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混动高增、智能化平权、出口稳健。整车方面,推荐长城汽车、比亚迪、赛力斯、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等,关注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零部件方面,推荐经纬恒润、华阳集团、德赛西威、拓普集团、星宇股份、继峰股份、银轮股份、北特科技、爱柯迪等,关注福耀玻璃、伯特利、新泉股份、双环传动、福达股份等;商用车方面,推荐中国重汽,建议关注宇通客车、潍柴动力、一汽解放等;汽车后市场,推荐途虎养车。
【报告亮点】本次研究基于乘用车、商用车、两轮车、汽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五大模块对2024年行业变化进行深度复盘,并对2025年作出展望,围绕混动+智能化+出口构建新一轮投资主线。
【核心逻辑】
从整车竞争来看,不排除2025年将会更加激烈,新能源渗透率继续提升,同时自主品牌竞争力继续增强。我们发现2024年新能源市场混合动力+增程技术方案保持高速增长,而纯电增速放缓,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在2025年维持。细分价格带维度,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2024年15万以下价格带销量快速增长,15-30万价格带继续扩容,30万以上保持稳定。我们认为以旧换新政策将有望延续,但不排除报废补贴减少而增加置换补贴以更大力度的拉动车市消费,为2025年的车市增长保驾护航。
我们认为2024年整车出口好于预期,海外丰厚的利润也为国内车企的盈利提升提供动力。展望2025,俄罗斯、巴西、中东、欧洲、北非等地区依然具有增长潜力,我们认为国内车企的海外销量增长还能够维持。
零部件方面,我们认为在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的趋势下,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增长依然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优质零部件公司+智能化板块有望走出独立行情,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成本的降低,我们认为其搭载范围有望继续扩大而实现“智能化平权”。我们同时看好插混及增程技术方案的供应链。
商用车重卡方面,我们认为从2023年起销量拐点向上,进入景气度上行的修复周期。而2025年预计重卡销量将保持修复,有望达100万辆。支撑重卡需求增长的驱动力包括:①伴随经济复苏,工程类重卡需求以及公路货运总量有望提升;②潜在的以旧换新等政策;③进入国四替换周期;④出口需求持续增长。
商用车客车方面,我们认为国内公交车自然更新周期带来的需求恢复和旅游等带动座位客车恢复,将有望推动国内中大型客车逐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水平。而出口销量有望持续增长,新能源公交助推国内客车在欧洲市占率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等地区,国内客车产品力强、性价比高,有望维持出口销量的增长。
两轮车方面,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约在5000万辆,同比下降9.1%。而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随着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实施及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企业端或加大产品推广及门店拓展力度,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速有望实现修复。
汽车后市场方面,2024年受到了宏观消费的一定影响,但随着车辆保有量及车龄增加,国内汽后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
【风险提示】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车企海外投资进展不及预期;消费者对智能汽车接受程度不及预期;商用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
一、乘用车复盘及展望
整车需求:中国汽车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汽车销量与人均GDP呈相关性。2010-2019年,汽车销量与人均GDP呈现出相关性(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数据波动较大)。随着中国GDP继续增长,预计汽车销量也将相应增加。
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来看,中国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2023年,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238辆,相比2012年的89辆提升了169%,增长速度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2022年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850辆,2023年德国和日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别为633辆和632辆,均远高于中国。此外,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相对较低,如俄罗斯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在2023年为412辆。
当前市场换购比例显著增加
换购群体逐年增长。一方面,2015-2018年是上一轮车市的销量高点,其中2017年达到销量的最高峰,年销量2472万辆。从首换增购比例变化和人口数量变化来看,2015-2018年,首购占比超60%,是购车主力。而30岁年轻人数量在2015-2018年逐年增长,且与乘用车销量几乎重合,我们认为首购的大部分车主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
另一方面,从二手车交易车龄来看,0-6年车龄车辆占比近几年明显提升,2023年已超70%,其中主要为3-6年车龄,2023年12月占比达47%,接近一半,我们认为这些车主换车后大概率会去购买新车。
从这两方面数据可合理推测,2020-2023年的换购需求主要来自2015-2018年车市高峰期间的30岁左右首购车主。经过5-6年时间的工作和积累,这部分年轻人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并且随着身份的转变,对汽车的需求也从个人使用往家庭用车上转换,从而带来了较低使用年限的二手车交易和对应的换购增量。
以旧换新带来行业增量,预计2025年政策将有一定的延续性推动行业增长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过157万份,各地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申请超126万份,补贴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前9个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496.7万辆,同比增长48.8%;其中,2024年8-9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分别为70.4万辆、85.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8%、98.4%。
报废补贴带来的15万元以下市场的销量增长,带动了整体销量的提升。
自主崛起是近几年的主要变化
自主崛起是近几年的主要变化。从2020年到2024年1-10月,自主乘用车占比从35%提升至64%,自主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从75%提升至86%,均大幅提升。
2024年市场增长主要集中在比亚迪与奇瑞,而减少较多的主要都为合资车企。
在国产自主优质供给的冲击下,后续合资车企的份额不排除将会进一步缩减,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超预期。
