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11月16日电 11月15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西青区专场新闻发布会。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西青区工信局局长方文轩、西青区科技局局长梁红升、西青经开集团董事长张磊、西青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耀辉介绍牢记嘱托,奋进开创西青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朱财斌介绍:
作为天津市的经济大区之一,今年以来,西青区坚持“制造业立区、服务业强区”并重,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态势。现就西青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我们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目前区内已有3个市级产业主题园区,能源矿业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今年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支持天津经纬恒润公司牵头组建天津市车联网创新联合体。我们持续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前三季度完成产业项目到位额100.15亿元,排名全市第三。步锐汽车、伟测半导体等项目落地我区,经纬恒润新工厂已投入运营。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我们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前三季度引进北京项目123个,计划投资额293亿元。与北京市丰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各领域协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我们顺利完成机构改革,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额总量212.07亿元,王兰庄国际商贸城获批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等政务服务领域的“微创新”,建成天津西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出台扶持政策,落户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三是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加快推动古镇焕新,首次采用“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举办第27届杨柳青国潮灯展,累计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362万元,成功迈出了市场化办灯展的第一步。推动发展品质提升,启动“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年”项目,全方位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2024年全区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5.48%。文旅赋能经济发展,推动“文商体农旅”各要素深度融合,全年推出首届精武武林大会、王兰庄荷花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及优惠措施291项,同比增长57.43%,文旅拉动假日经济效果逐步显现。
四是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推动城乡规划互联互通,高水平完成西青区国土空间总规划、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成功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精心创建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城乡建设共建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津静市域铁路已开通。加快城中村改造和示范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文旅全面融合,杨柳青镇白滩寺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辛口镇、王稳庄镇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促进城乡治理同向同频,创新实施“书记项目”“118红色领航工程”“青苗赋能”等一批基层党建实践,率先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管理,汇聚城乡共治合力。
下一步,西青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经济大区作用。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加快构建“1+3+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持续巩固车联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优势基础,融入京津冀汽车领域“整零”对接体系,加快形成零部件特色聚集区;深入实施轻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打造华北地区功能性饮料生产集聚区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在种子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加快集聚战略性科技力量,支持产学研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二是聚焦改革重点,着力打造深化改革西青样板。我们将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深化与北京丰台的战略合作,打通北京南站—天津南站“如意门”,推进与京冀有关地区在医疗、法治、文旅、生态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内外联动体制机制,推动王兰庄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上规模、增效益。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丰富全区一次办、网上办、马上办等特色事项清单,打造“西青话营商”特色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聚焦文化传承发展,纵深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杨柳青古镇焕新进度,以“年画中国·中国年画”为主题,高水平完成古镇街区、院落、商铺的整体改造以及产业植入,打造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形成京津冀特色旅游度假区。实施文化旅游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高度谋划、高位推动,实施“文旅+”“+文旅”资源整合行动,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是聚焦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将高水平实施“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建设完善路网体系,以数字赋能智能治理,依托大数据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全域化,走出一条城乡共赢的善治之路。
新闻发布会上 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西青区是天津市经济大区、制造业强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西青区有哪些工作举措?
朱财斌介绍: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西青区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优势,高水平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产业创新集群。
一是分类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持续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发展,巩固化学药和中药等优势基础,打造功能饮料生产集聚区、高端紧固件产业集散中心等特色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高效衔接,完善战兴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布局,培育发展以芯片制造、晶圆生产和先进封测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壮大智能测控和能源矿产装备两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储能设备研发和产业应用。未来产业方面,前瞻布局智能制造、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孵化、场景运用等,培育做强一批未来产业企业。
二是加快集聚战略性科技力量。用好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服务重点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产教联合体,围绕市级长板技术储备清单、短板技术攻关清单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制造研发创新能力。培育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取得技术经纪专业职称,探索建立成果、技术、人才、项目等流通渠道,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完善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构建精准招商格局,树立“按产业分,按企业跑,按项目招”的招商思维,利用招商资源图谱、产业链图谱等新工具,集中精力招引一批关联性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面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方向设立区域产业基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服务优质产业项目落户西青、长远发展。
记者提问二:请您结合实际谈谈面对新时期新挑战,西青区作为制造强区,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的重要举措。
方文轩介绍:近年来,西青区一直坚持制造强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迈进。从今年工作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第一是经济总体运行比较平稳。1—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4.3%,胜维德赫、福尔欣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第二是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新兴产业方面,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比重达45.9%,经纬恒润天津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带动智能驾驶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方面,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泓德、神钢等18家企业成功进入小米、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配套体系,瑞普、三花等智能化改造项目预计年底可以竣工投产。
