运行情况会对国内经济有怎样的传导和影响?

  在疫情之后,欧美推出了对经济的救助举措,包括美国连续推出了几轮纾困救助法案,主要是针对居民部门的,这个过程带来了财政赤字率的超常扩张。我们看到,美国赤字占GDP的比例在2020年出现了剧烈的回升。

  我们知道,从经济学逻辑上来说,如果公共部门的支出异常扩张,那么要平衡流动性、维持低利率,美联储需要被动扩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总资产在2021年出现了剧烈的扩张,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5%。这带给海外经济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明显的。

  本来在疫情期间,消费环境的受限就会带动一部分被动储蓄,再叠加利率低于中性利率、货币宽松,所带来的货币幻觉相对会更加明显。所以,2021年海外主要经济体需求阶段性上行的斜率是比较高的。而疫后供给没有办法一下子上来,对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消费国来说,总供给修复的速度慢于总需求,如果供给存在缺口、需求又上升比较快,这在逻辑上就会带来通胀。

  所以,疫后海外的宽松实际上推动了总需求曲线的右移。这个过程叠加供给缺口,带来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通胀的超预期上行。通胀上来之后怎么办?欧美经济就进入了政策被动收紧的周期。这个过程,实质上相当于通过货币收紧把需求曲线左移,把价格给压下来。

  另外一个背景是海外的库存已经见顶。正常情况下,伴随着库存的见顶,经济会逐步放缓。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推动货币收紧、需求曲线左移,会不会引发经济衰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未来还需要再进一步观察。

  所以,对海外经济来说,简单总结就是疫后财政和货币的扩张导致通胀,对通胀的治理带来的需求曲线左移又进一步引发经济衰退风险。

  这个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觉得主要是两个链条。一个是出口部门,在2021年海外经济扩张的时候,出口其实面对着非常好的环境。如果海外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这会对出口带来一些影响的传递。

  第二是通过全球流动性来传导,也就是平常金融市场关注比较多的美债。伴随着通胀的上行周期,全球流动性会有收紧效应,这对全球资产市场,特别是长久期资产会有一定的估值压制。而未来如果衰退预期得到强化,那么海外流动性过紧的压力可能会逐步过去,美债收益率也会逐步触顶。在这种背景下,资产所面临的估值压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年初宏观层预设了5.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是目前市场上普遍认为,今年1到2月高开之后,3到4月或呈现低走的状态。展望下半年,您认为我们的宏观经济整体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走势,背后的逻辑又是怎样的?

  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家一般会用高频数据来观测经济。从高频数据看,六月份国内经济处在继续回升的过程之中。比如,主要城市的地铁客运量目前在逐步回升。像比较早采取常态化防控的深圳,六月份的地铁客运量同比已经转正。目前,上海的地铁客运量没有恢复到正常月份的水平,但是也在继续改善。

  另外,货运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工业部门需求,包括一部分消费部门需求的影子指标。目前,全国的整车货运流量在继续回升。6月前四周基本上在逐周上升,而且相比上一轮疫情之前的三月份依然有比较明显的空间。所以对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首先需要认识到,在疫情这一强外生冲击把短期增长砸到谷底之后,伴随着新一轮常态化防控的成立,经济会出现一轮相对比较确定的环比修复。

  对于这个修复,其实我们从逻辑上也很容易理解。有部分省市从集中居家变为集中恢复生产、生活,部分产业链从0到1复工,部分消费和生产补偿性回补,这些都会表现在短期经济数据上面。在疫后,至少看未来几个月的话,这样的环比恢复应该还是主导性的力量。经济逐步改善、向正常值去回归,同时,经济也存在一定约束因素。

  在今年下半年,我觉得约束因素主要包括几点:第一个是海外库存,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海外库存已经见顶开始回落,这意味着这一轮出口的增速可能会逐步放缓。第二,投资中基建很强,但是地产投资可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拖累。第三,在目前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居民的生活半径有所缩短,社交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高于正常时段。在这样的防控密度之下,消费应该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存在天花板效应。这是今年下半年整个经济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环比恢复是确定的,逐月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可能会到达新的均衡位,再往上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约束。

