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啤酒的效率之战:华润啤酒2023年存货价值大幅增长至95亿元,在五大啤酒中最多

龙头啤酒的效率之战:华润啤酒2023年存货价值大幅增长至95亿元,在五大啤酒中最多
2024年05月22日 08: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原标题:龙头啤酒的效率之战|酒业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夏  重庆报道

  随着消费人口见顶,很多消费行业的发展逻辑面临根本转变:高增长阶段渐入尾声,如何寻求高质量发展?

  啤酒行业好几年前就领到了这份考卷。在十年前行业产量规模见顶后,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重庆啤酒燕京啤酒五大啤酒上市公司,近年在中国啤酒市场的份额已经稳定在九成以上,逐步接近天花板。

  2023年,五大啤酒上市公司的销量要么个位数增长、要么小幅倒退,营收方面仅有百威亚太中国区、华润啤酒保持了双位数增长。

  盈利成为啤酒企业为数不多的共同亮点,去年五家啤酒上市公司中有四家保持了盈利两位数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集体推动产品高端化,另一方面也与各家进一步优化经营效率有关。

  随着产品的毛利率差距逐渐缩小,龙头啤酒的竞争逐步向经营效率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年报的存货变化、成本费用变化、人均创收创利、经营活动现金流等指标,进一步分析五大啤酒上市公司去年的经营效率提升情况。整体上看,过去一年五家啤酒的存货普遍优化,人均创收、人均创利多在增长,但经营现金流因成本费用提升有所下滑,显示出啤酒行业高端化进程中竞争还在加剧。

  存货普遍优化 华润纳入白酒成例外

  啤酒是典型的快消品:保质期短、季节性强、消耗速度快、消费者价格敏感,因此其存货周转变化非常重要,存货余额过高和存货显著增长,都会对企业构成财务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五大啤酒上市公司中,去年青岛啤酒、百威亚太、重庆啤酒、燕京啤酒的存货价值和存货周转天数都有所减少。

(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整理)(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整理)

  其中两家外资控股的啤酒上市公司存货管理水平相对突出,百威亚太存货周转天数最短,去年降低至50天,重庆啤酒存货最小,去年降低至21亿元。

  燕京啤酒存货管理情况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去年存货周转天数超过160天,不过对比同行去年提升速度最快,存货周转天数减少了10天以上,存货期末账面价值降低至38.6亿元。

  唯一存货价值、存货周转天数增长的是华润啤酒,2023年存货价值大幅增长至95亿元,在五大啤酒中最多,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35天。

  财报显示,华润啤酒存货中最大一部分是易耗品及包装材料,去年末价值44.31亿元,其次是制成品,价值37.25亿元,也是去年存货中增长最多的,一年内增长近一倍(93%),比往年明显加速。

  成品的周转情况也类似,去年只有华润啤酒的产成品周转率出现了下降,从前一年的超过13次下降至8次,而其他四家的产成品周转率全部都在加快,去年都在10次以上,其中最快的是燕京啤酒,超过17次。

(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计算)(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计算)

  华润啤酒之所以特殊,一部分原因是去年金沙酒业并入华润啤酒报表,白酒库存也被纳入其中,去年开始华润啤酒业务也被分为白酒、啤酒两大块。对其存货,不能单纯按照快消品的存货来理解,因为白酒贮存一定年份后价值会提升,成为高端产品的储备,也不容易像啤酒那样因为保质期到期、破瓶损坏需要周期性计提跌价。

  不过这一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华润啤酒的白酒业务收入能尽快提升,在整体收入中有足够的占比。2023年,华润啤酒95%左右的收入还是来自啤酒业务。

  加码销售费用

  经营效率也体现在对成本和费用的管理上。前者包括原材料、人工、制造成本,后者包括销售、管理、财务、研发等费用。

  2023年,五大啤酒上市公司中,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的收入增长要快于成本增长,重庆啤酒的成本增长快于收入。从成本构成来看,各家成本增长主要还是因为原材料(麦芽、包材)成本上升,其中重庆啤酒的原料成本同比增长近11%。

  人工成本去年分化,青岛啤酒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增长9%,重庆啤酒人工成本同比下降1.3%,百威亚太和华润啤酒的员工成本/雇员福利开支分别同比增长2.4%、2.8%,燕京啤酒的人工工资同比大幅下降14.3%。

  相较于成本,费用的分化更明显。酒企的费用主要体现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上,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2023年的数据计算了五大啤酒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

(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计算)(数据基于财报,21记者计算)

  啤酒企业的管理费用一般相对较少,且在前几年内部改革后普遍有所优化。2023年,重庆啤酒的管理费用率仅有3.3%,青岛啤酒也只有4.5%,都比前一年有所降低。最高的燕京啤酒去年稍有上涨,管理费用率约10.9%。

  作为充分竞争的快消品,啤酒销售高度依赖营销。而且在进一步高端化进程中,各家都未放松销售费用的投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注意到,过去一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的销售费用率都有所上升,其中华润啤酒的销售费用率在前五大中最高,去年超过20%;百威亚太、燕京啤酒销售费用率稍有下滑,五家中最低的燕京啤酒去年销售费用稍有减少,但销售费用率超过11%。

  在员工成本增长、费用提升加上税费支出增加的情况下,多家啤酒去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所下滑:华润啤酒连续第三年减少,重庆啤酒、燕京啤酒分别创下四年和五年来新低,青岛啤酒更是同比大幅年少四成以上,原因是“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宣传以及支付的各项税费同比增加”;仅有百威亚太去年有所回升。

  减员趋势分化 人均创利普遍提升

  控制成本、费用,另一个办法是减员。

  近年来这轮高端化周期中,各大啤酒企业都在关闭工厂,员工数量显著减少。2018年时,青岛啤酒、华润啤酒员工都接近4万人,去年分别在3万人和2.7万人左右。

  2023年,五大啤酒中员工最多的青岛啤酒共有30687名员工,一年内少了一千人左右;关厂减员节奏慢一拍的燕京啤酒去年减员最明显,一年内少了2300多人,同比减少11%。

  其他三家的员工都在回升,百威亚太去年员工增加了六百多人,重庆啤酒增加了上百人。华润啤酒员工增长最多,从前一年的24000人出头增长至27000人以上,原因主要是去年开始纳入了金沙酒业的员工。

(数据来自财报,21记者整理)(数据来自财报,21记者整理)

  从员工人均创收、人均创利来看,两家外资背景的啤酒上市公司占据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五大啤酒的员工人数和去年净利润计算,2023年人均创利最多的是百威亚太,人均创造3.4万美元(约24.6万人民币)归母净利润,其次是重庆啤酒和华润啤酒,人均创造19.5万元和18.9万元归母净利润。

  燕京啤酒的人均创收、创利最少,2023年人均创造3万元归母净利润,仅有其他四家的几分之一,这也是其近年积极关厂减员的背景。

  整体来看,除了百威亚太去年人均创利稍有下滑,其他四家啤酒上市公司去年人均创收、人均创利都在增长。人效提升,也是啤酒企业竞争维度升级的一种体现。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松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