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首个“工业上楼”项目来了!记者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办“一区一特”专访活动——徐汇区新型工业化媒体采访中获悉,位于漕溪路270号的老凤祥总部最快将于10月底启动改造程序,通过拆落地改建,成为地上地下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智造空间”,集设计、生产、展示于一体,助力这一有着176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实现产业链数字化全覆盖。
老凤祥总部所在的徐汇区,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具有显著的工业积淀优势。据悉,近五年间,徐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10%,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923亿元,居上海中心城区首位,已初现制造业回流趋势。今年上半年,徐汇区在机构改革中全新组建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成为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工办”,聚合区内企业资源与产业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空间改变,“灵魂”是数字化
创立于1848年的老凤祥,目前已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拥有近60家成员企业的上市公司,在全国黄金珠宝行业中占有8%的市场份额,稳居我国黄金珠宝龙头品牌的行列。
但企业在势头良好的数据中,依旧敏锐察觉到了“隐忧”。位于漕溪路的总部大楼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大楼迈入“骨质疏松”阶段,“古早味”浓厚的外形和陈旧的内部结构也与品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不符。
为此,徐汇区积极支持老凤祥探索“工业上楼”,目前企业总部内人员及物资正陆续搬迁。预计4—5年后,这里将落成一栋全新的老凤祥大楼,建筑高度将超70米,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地下面积1.5万平方米,具备都市工业、都市旅游、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市产业、数字化产业等功能要素。大楼地上目前约1.0的容积率在完成“工业上楼”后,也有望提升至4.5左右,由内而外实现“脱胎换骨换新颜”。
不过,“工业上楼”并非简单将扁平化的厂房变为“垂直工厂”。在物理空间改变之外,真正的内核和“灵魂”,是企业运营的数字化、立体化。
据介绍,目前老凤祥正打造云端制造协同平台,以大数据驱动制造。“我们的产业链比较长,在全球有6000多间门店,亟待从制造端到销售端全方位提升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制造能力,及时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为此,一个智慧程度更高的“总部大脑”,对老凤祥实践“快产、快消、快补”的经营模式有着关键作用。
布局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
老凤祥总部项目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个“工业上楼”标杆,已获评上海中心城区首个“智造空间”优质项目,未来将打造成为时尚消费品制造业的新标杆。在此之前,上海已涌现蓝帆医疗、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等“工业上楼”案例,松江等市郊也在开展相似探索。
但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以“工业上楼”为切口推动制造业回归都市中心,始终不是易事。
在漕河泾开发区徐汇本部深耕32年的精密仪器及衡器制造龙头——梅特勒托利多,也在寻求“工业上楼”的可能性。公司运营经理沈侠义介绍,企业的产能供应链增长遇到瓶颈,需要更大场地为称量实验室、电化学实验室等的研发工作和产能提升奠定基础。“希望有机会成为徐汇第一家灯塔工厂。”
截至目前,徐汇区的工业门类已涵盖工艺精品、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化学化工和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代表企业分别有老凤祥、捷普科技、上海贝岭、复宏汉霖等。在徐汇滨江,依托百年龙华机场以及航汇大厦等载体,徐汇正着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发现,不同行业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均有着各自的产业特点,但结论殊途同归。“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过新的生产工具构成新的生产关系,人工智能肯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产工具’。”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张超群说。
徐汇区通过率先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大模型赛道,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先手棋。据悉,市区联手共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揭牌一年来,已聚集超200家大模型企业,集聚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通用大模型、商汤的日日新enseNova大模型体系、稀宇科技的MiniMax-ABAB大模型、阶跃星辰的阶跃大模型等底座基础大模型,正成为上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