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持续下跌,李宁怎么了?

股价持续下跌,李宁怎么了?
2024年01月19日 19:01 市场资讯

  来源  深氢财经

  李宁股价跌跌不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在如今热闹的运动鞋服市场却略显落寞。

  前不久一则消息让李宁大跌。

  12月11日,位于港股的李宁再度大跌,截至收盘报18.3港元/股,跌14.29%,总市值在一日蒸发80亿港元,不仅再度刷新了年内新低,还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低位。

  而就在大跌前一天晚间,李宁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计划以22.0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同样位于港股的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

  消息一出就遇到年底股价新低,显然,投资者们并不满意李宁此举。

  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这是怎么了?

  1

  李宁为何要“去”香港?

  李宁要接盘的,是李兆基家族企业“恒基地产”旗下的一间物业。

  这是一幢位于香港北角电气道218号的商业大楼“港汇东”,总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尺,总建筑面积为14.4万平方尺,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

  对于为何要买楼,李宁官方是这样解释的:新物业将部分用作李宁集团香港总部。

  据了解,李宁在内地已实行“三总部,两基地”战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功能定位鲜明的业务总部和湖北、广西两个特色基地。

  这一次,李宁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意味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尽管品牌在香港业务刚起步,香港总部办公空间选择购买而非租赁,是基于公司对香港市场的长久信心以及全球扩张策略的长期考量。”

  翻译一下,选在国际化范儿更强的香港买楼建公司,是李宁海外业务扩张的野心。显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与全球国际市场联系紧密。

  那么,一直以来,本土品牌李宁是如何进行海外扩张的?

  首先,是安踏、特步、361°、匹克等国产运动品牌都曾用过的路径——海外并购。

  李宁的出手非常早,早在2002年,李宁就买下了Kappa商标在中国的运营权,交由其子公司北京动向运营。

  然而,李宁当时对Kappa并不重视,后者在国内的销售业绩惨淡。2005年,李宁便放弃了Kappa品牌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权。

  此后,2020年至今,李宁三次出手,先后收购了堡狮龙、铁狮东尼和Clarks。

  特别是2022年6月,李宁的第一大股东非凡中国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正式批准其收购英国鞋履品牌Clarks的交易,收购完成后,Clarks成为非凡中国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曾引发不小轰动。

  不过,李宁这些年虽然也购买了不少海外服饰品牌,但这些品牌并没有给李宁带来太多的国际化形象,反而让用户有点摸不清品牌调性。

  在业绩上也没带来什么水花,2021年年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占比也仅有1.3%左右;

  而据李宁2023年中报,其上半年国际市场的营收为人民币3.1亿元,同比下降7.5%,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2.1%。

  其次,就是以香港为基点的“走出去”。

  2022年底,李宁位于香港尖沙咀的旗舰店正式开业;2023年,李宁在香港屯门、荃湾、大围连开3家零售门店,不难看出,李宁的确将香港视为出海腹地。

  官方是这样说的:香港总部将不仅作为香港市场的业务中心,也是更广泛区域运营的战略枢纽。

  对于香港总部具体管理职位的安排,李宁集团表示暂不方便透露,适时会对外公布。

  李宁香港买楼自有其考虑,对外也强调了海外扩张需求,但仍有投资者质疑:二者缺乏强关联性。

  2

  业绩增速下滑

  迫切谋求国际化,是因为李宁需要新的增长点。

  2023年以来,李宁股价表现失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业绩的下滑。

  10月底,李宁公告了最新运营数据,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季度,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于整个平台之零售流水从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了中单位数增长,并且相比于2021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让外界对于李宁今年及后续的业绩走势,产生了一定的恐慌。

  再看李宁的毛利率,曾在2022年这一年突破50%大关,达到53%,但很快又回落至48.38%,同样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就在最新运营数据公布的当天,李宁举办了面向投资机构的内部会议,会上下调了全年收益预期,将此前15%左右的年营收增速预期下调为“单位数”增长。

  而在营运数据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李宁股价大跌20.7%,成为当时“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收盘价报23.95港元。

  那时,李宁距离2023年1月高位已跌超7成,市值蒸发了近1500亿港元——但没想到,买楼后的李宁跌的更狠了。

  李宁到底怎么了?

  一方面,打折去库存是拖累李宁毛利率的重要原因。

  2022年,李宁的存货为24.28亿元,相较上一次短暂去库存时2020年的13.46亿元,几乎翻倍;2023年上半年,李宁库存维持在21.2亿元,相比2022年末略有下降,但是库销比却环比增长。

  为了去库存,李宁一边涨价上新,一边打折出售。

  例如李宁跑鞋“烈骏4”的首发价为699元,今年发布的“烈骏7pro”售价提高到了1099元,不断攀升的价格却并不符合当前偏紧的消费趋势;

  而众多的李宁线下门店却在疯狂打折,以出清库存。然而,由于李宁忽视了各个渠道差异,导致线上线下价差过大,引发消费者不满。

  另一方面,业绩不行可能也因“人祸”。

  李宁集团除了李宁本人和侄子李麒麟之外,不少CEO或高管都是因为运营策略造成公司实际施行问题而离职的,比如运营卡帕的陈义红、换slogan导致业务出现问题的张志勇、去库存让李宁危机重重的金珍君.......李宁本人也不得不再度出山救公司于水火。

  每换一次CEO,李宁的战略定位也跟着调整,看起来显得摇摆不定。

  例如张志勇在场时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品牌重塑运动,然而不仅没能成功讨好目标客群,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张志勇离场,李宁当初立下的高端化目标也随之改变,一会儿高端、一会儿平民,让消费者也摸不着头脑。

  3

  出海的路并不好走

  曾经的国人骄傲李宁,似乎越来越缺少路人缘了。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出生在广西柳州的李宁,在运动生涯中先后拿下14项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

  退役后的李宁转身从商,加入广东健力宝集团,还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体育品牌。

  曾几何时,李宁曾风靡全国,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李宁就在引领本土品牌的兴起,此后李宁经历了光彩的10年。

  2019年,文化自信高涨,国潮兴起,年轻消费者尤其是90后、00后对于民族品牌的接纳度不断提升,这也给一批传统品牌带来了消费升级的机会。

  但现在,聚焦年轻人、捕捉国潮心理的“粉丝”打法,已经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效果。

  李宁也在经历高光时刻后,慢慢失掉了初心,失掉了路人缘,也失掉了曾经积累的粉丝。

  特别是在去年9月,李宁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服装,有几件棉服,不管从颜色还是款式上,都有种二战日本军服的既视感,引发了消费者的极大不满。

  事后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竟然还教育起了网友:“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

  整个事件让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感到极大冒犯。

  而今年以来,李宁的涨价策略,更让用户难以接受,网上出现了诸如“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冤大头”等声音。

  反观其他运动品牌,都在今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上半年,六大运动服鞋企业,包括安踏、李宁、特步、361°,加上耐克(中国)和阿迪达斯(中国),总营收约950亿元。

  老对手安踏今年三季度,旗下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FILA品牌同比增长10%至20%,所有其他品牌产品同比增长45%至50%。

  中报显示,安踏、特步、361度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录得双位数增长,仅有李宁出现“增收不增利”。

  李宁,似乎渐渐掉队了。

  即便李宁在不遗余力开辟海外业务,但对于中国本土运动品牌而言,海外市场同样面临着国际品牌挤压、本土化运营难题,这条路依旧任重道远。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其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
  • 01-19 北自科技 603082 21.28
  • 01-17 许昌智能 831396 4.6
  • 01-15 盛景微 603375 38.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