与增换购趋势保持一致汽车消费升级:15万以上的汽车消费占比提升
15万以上价格带车型销量占比从2019年的35%提升至2024年1-10月的50%,与汽车消费结构相一致;
即便在有报废补贴的情况下,2024年1-10月15万以上车型仍占整个汽车销量的一半,相比2023年并未降低。
新能源渗透率快速增长至50%,增量主要来自插混,2025年有望提升至60%
近两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快速增长,从2023年1月的27%提升至2024年10月的50%;
分动力类型来看,2024年1-10月纯电车占比仍然最高,达58%,其次是真插混31%和增程11%;
2024年新能源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插混,其中真插混2024年累计同比增长75%,销量增长110万辆,增量高于纯电和增程。
近几年中国出口销量高速增长,俄罗斯为最大出口国
2020年之前中国汽车出口销量维持在百万规模,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开始快速发展,2021-2023年中国乘用车和汽车出口销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乘用车出口销量为161.4/252.9/414.0万辆,同比增长112%/57%/64%,汽车出口销量为201.5/311.1/491.0万辆,同比增长103%/54%/58%。2024年1-10月中国乘用车和汽车分别出口410.0/485.5万辆,同比增长24%/24%,预计2024年和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分别达603万辆、700万辆,同比23%、16%。
2024年1-9月出口前三国家为俄罗斯、墨西哥和阿联酋,出口销量分别为85/35/23万辆,占比18%/8%/5%。
二、汽车零部件复盘及展望
2024年前三季度汽零行业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6.9%/7.5%,头部企业业绩普增
2024年前三季度汽零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头部企业业绩增速普遍优于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汽零行业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6857/370亿元,同比+6.9%/+7.5%,较2023年增速放缓,主要系下游新能源车增速放缓、行业降价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头部汽零公司增速表现优于行业,头部十家企业共计7家营收增速超过行业水平,8家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行业水平。德赛西威、伯特利、科博达等智能化赛道公司,以及福耀玻璃、星宇股份、拓普集团等细分领域龙头业绩增速亮眼。
降本增效冲抵年降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头部企业费用控制成效显著
汽零行业盈利能力企稳回升,降本增效为应对年降压力主要手段。伴随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下游车企陆续开启价格战,自身盈利压力逐步向上游供应商传导,汽零行业面临降价风险。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净利率近年来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由2019年的3.9%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8%,毛利率自2022年以来同样稳中有升。从头部十家企业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有7/9/8家企业同比下降,对应6家企业销售净利率同比上升,头部企业内部降本增销成效显著。
智能驾驶:各厂商在2024年都提出了目标更为宏大的城市智驾NOA落地计划
智能驾驶:未来L2级智驾有望成为标配,L2+装配率提升有望带动ASP提升
根据盖世汽车,今年1-9月,国内L2(含L2+和L2++)系统在前装市场的装配量累计达704万套,对应渗透率达48.6%,去年同期该数字刚突破40%。
在华为、小鹏等头部车企的带领下,智能驾驶对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根据大疆,2023年,辅助驾驶及相关功能已成为影响购车的第5大因素,较2021年的排名上升了9位。
2023年以来中国高阶智驾选装率快速提升。根据极氪,从2023年国内某头部厂商各月高阶智驾选装率趋势来看,2023年12月该车企高阶智驾选装率达到48.73%,较2023年1月上升35.9pcts。
2024年以来L2+装配率继续快速提升。根据佐思汽研,2022/2023/2024年1-4月国内乘用车L2.9级ADAS功能装配率分别达到3.17%/4.88%/6.66%。
除去渗透率提升之外,智能驾驶系统向高阶升级还可带来单车零部件价值量的快速提升,是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又一驱动力。
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加速量产上车,芯片化助力降本迭代升级
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位居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前三。速腾聚创、华为技术、禾赛科技和图达通是市场上的主要供应商,它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4年1-9月,速腾聚创以35.0%的市场份额与342,985颗的装机量位居榜首。华为技术紧随其后,装机量为261,221颗,市场份额达到26.6%。
禾赛对2025年的产品线充满信心,表示总出货量会超过数百万台。
智能驾驶—智驾域控:由“分布式”走向“集中式”,智驾域控快速渗透
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方面, 2024年1-9月,德赛西威以512,677套的装机量稳居榜首,市场份额高达24.7%。紧随其后的是和硕/广达(特斯拉),凭借特斯拉的强大市场影响力,装机量达到465,156套,占比22.4%。华为技术则以326,508套装机量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为15.7%。
在智能驾驶域控芯片方面, 2024年1-9月,英伟达Drive Orin-X以37.8%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其装机量高达1,315,479颗;特斯拉FSD则以26.7%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装机量为930,312颗。华为昇腾610、地平线征程5等品牌也占据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
智能驾驶—线控制动:1H24装配率突破40%,EMB有望明后年量产
24年上半年线控制动装配率突破40%,博世、弗迪动力、伯特利出货量靠前。根据佐思汽研,2024年上半年,EHB线控制动装配量接近400万台,同比增长101%;装配率突破40%,相较去年同期增加19.9个百分点。线控制动市场受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带动。线控制动满足新能源汽车无真空动力源、对系统响应速度要求高、制动能量回收等一系列需求。从各厂商出货量来看,博世出货量排名第一,弗迪动力紧随其后,伯特利排名第三,此外,万都、大陆等供应商也都有一定出货。
EMB有望25/26年量产。近年来,国内外厂商在EMB研发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根据佐思汽研统计的各厂家规划来看,预计最晚2026年,EMB能实现小批量量产。
空气悬架:搭载车型价格带下探,国产供应商占据出货量前三
2024年1-9月空气悬架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中,孔辉科技以231,660套的装机量高居榜首,市场份额高达42.7%,紧随其后的是拓普集团,装机量达到137,156套,市场份额为25.3%。保隆科技则以93,215套的装机量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为17.2%。
