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
蔡战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连续六年七下泉州晋江考察调研,2002年亲自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2023年,“晋江经验”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近年来,泉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抓住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政策机遇,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标准化园区,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质量空间载体
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生动实践。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产要素的高质量配置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2021年,泉州启动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大范围盘活低效用地,大力度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园区,撬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实现产城联动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构物理空间,破解企业增资扩产用地瓶颈。泉州的工业化起步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长期存在工业用地碎片化现象,再加上产业深度转型过程中停产和减产企业造成新的闲置与低效,工业用地紧约束问题突出。一方面,存量用地效益不高。全市40万亩工业用地,闲置的约2万亩、低效的约6万亩;10亩以下工业地块占65%,很难满足企业连片开发利用需求。另一方面,新增用地没有空间。部分县(市、区)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已超过30%警戒线,很多本地成长型企业无法增资扩产,一些优质项目无法落地。经过三年探索,泉州向低效要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目前已形成“百千万”态势,即实施“百个”园区项目,总投资2156亿元;撬动“千亿”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已建成180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招引1739家企业入园,已落地投产650家,预计今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4%;推动“万亩”用地改造,已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入园企业亩均税收由5.5万元提升至20万元。
重塑要素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泉州立足中小微企业多而散、新兴产业规模小的实际,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以土地要素整合为切入点,把实体经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撬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重新组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经过三年探索,泉州明确“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拓展、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的思路,重点是通过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吸引优质项目、人才等集聚,优化生产生活配套,促进全链条、全流程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重振企业信心,不断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面对当时全球疫情蔓延、预期偏弱等冲击,许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如何拉动实业投资已经成为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的首要任务。经过三年探索,泉州以园区建设带动企业投资,实现“三降低、三提高”,即降低项目落地周期,降低企业建设成本,降低企业环保和安全风险;提高土地和厂房使用率,提高产业链集聚度,提高园区配套水平。2021年工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2022年增长21.6%、2023年增长19.5%。
二、牢牢把握“晋江经验”蕴含的辩证关系,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中,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丰富拓展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在大规模园区提级改造进程中,泉州牢牢把握“晋江经验”蕴含的辩证关系, 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正确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坚持开放创新引领,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统筹有形的园区载体和无形的知识、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以园区集聚大院大所、高端人才,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支持入园企业到高校院所设立异地联合创新中心,突破前端技术论证、研发孵化,将后端中试、工艺转化落地园区。
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坚持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增强产业链韧性。支持龙头企业建园区,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吸引若干上下游中小企业在周边落地、隔墙供应,形成“龙头企业+N个供应商”集聚圈,塑造“搬不走的产业生态”。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苗子,泉州对其顶格支持,建设专属园区,推动产业链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
正确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新老产业并举,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是引领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引导入园企业加快智改数转、应用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传统产业有中生新、老树发新芽;开展场景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吸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园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统筹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加快从单一工业开发向多功能配套的综合开发转变,打造生产集约、生活舒适、生态宜人的产业新城。
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良性互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始终秉持“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一线”理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支持实业投资作为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党委政府始终根据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关键节点因势利导,从过去抓质量、创品牌、促上市到机器换工,再到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提供要素等,当好企业发展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打造全国制造业“投资成本洼地”。
三、牢牢把握“晋江经验”蕴含的系统观念,坚持“七化”引领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探索新型工业化泉州方案
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把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探索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性工程,具体内涵是“七化”引领,即以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品牌化、专业化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以数字化、绿色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以融合化推动产城联动发展。
突出规模化,盘活低效用地,“碎片变成连片”。抓住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契机,通过测算工业用地、园区用地、低效闲置用地、提高入园率、满足新增项目的目标任务等“5笔账”,摸清工业用地底数。按照“自己与自己比”,将亩均税收低于辖区平均水平40%认定为低效,明确改造提升需求。通过政府收储、司法重整、土地置换等,每年盘活近万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坚持试点先行,由点及面、连片开发,通过盘活边角地、嵌入生活设施等,推动千亩以上的园区由以前的8个增加到43个。坚持“工业姓工”,编制工业产业区块线专项规划,划定50万亩工业用地红线,实行“占一补一”,留足发展备用地和配套服务用地。在工业区块控制线内,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突出集约化,推进工业上楼,“平方变成立方”。鼓励园区企业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实现零地增容,容积率由以前的0.8提升到2.5。园区统一布局研发、能源、物流仓储等设施,提供原材料集采、协同制造等服务,让入园企业共享共用,降低运营成本。
