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家访员”背后

“马背上的家访员”背后
2024年09月10日 23:09 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阿力拉夏牧场群山环绕,总是天先亮,许久后才见到阳光。

  天色刚透出些许白雾,努尔古丽· 吾木尔汗就提着两只蓝色塑料桶走出了毡房。

  夏牧场的清晨

  蓝色是能让母牛安心的颜色。努尔古丽眯起眼睛,在牛群中寻找正在产奶的母牛。一只身材健硕的黄牛很快吸引了她的注意,被赶往牛圈的路上,母牛高亢地叫着,小牛也像感应到了妈妈似的哞哞回应。此起彼伏的哞哞声中,母牛的乳房逐渐胀满。

  努尔古丽抓住时机,开始挤奶。四头小牛和他们的妈妈,为努尔古丽一家人提供了一天的口粮。

  草原上,牧民与牛羊之间有着奇妙的缘分,倾听四季变化,逐水草而居,已深深刻入草原牧民的基因。

  牧区的孩子们也早已习惯跟着爸妈的毡房在各个牧场间游荡。从夏牧场到中牧场,从“冬窝子”到春牧场,“落户”地点不断变化,身边牛羊马匹是他们不变的伙伴。

  太阳终于爬上了山头。

  阳光穿过山坡顶上松树的缝隙撒向努尔古丽家的毡房,毡房顶上冒出阵阵带着柴火味道的炊烟,努尔古丽将牛奶坐在火炉上,柴火噼里啪啦的碰撞声中,清新温润的奶香在毡房中弥漫。

  起火、切菜,努尔古丽专注迅速地为一家人准备早餐。灶台旁的炕上,四岁的小儿子米拉提依偎着小猫,在妈妈丁零当啷的操作声中,睡得更香了。

  这是努尔古丽再熟悉不过的早晨,和村医丈夫结婚并且生下大儿子后,这样的早晨她已经重复二十多年。

  由于丈夫工作的关系,努尔古丽一家长期生活在牧场,跟随当地牧民“转场”的脚步。婚后许多年,小家庭都奉行哈萨克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丈夫外出给牧民看病,家中大小事务由妻子一人操办。

  最近几年,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餐准备妥当后,努尔古丽取下头巾擦了擦手,拿出印着“慧育中国”标志的灰色帆布包,将早就收拾整齐的教具一件件拿出来,仔细端详检查。

  今天是努尔古丽“上班”的日子。2017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落地吉木乃县。为了补贴家用,努尔古丽报名成为了一名“育婴辅导员”。

  努尔古丽在草原上家访

  此后七年里,她穿梭在每一户牧民的毡房间,为当地孩子进行每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教牧民家长们怎么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进毡房,又飞了出去。毡房内,小儿子还在熟睡。努尔古丽轻手轻脚地穿上“慧育中国”外套,背起帆布包,迎着已有些刺眼的阳光走出家门。

  门外,村医丈夫早已发动了皮卡。“妈妈”努尔古丽的身份被暂时卸下,“老师”努尔古丽的一天开始了。

  丈夫手执方向盘,载着努尔古丽在草原上飞驰。

  这是努尔古丽当上育婴辅导员后,丈夫换的第三辆皮卡。牧场山高水陡,所有牧民几乎都生活在公路无法到达的草原深处。在这里,一辆皮卡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三年。

  对这个由村医和育婴辅导员组成的家庭来说,皮卡承载了当地牧民对医疗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渴望。看到这辆车,就意味着希望与未来。

  村医丈夫更多时候比努尔古丽更早知道牧民们家庭最新的情况,故而成为了她最好的“向导”,全力支持着努尔古丽的“事业”。

  常年穿梭于牧区看诊,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教育将是牧民们摆脱愚昧、提高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

