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染色体尾巴”端粒,其长度竟关乎人类患病!诺奖得主揭示新方向

小小的“染色体尾巴”端粒,其长度竟关乎人类患病!诺奖得主揭示新方向
2024年10月25日 13:24 网易新闻

摘要:所谓端粒,就是染色体最末端的序列。

人类染色体末端的小小端粒,竟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来自科学界的新发现,为新兴技术干预疾病开辟了全新途径。今天召开的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旨演讲上,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卡罗尔·格雷德教授,以“端粒:新兴技术为疾病防治开辟新途径”为主题,讲述这一惊喜发现背后的机制与奥妙。

格雷德教授开门见山说道:好奇心推动了研究。所谓端粒,就是染色体最末端的序列。端粒有多重要?它有两大功能,既保护染色体末端的稳定,又维系染色体的长度。科学家们发现,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丢失,末端无法复制。深究其中,端粒酶是所有细胞分裂所必须的酶,正常细胞复制需要端粒酶,一旦细胞分裂则会成为不同类型。端粒酶在癌细胞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即端粒酶越多,细胞分裂次数越多,更多更容易发生突变成为癌细胞。

那么,如果没有端粒酶又会怎样呢?格雷德教授团队进行实验研究,将小鼠进行基因敲除。她详解:G1小鼠是正常小鼠,G2小鼠进行了基因敲除,然后获得下一代G3小鼠。每一代小鼠的端粒酶都无法维系,端粒变短导致各方面发生问题,例如血液中骨髓衰竭,皮肤伤口难以愈合等等。

上述实验可见,小鼠端粒变短后会导致细胞死亡或衰老。而三代人的“家庭树”也确实佐证了这一点,即敲除端粒酶后,可能发生如骨髓衰竭、肺纤维化、免疫系统衰老、肺气肿、肠胃道疾病等一系列变化。

为了进一步测量端粒长度,格雷德教授运用了“Flow-Fish”(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量方法,选取192名实验对象,结果发现不同人的端粒长度天生不一样,端粒较短者更容易发生年龄相关疾病,端粒过长者则容易患癌。专家进一步解释,“Flow-Fish”通过纳米孔测序读取测定每个个体端粒的长度,端粒末尾都会带有独特标识,以此将纳米的长度进行匹配。

新的机制带来新的洞察。常见的测序可以测100-500kb的长度,纳米孔测序则允许测定每个个体端粒长度,读取端粒个体的长度,获得基因组相关关系,最终进行两者匹配。在这一全新模型下科学家们再度发现:端粒长度最长可达11kb(端粒的长度单位),最短低于4kb,也就是两者差距可达7kb。从“家庭树”来追溯,端粒长短可以共同来自父体和母体,也可以只来自于一方。

“这样有趣的发现,为人类探索疾病意义开辟了全新途径”,格雷德教授最后表示,“纳米孔已实现检测特定端粒的长度,我们发现调节端粒长度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新的技术可以改变旧的模式,保持和干预端粒长度的平衡分布,未来能实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益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癌细胞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科力股份 920088 7.3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