空气悬架搭载车型价格带不断下探。在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需求,以及车企拆分采购和国产厂商成本下降等因素驱动下,如右图所示,空气悬架搭载车型的起售价格不断下探,空气悬架加速渗透。
智能座舱:提升驾驶及乘坐体验,配置增速明显,量价双升
行业机会:根据IHS Markit,如下方右图所示,2020年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 49%,到 2025 年预计可以超过 75%,均高于全球市场的装配率水平,以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座舱智能配置需求。
行业变化:智能座舱的产品应用不断拓展,传统的智能座舱主要指六大产品:液晶仪表,中控屏,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屏。此外如DMS、车内氛围灯等新型的智能座舱配置也在逐渐引入。
竞争格局:智能座舱供应商以传统Tier 1和外资电子企业为主,传统Tier 1包括大陆集团、电装、博世、伟世通等,哈曼、阿尔派、歌乐等电子企业凭借出色的技术及配套合资客户占据了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供应商中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东软睿驰等厂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优势:当前智能座舱产品定点到量产时间较短,外资厂商较难配合研发进度。智能座舱零部件是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延伸,我国厂商在ICT领域具有较大优势,未来有望借助在消费电子领域建立起的响应速度、成本、管理、服务、产业链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智能座舱—液晶仪表&中控:受益于大屏化多屏化趋势,国产供应商领先
随着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汽车的渗透,车载显示大屏化与多屏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液晶仪表屏市场, 2024年1-9月,德赛西威以207万套装机量稳居榜首。比亚迪、伟世通、大陆、电装、博世等装机量同样位居前列。
中控屏市场,2024年1-9月,德赛西威以320万套装机量占据榜首,比亚迪、航盛、LG、松下、华阳通用等装机量同样位居前列。
智能座舱—座舱域控:国产Tier1、国产芯片厂商快速崛起
在座舱域控方面,2024年1-9月,德赛西威以63万套装机量及15.5%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和硕/广达(特斯拉),凭借特斯拉的品牌效应,以47万套装机量占据11.4%的市场份额。
在座舱域控芯片市场, 2024年1-9月,高通凭借282万余颗的装机量断层领先,占据67%的市场份额,AMD与瑞萨电子分列二、三位。华为、芯擎科技、芯驰科技等国产芯片快速追赶。
智能座舱— HUD:自主HUD供应商快速崛起,AR-HUD占比快速提升
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HUD渗透率约为14%。据盖世汽车数据,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HUD标配搭载量约为135.8万套,相较于去年同期的86.7万套,增长56.4%;对应渗透率约为14%,而去年同期不足10%。24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AR-HUD标配规模累计达35.9万套,同比增幅高达616%。上半年乘用车市场AR-HUD标配规模累计达35.9万套,而2023年同期只有5万余套,同比增幅高达616%,对应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不足6%快速攀升至今年的26.4%。
在HUD方面,2024年1-9月,华阳集团以48万套装机量稳居榜首。随后为泽景、未来黑科技。
在AR-HUD市场, 2024年1-9月,怡利电子以19万套装机量位列第一。随后为华为、水晶光电、华阳。
电动化:CTB&CTC引领电池集成趋势,电驱总成系统实现“N合一”集成
CTB&CTC引领电池集成技术趋势。早期动力电池采用典型的“电芯-模组-电池系统” 集成方式,其显著的特点是结构件数量多、集成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为减少或取消动力电池内部模组和其他结构件,提升电芯整体的可用空间和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行业陆续推出无模组式集成技术(Cell To Pack, CTP)。相较于电池内部减少结构件数量的集成设计方案,一体化集成电池技术在整车维度下将电池包与整车车身、底盘部件进行一体化结合,通过电池包外部连接界面集成化创新,实现整车总体质量减少,结构件数量减少,进而实现轻量化设计。目前,一体化集成电池技术主要分为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Cell To Body, CTB)和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ell To Chassis, CTC)。以特斯拉为例,CTC技术的应用可优化370个车身零部件,实现车身减重10%。
电驱总成系统集成由“三合一”扩展至“N合一”。电驱集成系统已由电机、减速器、逆变器各自独立模块思路转变为当下成熟的“三合一”方案。电驱动“三合一”由电机、电控和减速器组成,高压“三合一”主要由“小三电”即OBC车载充电器、DCDC直流转换器和PDU电源分配单元高度集成,实现电驱整体功率密度的提升。当前大趋势“多合一”是在三合一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技术路线选择性封装,例如“大三电”+“小三电”集成的六合一电驱;同时在此之上,可通过增加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器集成实现电驱进一步集成。
电动化:电驱动系统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电池系统OBC市场集中度较高
电驱动系统行业格局目前较为分散,车厂自供目前占据较大份额。电驱动市场目前参与者众多,车厂自供目前占据较大份额(比亚迪-弗迪动力、特斯拉、蔚来-蔚来驱动科技等)。2024年H1,前十大电驱动系统装机量合计236万套,占比78%,其中弗迪动力75万套,占比24.9%,位列Top1。除去车厂自供之外,市场集中度不高,第三方厂商中有头部企业开始出现,行业仍处于洗牌当中。
电池系统OBC市场集中度高,未来行业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根据NE时代数据,2024年H1新能源乘用车OBC前十大厂商装车量为363.8万套,市占率达到92.4%,前十大厂商中主要为国内厂商,且多为第三方独立厂商。我们认为目前前十大厂商市占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新进入者的机会相对较低,未来行业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龙头厂商将会逐渐凸显。
电动化: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成本压力随产业链传导至上游供应商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整车厂成本传导至供应商,电驱动行业盈利下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行业竞争持续激烈,车企陆续加入价格战,降价带来的成本压力逐步转移至供应商。2020-2024年H1,电驱动行业大部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先下行后企稳”趋势(如大洋电机、汇川技术等)。
我们认为,电驱动产品相比电芯标准化程度较低,根据不同的车型会有不同功率的产品匹配,与电芯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有所不同。同时其进入门槛对比电池行业相对较低,因此参与厂商较多,所以在行业下行期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未能如电池行业走出类似宁德时代、恩捷等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公司。
