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环球老虎财经
叮当快药的上市仅差临门一脚。此番港交所二度上市前,叮当快药再度交上亏损财报,究其原因便是遭公司大规模扩张拖累。自建体系本是叮当快药优势所在,然在连锁大药房入驻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占据大份额市场的情况下,当下的叮当快药颇有骑虎难下的态势。
“28分钟送到家”,以送药快为优势的叮当快药,上市进程却慢了下来。
8月17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叮当健康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将于近期上市。早在2021年6月22日,叮当健康便启动上市进程,此番实则是递表失效之后的再一次行动。
为保证送药的是时效性,叮当快药近年来紧锣密鼓地加大布局密度,而当前互联网医疗和传统连锁大药房已然竞争激烈,抢夺市场份额的叮当快药在大规模扩张下持续亏损。
虽已布局线上问诊、大健康电商等业务,但相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及平安好医生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叮当健康显然不具备优势。
即便如此,在市场强监管及线下大药房重新洗牌的背景下,靠“用钱买客”的港交所互联网医疗“三巨头”在上年度依然交出了亏损的成绩单。
而资本市场似乎也嗅到了行业进入下行趋势气息,曾为资本宠儿的叮当快药上市前赫然“失宠”,虽背靠仁和医药实控人,但叮当健康多久才能打赢翻身仗还是个问号。
自营“败阵”,营收大头来自美团等第三方平台
日前,叮当健康通过港交所聆讯,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预计于近期上市。
叮当健康,前身即为叮当快药,自2014年成立,一直专注于通过开创线上至线下解决方式为主导的即时药品零售及医疗咨询。
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及其他两个方面,其中,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占总收入的95%以上。而在这项最主要的业务中,按照销售渠道划分主要分为线下零售,线上直营与业务分销三个方面。
近年间,线上直营是叮当健康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每年贡献收入占比多在75%左右,而线下零售渠道和业务分销渠道的收入占比分别在15%与10%左右。
作为叮当健康的王牌业务,一度以“28分钟送药到家”为宣传标语,“快”却成了他的亏损源头。
招股书显示公司近三年持续亏损。聆讯后资料透露的最新业绩情况显示,叮当健康2022年Q1营收9.87亿元,亏损4.04亿元。
而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叮当健康营收分别为12.76亿元、22.29亿元及36.79亿元,收入逐年增长;年内亏损分别为2.74亿元、9.2亿元、以及15.99亿元。
此外,叮当快药的毛利率快速下降。招股书显示,叮当快药在2018、2019、2020年及2021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1.1%、36.8%、34.4%、30.4%,下滑明显。
对此,叮当快药在招股书对毛利率下滑的原因解释为把握住处方药外流的机遇,增加了低毛利的处方药销售。据悉,非处方药的毛利率普遍在45%左右,处方药的毛利率仅15%左右。处方药销售占比提高确实能较大程度拉低整体毛利率。
此前叮当快药表示,自建体系在达到一定规模下,物流体系和前置仓成本将低于外包,而事实却给了叮当快药沉重的打击。叮当快药扩张速度不及预期,量变带动利润增长的效果便也没有达成。互联网医疗和传统药房连锁已然竞争激烈,市占率仅有1%的叮当在大规模的扩张下持续亏损。
自2016年开始,叮当快药为保证配送速度自建线下药房门店,并自建配送体系。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叮当健康已于中国17个城市建立351个智慧药房网络,并通过其配送队伍配送产品,而当下的门店数量与此前叮当快药的“千城万店”计划还相差较远。
“因为必须保证时效性,所以不能多单或者并单送,配送时间从系统接单开始算,超时是要罚款的。”一位叮当快药的配送员告诉老虎财经。
据这位配送员介绍,叮当快药的配送员需接单后到叮当快药的线下连锁智慧药房取药,配送至消费者手内需保证“28分钟送药上门”。
而“28分钟送药上门”的背后实则是居高不下的市场花费。今年前三个月,叮当快药为了打开市场花费的开支增加97.7%,由去年同期的8850万元增至1.75亿元。
上述配送员告诉老虎财经,当前通过美团和饿了么买药的人数更多,作为配送员,工资是按单结算的,而实则工资较此前也有所下滑。
当前,叮当健康的线上直营渠道分为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也就是说叮当快药除了自身APP可以下单,也入驻了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交易平台。
2018-2019年间,来自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持平各占据50%左右。然而,从2020年开始,叮当健康的销售逐渐有了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的趋势。
2020-2022Q1,来自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3.5%、69.5%与72.6%,而截至日前已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叮当健康对于第三方平台的依赖在逐渐加重。
