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美国商务部门决定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国生产的晶体光伏电池进行了反倾销税调查,并裁定结果四国最高271.28%的关税税率。
这让正值“行业寒冬”的光伏产业,更加雪上加霜!
东南亚的光伏产能基本也都来自于我国厂商,这对正处于第四轮周期底部的光伏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那美国意欲何为?光伏厂商有何应对之法?未来光伏产业的拐点何时到来?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01
贸易大棒的“威力”
其实这轮制裁早就已经开启了流程,今年4月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联盟委员会提交“双反调查”申请,5月美国商务部启动调查,到今天终于算是“靴子落地”。
美国虽说是针对东南亚四国的制裁,但实际上是“定点针对”。
例如总部在韩国的Hanwha Q Cells Malaysia Sdn. Bhd.(韩华新能源马来西亚公司)被征收最低反倾销税率0%。
而对于在东南亚设有产能的相关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则大多超过50%,且不同国家适用不同的税率。
例如晶科能源:在马来西亚生产的产品将被征收21.31%的反倾销税,在越南生产的产品则适用56.51%的税率。
天合光能在泰国生产的产品需缴纳77.85%的反倾销税,而在越南生产的产品适用54.46%的税率。
晶澳科技在越南生产的产品将被征收53.30%的反倾销税。
那这次提高对东南亚光伏关税影响有多大呢?
首先是对美国自身而言,因其是全球第二大太阳能光伏装机量国家,如果按照初裁结果执行,势必会带来供应链中断再叠加其他因素将会快速的导致太阳能产品的价格上涨。
不过特朗普上台之后,更加倾向于传统能源,对光伏产品价格的上涨自然也是希望看到的。
而如果美国光伏产品价格上涨,特朗普如果借此机会能让制造业回到美国自己的控制,也是乐见其成的。
晶澳科技的相关人士就向外界透露:“面对高税率,公司可能选择提高产品价格或改变出口地区。若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税率过高,公司考虑从美国本土组件厂发货,以规避该问题。”同时表示,“涨价策略将尝试实施,但最终需视市场反应而定。”
我国的光伏企业之所以能保持镇定,是因为美国的制裁结果早在预料之内。就连国内的光伏上市企业股价走势对此也是“毫无波澜”。
对此,业界人士指出,“市场对此已有预期。双反措施实施后,东南亚四国输美的优势将大幅减弱,但中国光伏企业已做好准备。”
但如果美国继续扩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税,迫使中国光伏企业挺进美国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也是“深入虎穴”。
实际上,长期受到美国政策波动影响的中国光伏企业一直在调整其海外战略,以寻找一个更为“终极”的解决方案。
而早在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便掀起了一股“赴美建厂”的热潮。
为此,中国光伏企业也竭尽所能,采取多种策略,以期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0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雨绸缪,近两年的时间,中国企业还是摸索出一些通过打入美国市场的模式。主要分为当地企业合作、置换当地企业股权和打造美国子公司三种。
第一个模式就是和当地企业合作经营,这也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走的较多的一个模式,这当中的代表企业: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
例如在2023年3月,隆基绿能就和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5GW光伏组件厂。
据媒体报道,Invenergy的投资超过6亿美元。其中2.2亿美元将用于在俄亥俄州帕塔斯卡拉(Pataskala)购买和建造一座约合10.22万平方米的建筑,作为该项目的制造工厂。
隆基绿能与Invenergy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名为Illuminate USA,隆基绿能在该企业中间接持有49%的股权。
模式二:资产置换当地企业股权,这当中的代表企业有天合光能。在特朗普胜选之际,天合光能就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Trina Solar(Schweiz)AG同意将其在美国建设完毕即将投产的5GW组件工厂核心资产出售给美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 Inc.(简称FREYR)。
此次交易完成后,天合光能将获得1亿美元现金,面值1.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以及FREYRFREYR19.08%的股权。此外,天合光能实控人高纪凡之配偶吴春艳控制的Trinaway拟以14,752,500美元认购FREYR定向发行的14,050,000股新股。
天合光能指表示,此次交易将通过保留技术、品牌输出,结合交易对方管理层在美国和北欧资本市场渠道及外部顾问的行业经验和政府关系,推动天合品牌在美国的更好发展。
第三种模式就是重新打造一家“美国”企业,这个路线的代表就是TCL中环。
2023年11月27日,TCL中环宣布与其控股子公司Maxeon签署了Term Sheet(条款清单)。
根据公告,Maxeon将美国地区之外的光伏子公司、资产、合同以及业务转让给TCL中环及其子公司,而Maxeon将专注于美国市场。
Maxeon新任CEO郭爱平表示,其美国战略的核心之一是参与创建(美国)国内太阳能组件供应,并透露Maxeon已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租赁了一座为期5年的工厂,计划于2026年初开始在该工厂生产2GW的光伏组件。
以上三种模式,实际上都可以总结为一个模式:“用技术换市场”,而这也是曾经我国走过的几十年的合资车模式。
但今时不同往日,当时全球化的环境和当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和工人素质也跟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人相比差距巨大。
之前赴美建厂的富士康、福耀玻璃、台积电都遇到了种种落地难的问题,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03
光伏拐点临近
虽然美国市场很重要,但光伏行业的拐点何时到来,却取决于我们自身。
在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就有39家净利润亏损,72家A股样本光伏企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90%。
这个光伏的冬天还需要多久呢?其实事情已经向好的地方发展。
首先是主管部门出手,1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召开了光伏成本模型专家论证会,并针对遏制光伏产品低于成本价竞争达成了统一行业认知。
同时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定期收集、分析和整理光伏行业成本信息,并对外发布,供全行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参考。
现发布2024年11月上旬光伏主流产品(N型M10及G12R)各环节综合成本数据。目前,在不考虑折旧,且硅料、硅片、电池片环节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最终组件含税成本(含最低必要费用)为0.690元/W。
如果说在过去一个月中,仍有个别企业低于最低指导价投标,那么预计未来此类“违法行为”将会逐渐减少。
第二个迹象,是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由13%调降至9%。
光伏组件不得低于0.69元/W进行招投标,这一规定仅适用于国内市场。那么,对于占据主要份额的海外市场,光伏产品价格如何调整?
那就通过出口退税机制的调节,中长期将使光伏产品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这是一步关键的策略。但短期内必然导致一些光伏企业经历出口阵痛。
除了稳定海外光伏产品价格外,出口退税机制的调节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即淘汰那些长期依赖出口退税生存、并不创造实际价值的企业。
第三个迹象,即近期工信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文件中提出,应引导地方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同时,鼓励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定为30%。
这些好的迹象都是自上而下的进行产业规划,无论是行业自律、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政策,还是工信部发文,都是围绕稳定价格、控制投资和产能出清这几件事。
04
结语
在当前国产光伏企业“外有贸易战,内有价格战”的现状下。光伏全产业链企业不仅要针对政策灵活应变,更应该在国内产能出清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个大的合作体,反对在海外市场上的互相倾轧。
虽然东南亚向美国出口被“定向狙击”,但当前东南亚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结构深度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其对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而这种势头不仅仅是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都逐渐上涨,即使美国挥舞着制裁大棒,但光伏产品的发电价格才是核心竞争力,所有的制裁在最基本的“经济账”面前都会变得无能为力。
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全球碳中和的重任将由中国企业联合企业挑起。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