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指数强势翻红,白酒概念延续强势 【立即开户,领取福利】
和晶科技三季度增收不增利,前次募投项目失利,再次募资惹人忧
来源:红刊财经
原创 红刊社
近日,和晶科技股价连续出现异常波动,然而,从其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来看,其业绩表现并不好,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毛利率下滑且远低于同行业水平,盈利能力明显偏弱。有意思的是,随着股价的上涨,其高管发布减持公告,要减持所持公司的股份。同时,公司还发布定向增发公告,拟募集资金扩大产能,然而,其前次募投项目失利,数亿元资金收购的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部分募资项目甚至“流产”,故其本次再募集资金就难免令人担忧了。
三季度增收不增利
和晶科技主要从事物联网业务与教育业务,主要产品为微电脑智能控制器、系统集成、网络接入及家庭终端设备。近日,和晶科技股价波动异常,单日涨幅曾一度高达20%,但反观其基本面,情况却不容乐观。10月27日,其三季报出炉,今年前三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11.71亿元、净利润1861.52万元,二者同比增速分别为10.31%、-25.7%,表现为“增收不增利”。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17.24%、17.73%、15.50%,今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出现下滑,利润空间收窄。同时,根据其在8月24日发布的增发可行性报告显示,其列举的可比公司为和而泰、拓邦股份、朗科智能,上述期间,行业毛利率均值分别为18.45%、21.98%、24%,不难看出,和晶科技的毛利率低于行业均值,尤其2020年三季度,低于行业均值8.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其盈利能力不及同行业公司。
表1 同行业毛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各公司历年财报
其实,近年来和晶科技的业绩情况都有些不尽人意,2018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2.7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了11.02%,且由于当年计提了坏账、商誉等减值损失合计达6.95亿元,导致其当年净利润巨亏8.35亿元。而2019年,其营收虽然同比增长了14.68%,实现金额达14.59亿元,但其净利润仍盈利甚微,仅实现188.34万元,这与其十几亿的营收规模相比,几乎可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其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均为负数,金额分别为-7.19亿元、-1313.43万元,可见,其盈利水平着实不佳,今年前三季度虽有一千多万元的利润,但这样的基本面的情况恐难支撑其股价的长期上涨。
大股东质押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股价的攀升,和晶科技高管开始筹划减持公司股份。据上市公司9月16日发布的股东减持预披露公告显示,其财务总监王大鹏欲减持不超过193400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04%,主要用于偿还股权质押借款,以解除个人的股权质押风险。
事实上,和晶科技多位股东的股权处于高位质押状态,据Wind统计,持有上市公司16.56%股权的大股东陈柏林股权质押率已达百分之百,其余6位股东的股权质押率也不低,倘若日后和晶科技的股价大幅下跌,其股东质押的股权将会面临平仓风险,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故该风险不容忽视。
表2 公告披露大股东质押统计(万股)
前募投项目“流产” 再次募资令人担忧
同时,和晶科技近期拟实施非公开定向增发,据8月24日公告显示,其拟募集资金6.1亿元,其中4.27亿元用于智能控制器扩产建设项目,1.83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可行性报告显示,智能控制器项目建设期为2年,总投资额为5.06亿元,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9.35亿元,净利润7045.40万元。从项目描述来看,若投资成功,和晶科技的业绩水平将大幅提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和晶科技的美好愿望能否顺利达成,因为其此前的募投项目,就曾经失利,部分募投项目甚至“流产”。
据和晶科技发布的前次募投项目实施情况介绍,2016年其实施了一次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净额5.32亿元,用于收购上海澳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润科技”)100%股权,澳润科技的“无线业务新媒体云服务平台”和“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验证及产业试验平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其中上述两在建项目的承诺投资额为1.53亿元,但至2018年末,其投入金额仅3720.53万元,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其项目的投资进度仅为24%。并且2018年12月28日,和晶科技称受行业政策变化,市场用户规模降低,以及面临5G技术的推广,澳润科技在建项目的可行性发生变化,故终止项目。
而收购澳润科技后,其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业绩承诺期内均完成了业绩承诺,完成率分别为124.77%、217.81%、106.31%。且由于其2017年翻倍完成了业绩承诺,还获得了90.84万元的业绩奖励。然而,承诺期一过,其业绩立刻变脸,2018年该公司从此前的盈利数千万转为巨亏2.89亿元,无奈之下和晶科技当年对该公司计提了3.75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
由此可见,和晶科技前次募集投入的数亿元项目资金收购的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部分项目“流产”,这就不免令人对其本次再次募集资金项目产生担忧。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