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亿巨头,要破产了

700亿巨头,要破产了
2024年08月12日 15:59 市场投研资讯

近日,美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SunPower公布了一起资产交易信息,宣布将以4500万美元的价格将旗下的Blue Raven Solar、New Homes业务以及非安装经销商网络相关资产,打包卖给另一家新能源企业Complete Solaria,只待联邦法院审批通过。

Blue Raven Solar曾经是北美市场内增长最快的住宅太阳能设备服务商,2014年成立,到2020年业务已经遍及美国14个州,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93%。2021年10月,为了快速弥补自己在C端市场的空缺,SunPower一掷千金收购了Blue Raven Solar,成交价为1.65亿美元。

也就是说,如今的SunPower是以打骨折的方式,将自己当年积极进取的野心,贱卖给了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您可能就要问了,是什么推动了这笔交易的完成?背后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是SunPower找到了全新的业务模式,打算完成全方位转型?还是SunPower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反垄断机构的注意,不得已默默“养狼”?

很遗憾,答案很丧气,是SunPower申请破产了。同样是当地时间8月5日,SunPower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了一份文件,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破产文件显示,SunPower目前的长期债务累计已经超过20亿美元,自2023年10月以来公司的主要工作基本都围绕着“避免债务违约”展开,直至积重难返。而本次出售Blue Raven Solar等核心业务正是清算流程的第一步。

SunPower的市值巅峰出现在200712月,达到了1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0亿元)。另一个巅峰出现在20211月,市值接近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而破产消息公布的第二天,SunPower股价瞬间腰斩,大跌48%,市值只剩下了3000多万美元。

“我们的产品,改变了行业规则”

SunPower的建立非常具有岁月史书感。据他们自己描述,公司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受到1973年和1978年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启发,创始人Richard Swanson开始思考新的能源解决方案。恰逢彼时美苏的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太阳能作为航天卫星的一部分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Richard Swanson遂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上,希望在工程上不断改善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效率。

1985年,已经出任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教授的Richard Swanson,顺利拿到了电力研究所的资助,正式开始了自己在太阳能领域内的探索,并在4月成功地拿到了两笔风险投资,SunPower由此诞生。

千禧年之后,SunPower进入高速发展期,跻身全球十大太阳能设备制造商的行列(一说是“第二大”),全公司上下都洋溢着对“核心业务”的高度自信。在2012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面对记者“SunPower为什么这么贵”的刁难,时任总裁Howard Wenger高调地表示“贵有贵的道理”。

他认为SunPower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拥有难以追赶的核心优势”。比如大多数的太阳能电池金属线会遮挡阳光,但Richard Swanson对电池架构进行了重塑,将金属线放在了电池背面,硅板得到完全展开——这意味着SunPower的电池转换效率能达到24%,大大超过行业平均的16%,进而所需要的屋顶占用面积可以减少50%、钢材消耗减少50%、人工成本节省50%。

一口气儿背完数据后,Howard Wenger骄傲地豪言壮语:“我们赢了,我们彻底改变了行业规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SunPower一度也是资本市场的热门交易题材。2005年11月,SunPower进行了IPO,整体募资规模为1.386亿美元,上市当日股价大涨41%。当时正在访问中国的时任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在与商界代表交流的时候,直接拿SunPower的发展作为案例,大谈加州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伟大愿景。

2011年4月,全球顶级能源企业道达尔石油,宣布以13.8亿美元的价格战略投资SunPower,直接占股60%,用以弥补道达尔在绿色能源领域内的短板。道达尔天然气和电力部门总裁Philippe Boisseau认为这笔交易非常必要,因为“未来几年,世界能源将进入一个重新平衡的过程,最终可再生能源将取代传统能源。”

SunPower还和中国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9年11月,SunPower将把其国际太阳能电池和面板制造业务,拆分为一家名为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的新公司,并很快传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TCL中环)作为原始股东投入2.98亿美元,以支持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进行产能扩大的消息。

2020年5月,TCL与Maxeon更进一步,准备从投资方升级为“控股方”,传闻也很快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得到官方批准后,到5月30日,TCL中环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将参与Maxeon的股权重组,总出资金额最高为1.97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TCL中环的持股比例将达到50.1%,Maxeon成为其并表控股子公司。

当然也是某种幸运,被SunPower出手后,Maxeon作为TCL 中环子公司顺利运营到了今天,并未受到这次SunPower的破产影响

“一家有点可惜的先驱公司”

那么SunPower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过于超前”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

虽然SunPower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行业公认的先驱之一。但在新能源领域,先发很难和优势画上等号。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北美市场,也并没有为SunPower创造海量的订单来抹平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千禧年之前,SunPower的业务要么是来自美国能源部、NASA的公共事业订单,要么来自本田太阳能赛车这样的企业边缘业务线订单。