汇川技术引领第三方独立电驱动系统公司崛起。与盈利能力表现不同,部分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收入体量持续提升,如大洋电机、汇川技术、方正电机,2020-2023年营收规模均保持稳步提升;头部公司已经开始显现,其中汇川技术2023年营收达99亿元,2020-2023年CAGR达89%。
电动化:车载电源行业龙头2021年起陆续开始盈利,规模效应推动盈利持续向好
与电驱动行业相一致,由于补贴退坡及行业内竞争激烈,整车厂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上,叠加2020年疫情影响,车载电源行业内公司利润表现亏损或微盈。
车载电源需要根据车厂的需求而定制化进行研发,因此在新能源车单车型没有较大出货量的情况下较难显现出规模效应。
2021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格局渐好,欣锐科技、富特科技、威迈斯等头部供应商营收规模稳步提升,规模效应开始凸显,其中富特科技、威迈斯2021-2023年利润表现逐年提升。
热管理:新能源车热管理asp大幅提升,热泵空调+集成化趋势明确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和控制精度全面提升。传统汽车热管理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空调系统三个模块,其中空调系统主要采取传统压缩机和发动机热交换实现冷风和暖风控制。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更为复杂,新增电池、电机电控、电子电器等多个模块单元,特别是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组件温度的主动精准调控成为热管理关键要素。此外,纯电车型无法实现内燃机余热向座舱供暖,因此PTC、热泵成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主要制热方式。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核心组件单车价值量约为传统汽车3倍。相比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新增电池冷却器、热泵/PTC系统、电子系统、电子膨胀阀等核心组件,同时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组件由于复杂度更高,单车价值量均有提升,整体来看,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组件单车价值量由传统车2230元提升至6410元。
热管理:趋势一#热泵空调有望成为PTC制热重要替代方案
热泵空调能效比高且能耗低,有望成为PTC制热重要替代方案。1)PTC制热:PTC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目前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该制热方式最大的缺点在于耗电量大,能效值一般小于1,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PTC制热所需能耗更高,直接影响整车续航里程表现。2)热泵空调:不同于PTC“制造热量”,热泵原理实际上为“搬运热量” 。该过程不直接消耗电量进行制热,因此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整车能耗水平,特别是在低温制热工况下COP仍可达2-4,有效延长20%以上的续航里程,伴随低温结霜等使用问题逐步突破,热泵空调有望成为PTC重要替代方案。
热泵空调冷媒层面,CO2有望成为未来趋势。R134a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制冷剂,由于其GWP(全球增温潜势)过高,存在较为严重的环保问题。2017年起,欧盟已明确禁止所有汽车空调使用GWP值大于150的制冷剂,未来R123a将面临逐步淘汰。R1234YF和R744(CO2)是目前汽车空调制冷剂主要替代方案。
CO2热泵系统单车价值量有望提升至1万元。CO2热泵依赖超高温和高压运行,对系统核心组件要求大幅提升,热交换器、冷却管路等核心组件需要进行耐高压的重新设计,导致技术替代成本较高,目前整套CO2热泵系统单车价值量可达1万元。
热管理:趋势二#热管理集成化趋势明确,热管理系统历经四代集成化演进
热管理集成化趋势明确,行业壁垒持续提升。在传统的分散式热管理方案中,电池、电驱和空调的管路和控制互不相通。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将独立域打通,仅一套热管理控制器就可以实现循环一体化。该方案一方面可实现零部件共用化和轻量化,促进管路和线束空间优化,从而有效降低整车成本和能耗、提升续航;另一方面,集成化实现各子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更好耦合,协同管理达到总体热效率最佳状态。我们认为,伴随热管理系统走向集成化,行业壁垒或将持续提升,头部Tier1有望凭借在各自细分领域优势,加速整合其他细分品类,全面转型热管理集成化供应商,带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以特斯拉为例,热管理系统历经四代集成化演进:
第1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Roadster。结构整体简单,电机、电池、空调等各个回路相对独立。空调系统主要采取间接制冷方式,利用阀门控制可实现电机回路余热进行加热。
第2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S/X。相比于第1代集成度有所提升,首次引入四通阀控制结构,实现电机回路与电池回路的串并联模式;空调系统采取双蒸发器结构进行直接制冷。
第3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 3。在第2代基础上进行精细化设计,拓扑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风暖PTC、驱动电机和储液罐结构设计上进行创新,更加凸显集成化。
第4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 Y。特斯拉首次引入热泵空调系统,负责座舱加热和制冷功能。在结构上,该系统没有单独设置外置冷凝器,通过热交换器和管路连接,与电池回路和电机回路进行耦合,实现整套系统的热量交互。该拓扑结构相较于上一代变化较大,采用了集成歧管模块,实现系统管路集成,可有效的与集成阀门模块(八通阀结构)实现配合安装。
热管理:外资主导全球市场,国内龙头加速转变Tier1模式
外资主导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国产供应商加速追赶。电动化驱动行业升级,国产供应商加长期以来,电装、法雷奥、翰昂、马勒等全球Tier1凭借成熟技术经验、丰富产品矩阵和系统化集成能力,主导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2021年四家全球Tier1累计市占率达50%。目前,国内汽车热管理赛道玩家众多,其中银轮股份和三花智控营收规模保持行业领先,2023年汽车热管理业务收入分别为99.4/99.1亿元,同比+30%/+32%,加速追赶全球Tier1。
电动化驱动行业升级,国产供应商加速转变Tier1模式。国产供应商早期主要以Tier2供应模式,在各自细分产品领域长期深耕并积累领先优势(如三花智控-电子膨胀阀、银轮股份-热交换器)。受益于国内电动化带动行业升级,国内头部供应商把握转型机遇,持续扩大产品矩阵,并逐步突破电池热管理系统、热泵空调等新能源热管理集成化部件,由Tier2逐步转向Tier1供应模式,银轮股份、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头部供应商直接与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形成配套,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玻璃:产品升级&使用面积增加趋势显著,推动ASP持续提升
汽车玻璃受益产品升级&使用面积增加趋势,单车价值量有望持续提升。1)汽车玻璃产品升级,高附加值产品上车。受益于汽车智能化趋势,汽车玻璃围绕安全舒适(隔热、隔音、防雾等)、智能控制(AR-HUD、玻璃天线等)、节能环保、美观时尚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单平米价值量逐步提升,以福耀玻璃为例,汽车玻璃产品价格已由2015年142.8元/平米提升至2023年213.2元/平米。2)全景玻璃天幕普及,单车使用面积增加趋势显著。特斯拉引领全球玻璃车顶天幕,吉利、长安、小鹏、蔚来等多品牌车型陆续搭载,推动单车玻璃面积持续增加,推动单车价值量进一步提升。在产品升级&使用面积增加趋势下,汽车玻璃asp已由600元向2000元以上发展。
