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初,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苹果公司侵权,随后,相关Apple Watch产品在美停售,市场轰动一时。
而在这一裁决背后,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战已经打了数个回合,迎战苹果者正是医械巨头Masimo(迈心诺)。
彼时身为获胜方的械企CEO Joe Kiani放话:“将与苹果抗争到底”,一时占领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头条,赚足了看者的眼球。
然而仅仅时过半年,这位铁血掌舵人Kiani却突然被逐出董事会、罢免CEO一职,不和平的“被分手”后,Kiani向公司提出高达28亿的巨额赔偿,重大转折之间发生了什么?
”
医械巨头罢免CEO,
原强生老将临时接棒
9月25日,据路透社消息报道,在与激进对冲基金 Politan Capital Management 发生激烈的代理战后,Masimo股东们投票将创始人兼CEO Kiani除名,随后,Kiani宣布辞职。
一时激起千层浪,300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签署公开信,或将追随Kiani一同离开Masimo。
Masimo 表示,已聘请猎头公司帮助寻找新的继任者。
临时继任者系现任董事会成员Michelle Brennan,曾是顶级巨头强生医疗的30年资深老将,负责全球医疗器械业务以及消费药品业务。
这场“逼宫”事件的爆发地Masimo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公认的无创监测技术领导者,致力于开发和生产医疗行业各种领先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包括测量器、传感器、脉搏血氧仪、病人监护仪以及自动化设备等。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可观的造富前景,苹果、三星、谷歌等科技大佬都对其觊觎不已,就连飞利浦也曾在2014年与其的专利纠纷中被罚以4.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美元)。
在系列辉煌成果背后,一手将公司从无名之辈带到行业隐形冠军、领导Masimo长达35年的Kiani显然功不可没。
Masimo 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Joe Kiani
然而,市场对此番Kiani的离去却似乎“喜闻乐见”,在当日标普500集体受挫之际,低迷数月的Masimo股价逆势上涨了6%。
BTIG 分析师也 Marie Thibault 和 Sam Eiber 维持了对Masimo股票的买入评级。
从“风云人物”到沦为“弃子”,Kiani的败走与Masimo这家巨头的未来发展有何关联?Masimo将何去何从?这又向市场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权力游戏背后,
站在岔路口的医械巨头
Kiani 与对冲基金 Politan Capital Management(以下简称Politan)的内讧已长达数年。
01
雄心:发动专利阻击战,豪掷7亿对决苹果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Kiani迎战苹果这一热门话题讲起。
2020年1月,Masimo公司首次起诉苹果,指控其通过与Masimo建立工作关系,从而盗取公司商业机密,并挖走包括Masimo前首席医疗官和Cercacor前首席技术官的关键员工。
2020年9月,背着这层官司,Apple Watch Series 6正式发布,血氧监测功能被作为卖点推出,允许用户通过Apple Watch Series 6上的“血氧”App直接从手腕上测量血氧饱和度水平。
3年的专利鏖战后,2023年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宣布苹果公司败诉,Masimo在第一轮关于禁止进口Apple Watch的美国贸易案件中胜诉。
Kiani坦言,Masimo为此纠纷单律师费就花了大约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在这场专利对决中,捍卫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让Kiani看到了对手消费电子业务的巨大掘金潜力,于是胜利的天平倒向Masimo的同时,Kiani的野心也在日益膨胀。
02
隐患:豪掷70亿,重注消费者健康
在科技浪潮的演进中,众多科技大佬纷纷将触角伸向生命体征监测领域,这给Kiani带来了跨界灵感。
然而一心扩大版图的Kiani却忽视了跨界并购的潜在风险。
2022年2月,Kiani将目光瞄准消费者健康,决定斥资10.25亿美元(约合74.13亿人民币)收购音频制造商Sound United,金额之大杀进2022年全球医械领域的前十大并购榜单。
而这场巨额收购的背后理由却略显草率且充满个人主观色彩。
Kiani表示,他本人是Sound United的忠实粉丝,他致力于“将Sound United 的优质技术、成熟的消费者渠道和知名品牌添加到 Masimo 广泛的医院和家庭医疗技术解决方案组合中”。
“Masimo 在先进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和光子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 Sound United 的音频和家庭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将为全球家庭和医院的人们带来自然而又非直观的解决方案。”
Sound United 是一家领先的消费技术公司,拥有多个知名高级音频和家庭娱乐品牌。包括 Bowers & Wilkins、Denon、Polk Audio、Marantz、Definitive Technology、Classé 和 Boston Acoustics等。
诚然Sound United在音响领域可圈可点,但对比Sound United与Masimo的优势业务“血氧监测”,不难看出二者结合并不密切。
这一雷点也在日后的业绩中暴雷无疑。
03
破灭:收入式微,3年股价暴跌60%
今年7月,Masimo 发布了财务报表,消费部门的业绩不容乐观。
该业务本季度预计将实现 1.52 亿美元的收入,与 2023 财年第二季度的 1.74 亿美元收入相比,下降了 2200 万美元,降幅高达13%。
Masimo 旗下原 Sound United 业务收入更是大幅下滑。
仅按季度计算,该公司 2022 年的收入为 2.08 亿美元,到 2023 年则降至 1.74 亿美元,本季度的最新业绩为 1.52 亿美元。
收入下降和收购不力的信号也直观呈现在了股价上,该公司股价自 2021 年以来已下跌 60%,Masimo的辉煌时代正在渐渐走远。
奔图于公司地壳下的不满岩浆,也终于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投资者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这个收购Sound United扩军消费者业务的决策者Kiani。
随着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剥离定局,坚持扩张的Kiani事业未竟且输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
赢了苹果、输了公司,
械企“清仓”消费业务大势所趋?