千禧年之后,SunPower的商业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改善。2004年他们在菲律宾建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制造工厂;2007年SunPower建设了第二家制造工厂,生产线扩容到10条,开始同步进军住宅、商用、公用发电市场;到2016年,SunPower更是推出了美国首个住宅太阳能解决方案SunPower Equino。

但商业版图扩大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建设工厂要钱,市场培育要钱,业务试错要钱,并购资产又是一大笔钱。

例如2006年,SunPower试图通过收购太阳能设备系统集成商PowerLight,以整合下游产业链,让公司拥有设计、开发、运营、维护的“全生命服务周期”,一抬手撒出去2.65亿美元。

再如2014年,为了继续扩大面向C端的产品组合, SunPower收购了逆变器研发商SolarBridge Technologies,一抬手又撒出去大几千万;再例如为了控股他们建在马来西亚的800MW太阳能电池工厂,他们又掏了1.7亿美元买下合资方手里的股权。

你瞅瞅,你品品。说好听点叫先驱者,说难听点这就是开荒趟雷。

SunPower也因此在千禧年业务扩大之后,反而无数次地陷入财务危机中,并在2018年第一次出现了“破产信号”。当时SunPower在其201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表示,公司前9个月的当前净亏损已达到7.453亿美元:

“可能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未来12个月的预计流动性需求”,公司已经在评估“剥离某些投资和非核心资产以及确保与其短期流动性需求相关的融资来源的历史能力。”

而那次之所以能够逃出生天,整个过程近乎于惨烈:

SunPower首先出售了Yieldco8point3 Energy Partners、微型逆变器业务等关键资产出售给Enphase Energy,换取一部分流动资金;

其次他们在20188月与资产管理公司Hannon Armstrong签订了1.105亿美元的夹层贷款协议,后来又获得了一笔未披露来源的、年利率约11.75%2700万美元夹层贷款;

此外他们还向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企业和投资银行签署了循环信贷协议,借款9500万美元;

20205月,SunPower甚至把太阳能运维业务卖给了加拿大的私募股权巨头Clairvest Group

包括上文提到的 SunPower,拆分国际太阳能电池和面板制造业务,组建 Maxeon 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一顿折腾下来,公司基本进入残血状态。

而或许正是这次的求生,成为了压垮SunPower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12月,一份监管文件显示,SunPower未能按时提交第三季度业绩,存在违反了信贷协议中关键条款的可能,并最终可能会导致贷方要求其立即偿还6530万美元的债务。

很快SunPower侧面回应了这则消息,表示目前正在与贷方进行豁免谈判,并补充称,如果未能获得豁免,公司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豁免谈判大概率没有取得理想中的结果。2024年4月,SunPower宣布将裁员1000人,并放弃大部分直销渠道,逐步关闭住宅业务的安装服务点。7月SunPower通知客户将暂停部分业务,包括取消其自身销售平台上的租赁和购电协议,并停止新产品的发货。然后就是今天,SunPower宣布进入破产清算流程,分析师们停止追踪,并将目标股价下调至0美元。

新能源赛道分析师Joe Osha的评价在我看来非常中肯。他说:“从很多方面来看,SunPower都是一家先驱公司——他们开创性地研发了很多太阳能技术,创造了很多第一——它落得如此下场有点可惜,这背后是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和糟糕的运气。”

“又是加州工厂?”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SunPower其实一周内第二家宣布破产独角兽企业。几天前,Moxion Power也因为“资金流枯竭”宣布解散全体员工,正式停产。除此而外,两家还有很多共同点:他们成为过美国加州制造业的名片、他们都来自新能源领域。

这或许是全球新能源市场环境的一个缩影。但这也让我想起年初宣布关门大吉的一家美国投早投小投硬的基金,Countdown Capital。

Countdown Capital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忠实信徒,但到了2022年11月,他们发现这一切几乎不可能完成。他们的两位合伙人Jai Malik和Ryan Li,曾经联名发表过一篇题为《美国制造的回流困境》的,章里旗帜鲜明地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发达国家的发展预期逐渐变成了利润最大化、以更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股东资本主义代替了工业资本主义”,以至于大量的企业家开始信奉“理想状况下,你拥有的每一家工作都应该放在驳船上,随着货币汇率与经济变化而不断移动”。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仅仅只依靠“政策手段”促使制造业回归,而不是发起一场“更广泛”的运动,所谓的“回流”就只能带来技术工人短缺、劳动成本上升,最终每个人都付出“高昂的代价”。

与此同时,他俩还在文章里提到了这样的数据:“虽然我们并不愿意相信,但中国仍然是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强劲,西方资本仍然能被中国的工作产能所吸引。比如2022年的前四个月,被誉为新兴工业热土的越南,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下降超过50%,美国下降了14%,而中国却增长了26%——而这26%里,有53%的增幅由美国资本贡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