福耀玻璃全球市占率保持领先,直接受益行业量价齐升。根据Marklines,2021年福耀玻璃全球汽车玻璃市占率达28%,2023年国内市占率高达66%。
车灯:量价齐升,智能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趋势一:车灯光源LED化大势所趋、激光光源普及尚需时日。相比卤素灯、氙气灯,LED车灯更加节能环保,使用寿命更长;相比激光大灯,LED灯的性价比更高。2023年,全球LED头灯的渗透率约为77%,在日本、北美、中国市场,LED头灯的渗透率超过90%。我们认为,随着智能电动车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及器件成指数级增加,整车用电量增长迅速,如何降低各电子部件的能耗从而提升整车续航里程是整车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另外,持续缩小LED大灯的尺寸,给整车外饰造型更高的自由度,也是整车及车灯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这对打造具有差异化的车型产品尤为重要。
趋势二:ADB前大灯加速渗透,DLP、Micro LED等赋能车灯升级。2018年之前,ADB主要适配在高端车型上,如奥迪A8、奔驰S级等。从2020年开始,ADB在国内的渗透率有所提升,大众、通用、长城、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旗下10-20万元车型已搭载ADB,比如哈弗H6、荣威RX5等。2023年ADB的全球市场渗透率为9%,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全球车灯龙头-小糸制作所(KOITO)的数据,以卤素车灯价格为基准(假设为100),普通LED车灯价格是卤素车灯的3.6倍,ADB则是普通LED车灯的1.7倍。当前,单只ADB大灯的价格约为1500-2000元。展望未来,具备更高分辨率的数字大灯(如DLP、Micro LED等)普及程度有望提升,成为车灯升级重要方向。
趋势三:星环灯、贯穿式尾灯等新设计促使车灯用量提升。从车灯造型设计趋势来看,我们判断前灯和尾灯的用量(按面积或长度算)预计会有增加,车灯市场空间有望扩大。以丰田皇冠为例,2024新款皇冠相比2019款,前灯增加了前脸的星环灯,后组合灯也由分体式两组灯变为贯穿式组合灯,在车灯用量上有明显提升,单车配套价格相应提升了20%。自主品牌车型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在应用星环大灯或贯穿式尾灯方面显得更加积极,比如理想全系标配星环大灯+贯穿式尾灯,比亚迪几乎全系标配贯穿式尾灯,小米SU7也是全系标配贯穿式尾灯。
趋势四:数字格栅、氛围灯多元化等催生出新的用灯场景。数字格栅在提升品牌调性和外形美观程度、增强个性化交互体验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目前已在奔驰、宝马、凯迪拉克、极氪等品牌中高端车型上应用。随着汽车智能化步伐加速,数字格栅有望成为车企在寻求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方面的重要布局领域,行业内相关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氛围灯的设计范围也正在逐步扩大,除了传统的车顶内饰灯、中控台、脚踏、扶手箱之外,还被应用于汽车logo、门把手、迎宾灯等不同位置,营造在不同用车环境下的独特氛围体验。随着汽车智能座舱概念的盛行,氛围灯的功能不断向人车交互、安全提醒等方面拓展,与车内如ADAS系统、情绪感知、香氛系统等进行联动,进一步提升汽车的智能化。
趋势五:国产品牌整车崛起,国产车灯有望征战全球。根据Marklines数据,车灯行业的市场份额主要由头部几家企业占据,分市场来看:
1)全球市场:2021年车灯企业CR6(小糸、马瑞利、法雷奥、海拉、斯坦雷、华域视觉)市场份额合计约73%;其中,小糸的市场份额占比最高,达到16%。国内企业中,华域视觉份额约为7%。
2)国内市场:呈现出“头部集中、一超多强”的配套格局,2021年国内CR6市场份额占比合计为68%;其中,华域视觉以22%市场份额稳居第一;星宇股份以1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小糸、海拉、斯坦雷、马瑞利则紧随其后。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提升或长期利好国产零部件厂商崛起。根据中汽协数据,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呈现加速提升的趋势,2022年份额为47.2%,2023年份额提升至51.8%,2024年1-10月累计份额已提升至59.7%。
随着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崛起以及国内车灯企业实力提升,国内厂商有望持续扩大国内市场配套份额,同时,也有较大机会出海参与全球车灯行业的竞争。
座椅:座椅功能不断丰富,座椅ASP有望提升
座椅功能不断丰富,座椅ASP有望提升。在技术方面,乘用车的面套材质、发泡构造及材料、座椅功能有望继续迭代,如李尔零重力座椅、延锋Surflex发泡等。在市场方面,搭载智能座椅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如零重力座椅搭载车型价格下探至10-20万元区间。同时,智能座椅可提升约8000元以上的价值量,如蔚来ES6女王副驾售价8500元、舒享套装(包括前排座椅通风、按摩,后排座椅加热及其他)售价9500元。我们认为,随着舒适体验升级,座椅ASP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乘用车座椅总成主要围绕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升级。1)舒适性:座椅将更注重舒适与健康,满足不同的乘坐需求和舒适性要求。例如通过多向调节、座椅加热、按摩等功能,减轻乘员身体疲劳;2)安全性:座椅需要配备更加多元化的安全系统,如在座椅的结构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安全措施。此外,能够实时检测乘员的身体状态和位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确保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3)智能化:座椅将更注重智能化,能够对乘员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智能识别和预测,实现个性化的舒适性调整和安全性控制。
座椅:Nappa真皮替代传统材质成为新能源车主流
Nappa真皮座椅逐渐成为自主高端新能源车型标配。从25万以上新能源车型来看,自主品牌车型普遍标配真皮材质,Nappa高级小牛皮正在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座椅材质代表,用户体验明显优于同价位传统品牌车型,目前理想、鸿蒙智行等品牌车型均已实现标配。
座椅:智能化推动座椅舒适性配置开放
新能源车型前排座椅舒适性装配完善。目前,国内25万以上高端新能源车型前排座椅普遍实现多功能开放。整体配置水平明显优于同价位传统品牌。从具体舒适性配置来看,座椅加热功能均已开放标配,通风功能标配率在80%以上,按摩功能标配率也在快速提升,同时选装价格较传统车企也明显下降。
后排座椅功能多样化趋势明显,兼具娱乐性和舒适性出行体验。目前,国内25万以上新能源车型均已陆续开放后排座椅功能,特别是理想L系列、腾势D9、极氪009、蔚来ES8等侧重商务或家庭出行的中大型/大型SUV和MPV,因在使用场景中后排座椅的使用率更高,在后排座椅功能装配上更加完善。部分车型已全面标配独立空调、娱乐屏、电调座椅、座椅加热、座椅通风、座椅按摩等配置,同时满足用户出行的娱乐性和舒适性体验。
座椅:随着自主品牌主机厂崛起,国内供应链有望受益
乘用车座椅行业集中度高,国内CR5市场份额高达70%。据Marklines数据,2022年,国内汽车座椅行业一级供应商CR5为70%,前五大厂商均为合资或外资背景企业,分别为延锋、李尔、安道拓、丰田纺织、TS TECH。从全球范围来看,2022年汽车座椅CR5市场份额约为78%,行业集中度更高。
随着自主品牌主机厂崛起,国内供应链有望受益。近年来本土乘用车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23年自主品牌主机厂占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达56.8%。我们认为,随着自主品牌主机厂崛起,内资零部件厂商有望充分受益,当前乘用车座椅总成市场被外资供应商牢牢占据,内资座椅供应商或有较大国产替代机会。继峰股份乘用车座椅项目定点累计10项,生命周期总销售额共计691-738亿元,客户已覆盖新能源、头部传统、新势力、海外高端品牌等。