  总结一下对今年下半年经济的展望,我觉得基本由两块构成。一块是经济的环比恢复,短期来看是非常确定的。目前,高频数据在改善,而未来继续存在修复的空间。第二是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同比约束会逐渐浮现。这个约束既来自外需,海外库存的回落带给出口的影响,也来自内需,就是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消费的天花板效应。所以,整个经济的恢复可能会是在一定程度以内的,这是我们对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大致的理解。

  当前,国内和海外经济周期出现错位,海外加息也比较强。在您看来,内外周期差异以及海外比较强的加息,会对国内的货币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和海外的政策周期确实有明显的不同。在2020年疫情之后,可能两边的货币政策相对来说都是偏松的。但是在2021年,刚才我也谈到了,海外,比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继续扩张,但是国内在2021年,金融政策是有收紧的。

  首先,我们通过“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考核抑制了地产系继续信用扩张。其次,我们对隐形债务也进行了一定的化解,这其实抑制住了整体货币投放总量,2021年社融有了负增长。这带给2022年的情况是,我们在2022年需要推动需求曲线右移,政策主要的任务是稳增长。而海外主要是推动需求曲线左移,它的主要任务是抗通胀,这在逻辑上确实会导致内外均衡的矛盾出现,包括经济学上喜欢讲的“不可能三角”,就是人民币资产会面临一定的内外均衡压力。

  但实际上我们观察下来,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这种内外均衡的压力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大——有肯定是有,但是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大。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因素被市场忽视了。

  我理解的这种特点的背景原因之一,可能是这一轮海外加息周期落地相对偏晚。它的政策本来应该走在通胀曲线之前,但现在走在了通胀曲线后面。当加息周期落地的时候,通胀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失控了。超预期的通胀打破了对海外资产的预期,会导致贴现率的抬高,导致海外市场长久期资产的价值对应下降。

  所以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中国资产在固定收益的利差下,是不占优的。比如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比我们的十年期收益率还要高。但是在风险收益的利差下,可能会相对占优,这样内外资产存在微妙的平衡。

  这样的平衡压力之下,其实内外政策周期背离对我们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像市场理解的那么大。所以,国内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基本面的逻辑。

  今年上半年来看,我们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呈现一个主动扩张的特征。您对于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有哪些预期,它会更加地宽松和积极吗?如果会的话,又有哪些可能的抓手?

  从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今年逆周期政策的主要抓手应该是固定资产投资。因为,首先,出口是一个外生变量,不是我们完全能够决定的;消费在防控常态化期间,还是存在一定约束的。我们刚才也提到,它跟居民生活半径有关系,跟社交距离有关系,最终跟防控政策也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逆周期政策的主要抓手就是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一点来的。比如留抵退税,是为了带动制造业投资;财政前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为了带动基建;五年期LPR下行,房贷利率下行,是为了稳定地产投资。所以年初以来,整个上半年的宏观政策实际上都围绕着固定资产投资这条线展开。对下半年来说,我觉得这一主线,依然是理解政策的最主要线索。

  那么从下半年来看,无论是财政还是就业,依然有一定的压力。财政这一块,今年跟预算相比,目前无论是狭义财政还是广义财政,都还有一定的缺口。而就业这一块,今年上半年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略微偏高,特别是16到24岁的失业率。所以,今年下半年稳增长依然非常明显地具备必要性,也具备紧迫性。

  而对于下半年来说,“稳增长”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我觉得依然会围绕着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点。从空间上来说,我觉得可能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增量财政政策工具,我觉得可以有增量财政政策工具来缓和财政收支的缺口。另外一块,继续因城施策,去稳定地产投资。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新产业投资,以及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投资等等。

  而围绕这几点,无论是我们的财政政策还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实都可以发挥作用,这是我对今年下半年整个政策的预期。在某种意义上,今年下半年政策继续稳增长,继续加码,我觉得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具体的方向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再进一步观察。对于市场来说,它其实也有这样一个盲盒效应和想象空间。