第三是重点产业链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前三季度,五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44.6亿元,同比增长4.2%,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4%。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制造强区战略不动摇。
一是始终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1+3+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智能科技为引领,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重点攻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有力保障宏仁堂数字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大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并瞄准智能驾驶等领域,加快谋划未来产业。
二是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新支撑”,推动齐邦、荣森海姆等项目开工建设,华宁、金印联等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培育壮大智能测控、智能网联等几十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全面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需求侧清单116项、供给侧清单119家企业为突破重点,在大桥焊丝等5个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沃尔德等7个项目获批专项再贷款支持的基础上,持续做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更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四是不断提升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水平。深入实施优企锻造工程,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完善“选种、育苗、培优”的全周期培育体系。
记者提问三: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天开西青园作为天开园西翼拓展区,一年多来是如何发挥驻区高校科创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梁红升介绍:西青区坚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举全区之力更高标准建强天开西青园。将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转化为支撑西青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促进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化上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链接高校资源,实施“一校一策”行动。落实张工市长提出“将五个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天开西青园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与高校资源深度对接”的重要要求,由我们牵头,会同精武镇、大学科技园、学府公司、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单位,联合推进“一校一策”进高校行动计划,深入走访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院所30余次,与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高校优势学科的25个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入对接,挖掘高校创新资源。
二是精细打磨政策体系,实施“金种子”计划。开展政策法规宣传50余次,积极落实“一核两翼多点”政策熨平,已累计兑现资金6199万元。正着力推进天开西青园2.0版政策出台。启动“西翼金种子计划”,首期15个“金种子”项目中有8个来自于高校成果转化,已拨付“金种子”助苗资金375万元。第二期“金种子”预计新增50(余)家,积极打造天开西青园“选拔一批、培育一批、投产一批”的科创产业创新生态。
三是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打造产业创新聚集区。持续推动天开西青园“小试中试”基地平台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突破“死亡之谷”。截至目前,天大海棠科技园即将入驻,南大应化所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转化平台已进入中试,南大生命健康产业化基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转化服务平台等已初具产业聚集效应。园区已落地项目共509个,注册资金85.31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集聚生态初步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创新资源,持续提升科创服务能力,将西青园打造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记者提问四:西青区是如何在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提供人才支撑的呢?
王耀辉介绍:西青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注重抓好顶层设计、平台载体搭建、人才生态打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势赋能。
一是坚持抓好顶层设计。西青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人才强区十五条”支持措施及28条实施细则,打造“1+1+N”人才政策新体系,汇聚国务院特贴专家等领军人才超过230人次,为集成电路、车联网等产业引进“双一流”硕博人才189人,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坚持建好平台载体。建强高水平载体平台,积极打造天开西青园、南站科技商务区、主题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同北京市海淀区、秦皇岛市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推动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30余家。聚焦科创载体能级跃升,促成新能源电池产业转化基地等重大平台和领军人才团队落地,天开西青园人才汇聚优势有效释放,形成创新研发平台有效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坚持打造最优生态。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西青区深入落实区委联系专家制度,区领导带头结对联系专家,保障专家人才各项待遇。推出“青英人才服务卡”,提供10大类30小项400余个场景的人才服务,开展人才工作者技能路演PK赛,组织“头雁强翼”企业家国情研修活动,打造了“一卡”“一旅”“一赛”“一研修”四位一体的人才服务新品牌。此外,将每年的5月15日确定为“西青人才日”,围绕论坛沙龙、引才招聘、路演展示等板块举办系列活动,表明搭建“舞”台、栽好“梧”桐、全力服“务”的坚定决心。
下一步,西青区将持续抓好人才工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人才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记者提问五:西青经开区制造业规模大、占比高,是西青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阵地,请问西青经开区在推动产业提质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磊介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西青经开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在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1—10月,新引入项目489个,吸引投资40.56亿元,包括步锐汽车配套、沪光新能源汽车线缆、元气森林二期、伟测半导体等产业链关键项目落地;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产业,设立产业创新中心和赛达华芯设计平台,通过补链、增链、强链为产业赋能,已开发目标客户80多家,落户研发项目10个;科技创新实力增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以及省部级研发平台31个。我们围绕三个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向“新”求变,激活产业科创动能。以企业创新为“切入点”, 优化阶梯培育体系,全力支持卡本、明阳瑞源等科技型企业实现雏鹰—瞪羚—科技领军跨越;以新质产业为“发力点”,锚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行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引擎;强化“需求引导”,推动宜科等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赋智”传统制造业,变新质生产力“路线图”为“施工图”。
二是向“智”聚力,释放人才增量效应。组建“产教联合体”, 打造企业深度参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育人模式,扩充产业人才“蓄水池”;聚焦人才需求,发挥“青英人才服务卡”政策优势、“西青区科技工作者之家”平台优势,打造全链条、定制化服务体系,让专家人才心无旁骛抓生产、搞创新、谋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
三是向“优”提质,强化创新基底支撑。深化校企“双向赋能”,复制宏仁堂、福莱迪与高校“产学研”成功合作模式,发挥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1+1>2”效应;强化校企“技术共建”,鼓励卡本、中科慧眼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援助站、西青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职能,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维权等服务,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内生动力。(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