轻量化:颠覆传统冲压&焊接工序,实现整车制造降本增效
一体化压铸颠覆传统冲压&焊接工序。传统汽车制造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流程。较传统的冲压+焊接工序而言,一体化压铸部件一次成型,内部不需要额外连接,因此焊接、铆接、涂胶等工艺的使用大幅减少,从而降低生产线上的人工成本,及焊接、涂胶机器人的成本。此外,相比于传统工艺的 60%-70%的材料利用率,一体化压铸工艺则可实现材料的反复熔炼,废品、废料均可返回熔炉再次利用,实际材料利用率可达 90%以上,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成本。
轻量化:国内新势力加速产业由“1”到“N”
特斯拉实现一体化压铸从“0”到“1”,国内新势力加速产业由“1”到“N”。2020 年 9 月,特斯拉率先在 Model Y 上成功研制一体化压铸后地板总成,实现制造成本降低 40%。2022 年 4 月,特斯拉将 4680 电芯直接安装至底盘,并将座椅安装在电池包上盖,以 4680 CTC 方案直接取代传统中地板,实现整车减重 10%,增加续航里程 14%,降低单位成本和单位投资7%/8%。2023年4月,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锻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2025 年全面实现一体化压铸等先进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蔚来、小鹏、问界、理想、小米等头部新势力品牌相继引入一体化压铸技术,问界M9、理想MEGA、小米SU7、智界S7、小鹏P7+等新车型均已实现量产。
轻量化:新势力趋向外包,传统自主品牌趋向自制&外包并行(P)
大量资本支出制约新势力选择自制模式:一体化压铸采取自研模式,主机厂需要承担前期大量的资本开支,后续仍然需要面临产线维护、产能爬坡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国内新势力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巨大。蔚来&理想配套文灿&多利&博俊、问界配套文灿、小鹏配套鸿图。自主品牌陆续开启技术自研:特斯拉标杆效应下,国内自主品牌凭借稳固的供应链体系和足够的资金支持,长城&极氪配套力劲、一汽&长安配套伊之密。但伴随着一体化压铸对车型的全面覆盖,产能爬坡&更高资本支出压力下,预计需要通过外包弥补产能缺口。
第三方压铸商享受行业高景气,加速入局一体化压铸:1)文灿股份:新一轮设备采购完成,达产后将拥有14台6000T以上压铸机;配套蔚来、理想、问界等头部品牌多款车型,量产节奏&压铸机布局行业领先。2)广东鸿图:具备大型模具&免热铝合金材料自研能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2023年6月国内最大12000T压铸机正式投产,配套小鹏加速量产落地;此外,公司与力劲达成新一轮合作,将联合开发16000T压铸机。3)多利科技:配套蔚来车型实现量产,2023年9月和2024年11月先后获得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主机厂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定点项目,实现传统冲压向一体化压铸成功转型。4)拓普集团、嵘泰股份、爱柯迪等头部压铸商设备均已到厂,未来有望凭借与国内外优质主机厂客户的紧密绑定,率先实现配套量产。
三、商用车复盘及展望
2025行业展望:国内景气度上行,出口打开成长空间
重卡:
2023年起销量拐点向上,进入景气度上行的修复周期。重卡销量在2023年Q1进入拐点,进入到修复周期。主要驱动力包括,①中国重汽、一汽解放、陕重汽等车企的出口高增;②此前库存基本消化完毕,渠道有补库存的需求;③重卡作为生产工具,保有量和GDP成正相关,实际保有量存在需求缺口。
2024年,预计全年实现重卡销量90万辆。内需受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影响,工程类重卡销量仍处于低迷,但受益于出口增速超预期,以及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全年重卡销量仍保持增长态势。
2025年预计重卡销量将保持修复,有望达100万辆。支撑重卡需求增长的可能驱动力包括:①伴随经济复苏,工程类重卡需求以及公路货运总量有望提升;②潜在的以旧换新等政策;③进入国四替换周期;④出口需求持续增长。
客车:
国内国内景气度上行。公交车自然更新周期带来的需求恢复和旅游等带动座位客车恢复,推动国内中大型客车逐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水平。
出口销量持续增长。中国在电动公交车领域的发展速度快于欧美,新能源公交助推国内客车在欧洲市占率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等地区,国内客车产品力强、性价比高,有望维持出口销量的增长。
重卡:行业预计还将处于销量修复期
复盘过去十年的重卡行业,我们认为:
2005-2010年,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行业处于上行周期,重卡年销量保持高速增长。
2011-2015年,经历行业高速增长后的下行周期,年销量整体处于低位。
2016-2020年,行业重进入上行周期,到2020年达到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是:① 国三淘汰带动销量增长;②安全事故频发带来更加严格的限载标准,单车运力下降。
2021-2022年,行业销量回落,主要系: ②受宏观经济波动及疫情影响;①国五切换至国六影响,部分需求被提前透支。
2023年,行业进入弱复苏阶段,主要系:①2022年低基数,2023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物流拉动内需增长;②出口高速增长。
中长期看我们认为:①公路货运周转量随着经济总量上升保持长期正增长,将带动卡车需求长期增长;②出口有望持续增长,③进入国四替换周期,叠加以旧换新政策有望持续拉动新车销售,我们预计2024年重卡销量有望达90万辆,2025年重卡销量有望达100万辆。
我们认为,整体上看重卡需求主要与地产基建和物流运输相关。重卡销量 = 社会总需求保有量的变化+当年报废量。其中,更新需求主要与重卡的报废换新周期有关;新增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及公路货运周转量影响,
我们测算,2006-2015年这一个完整的上下行周期中,GDP不变价的增速和重卡实际保有量同比增速的比值为0.2。据此测算,到2022年重卡过剩的保有量已基本出清,2023年以来,重卡的实际保有量低于预期保有量,因此我们认为行业正处于销量的修复期。
重卡:经济弱复苏+物流改善助力重卡需求企稳
由于重卡的新增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及公路货运周转量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考虑随着经济弱复苏和物流景气度改善,重卡需求有望企稳回升。
伴随经济弱复苏,重卡新增需求有望逐步企稳。
促消费、扩内需政策以及消费的逐步复苏有望刺激物流景气回升。
重卡:国四更换需求有望获得释放
部分地区开启国四淘汰补贴:2023年5月13日起,杭州国四柴油车淘汰补助开始申领; 2024年江苏等地给予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奖励。我们认为,随着国四更换需求获得释放,有望助力重卡销量的恢复。
重卡:海外市场打开重卡成长空间
海外市场打开重卡成长空间。据HIS数据,2022年全球中重卡市场,前十大品牌占全球市场的70%左右,品牌集中度水平高;戴姆勒排名第一,销量达37.5万辆;Traton、Volvo、Tata分列2-4名;前五大品牌中仅有中国重汽一家中国品牌,位列第五。海外市场国产重卡市占率低,为国内重卡企业打开了成长空间。
自2020年以来,中国重卡出口维持增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重卡出口销量6.1万辆,2021-2023年重卡出口分别为11.4万辆、17.5万辆、27.6万辆,同比增长87%、55%、58%。
客车:国内景气度上行,出口销量高增
我们认为,客车行业有望持续受益于国内景气度上行和出口销量增长。
国内景气度上行:我们认为,公交车自然更新周期带来的需求恢复和旅游等带动座位客车恢复,有望推动国内中大型客车逐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水平。