  随着国内的疫情进入下行通道,您认为疫情对今年的宏观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对于疫情,我们看到今年在疫情集中发生的时段,比如今年四、五月份,它对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我们看四、五月份的经济数据,所有接触类的需求降幅都是最大的,比如消费、地产销售、服务业降幅都非常深。而非接触类的需求,比如工业、投资这些都好一些。像出口投资,基本上维持在正增长,这是疫情影响的一个特点。

  第二,从区域上来讲的话,今年疫情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像长三角、东北这些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的区域,今年二季度的数据回落幅度一度比较大。比如汽车行业,在二季度的数据回落幅度就比较大,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上海是汽车业的重镇。当然,这也对应着疫情过去之后,整体恢复速度会比较快。

  目前,我们已经从疫情的集中影响进入了新一轮的常态化防控。新一轮常态化防控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容防控和经济。比如,深圳市应该是比较早进行常态化防控的城市。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深圳的高频数据陆续恢复。像深圳的地铁客运量,到5月最后一周差不多拉平了2021年的季节性情况,到了6月上旬同比转正,在继续上升。所以,疫情虽然有影响,但是一旦进入新一轮常态化防控,可以有效压制住疫情爆发的量级,就可以一定程度内兼容防控和经济,经济环比修复的通道也就此打开。

  如果把过去3年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理解为W型曲线,那么武汉保卫战相当于第一个谷底,今年四、五月份的上海保卫战,相当于W型的第二个谷底。新一轮常态化防控后,相当于从第二个谷底再次走向右半边。右半边最大的特点,是经济环比修复的通道打开。

  对于2022年的资本市场,您是怎样看待的?您认为它与宏观经济相比哪个更乐观一点呢?如果有所复苏,主要动能又会在哪里?

  资本市场面临的定价因素是很复杂、多元化的。但是每个阶段会有阶段的主要矛盾,会有主定价线索。比如,回顾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宏观定价的四个阶段,从前往后依次是美债收益率影响定价、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定价,到了三、四月份是疫情冲击影响定价,五月份开始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经济的修复和稳增长政策影响定价。

  刚才我们提到,伴随着新一轮常态化防控的成立,经济环比修复的过程也就此打开。同时,今年下半年政策有必要继续稳增长。所以在这个阶段,经济修复和稳增长政策就是宏观定价的主线索。

  在这个阶段,本质意义上市场其实对三个过程作反映,一是新一轮常态化防控的成立。这在四月底之前,市场可能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第二,是经济环比修复的空间逐渐打开。参照2020年的经验,市场会对经济环比恢复过程逐步定价。前期,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小的数据实验,如果用用电量的环比来代表经济,会发现在武汉疫情之后,沪深300指数的变动跟用电量超额环比增速,基本上还是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这证明在经济环比恢复的阶段,环比恢复就是一个关键的定价线索。

  第三个是稳增长政策的空间。站在目前时点来看,至少稳增长政策应该没有落地完毕。往三季度去看,应该有继续的空间存在。所以,基于目前的时点去看资产定价、去看资本市场,我觉得相对还是存在一些积极因素。

  目前这个阶段,定价主逻辑就是经济修复和稳增长政策定价,基础逻辑没有变化。

  展望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您认为我们的资本市场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风险?您对下半年资产配置有哪些建议?

  从风险因素来说,可以简单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国内经济风险。

  对外部风险来说,一是目前美国在继续加息,未来欧洲其实也有加息可能。如果加息幅度在市场预期内,应该还好;如果阶段性加息幅度超市场预期,那么对全球风险资产可能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外,大宗商品是今年影响全球通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近,大宗商品的价格确实有比较明显的缓和,但未来也继续存在不确定性,包括一些供给冲击的影响等等。

  还有一点,是海外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这一轮能源成本已经上来了,库存周期在高位,再叠加上连续的加息。如果后续哪一个月,或者哪一个季度,欧美经济数据不好,可能会引发市场关于衰退的担忧,而且市场可能会一度把担忧放大。