需要一提的是,医疗巨头切割消费者健康的决策早有先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消费者健康市场主要由传统制药企业主导,强生、拜耳、GSK、辉瑞、雅培、赛德国默克等公司都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近年来,这些头部公司皆不约而同的选择划分界限。
强生:2022年9月,强生宣布其史上最大重组计划最新进展,并正式将主营消费者健康业务的新公司命名为 Kenvue,今年5月,在剥离并上市其消费者健康业务Kenvue(科赴)近一年后,计划出售其9.5%股份彻底退出消费者健康。
赛诺菲:2023年10月27日,赛诺菲正式宣布计划分拆其消费者医疗保健业务,并透露了初步方案,即最早于2024年第四季度,通过创建一家总部位于法国的上市实体来分离该业务。
GSK(葛兰素史克):2021年6月,GSK宣布拆分消费者健康业务,这是其20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辉瑞:2012年,辉瑞营养品出售给了雀巢。2013年,辉瑞考虑出售其消费者健康业务。
拜耳:2018年,拜耳宣布出售消费者健康部门的防晒业务Coppertone和足部护理品牌Dr. Scholl,并在该部门进行裁员。
2024 年 3 月 22 日,我们故事的主角 Masimo 宣布其董事会已授权管理层评估其消费者业务的拟议分离,从而形成两家独立的公司(消费者和专业医疗保健),股价随之飙升。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在这浩浩荡荡的剥离潮背后,一切并非偶然。
01
各擅胜场,术有专攻
首先,从属性来看,消费级与医疗级产品,看似有所重叠,实则是泾渭分明的两套系统。
从性能与标准上来看,消费级产品其性能和标准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来制定,注重产品的易用性、美观性和性价比。
而医疗级产品的性能和标准则更加严格和专业。医疗器械需要满足特定的技术指标和临床要求,如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药品则需要符合药典标准、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都是基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制定的,以确保医疗级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核心技术含量也更高一筹。
在使用场景上,消费级产品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但通常不会对用户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反之,医疗级产品则直接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其使用场景更加复杂和敏感,对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也更高。使用不当或产品存在缺陷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和患者伤害。面临的监管要求也更高一级。
尽管科技巨头正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叠加猛料,企图模糊消费级与医疗级产品的界限,就目前市场监管来看,相关产品的医疗属性仍有待商榷。
选择分拆、剥离消费者健康业务,也是在释放二者的各自优势。
02
聚焦核心,舍小取大
其次,企业的分拆与合并,其核心本质均为利益最大化所驱动。
相比消费级产品,医疗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更大,技术壁垒更高,一经成功上市利润也更丰厚。
以医疗器械为例,基本上一个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上市,需要将近8年时间;一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上市,需要将近10到12年时间;突破性产品则更是要倾注巨额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一但突破高端自研这条“天堑”、打通商业化的脉络后,可以说是直线飞升。
比如,手术机器人龙头直觉外科股价便从最初的6.02美元,上涨最高至1094.55美元,暴涨181倍,年复合增长超26%,谱写了手术机器人的传奇故事,凭借垄断式的产品及商业模式一举带火了整个行业。
而消费者健康业务当年在强生、Masimo等业务版图中皆处于垫底位置。
消费级与医疗级二者相权,择壁垒更高、更具长期主义的业务深耕,是“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也是遵从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
03
潜在风险,诉讼泥潭
其三,除赛道属性与价值驱动外,规避风险也是巨头们选择聚焦业务的考量之一。
去年 8月, 据彭博社消息报道,3M 公司已初步同意支付超过 5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以解决超过 30 万起有关军用耳塞的诉讼。
单就PFAS和军用耳塞两类诉讼来看,赔偿金额已达1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52亿),已经远远过当时整个3M的市值。
无独有偶,强生也曾就归属于消费者健康业务的滑石粉问题面临高达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0亿)的和解费。
这样的灾难落到任何一家普通公司上,打击都将是致命的。
结 语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外战”苹果到“内战”CEO,在这场医械巨头Masimo的权力更迭与战略转型的风暴背后,是一场失误决策的矫正。
Joe Kiani的离场,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Masimo在转型道路上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调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