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创新 投资、科技一个都不能少

绿色保险创新 投资、科技一个都不能少
2024年08月03日 22:13 市场资讯

  2023年,中国的绿色保险业务赔款支出达1215亿元。巨灾频繁发生、环境相关诉讼增多等现象也使得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上升,对其承保与定价能力产生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构建相关绿色保险风险解决方案、拓展新的业务板块带来巨大机会。当下,保险机构正积极通过创新产品、投资绿色产业和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加大和提升服务质效,助力绿色产业实现风险减量。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显著上升,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现实且紧迫的任务。根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2023年自然灾害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454.5亿元。

  于是,整个保险业对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的发展都很“上心”。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三个重点:扩大绿色保险保障覆盖面、加大绿色投资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实现自身绿色运营。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保绿色保险产品共提供风险保额68万亿元;中国人寿绿色保险各主要险种保费规模、保险金额稳步增长,保额超4178亿元;中国平安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超251亿元,保额超176万亿元;中国太保绿色保险提供保额超8万亿元。

  五家A股上市险企在各自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中也披露了绿色保险及绿色投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五家A股上市险企的绿色保险保额共计235.09万亿元,绿色投资规模则为9066.64亿元,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

  其中,财险公司是绿色保险的“主力”,三家上市财险公司所属集团2023年的绿色保险保额均在十万亿元至百万亿元的范围之内,且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人保2023年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7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平安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373亿元,较上年增长近49%。而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作为两家纯寿险公司则均提供了千亿元级别的绿色保险保额。

  政策引路:

  促进绿色保险与产业协同

  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定期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绿色融资数据统计工作,发挥各类资金的支持作用,完善绿色保险统计标准,推动保险机构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

  监管对于绿色金融的方向指引和规范体系也正在密集搭建。

  2022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同年11月份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2023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以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

  《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立足具体操作层面,从业务服务领域和典型产品的角度出发,对绿色保险作出规范,将绿色保险产品按照领域(场景)、保险类别、细分保险类别及示例产品分为四级目录。例如,四级目录中的示例产品地铁建筑工程一切险、铁路安装工程一切险,在三、二、一级目录中分别属于轨道交通保险、绿色交通类保险、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分类指引与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有效衔接,有利于进一步引领全行业在各细分领域创新深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风险管理与保障作用。同时,为更好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经营主体也期待进一步对发展方向、激励约束政策、监督评价体系、信息共享机制等提出政策引领和支持。

  2024年4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经过5个月的征询意见期后,正式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绿色保险发展的负债端及投资端的重点任务、能力支撑及工作保障等提出要求,提出到2030年,绿色保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明显提升,社会各界对绿色保险的满意度、认可度明显提升,绿色保险发展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指导意见》从负债端提出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提高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水平、服务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与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推进城乡建设节能降碳增效、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等。

  《指导意见》同时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稳中求进、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协同推进、开放合作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确保绿色保险的有序发展,也为保险业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指导。

  从政策影响来看,《指导意见》的发布将有助于提升保险业的绿色发展水平。通过强化风险意识,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保险可持续发展,保险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同时,政策的实施也将促进绿色保险与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各领域绿色发展政策和标准有序衔接,进一步发挥保险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负责人表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方案。”

  产品谱系:

  创新空间巨大

  近年来,上市险企在承保端持续优化和丰富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种类,为能源转型、减污降碳、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等重点领域提供保险解决方案。

  产品方面,聚焦服务清洁能源、降低污染消耗、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不断。

  中国太保2022年推出绿色保险产品多达120余款,其中创新产品45款,先后落地首个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首个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全国首单单株林木碳汇保险等。

  中国人保创新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竹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等多种产品,探索“碳汇+保险”模式,推动森林保险与碳汇价值、碳汇质押、碳汇融资的有机融合。

  中国平安创新开发海洋碳汇指数保险,碳汇保险保障服务已覆盖“陆地+海洋”生态系统。

  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环责险也是各公司的创新重点。2022年,中国人保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落地,持续推广环责险“无锡模式”、“衢州模式”,累计为3927家企业提供环责险风险保障服务,排查环境风险隐患超3万条。中国太保累计为约7000家企业提供环责险保障超110亿元,引入第三方环境风险评估机构和环评技术,精准提供风控建议。

  ●《分类指引》:体系化推进绿色保险的行动方案

  从市场实践看,在《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下称“分类指引”)框架下,绿色保险的创新领域和创新空间非常巨大。

  《分类指引》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对绿色保险进行了定义,实现了对绿色保险的量化途径,为开展绿色保险业务指明了方向。而《分类指引》立足具体操作层面,通过明晰定义、细化类别、列示产品、构建指标等方式,为保险公司体系化地推进绿色保险工作提供了行动方案。

  《分类指引》依次按照领域、保险类别、细分保险类别、示例产品,逐级分为四级目录,共形成10类服务领域(场景),对应16类绿色保险类型,涉及69种细分保险产品类别,并列示了150余款保险产品。