  努尔古丽的家,这里同时也是阿拉力夏牧场的流动卫生室

  这一天的草原天气晴朗,几乎没有云彩。在这样的日子里,丈夫总会开三四个小时的车,送努尔古丽去牧民家,只因为这样“安全些”。

  夏牧场雨水充沛,下雨的那些天,努尔古丽不得不自己骑马前往。这些依靠马匹往来的育婴辅导员,被媒体称为“马背上的家访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多家海外媒体的报道。

  不过,在这个英姿飒爽的称呼背后,“努尔古丽们”面对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危险。

  牧草的吸水性好,雨天泥土容易被泡发形成淤泥,再返到地面,开车极易打滑甚至侧翻。骑马也好不到哪儿去,牧民家路途遥远,努尔古丽经常一路浑身湿透,到牧民家时早已瑟瑟发抖,也曾不止一次在路上遇到马蹄打滑,甚至摔下马背。

  长期在草原上生活,家人们十分清楚大自然的残酷。

  努尔古丽四岁的儿子极其爱马,常和爸爸一起坐在马背上,围着家里的毡房小步慢跑。但一看到妈妈背着灰布包去牵马,儿子脸色马上大变,依偎着爸爸默默掉下了眼泪。

  “他担心我摔倒。”努尔古丽淡淡地解释。

  努尔古丽的小儿子喜欢骑马,看到妈妈骑马却哭了

  努尔古丽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入户家访的情景。

  第一次家访是村医丈夫带着她去的。行医过程中,丈夫观察到了一户牧民家有不满三周岁的孩子,基本无人照料,家长缺乏养育基础知识和早期教育的意识。恰好当时努尔古丽已经完成了“慧育中国”的育婴辅导员培训,准备好迎接自己的第一次入户指导。

  家访细节努尔古丽已记不清了,但她仍然清晰地记得,离开前牧民称自己为“老师”。家庭妇女通常是没有头衔的,那是她第一次被人称为“老师”。

  努尔古丽的第一反应是新奇,然后又有些不好意思,离开牧民毡房后才开始“开心”。这种令人愉悦的成就感一直持续了好几天。

  对于一个高中毕业、婚后长期围着毡房和孩子转的“家庭主妇”来说,被称为“老师”足以令人沉迷。但真正让努尔古丽坚持了七年的,还是草原孩子们日积月累的变化。

  草原上天气瞬息万变,清晨还见蓝的天空已蒙上了厚厚一层阴云。高山牧场的海拔平均在3000千米以上,气候比山谷中的牧场更加极端。出发时阳光灿烂,行至山上已经是乌云滚滚。努尔古丽的丈夫紧紧握住方向盘,皮卡在雨中艰难地呈S型向上攀爬。

  驶过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努尔古丽和丈夫终于靠近了阿勒赫斯·叶斯波力的家。

  阿勒赫斯家由一大一小两个板房组成,大的住人,小的存放工具。草原上最舒适的住所还是圆形的毡房,但一个毡房造价在一万元左右。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只能住进四面透风的方形板房。

  努尔古丽远远看到,阿勒赫斯的爸爸,正在房子后面的牛圈旁劈柴,在他身旁几米外,就是陡峭的深渊。

  阿勒赫斯家一共照料着500头羊,但只有50多头是自己的,其余来自其他牧民的“托管”。换句话说,他们是“为牧民打工的牧民”。

  分配给阿勒赫斯家的牧场偏远,羊群的管理也相对较难,容易出现有走失或摔下山坡的情况。牧场中的野熊和野狼也逐年增多,阿勒赫斯的爸爸说,最近几天家里就已经损失了五、六头羊。

  阿勒赫斯的爸爸在放牧间隙劈柴

  努尔古丽跳下车,抱着帆布袋子走进阿勒赫斯的家。此时,阿勒赫斯正蜷缩在炕上,妈妈不断给炉火里添柴——他们并不知道老师今天会来。

  草原上几乎没有手机信号,努尔古丽需要跑到离家最近的山坡上寻找信号给家长们打电话,碰到家长恰好也在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情况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育婴辅导员只能凭借经验和家长“双向奔赴”。