突出品牌化,以园聚链,“产业园变成产业链”。将园区作为培育和集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载体,加快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园区,把本地企业增资扩产作为最快最有效的招商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深度嵌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建立稳定的生产、研发等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提升产业根植性。打造“一园一品”特色园区,锁定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建设泳装、校服、水暖卫浴等专业园区,补齐研发设计、物流仓储、电商直播等业态,引导企业出村入园。打造专精特新园区,按照产业定位更精准、研发资源布局更全、产业基金配套更多样、扶持政策更优等要求,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突出专业化,放眼全国导入创新要素,“生产空间变成创新空间”。探索“两地双园”模式,支持企业异地研发,设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从0到1”的研发突破。实施“政策漫游”,让异地研发机构享有本地研发机构扶持政策。建设园区中试验证基地,推动大院大所进园区,实现小批量试生产。支持园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为孵化项目提供中试、量产的场所,予以软硬件投资补助。推进工业设计进百园千企,着力解决“工业大、设计弱”的问题,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城,引入专业设计团队,打通科技创新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数字化,推动国家级试点扩面, “换厂房变成换新设备”。发挥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的示范效应,提供企业入园设备更新补助,通过“点线面”开展工作,“点”上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引领,“线”上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改造,“面”上园区标准化带动。打造智慧园区,出台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导则,建设基础设施新型化、运营管理智慧化的样板园区,辐射带动入园企业智改数转。建设“园区小脑”,实现能耗、安全、物业等智能运营管理,实时监测园区企业产值、税收、用电等数据。建设“产业大脑”,促进泳装、鞋材、陶瓷等行业企业数据共享,提供原材料集采、产能共享等服务,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率。
突出绿色化,推进园区节能降耗, “高碳变成低碳”。为实现 “双碳”目标、落实好碳排放双控要求,推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建设“低零碳工厂” “低零碳园区”。构建智慧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推广能源互联网模式,集中布局园区用电、用热、用气等基础设施,布设分布式光伏、商业储能、充电桩等,提升 “绿电”使用率。鼓励入园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诊断和改造服务,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突出融合化,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城市综合体变成产业综合体”。坚持精明增长,实现有税收有产值。园区不是简单孤立改造或建设,而是将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把城市产业空间营造放在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同等地位考量,推动产业要素与生活要素有序搭配。坚持职住平衡,实现有就业有生活。将园区10%空间作为餐饮、宿舍、商超等生活设施,还留出10%空间布局研发设计、中试孵化等生产服务设施,同时在园区周边配套吃住行、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一体化生产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便利生活圈。坚持产城联动,推动工业建筑风貌与城市风貌相协调。加强建筑布局、风格、色彩、景观绿化、天际线等风貌管控,做到“一园区一产业一标准一方案”,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四、牢牢把握“晋江经验”最鲜明特色,牢记“心无旁骛做实业”的殷殷嘱托,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实业、增强信心、激发活力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中,要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把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战场,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企做大做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调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促进逆周期投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面对市场经济波动的大背景,泉州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危中抢机、变中抢机。一方面推动国企打头阵,抓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央行持续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等机遇,鼓励市属国有集团采取参股、控股等合作模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民企跟进,摸清企业拓展市场、智改数转、高端延伸等投资意愿,实行增资扩产项目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通过国企当先锋、做示范,带动民企跟进、联动投资,推动入园企业换厂房、换设备。园区投资从2022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31亿元,今年计划再投资540亿元,三年累计投资将超千亿元。工业投资2022年、2023年均增长约20%。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实业投资成本,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泉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调控作用,让企业掌握部分土地资源,建设优惠便利的物理空间,在“净资产平衡负债、租金收入平衡财务成本”的前提下,尽量让利于民企,带动技术改造、增资扩产。降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企业可自主选择租赁厂房或先租后买,相较传统拿地建厂房的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可减少50%到80%。降低实业用地成本,把土地要素优先供给优质生产性企业,回应企业用地功能多样化需求,允许混合用地内的工业与仓储、科研、商业服务等用途科学有序布置,改造后工业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50%。降低时间成本,过去企业从拿地到建厂房一般需要18个月,通过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既提供标准化厂房,也提供对层高和配套设施等有特殊要求的定制化厂房,让企业“拎机”入驻,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厂房等项目”转变。降低融资成本,推广园区“伙伴银行”,为园区安排专项信贷额度,提供中长期贷款、技改贷、园区贷等利率优惠的信贷产品,利率可低至0.5%。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供应链协同,促进产业链集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泉州贯彻福建省政府新一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县域重点产业链工作部署,按照“十个有”,即有产业链细分、有链主、有供应链协同、有园区载体、有补链项目、有创新平台、有产业大脑、有活动场景、有一链一策、有领导挂链,梳理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一园区一产业链”。百个园区中,供应链本地配套率达到50%的园区12个,比如,泳装、藤铁、花盆、陶瓷、水暖卫浴等专业园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入园率由28%提升至56%,入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3%。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促进产业高端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布局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创新要素。城区园区土地空间有限,强化创新链建设,重点嫁接大院大所资源,完善中试、孵化、研发功能,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乡镇园区强化供应链建设,找准补短板环节,提高供应链配套水平。目前,泉州投用的园区中近一半引入大院大所资源,布局中试孵化、技术中心、工业设计等平台。近三年,全市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创新型企业增长近两倍,高新技术企业从1037家增长到308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177家增长到527家。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通过园区建设改善物理空间,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在园区布局5G网络、工业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推动企业在“搬家”入园时,升级与园区数字化设施适配的智能化设备,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管理变革,实现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提升协同效率,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推广小单快反、柔性制造、规模定制等模式,促进供应链数据共享,提高市场反应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大院大所、中试平台、工业设计进园区,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从生产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