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

深圳加快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
2024年09月04日 01:57 深圳商报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已有900多家社康机构遍布各社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

8月8日,2024年“深圳健康活动月”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正式启动。

2024年,华南首家公立质子肿瘤治疗中心计划在深投用,市民可不出市接受目前最先进的质子治疗。

3月29日,全市首个校园全域联动学生健康科普馆在“深圳市首批国家级营养与健康学校”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启用。

2024年8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5周年。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5年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聚焦“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锚定“病有良医”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深港医疗务实合作水平,深入开展健康深圳行动,不断释放先行示范政策红利,加快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大病不出深圳 小病、常见病在家门口解决

对标先行示范目标要求,深圳以《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为引领,出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社康机构举办医院上下融合发展措施,创新构建“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十四五”以来,针对居民疾病谱,深圳已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两所国内一流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新增三甲医院15家(总数达33家),还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总数达21个)。

统计显示,近3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大病不出深圳,小病、常见病在家门口解决。

要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深圳以系统连续健康服务为导向,发布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规范、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等20多项标准规范,创新基层医疗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区属综合医院与其所举办的社康机构上下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模式。开展“市带区、区社一体”城市医疗联合体改革试点,启动建设妇幼健康联合体。

据了解,“两融合、一协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选国家发改委推广借鉴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全市以区属综合医院为牵头,联合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护理院、康复机构等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办好居民“家门口”的医院和社康机构,承担起健康管理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康复、护理、急诊急救服务。

医保部门推出参保人统筹报销制度,在绑定社康看普通门诊,报销比例为75%。退休人员、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居民可享受更低折扣;还有8种慢性疾病在社区首诊可享受药品打“五折”、签约家庭医生打“两折”等优惠。居民在社康看病不仅更方便,还更便宜。

5年来,全市新增社康机构343家,总数达928家,万人全科医生数从3.1名增长到5.2名。

全市84.7%的高血压患者、76.9%的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基层医疗集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从74.4%提升到76%。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十四五”期间六成以上重大项目布局原特区外

6月27日,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式启用,这座正加速崛起的科学之城有了市属中医院。

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该院区将建成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七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研究型高水平医院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中心,立足光明,辐射粤港澳大湾区。

在光侨路另一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封顶,将进一步强化医疗、科研、教学优势资源的整合,全面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建设。随着两个市属医疗项目的陆续投用,加上光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完工,光明区医疗资源薄弱的情况将得到显著改善。

位于原特区外的光明区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正是深圳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这5年来,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范例。

5年来,深圳印发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医疗卫生项目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优化医疗卫生项目审评审批和前期工作方式。

目前,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二医院龙华医院、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市二医院大鹏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7个市属新改扩建项目筹备开业中,全部位于原特区外。

深圳持续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93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其中六成以上项目布局在原特区外;引进脑科、康复、乳腺疾病等一流资源补齐专科医疗短板。

5年来,全市新增三级医院11家,总数达到56家;新增床位超2.2万张,总数达7.43万张,千人床位数4.2张;原特区外(不含深汕)床位数增加至4.56万张,千人床位数增加至3.47张。

当前,深圳已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市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基本形成“顶天立地”健康服务体系新格局,九成以上居民10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

市属医院异地医保住院就医比例达13.2%

作为中央赋予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一项重要议题,深圳医学科学院已正式破题开篇、扬帆启航,8月22日迎来了首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近年来,深圳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不仅成立了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更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知名医学院校、品牌医院等优质资源,共建合作办医项目9个。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2023年,《深圳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从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激活新动力、提升新效能、建设新文化五大方面,定出了16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指标。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圳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科技创新和医疗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质增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双试点”单位,7家医院入选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

日前公布的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深圳不少医院创下历史佳绩。市人民医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其中重点项目为医院历史上首次获批,实现新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区级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光明区人民医院和盐田区人民医院均获得1项青年项目,实现项目“零的突破”。

近年来,深圳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前沿医疗技术发展,实施优势重点学科群建设行动计划,在市属医院优先布局11个重点学科群,明确重点发展学科。出台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试点建设10家研究型医院,布局20个研究型学科。印发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引导推动医学科学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布局。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

科研实力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医疗服务质量。更多外地人选择来深住院就医,比重从2016年的4.1%提高到2023年的9%,这一比例在市属医院,更高达13.2%,医疗卫生高地效应逐步显现。

推进大湾区医疗融合与改革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持续深化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成为港澳医疗机构“北上”发展的桥头堡。

2021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承接港澳服务提供者办医审批任务,优化港资澳资医疗机构审批流程。与香港大学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加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支持港澳医疗机构发展政策举措。

内地首家港资独资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于2013年在福田区开业。迄今为止,全市已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机构总数四成。

深圳也是港澳医师进军内地的首选地。深圳率先允许港澳医师多点执业。现有191名港澳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11名境外医师获聘卫生健康特聘岗位,4所中医机构招录6名港籍中医师。

深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两地携手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获境内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与香港大学、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联合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制定肿瘤科等10个专科培训方案,在市高水平医院建立37个专业培训基地,首批57名临床医生参与试点培训。

与大湾区医疗集团建立深港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累计培训金牌医生128名、金牌护士119名,已有52名全科医生和43名护士完成课程核获得结课证书。同时,共建28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和3家国际化社康中心,打造“港式全科+医院专科”协同的港澳居民医疗服务中心。

深港合作落实跨境医疗,包括香港长者医疗券、香港医管局在粤病人复诊计划;建立大湾区医疗融合平台、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包括病例互通、人财互认、港澳药械通等。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深圳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

9月1日,市卫健委委托港大深圳医院牵头成立非营利性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前海。该中心总结港大深圳医院国际、境内医院评审“双认证”通过经验,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2021版),并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认证,成功将中国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推向国际。

首批来自香港、广州、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的13家医院参与评审认证。6月,3家医院已完成认证。

据了解,“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入选2024年广东省第二批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核心健康指标稳定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8月8日,2024深圳健康活动月启动,《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3年度)》正式发布。

白皮书指出,深圳市核心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2.69/10万、1.12‰、1.47‰、49.84%。

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维持高水平。2023年,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9.53%,孕产妇产后访视率达98.03%,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1.18%;完成子宫颈癌筛查75.3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51.54万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9.86%,提供新生入学肺结核筛查、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二年级小学生六龄牙免费窝沟封闭、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初一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健康服务全覆盖。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组建15个重大疾病防治联盟和15个医防融合小组,构建重大疾病“防、治、管”闭环体系。

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深圳市疾控中心获批成为6家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之一。出台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等应急预案,打造全链条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有效开展重点传染病多病共防,成为全省首批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地市。

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稳妥有序实施3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连续3年将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和绩效考核目标,推动托育服务从“零”到“优”发展。全市现有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1017家,累计提供托位4.5万个,实现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机构、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街道全覆盖。

深圳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健康深圳”建设的法治保障、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社会动员等工作,发布地方首部健康条例和全国首个《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将分级诊疗、传染病防控等健康深圳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目前,深圳已滚动实施两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提前完成10项,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称号。(本版撰文:张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医疗卫生 深圳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