  看到努尔古丽,阿勒赫斯妈妈的眼睛亮了起来。

  板房与毡房结构不同,通常没有“天窗”。为了省电,牧民们只在十分必要时才打开发电机。努尔古丽允许自己的眼睛适应了一会,才渐渐看清阿勒赫斯的家。

  这是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屋,三面墙一面是“炕”一面是柜子,另一面是烧饭与保暖的炉子。板房内墙被阿勒赫斯的妈妈一层层挂满了毛毡,尽可能维持温暖。

  阿勒赫斯和妈妈迎接“老师”的到来

  许是光线不好,屋子里的一切人和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模糊黑雾。努尔古丽从帆布袋中拿出的玩具是这个家唯一的亮色。拿到玩具,阿勒赫斯咿咿呀呀地手拿教具,玩了起来。

  阿勒赫斯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这点努尔古丽在第一次家访时就已经看出来。一开始,努尔古丽尝试通过家访,按照“慧育中国”教材的要求循序渐进,希望能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发展。

  但很快她发现阿勒赫斯需要的也许远比她能做的要多——这个34月龄的孩子甚至还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

  在努尔古丽提醒下,近几年,阿勒赫斯的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孩子下山到医院看病,希望能查出原因。

  作为牧民却定期离开牧区,这也让家里原本就困难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

  在家访前后,和家中的老人或妈妈拉拉家常,这虽不在“慧育中国”的指导手册上,却是每一位育婴辅导员都会做的事情。

  担任“慧育中国”育婴辅导员七年,像阿勒赫斯这样的家庭努尔古丽还遇到过。

  草原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牧民和孩子们看到自己进门时眼里亮闪闪的光,和拿到教具后灿烂的笑容,让努尔古丽无法停下家访的步伐。

  努尔古丽与阿勒赫斯一家道别

  和阿勒赫斯一家道过别后,努尔古丽和丈夫驾车继续前行。

  一般来说,努尔古丽一天只能家访一到两户儿童,每隔7天家访一次。而那些从县城赶来的育婴辅导员,由于路途遥远和联系不畅,通常两天才能家访一户,在夏牧场上的孩子一个月才有机会接受一次家访

  犹如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慧育中国”提供了牧民家庭在草原上唯一能够抓住的0-3岁早期教育资源,“努尔古丽们”承载了这些牧民对年幼孩子未来的唯一希望与慰藉。

  当白色皮卡走上回家路时,雨已停了下来。阳光拼尽力气挤过乌云,一缕一缕洒在草原上。斑驳的颜色映着悠然自得的牛羊,雨后青草的香气扑面而来。

  努尔古丽坐在副驾,把头轻轻靠在了窗沿上,思绪早已飞回了家:

  小儿子昨天有些咳嗽,希望白天没有加重;大儿子一早就出发去牧场帮忙,不知是否已经先于自己回家;一家人的晚餐……

  七年来,努尔古丽不是没有动放弃的念头,这些念头产生在听着儿子哭声跨上马背时,产生在老人生病无人送医时,也产生在看到大儿子的成绩单恨铁不成钢时。

  但努尔古丽很清楚,如果没有村医丈夫精准了解各户牧民毡房的位置,如果没有“慧育中国”项目组长期支持,牧区孩子们面对的很可能将是完全不同的童年。

  怎么能够放弃?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牧民们口中的“老师”和草原村医的妻子,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努尔古丽始终找不到离开的理由。

  最近,努尔古丽和丈夫最担心的是大儿子米兰别克的学业。大儿子参加了职校考试,但成绩不十分理想。努尔古丽打算让儿子再试一次,到新疆或者内地的学校都行。

  努尔古丽的大儿子米兰别克

  她给儿子买了一辆摩托车,也配了手机。希望儿子和草原上其他的孩子一样,都能走得远些,再远些。

  撰稿 - 丝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许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