而叮当健康入驻第三方平台需缴纳一定的入驻费用,以2021年为例,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收入为17.95亿元,缴纳佣金为1亿元,即佣金缴纳比例为5.57%左右。如此看来成本增高自建体系也再无优势可言。
上市前赫然“失宠”,仁和药业实控人却力挺
作为互联网“卖药人”,叮当快药的创始人颇有来头。
叮当健康控股股东为仁和药业创始人及实控人杨文龙,2014年,杨文龙二次创业并与两个儿子杨益斌和兄弟杨潇成立了叮当快药,担任CEO至今。
公开资料显示,杨文龙的儿子杨益斌毕业于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在智能硬件、移动医疗、医药电商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曾在仁和药业集团工作,并对很多个互联网移医疗项目进行过投资,目前担任叮当快药和秘兔健康的创始人,以及兼任仁和集团总裁助理。
招股书显示,当前杨文龙持有50.5%的股权及投票权,杨文龙以及其子杨益斌、杨潇以及所控制的公司为叮当健康的控股股东。
仁和药业虽与叮当健康无直接持股关系,但外界将二者均视为是公司的关联方,从招股书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到,仁和药业是叮当健康2018年到2021年的五大供应商之一。
虽然叮当快药亏损,但杨益斌家族财富的估值很高。父亲杨文龙多次上榜胡润百富榜和胡润全球富豪榜,根据2022年榜单显示他的家族财富估值有150亿元人民币。
作为“父子店”,仁和药业也给了叮当健康不小的支持。2015年,获得了仁和集团的天使轮融资。
杨文龙作为老“卖药人”此前在市场也创下多个辉煌的战绩,从家喻户晓的仁和可立克到妇炎洁,多款明星产品也给叮当健康镀上了一层光环,吸引了一众资本的目光。
上市前,叮当健康共融资7轮,累计获得投资27.6亿元人民币,背后浮现了招银国际、TPG、泰康人寿、中金、国药中金、奥博资本等知名VC/PE。招股书显示,TPG Captital、招银国际、软银、泰康人寿、海尔旗下的海盈基金等均是其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也就是叮当快药最新一轮融资之前,叮当快药工商变更,泰康人寿等18名机构股东集体退出。
此外,此前担任叮当快药CEO俞雷等11名董监高从主要人员中退出。同天,叮当快药的注册资本直接缩水了近一半。
港股会战互联网医疗“三巨头”,叮当快药如何反超?
当前,港股市场已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大互联网医疗“巨头”,而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业务内容来看,叮当买药似乎都无法在短期内赶超前辈。
从业绩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0年,叮当快药的营收从5.85亿元增至22.29亿元,复合增速为95.2%,而体量更大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同期营收分别由50.96亿元增至155.18亿元、81.69亿元增至193.83亿元,复合增速分别高达535.32%和249%。
从经营模式纵向对比来看,京东健康的自有物流体系已然成为其优势所在,而叮当健康的“前置仓”从规模上与京东健康无法比较,此外,不久前京东健康收购了宠物相关业务资产,在互联网医疗强监管影响下,巨头已在谋出路。
从业务内容来看,叮当健康除了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包括快药,其也在发展在线诊疗以及慢病与健康管理。
在招股书中,叮当健康强调,快药服务供应及其他医疗服务供应协同整合,创建了闭环业务模式。也就是说,三种业务模式可以互相组合产生流量的互通,从而达成交叉销售。
其中“在线诊疗”医疗团队包括20名全职及72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800多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427名药师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然而这一数据在平安好医生面前就显得尤为不值一提。平安好医生以医生资源著称,其资源模式远高于叮当快药,据悉,平安好医生目前仅自聘全职医生团队就超过1000人,而叮当健康这一数据仅为20人。
从资本层面来看,平安好医生有平安集团的支持,一半左右的营业收入来自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健康险、平安银行、陆金所等兄弟公司;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分别背靠自身强大的集团公司,优势明显。
即便优势明显,当下互联网医疗在“烧钱买客”的大环境下也是亏损持续。年报显示,京东健康2021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306.82亿元,同比增长58.3%,年度亏损10.73亿元;平安好医生2021年,公司总收入为73.34亿元,净亏损为15.39亿元。
虽从长远市场看预计2030年,医疗大健康的市场规模将超6万亿元,当前线下实体药店已经经过一轮整合和洗牌,市场集中度相对比较高,互联网平台在强监管下与药店持续博弈,成本和难度都居高不下,叮当快药上市后还有多少蛋糕可分?
责任编辑:陈悠然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