  例如,一级目录为绿色保险产品具体服务领域(场景),包括助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助力支持环境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安全社会治理、助力绿色低碳交流与合作、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等十类。

  二级目录为领域(场景)对应的重点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类保险、清洁能源类保险、产业优化升级类保险、绿色交通类保险、绿色建筑类保险、绿色低碳科技类保险、低碳转型类保险、环境减污类保险、生态环境类保险、绿色融资类保险、碳市场类保险、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类保险、绿色低碳贸易类保险、绿色低碳活动类保险、绿色生活类保险、其他等十六类。

  三级目录则对应于保险类别的细分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巨灾保险、太阳能保险、绿色制造体系保险、新能源汽车产业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环保装备保险、化石能源低碳转型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种植业保险、绿色贷款保险、碳交易保险、绿色低碳治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绿色外贸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险等六十九种。针对每一种细分保险类别,明确其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

  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表示,《分类指引》的绿色保险产品分类指引,遵循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对绿色保险的定义,将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界定为绿色保险产品。“具体包括两类,一类为保险责任范围涉及绿色发展的专属产品,另一类为可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应用的通用产品。”

  通用产品适用于众多领域,当一款通用产品在绿色场景中应用时,即可被视为绿色保险产品。“《分类指引》对绿色保险产品作了全景展现,有利于客户针对性运用绿色保险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各保险公司完善产品体系,提升绿色保险供给水平。”降彩石表示。

  ●绿色保险“首单”方兴未艾

  事实上,绿色保险创新已经成为保险行业的一种常态。

  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周边600多岁的水松、400多岁的细叶榕、200多岁的菩提树……不仅苍劲挺拔,还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与经济价值。为了给这200多株古树提供保护救治,平安财险提供了总额超1000万元的保险保障,当古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草鼠害等原因造成损伤损毁,即可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对古树开展必要的施救和保护工作。

  福建省晋江市的湿地环境独特,是不少珍稀候鸟越冬、繁殖和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投保了中国人寿福建分公司创新推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当出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物种入侵,导致鸟类、底栖生物与微生物无法正常生存繁衍等情况,保险公司对主管部门救治、修复保险标的、改善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而投入的施救费用予以赔付,为灾后及时减损、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支持。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也公布了一批创新案例。例如,作为国家电网的直属金融单位,英大财险上海分公司打造“保险+科技”运营新模式,创新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损失补偿保险,截至目前,已为新能源企业累计提供1467万元风险保障。

  又如,在运营端,大都会人寿推出了全新的“碳循绿色”积分专区,鼓励客户积极使用电子化服务,减少自身碳足迹,职场中也融入绿色办公理念。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保险业绿色保险产品数量超过3600个,绿色债券规模超过5000亿元,69家机构建立了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及工作小组,9家机构加入了可持续保险或负责任投资原则。

  2024年以来,绿色保险的创新“首单”也频频见诸报端。

  1月1日,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福建省长汀县落地。中国人寿为389万亩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资源提供了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4月24日,全国首个“蓝碳保险”落地辽宁盘锦。中华保险为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项目”的一万亩海域,提供了1690万元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的风险保障。

  4月29日,全国首笔“保险+转型金融贷款”落地上海。中国太平洋保险携手上海农商银行开展了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全国转型金融领域的首次跨界合作,为化工企业转型金融激励服务提供了“安全垫”……

  绿色保险“首单”“首笔”的密集落地,昭示着中国绿色保险已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下一步,如何在规模上推动绿色保险实现从“1”到“N”的跨越,正成为保险业关注的焦点。

  绿色投资初具规模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2020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伴随“双碳”目标的日益逼近,绿色金融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而拥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的险资,正成为绿色产业最重要的投资者。

  《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支持,要求完善绿色投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绿色投资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绿色债券配置,提高绿色产业投资力度等。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登记(注册)规模近1.2万亿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速将近50%。

  “这个增速其实远高于同期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年均不到10%的增速。”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王宇龙认为,“所以通过这组数据对比,能看到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已经进入快车道。”

  截至2023年6月底,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

  为了更高效更系统地进行绿色投资,中国太保开发试行ESG评级分析系统,拓展责任投资与绿色金融业务,加快绿色投资项目落地。

  中国太保配合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经济运行开展绿色投资,2022年投资绿色贴标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和碳中和债券近85亿元,并推出多款ESG及碳中和主题资管产品。截至2023年底,中国太保推出的“太平洋―河南投资鲁山豫能债权投资计划”已完成投资20亿元,用于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项目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可节约14万吨标准煤。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签署PRI(责任投资原则)并践行ESG/绿色投资理念的保险资管公司,该公司创新构建ESG投资首只债券、权益指数,推出业内首只渠道代销ESG保险资管产品,发起设立国内首只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性入股一系列重大清洁能源股权项目。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绿色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12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8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60%。

  中国人寿参与云南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计划(首期)、战略性投资青海黄河水电,以及中广核、中电核等旗下清洁能源重大项目。

