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讲 作为通货政策基础的国际收支理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稳定性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密切相关。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交易的指标,包括贸易(商品进出口)和金融(资本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这种观点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意味着它从国外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向国外支付的支出,这通常会导致该国货币价值上升。相反,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它的支付超过了收入,这可能会导致该国货币价值下降。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时,才能维持其货币的稳定和健全。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其货币价值可能会持续下降。货币贬值不仅仅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持续的贸易逆差、高通胀率、低生产率等。要恢复货币价值,需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仅仅通过短期的货币政策或行政措施,可能难以实现货币的长期稳定。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实际上,国际收支逆差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货币必然会贬值。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货币价值,包括国家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前景、政治稳定性等。此外,一些国家即使长期存在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来维持货币的稳定。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供应量成反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而货币需求保持不变或增长得不够快,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会下降。相反,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或者货币需求增加,货币的价值就会上升。数量理论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货币流向国外,因为货币的价值变化会通过影响商品价格和贸易来调整经济,从而恢复平衡。
而格雷欣法则指出,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往往会被收藏或被用于其他用途,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则会留在流通中。这通常发生在政府发行的货币名义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时,人们倾向于使用价值较低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保存价值较高的货币。这个法则说明了货币的相对价值如何影响其流通。
国家试图通过管制贵金属的国际流动来保证国内货币供应,但实际上这种干预是多余的。在金属货币体系下,贵金属的流动应该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
当国家不愿意看到货币外流时,通常是因为国家政策导致了货币价值的扭曲。例如,如果国家发行了不同价值的货币,但赋予它们相同的法定货币资格,就可能导致市场选择持有或使用价值更高的货币,从而引起外流。
为了保持货币体系的稳定,国家应该避免干预货币的自然流动。这是古典经济学家和通货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应该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即使在现代经济学中,这些理论仍然适用,并且可以被用来解释和改进现代货币体系。尽管可以对这些理论进行扩展,但它们的核心原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那些忽视或忘记这些基本货币理论的人,没有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要理解货币和经济政策,就需要理解和接受这些基本的经济原则。
当一个国家从使用金属货币(如金币或银币)转变为使用信用货币或不兑现的纸币时,格雷欣法则所描述的机制就会发生变化。在金属货币体系中,如果政府发行的货币名义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人们会倾向于将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金属货币)保存起来,而使用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进行日常交易,导致良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
然而,在信用货币或不兑现纸币的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可能会因为政府的过度发行而迅速增加,这与金属货币的自然限制机制不同。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贬值不再是因为人们选择使用劣币,而是因为政府增加了太多没有足够支撑的纸币,导致货币价值普遍下降。
(转自:奥派经济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