  对国内经济来说,环比修复的过程还是大概率的。主要的风险点一是区域性的疫情,我觉得这一点还是需要去关注的。第二个是国内的猪肉价格目前在上行周期。如果后续斜率偏高,可能会引发对短期通胀风险的担忧。

  从风险因素来看,主要是这些点。对于资本市场,我的主要看法是抓住主线,规避风险。

  拉长时间线看,您对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比如说未来5年、10年的经济增长怎么看?您认为它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看短期经济要用显微镜,可以看得足够细,但看长期要用望远镜。看长期的话,很多问题都是细枝末节,决定整个经济主线的就是关键的几条大逻辑。

  从长期视角看中国经济,我倾向于觉得,如果几条线索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那么依然可以支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第一,是中国明显偏高的储蓄率。中国目前的国民储蓄率依然在45%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也就在23%左右。从经济学的道理讲,储蓄率约等于投资率,投资率约等于趋势增长率。如果这样的高储蓄率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那么依然是我们高增长的条件。

  第二,目前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依然处在释放期。我们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从研发相关的指标,比如Nature index,从企业端创新的指标,比如PCT专利占比来看,中国的创新能力依然在典型的上行周期。

  第三,是目前依然比较明显的市场化空间。如果未来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推进,那么全要素生产率还会存在进一步提升的余地。这是从长周期视角下,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10年依然具备的一些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环节依然比较关键。比如,我们刚才讲到高储蓄率。这样的高储蓄率怎么变成有效的投资率,这也是未来5年我们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从2035年的增长目标倒推,未来15年依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比如,未来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能需要在4.7%左右。如果未来5年增速需要在5%以上,那么构成投资的几个主要成分,比如制造业、基建、地产投资,可能都需要有底线增速——如果哪一部分增速更低,其他部分就需要进行有效弥补。而且,考虑到像基建、地产都是广义财政的中间变量,这中间的平衡就更复杂。所以,如何确保投资率均衡,如何确保各部门在杠杆上行的周期良性降杠杆,我觉得这是未来5到10年的关键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这个过程直接决定名义增长率中枢。而名义增长率中枢又是股价的最终定价锚。2005年以来,中国的名义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2.2%,而同期Wind全A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2.7%。也就是说,如果把时间拉长,A股能够提供名义GDP附近的年均复合回报率。所以,未来名义GDP落在什么位置,相对来说就非常关键。

  对债券资产来说也一样。过去5年,名义GDP两年平均增速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值差不多在2.7倍。这就意味着,如果未来名义GDP的中枢是9%,那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中枢就是3.3%;如果名义GDP的中枢像2020、2021年那样平均是7.7%,那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中枢就是2.85%;如果名义GDP更低,那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会更低一点。

  关于中长期,我们大致是这样的看法。第一,长期偏乐观,如果有几个资源禀赋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那么依然可以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第二,从中期来看,投资率如何打平是中国经济最关键的问题,它将会决定未来5年名义GDP中枢大体在什么位置。第三,名义GDP中枢最终是股、债两种资产的定价锚。

  最近,通胀也是一个大问题。您对未来通胀的趋势怎么看?为什么国内的通胀弱于国际的情况?通胀对资产定价环境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

  谈到通胀,还是要区分短期和中长期。首先,从短期视角看,目前全球通胀的压力在缓和过程中。我们平常看通胀,习惯于看CRB指数、CRB工业原料指数等等,目前它们都在同比回落的过程中,截至当前已经经历了三个季度以上的下行。如果未来没有特别强的外生冲击,即大宗商品环比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那么同比放缓应该会持续到明年二季度。这会影响我们对主要经济体PPI、CPI以及国内PPI的理解。就短周期来看,确实在放缓的过程之中。

