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缺口、创新和挑战:气候保险现状观察

可持续专栏 | 缺口、创新和挑战:气候保险现状观察
2024年07月20日 20:16 华尔街见闻

在近日中国平安与南方科技大学产业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气候风险与保险发展论坛上,平安财险总经理史良洵提到的一组数字将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具象化了。

“6月的梅雨季节对华东地区造成大约57亿元的损失,保险公司有10%的赔款,我们大概赔了1.4亿元,5月的‘龙舟水’对广东地区造成大约60亿元的损失,我们大概赔了1.9亿元,华北地区的干旱估计有300万亩农产品欠收,损失也可能超过了2亿。”史良洵表示,回看去年的“杜苏芮”公布的损失更是达到了150亿元,平安的赔款大约13亿元。

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影响至少未来50年的高度不确定性事件,显然正在挑战整个保险业的应对能力。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的观察,近年来巨灾保险指数和保险价格不断攀升,全球可保险临界点已经逼近,给投保人带来了巨大压力,保险保障的“缺口”逐渐扩大。

挑战

在过去数月里,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850年以来的最高值。而在过去40年间,全球水文灾害更是增加了6倍。应急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近12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0.65以上,其中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超过了50%。

一个共识认为,保险可以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包括物理韧性和财务韧性,然而保险业的“气候风控”本身面临着挑战。

“自然灾害损失频次不断增加,对应更多保障‘缺口’和过去的减灾需求,需要更合理精算定价模型、更丰富的产品供给、更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及更全面的数据覆盖和全面,更加主动的气候风险减量管理以及我们更敏捷的灾后应急救援机制,还有需要成熟配套的政策监管体系,这些都对现代保险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表示。

在陈秉正看来,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对保险数理基础就形成了挑战。“传统上认为风险成为可保,首先要建立损失评估模型,再来评价,但是面对气候风险,这种做法可能不一定行,需要摒弃过去想要做巨灾模型的,因为再怎么精细,这种不确定性是很难预测的,应该尽量减少这类风险所造成的结果和不确定性或者尽量减少这些结果所带来的影响程度,风险减量管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史良洵也提出,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是不是充足,能不能覆盖灾害,公司自身识别风险的能力,以及保险公司如何来做风险减量都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整个灾害组织中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只覆盖10%的经济损失赔偿,国际同业的对标数据约为40%。

气候风险管理对于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同样形成了冲击。前海再保险副总经理刘红坦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给保险定价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我们从保险的原理出发看,可保风险是什么?基于大数法则可以计算出概率的风险。现在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它还是不是可保风险的特性?我们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据悉,整个国际市场的保险费率近十年快速攀升,巨灾价格指数在过去十年一路上扬,回看二十年翻了一番,回看三十年则翻了两番。但在这样的价格驱使下,中国财产险市场费率却一路走低,被认为没有充分考虑巨灾因素的影响。

创新

刘红认为,当传统的定价方式因为模型不健全导致定价失准,就在呼吁整个行业创新。保险业在提升气候风险韧性方面的创新路径,提出了中国保险业如何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政策建议。

“风险减量的评估来自美国国家建筑科学院一个研究,如果在风险减量方面投入1块钱,可以产生平均6块钱的减灾效果,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个定量测算,希望说服监管部门能在保费当中允许拿出一部分做风险减量的服务。”陈秉正解释道。

据简单估算,若基于5:1的平均减灾效果倍数,保险业在5年内逐步将保费的1%-2%用于减灾投入,在未来6-11年把减灾投入逐步提升到保费的2%-4%,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保障缺口的增长。这也意味着保险机构需要调整商业模式,从传统的侧重“风险分散”的单一模式向“风险分散 + 风险减量服务+保险承保理赔+再保险风险转移”的复合型模式转型。

今年5月,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国家级核心成果对社会发布,这项基础性调查首次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让全国城乡房屋建筑有了“数字身份证”。

根据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的介绍,该次普查开展了以“房屋”位置为基础的灾害保险与风险减量一体化,依据灾害系统理论设计了普查技术体系,对灾害系统进行了全要素的调查,建立了从单灾种到综合评估与区划的技术和方法,构建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和支撑普查的全流程数据平台,以及完善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标准。

安永中国合伙人张佳则观察到无论是产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不论是投资端还是负债端,过去这一两年以来,尤其是行业头部机构做了非常多创新工作。

“对于产险保险业务来说,我们与行业一些机构合作,把气候风险、ESG可持续风险融入到承保定价管理环节中,完成了非常有挑战的工作,投资端过去几年也是和其他大资管行业一样,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比如头部的一些公司已经把自身持仓所有公开市场和非标投资的碳排放都做了逐一资产的核算,有些公司也在探索转型和物理风险对于投资未来配置策略的影响,其实这些也是把气候风险变化影响深刻融入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环节。”张佳如是说。

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灾害,也有观点认为通常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去考虑如何平滑损失,需要像寿险一样建立时间维度上分散风险的机制和均衡准备金制度。

「0碳未来 · ESG创新实践榜」第三届招募开启!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参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保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