  2022年,中国人保参与上饶投控光伏发电项目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中广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一二期)等多个绿色投资项目,绿色投资规模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中国人保持续探索以保险资管产品形式创设碳金融、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行业等ESG主题产品;在另类产品发行方面,2023年中国人保旗下人保资产发行绿色产品3只,规模18亿元。

  ●绿色投资多元化发展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运营的重要环节,加大绿色投资力度也是保险业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保险公司可通过建立绿色投资股票池、绿色债券投资池、绿色基金产品库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对绿色投资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更好支持绿色发展。”

  迄今,上市险企的绿色投资已初具规模,并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022年绿色投资规模分别为650亿元、1081亿元、1500亿元;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存量绿色投资规模累计分别为4300亿元、147亿元。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绿色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12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8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60%。

  与此同时,上市险企的绿色投资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例如,中国人寿募集资金战略增资北京电力有限公司和东方智慧公司,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有效保障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需求。

  2022年9月,中国平安完成国内首单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登记,向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项目投资35亿元,用于改善高速公路周边生态环境。

  新华保险在类型设定中将楼宇的节能环保水平作为重要标准,优先考虑环境友好型建筑,截至2022年末,已投资超过20亿元绿色建筑。

  业内专家认为,保险业加大绿色发展服务力度,也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引导更多经营主体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科技:助推器和加速器

  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科技无疑将是最关键的破局点。

  2023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人民币。具体包括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等。

  面对各种灾害频发,将风险管理“前移”,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利用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前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通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提升承保解决方案风险定价的精准性与可扩展性,是保险公司实现保险风险减量的最高效路径。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也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

  保险机构通过为企业新技术落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助力解决新型绿色环保装备前期销售推广难问题,助推绿色产业科技迭代发展。

  当下,传感器、5G、人工智能等数字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中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方式。同时,相关产业实践积累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保险机构研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或服务奠定了基础。例如,气象技术公司可将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天气监测,帮助保险公司设计出定价更精准、承保范围更广泛的保险产品。

  比如,中国人保针对绿色低碳技术推出研发费用损失保险、首台(套)装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产品,为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推广、落地应用全流程提供风险保障。2021年,该公司承保绿色低碳技术首台(套)装备保险项目18个,为47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提供风险保障80.09亿元;承保绿色技术新材料保险项目31个,提供风险保障14.42亿元。

  ●数字化助力风险减量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对风险减量服务提出了具体的指引和要求。

  2023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提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各保险企业要提供一揽子风险减量与损失保障保险方案,加强绿色保险产品开发管理、风险减量管理和理赔专业队伍建设。

  近年来,众多保险公司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防灾减损,在预防“大气候”风险基础上,向“小气候”风险聚焦,在农业保险等易受气候影响的行业“精耕细作”,将风险关口前移。

  据悉,目前保险业已与农业部门、第三方科技服务公司逐渐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合作路径赋能风险减量,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数据要素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还有不少想象空间。

  上市险企的ESG报告中,也披露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系统等技术进行风险减量的相关举措,大多数公司还开发了系统的风险减量服务平台。

  如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及大灾应急服务平台,包含了台风、暴雨等8种灾害风险地图和15种灾害预警,平均准确率超过70%,提前时间达到48小时以上。经统计,2023年平安共发出预警信息85.7亿次,覆盖8704万个人和企业客户。

  平安保险2023年ESG报告显示,自上线以来,鹰眼系统在风险预警、减灾降损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安已在多个险种范围内,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减少了数亿元的灾害损失。

  而人保财险则打造了“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及12 个专业领域的风险减量服务子平台,将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区块链、Al智能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2023年,人保财险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对2.27万处城市内涝风险点和2.39 万非车险客户提前开展风险排查,向车险客户推送风险提示短信1200万条,为营运货车提供风险预警次数为1.8亿次等。

  农业向来“靠天吃饭”。2023年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在所有部门总气象灾害损失中,农业占比为 23%;干旱造成的损失 65%以上发生在农业部门,而洪水、风暴、飓风等活动造成的损失约 20%发生在农业部门。因此,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成为近年来险企的探索热点。

  2023年,中华财险搭建了“连州菜心大数据平台”,将“保险+科技”运用在防灾减灾当中,提供卫星遥感、无人机飞防、气象预警等防灾防损服务,为当地特色菜心产业的生产销售全流程提供保障。在湛江等地,中华财险的“智慧菜园”服务项目则通过对环境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灾害情况和病虫状况等各种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风险抵御能力,切实帮助农民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以华南地区特色农产品荔枝为例,面对荔枝期有可能出现的降温、降雨等不同方面的局部气象灾害,保险公司、第三方公司、农业局等多方形成上下游联动关系,将物联网数据监测信息结合专家指导意见后,通过多种预警方式将信息向农户触达。

  因此,保险公司密集投入到这些以往看来与险企关系不大的项目,实际上为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提供了精准的支持。政府+保险公司+数据技术服务商三方联动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负面影响的生态已渐成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17.39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