  为什么本轮国内通胀低于海外,我理解可能有几个因素。第一,欧美央行在2020年、2021年资产负债表扩表非常剧烈,而国内货币供应相对收敛,而且2021年金融政策转收紧一度带来了社融负增长,相当于广义货币的回收效应。第二,2021年国内的房地产调控,客观上也压制了内需定价工业品价格上行压力,比如建材价格在房地产调控后的变化。还有,保供稳价也带来了煤炭等关键价格到一定阶段的稳定效应。第三,2021年,海外消费有超常规的扩张,这是通胀上行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在国内,常态化疫情防控模式之下,消费不太容易显著扩张。以上三个因素导致国内整体通胀依然在可控区间。

  通胀的另外一个观测维度是中长期,它的影响在中长期可能也会更大一些。我们倾向于认为,新的10年,全球通胀的中枢和弹性会大于过去10年。首先,过去10年主要是产能过剩,现在压制价格的产能因素就已经消除。过去10年,我们一直在治理产能过剩,很多行业已经有本质意义上的变化。第二,碳中和。全球的碳中和将抑制上游的供给。第三,近两年起来的一些新兴制造业对于原材料有广泛需求。第四,如果未来疫情影响趋于弱化,那么被影响、耽误了几年的全球资本开支也会有一轮恢复周期。最后一点,地缘政治和逆全球化也会对全球供应链形成破坏。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从中长周期来看,新的10年,中枢和弹性会大于过去10年。其影响主要是对资产定价范式的影响。它不是一个短周期视角,我们需要从中周期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第一,通胀弹性如果扩大,商品、特别资源品的价值理论上会上升。第二,对债券市场来说,过去10年对它非常有利的货币宽松、工业通缩,这样的定价环境可能不太容易再出现。第三,就股票来说,由于全球通胀中枢的抬升,贴现率是上升的。

  这种情况之下,单边拉长久期、抬高估值的过程就不再那么有利,资产配置的均衡化和多元化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有网友提问,输入性通胀会不会带来通胀方面的风险,从而影响货币政策?

  输入性通胀确实是下半年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之一。这一轮全球定价的商品,定价因素不光是需求,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供给。而供给冲击往往不太可预测,比如今年上半年的地缘政治对原油、工业商品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不确定性,在下半年可能会继续存在。在中性的假设里,我们还是按供给环境相对稳定、大宗商品同比逐步放缓这样假设。但确实,如果中间供给有波动,可能短期会带来全球定价的商品上行斜率的变化,并且通过输入性通胀给我们带来影响。

  这一点,可以当做一个风险情形。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对我们的货币政策会有一定的约束。因为对于央行来说,稳定物价也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只能边走边观察,至少在目前相对中性的假设来看,国内的政策主要取决于国内宏观面的逻辑。我们倾向于觉得,目前这块的压力不是太明显。

  还有网友提问,目前怎么看当前宏观环境下企业盈利的趋势和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总量角度来说,企业盈利其实就是名义GDP的影子指标。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经济的量,就是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表现如何。第二,是价格的趋势如何,留给企业的盈利空间如何。第三,是利润率。量、价、利润率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盈利,它跟名义GDP的趋势大致对应。

  从今年年内的趋势来看,今年二季度的企业盈利有非常大的下行。今年四月份应该是企业盈利的谷底位置。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伴随着新一轮常态化防控的成立,首先从量的角度来说,经济应该出现环比比较明确的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盈利也在4月形成谷底。我们估计,后面的两个季度内,企业盈利的趋势应该还是震荡上行。当然,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个不利影响因素,就是价格趋势。PPI目前是放缓的,带给总体企业盈利的影响相对偏负面,可能会导致盈利的斜率低于量的斜率。

  当然,对这一点,要去区分上游、下游企业。上游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对于中下游,有一部分行业因为上游价格放缓,利润空间反而会扩大。这点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企业盈利的变化,我们大体结论是两点:第一,总的趋势在经历疫情,经历谷底之后,应该会是逐步改善的过程。第二,结构性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为价格在变化,上、中、下游可能会有利润趋势的分化。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卫晓丹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3 楚环科技 001336 --
  • 07-11 国博电子 688375 --
  • 07-11 隆达股份 688231 --
  • 07-06 宝立食品 603170 10.05
  • 07-06 中科蓝讯 688332 91.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