出口销量增长:中国在电动公交车领域的发展速度快于欧美,新能源公交助推国内客车在欧洲市占率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等地区,国内客车产品力强、性价比高,我们认为有望维持出口销量的增长。
四、两轮车复盘及展望
电动两轮:国内电动销量超5000万辆,2025年有望实现销量修复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约在5500万辆,同比增加9.8%;预计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约在5000万辆,同比下降9.1%,销量下滑主要是:1)新国标带来的替换需求逐渐饱和,市场回归常态替换阶段;2)政府加大对不合规生产企业和门店整治,压制了需求释放。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随着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实施及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企业端或加大产品推广及门店拓展力度,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速有望实现修复。
电动两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再次迎来修订,利好行业规范化发展
现行电动自行车行业主要国标为2018年5月17日发布的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近年来,电自非法改装、充电起火案例屡见不鲜,现行《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亟待修订。
为了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本质安全水平,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9月19日,工信部发布了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我们认为,新版GB 17761实施有望促进行业规划化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加速竞争力较弱的尾部品牌出清。
电动两轮:以旧换新政策有望拉动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长
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今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出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我们认为,以旧换新政策出台有望加速老旧电动自行车报废换新,对行业后续销量增长或有托底作用。
中央层面:2024.08.30,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组织合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合格产品参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这是国家首次出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
各地要统筹用好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资金,结合实际制定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对交回个人名下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电动自行车新车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鼓励享受补贴的消费者购买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生产的合格电动自行车新车。对交回老旧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并换购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可适当加大补贴力度。换购的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其电池还应符合《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标准要求。
铅酸蓄电池在电动自行车用电池中占比接近80%,且安全性较好、价格便宜,深受消费者青睐,对于老旧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换购铅酸蓄电池自行车的消费者,适当加大补贴力度,这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要求和现实情况,体现安全导向。
地方政府层面: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细则,通过补贴形式促使消费者换购新车。
2024.08.26,湖北省有关部门印发《湖北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的通知,对个人消费者报废非国标老旧电动自行车或2019年7月30日前备案的电动自行车,并购买符合条件的电动自行车新车,补贴分3档,即单个消费者消费1200元以上(含1200元)至2000元以下,一次性立减补贴300元;2000元以上(含2000元)至3000元以下,一次性立减补贴400元;3000元以上(含3000元),一次性立减补贴500元。
2024.09.24,上海市有关部门发布上海市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自2024年10月16日至2025年6月30日(含当日,下同),对个人用户交投并报废本人名下在本市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含电池),且购买获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电动自行车新车,本市给予个人用户一次性500元购车立减补贴。
摩托车:2024年总体销量回暖,外贸出口持续强劲,2025年有望延续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2024年1-10月份,摩托车销量为1652万辆,同比+0.15%,整体销量持续回暖;其中,2024年1-10月份出口销量达900万辆,同比+26.62%,外贸出口势头强劲。总体来看,我国摩托车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态势稳定向好。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随着中国摩企产品竞争力及性价比不断提升,欧美等地区对平价消费品(如摩托车)需求愈加旺盛,摩托车出口势头有望延续;随着国内摩托车爱好者群体不断扩大,具有“悦己”属性的大排量休闲摩托车销量也有望保持高增,2025年摩托车销量稳中向上趋势可期。
摩托车:出口加速,拉美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欧美地区增速较高
整体来看,我国摩托车出口销量呈现出波动趋势,自2023年以来,摩托车出口销量同比增速恢复明显,2024年增速有望达到2021年增速峰值相当。
分出口地区来看,2024年1-10月份,出口拉美地区的摩托车达到487.94万辆,同比+35.95%,为我国摩托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另外,出口到欧洲和北美地区的销量增速亦超过了25%,出口势头良好。
摩托车: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需求旺盛,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大排量持续高增。2024年1-10月份,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产销64.13万辆和63.41万辆,同比增长45.68%和39.95%,延续了高增长的态势。
我们认为,随着年轻消费群体不断涌入,新媒体社交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可玩性高且时尚属性的中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对比欧美等成熟摩托车市场来看,摩托车消费也有从代步到休闲娱乐的升级趋势。
