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为什么变成这样?

集采为什么变成这样?
2024年09月02日 23:52 市场资讯

文丨邓新华

刚看到一篇文章《儿童支原体肺炎住院记: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儿了》。作者6岁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却到处找不到进口阿奇霉素——辉瑞产的希舒美。一个医生认为“根据临床实践认为,病原体对国产阿奇霉素的耐药性非常高”。

作者说:

因此我不禁要问了:是谁制造了希舒美的普遍短缺?

我的理解,短缺就是想买也没处可买。稀缺是想买也能买到的,但是价格可能会更贵一些。

作者的答案是,希舒美的短缺和集采有关。

我之前写过一篇《民意支持的医疗“改革”为何变成这样?》,分析集采的失败。

相信肯定有很多集采专家愤愤不平。“市场也是量大价低,我们也是量大价低,这不是一样的吗?凭什么说我们就错了?”

这些专家不明白的是,市场的规模效益和医药集采,表面相似,其实是不同的算法。

医药集采谈判,专家追求的是压低价格、让民众叫好。市场带量采购,追求的是利润。所以市场会在价格和效果之间做权衡。

是的,追求利润的算法,反倒是有利于患者的,如果理解米塞斯的“经济核算”概念,就不难理解这个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但很可惜算法这个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所谓算法,就是得出结果的方法。

市场,是一种算法。

很多表面相似的东西,从算法角度看,完全不同。

米塞斯当年提出“经济核算”概念,说没有市场价格就不知道生产是否合算,这批得计划经济派无话可说。但他们又转向另一个错误:由计划委员会模仿市场来确定价格,这不就可以进行“经济核算”了吗?。

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两者都有价格。但从算法角度看,计划委员会的定价不是市场动态均衡出来的,所以其结果必然偏离消费者意愿,和没有价格是一样的。只有市场价格,是动态均衡得出来的。

医药集采也是行政力量模仿市场带量采购,表面相似,实际上,算法完全不同。

最近看到一些学者支持林毅夫产业政策理论的文章。从他们的角度,他们特别不理解张维迎。明明官员掌握了那么多产业信息,比任何一个企业掌握的信息都更多、更宏观,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指导产业发展?

这些学者没明白,产业发展不是信息问题,而是算法问题。在企业家中,并不是谁掌握信息最多谁就胜出。市场中,是消费者在动态地决定着谁胜出。官员掌握信息再多,也替代不了这个算法。

假设真的是谁掌握信息多谁就胜出,那官员掌握信息以后,大可下海自己去干,那不是轻轻松松当亿万富翁吗?

官员之所以不下海自己干,不还是因为,真实市场并不是你掌握信息多就能胜出?

算法!算法!

(转自:奥派经济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算法 阿奇霉素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