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北京报道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买单方”,能否进入医保目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出炉,本次调整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个是5年内新上市药品,38个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创新含量”都创历年新高。
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历来有“灵魂砍价”之称,但历经7年常规化谈判过程后,谈判规则越来越科学化和精细化,演变为对于创新药估值定价最重要的标杆。
坚持目录动态调整,及时把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范围,本身就是医保部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真创新”被一提再提
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关系广大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此次调整中新增的91个品种,包括肿瘤用药26种、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15种、罕见病用药13种、抗感染用药7种、中成药11种、精神病用药4种,以及其他领域用药21种。
总体来看,2024年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76%,平均降价63%,总体与2023年基本相当。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2025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公布的新闻发布会上,“创新”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支持真创新、真支持创新”成为医药行业监管部门鲜明的价值导向。
这种变化对于参与谈判的药企而言,无疑是加大了难度。在此前医保谈判环节,一家药企谈判代表在现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筛选的标准明显提高了,原本改良新药也可以算创新,今年标准可能就要再往上提一个档次,追求“真创新”,而不是抄一抄改一改的产品。
另一位企业谈判代表则分享了谈判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一家药企在谈判环节开场时,先花了三分钟介绍企业的历史,被对面谈判专家直接打断,要求直接讲临床数据和患者获益。还有一家在谈判过程中大谈特谈自家产品技术优势的企业被直接打断“炫技”,遭专家反问这个新技术对患者有什么实际好处?
“真创新”必然是和患者临床价值直接挂钩的,能否进入医保的谈判核心中,价格、质量、临床价值、差异性都是核心要素之一,背后也体现出医保目录常态化调整7年以来,引导医药行业瞄准真创新,努力创造更高的临床价值,支持创新的鲜明导向。
监测表明,截至2024年10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药品支付累计超3500亿元,带动相关销售超过5100亿元。随着品种增多和进入目录后持续放量,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药品的支付金额逐年上涨。今年前10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支付约920亿元,按相同周期计算,是2019年的21倍。可以说医保基金是“真金白银”地在支持创新药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陈文同样强调,过去我国医药企业“重销售、轻研发”的现象非常突出,影响整体创新实力、行业健康发展,造成医患矛盾。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以目录准入谈判、集中带量采购为抓手,推动降低虚高药价,拉促并举引领医药行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有研究表明,自2018年至2023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销售费用占比从17%降至13.7%,研发费用占比从1.8%增至4.7%,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
在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改革、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的加持下,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2024年医保目录谈判91种新增药品中,国内企业的有65种,占比超过了70%,并且这几年都呈逐年上升之势。
落地“最后一公里”
新版药品目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距今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进入医保目录到患者手中的过程,也是决定目录调整工作成效的“最后一公里”。
一位药企的谈判代表对记者提到,创新药进入国家药品目录后在各地医院的药事会上通过率较高,如果没有国家医保谈判,直接去和医院药事会谈,那标准可能更乱更不科学。这位医药从业者同样提到,当前很多医院对于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新药根本就不会放进药事会讨论事项中。
黄心宇同样提到,今年《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的通知》除了部署新版目录执行外,用较多的篇幅对配备使用、新药推介、管理监督等提出了要求,以确保目录真正落地见效,更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此外《通知》中还明确了几点,包括指导定点医疗机构于2月底前召开药事会,进一步强化“双通道”管理,加强药品配备情况日常监测,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等要求。总体上看,今年对药品目录落地的要求更系统、路径更清晰、措施更有力,将有力推动国谈药品落地。
在医药创新的产业链上,医保支付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支持角色,对于促进研发、生产、应用各环节间的价值传递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医保基金的总额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在此次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公布的新闻发布会上,商业保险被提及,有望进一步赋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事实上,关于如何利用多层次支付方式助力医药行业的创新之路,也是业内一直在讨论和关注的事。
近日落幕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指出,发展商业保险有助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体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构建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他建议,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要培育出一个自费市场,明确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边界,公开各类疾病发生率及药品审评结论和数据,制定相关法律,并推进基本医保“管办分开”改革。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同样指出,当前我国的创新药市场机制与单一支付体系是影响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商业健康险为抓手的多元支付体系是解决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困境的唯一路径,在保障国家医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试点创新支付改革,建立以商业健康险为主要补充的多元支付体系,在仿制药“用得起”和创新药“用得上”之间实现均衡。同时对于低收入人群建立单独的补充医疗救助。
随着医疗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新药耗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医保基金平稳运行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不显著增加基金支出的前提下,将更多填补目录保障短板或者提升疗效的品种纳入目录,不仅能够提升保障水平,也能更好满足广大参保人对新药好药的期待和向往。
见习编辑:姜雨晴主编:陈岩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