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石青青
手握内镜左旋右转,将小小探头缓缓伸进患者的食道、胃部、肠道,双眼紧盯屏幕,不放过任何异常……这样的动作,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蔡顺天已重复了无数次,但每次操作仍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精进临床技术、钻研科学研究,踏上“医路”,蔡顺天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多年如一日在消化内科临床深耕细作,他练就辨症除疾的“火眼金睛”,守好消化道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医路求索 守护胃肠健康
蔡顺天是一名“85后”医学博士。2005年,他考上南开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从此开启漫漫医学路。最开始,蔡顺天其实想做一名外科医生,但在消化内科轮转实习过程中,他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在早癌诊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各类恶性肿瘤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占30%以上,且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但通过消化内镜可以早期识别,并进行内镜下微创手术,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预后也有天壤之别。”蔡顺天因此下决心选择消化内科方向,投身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内镜下微创治疗领域。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蔡顺天又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杨云生教授。2015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福建,选择加入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主攻胃肠镜精查与消化内镜微创手术。如今,他平均每年要做200多台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消化早癌,帮助很多患者避免“发展成晚癌”的结局,成为同事眼中的消化道“找癌”小能手。
善于沟通 赢得患者信赖
虽然有着内镜这一检查“利器”,但能否用得上、用得好,既考验医生技术“硬实力”,还考验沟通“软实力”。
年过六旬的刘大叔(化名)近年来总觉得胃胀,来到厦大中山消化内科看诊,说想做胃镜。考虑到50岁以上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年龄段,刘大叔症状持续时间也较长,蔡顺天建议他做一个全面的胃镜和肠镜同时检查。一听还要做肠镜,刘大叔连连摆手拒绝:“只有胃不舒服,肠子又没痛。”蔡顺天和他耐心沟通,仔细解释胃肠镜对疾病早期筛查和治疗的重要性,一一打消他的顾虑。最终,刘大叔同意进行检查。在肠镜下,蔡顺天发现了一大块侧向发育性息肉,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腺瘤,属于一种癌前病变,需尽快切除。经综合评估,蔡顺天通过内镜为刘大叔微创切除了早期病变,保住了肠道,术后两三天刘大叔就出院了,恢复良好。
康复后的刘大叔及其家人既感到庆幸又觉得后怕:胃肠道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如果没有这次检查,没有及时发现病变,任其继续发展,刘大叔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
潜心科研 助力关口前移
“筛查出早期肿瘤,让患者早期就得到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正是我们职责所在。”除了做好临床工作,蔡顺天还投身参与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诊治方向的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我们能更好发现早期病变。”蔡顺天说,希望通过研究制作出辅助内镜诊断的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更多基层医院,助力消化道肿瘤防治关口前移,挽救更多生命。
目前,蔡顺天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及市级项目3项,学术任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专委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多个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相关学组副组长等。近5年来,他在行业著名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获得厦门科技进步奖、市级医疗十大创新技术、厦门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记功奖励等荣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