五、汽车后市场复盘及展望
2024行业回顾:受去年疫情解封高基数及消费信心不足影响,整体表现平淡
2024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突破3亿大关,尽管用户体量持续扩大,但车主维保支出愈发谨慎,2024年后市场维保产值规模预计约1.2万亿。
2024年平均行驶里程约10,251公里,相比2023年,仅一线城市增长1%,其他城市级别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24年后市场累计产值同比下滑1%,累计台次与去年持平,但超半数门店台次同比负增长。业务层面,除维修、轮胎台次同比增长4%外,其他业务均下滑,后市场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2024行业回顾:超半数门店台次同比下滑,各城市级别台次同比分布均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一线城市更明显
相较2023年,2024年54%的门店台次负增长,其中降幅大于25%的门店占比达13%,形势不容乐观。
从各城市级别台次同比增长率的门店数分布可见,各城市级别均呈现出两级分化趋势,其中一线城市更明显。
2024行业回顾:单车年均维保价值开始趋于稳定,单次进厂仅消费单一项目的车主占比增高
2022-2024年间,单车年均维保价值始终稳定在2,500-2,600元间。从车主消费行为分布来看,相比2023年,2024年72%车主消费金额无增长,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汽车后市场维保规模发展速度。
单次进厂只消费1个项目的车主占比由2021年的62%增长至2024年的66%,而消费4个及以上项目的车主占比由11%下降至9%,反映出车主在汽车维保消费中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单一项目进行消费,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和聚焦。
2025行业展望:关注下沉城市的空白点位和增量空间
尽管由于消费信心不足、国产品牌占比提升、新能源冲击等原因,后市场产值有一定下滑,展望明后年汽车后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
下沉市场后市场服务市场规模增速领先。如下图(左侧)所示,根据汽车服务世界公众号预计,未来三线及以下城市汽车保有量将以1.7%的增速领跑全国,预计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后市场价值增速未来将持续高于整体,吸引后市场服务商挖掘下沉空白点位和增量空间、加速行业整合。
2025行业展望:关注独立后市场、底盘件、国产化等结构性机会
六、投资建议
整车方面
我们认为从整车竞争角度,不排除2025年将会更加激烈,新能源渗透率继续提升,同时自主品牌竞争力继续增强。我们发现2024年新能源市场混合动力+增程技术方案保持高速增长,而纯电增速放缓,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在2025年维持。细分价格带维度,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2024年15万以下价格带销量快速增长,15-30万价格带继续扩容,30万以上保持稳定。我们认为以旧换新政策将有望延续,但不排除报废补贴减少而增加置换补贴以更大力度的拉动车市消费,为2025年的车市增长保驾护航。
我们认为2024年整车出口好于预期,海外丰厚的利润也为国内车企的盈利提升提供动力。展望2025,俄罗斯、巴西、中东、欧洲、北非等地区依然具有增长潜力,我们认为国内车企的海外销量增长还能够维持。
推荐长城汽车、比亚迪、赛力斯、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建议关注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
汽车零部件方面
我们认为在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的趋势下,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增长依然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优质零部件公司+智能化板块有望走出独立行情,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成本的降低,我们认为其搭载范围有望继续扩大而实现“智能化平权”。我们同时看好插混及增程技术方案的供应链。
智能化零部件推荐经纬恒润、华阳集团、德赛西威等,优质零部件公司推荐拓普集团、星宇股份、继峰股份、银轮股份、北特科技、爱柯迪等,建议关注福耀玻璃、伯特利、新泉股份、双环传动、福达股份等。
商用车方面
商用车重卡方面,我们认为从2023年起销量拐点向上,进入景气度上行的修复周期。而2025年预计重卡销量将保持修复,有望达100万辆。支撑重卡需求增长的驱动力包括:①伴随经济复苏,工程类重卡需求以及公路货运总量有望提升;②潜在的以旧换新等政策;③进入国四替换周期;④出口需求持续增长。推荐中国重汽,建议关注潍柴动力、一汽解放。
商用车客车方面,我们认为国内公交车自然更新周期带来的需求恢复和旅游等带动座位客车恢复,将有望推动国内中大型客车逐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水平。而出口销量有望持续增长,新能源公交助推国内客车在欧洲市占率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等地区,国内客车产品力强、性价比高,有望维持出口销量的增长。建议关注宇通客车。
两轮车方面
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约在5000万辆,同比下降9.1%。而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随着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实施及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企业端或加大产品推广及门店拓展力度,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速有望实现修复。建议关注春风动力、爱玛科技等。
汽车后市场方面,2024年受到了宏观消费的一定影响,但随着车辆保有量及车龄增加,国内汽后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推荐途虎养车。
七、风险提示
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以旧换新政策一定程度上有效拉动车市消费,支撑2025年车市继续保持稳健增长。若后续政策推出力度不及预期,将对车市增长直接带来影响。
车企海外投资进展不及预期。车企在海外投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政治环境、营商法规、市场需求、上下游供应链等,一旦有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投资进展不及预期。
消费者对智能汽车接受程度不及预期。如果智能驾驶技术进展缓慢、车型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提升可能不及预期,城市NOA的进展可能比预测更加缓慢,汽车智能化的进展可能不及预期。
商用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2023年起,国内商用车重卡进入景气度上行修复周期,同时商用车客车进入公交车自然更新周期,行业需求稳步回升。若后续经济复苏、政策力度、替换周期、出口需求等方面不及预期,或将导致商用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2025年汽车行业年度策略:混动高增,智能化平权,出口稳健》
对外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齐天翔(S0800524040003)qitianxiang@research.xbmail.com.cn
庞博(S0800524060003)pangbo@research.xbmail.com.cn
张磊(S0800524070001)zhanglei@research.xbmail.com.cn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