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绿色金融周报汇编(2023年3季度)

2023年度绿色金融周报汇编(2023年3季度)
2024年03月18日 17:46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自2021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推出碳中和周报,用文字持续记录“双碳”和绿色金融领域每一个重要决策的诞生过程。迄今,碳中和周报已累计发行130期。

2023年,通过50多篇碳中和周报绿色金融板块累计超10万字,我们记录了绿色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大事件。

我们见证了全国首笔公正转型贷款、全国首单绿色碳资产债券、全国首笔蓝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标签贷款等多个全国首单、行业首笔,记录了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活跃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身影;我们也在“绿色债券”“碳金融”“转型金融”“碳普惠”等高频词中看到了行业热点和发展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将2023年绿色金融10万字记录,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成2023年季度汇编,为绿色金融牵引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留下宝贵印记。

2024年起,21世纪经济报道对原有的“碳中和周报”进行了全面改版,推出了新版的“碳中和周报”及“绿色金融周报”,持续跟踪报道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事件,记录绿色金融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篇章。

2023年7月份

全国(2023.7)

1、全国首家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县级林业碳票发出

2023年7月1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举行“屏邑碳票”首发仪式,发放全州首单县级林业碳票,进行全州首单县级林业碳票转让交易。 这是全国首家县级林业碳票实现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的成功应用范例,“屏邑碳票”也成为了全国首家实现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的县级林业碳票。

林业碳票是森林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是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进行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的“身份证”。石屏县利用区块链并结合AI、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林业碳汇认定流转平台,在全州率先推出林业碳票(PYFCER)。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林业碳票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把林业碳汇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人民银行杨伟中:做好CCER落地工作

2023年7月3日,人民银行营管部主任杨伟中一行调研北京绿色交易所,对人民银行营管部下一步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相关工作做出部署。杨伟中强调,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发展绿色金融相关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为服务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精准度和专业性,做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CCER)落地工作,推动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碳金融产品创新,引领带动绿色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做好CCER落地工作是当前碳市场的重要工作,CCER的落地重启将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参与碳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3、戴尔发布2023财年ESG报告

2023年7月5日,戴尔科技集团发布2023财年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享了公司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包容性、改变生活与坚守信任四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该报告中,戴尔提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GHG)的净零排放(包括范围1、2和3),到2030年,客户每购买一吨产品,戴尔将再利用或回收利用同等重量的产品。在2023财年,戴尔实施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继续提高能效,并持续加大可持续材料的占比,采用创新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此外,《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报告》已被纳入ESG报告的 “推进可持续发展”板块,以促进整条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和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净零排放需要大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作出表率,除了自身减排以外,还需要推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绿色转型,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4、ISSB将接手TCFD的监督职责

2023年7月10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宣布,ISSB将从2024年起开始接管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对公司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进展情况的监督职责。ISSB最新发布的两项可持续披露准则完全纳入了TCFD的建议,而新准则的发布也标志着“TCFD工作圆满告一段落”。

ISSB主席伊曼纽尔•费伯表示,TCFD一直以来是提高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实践和质量的先驱,为投资者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有关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相关信息。基于TCFD框架建议为核心,ISSB建立并整合了市场领先的、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可持续报告标准,随后发布了ISSB准则。因此,ISSB支持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自2024年起将TCFD的监督职责移交至ISSB的请求,并将在TCFD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未来企业相关财务可持续发展披露框架将以ISSB所出版的架构为主要揭露原则。根据ISSB在7月24日发布的《IFRS S2 气候相关披露要求与TCFD建议的比较》,ISSB的IFRS S2准则已可完全替代TCFD气候披露要求。随着ISSB与国际组织和监管机构的接触合作不断深化,ISSB在全球推广普及的速度可能超出预期。

5、华润燃气牵手腾讯云,数字技术发力燃气行业

2023年7月13日,华润燃气与腾讯云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AI大模型在燃气行业的深度应用,并深耕分布式计算、连接和客户运营等领域,不断提升燃气民生服务的效率、质量,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和“双碳”大背景下,华润燃气正在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一方面提升对客服务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运营提质增效和节能降碳,并为行业输出成功经验。基于腾讯云的“连接”能力以及在产业互联网的实践经验,双方开始携手探索燃气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后续将持续依托技术,基于燃气行业大模型加速智能客服场景全面升级。双方也将合力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平台,拓展低碳园区、综合能源、碳普惠等创新业务,推动华润燃气加速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将数字化技术应用燃气行业,促进行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数据多方融合共振,推动数字技术发挥赋能作用促进该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6、新希望集团发行首笔ESG架构银团贷款

2023年7月13日,新希望集团可持续发展(ESG)挂钩型银团贷款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该银团初始募集金额达人民币8亿元,期限两年,为四川省农牧行业首单ESG架构银团贷款。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借款人的表现可通过预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SPT),由香港品质保证局担任ESG绩效目标专业评估机构来进行全面评估。该笔ESG银团贷款,由东亚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担任委任牵头安排簿记行及可持续发展金融结构顾问行,携手富邦华一银行、永丰银行、韩国企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完成银团第一阶段筹组,助力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国内农业行业落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是一种贷款工具或备用融资方式,激励借款人达成有挑战性的事先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7、绿金委发布193只中国存量绿色债券清单

2023年7月14日,为提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在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尤其是绿色资本跨境流动中的作用,绿金委组织相关机构成立专家组按照《共同分类目录》对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部分绿色债券进行贴标,正式发布首批193只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清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扩大《共同分类目录》使用场景的重要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 

8、2022年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75万亿元,增长40.09%

2023年7月14日,建设银行正式发布中英文版《2022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披露建议框架进行编制。

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75万亿元,同比增速40.09%;发行2022年境内首单100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金融债券;参与承销87笔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规模合计1560.67亿元,同比增长25.79%,承销市场首批转型债券及市场首单“绿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三贴标债券;累计开展300余笔绿色债券投资与交易,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持有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幅逾110%。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发展的保障,信息透明为金融机构增加了公信力。绿色发展是时代趋势,建行环境信息披露为经济绿色转型作出积极举措,也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

9、邮储银行上线无纸化系统:预计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00余吨

2023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投产上线企业级的无纸化系统。该系统能够大幅降低作业成本、提升作业质效,预计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00余吨。

无纸化系统采用自主研发模式,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建立企业级无纸化基础能力底座,打造全机构、全产品、全流程的授信业务无纸化服务全覆盖。该系统实现报告模板、报告应用、报告数据及电子签名“四大集约化”管理,提供在线化编辑、自动化回显、结构化储存、跨系统共享与一键归档等“五大轻型化”服务工具,配套了权限智能控制、语音智能识别、贷款三查智能分析等场景应用,突出解决了业务痛点。系统支持用户在线完成从调取、编辑、签名至归档的一体化无纸化服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是重要一环。碳排放会对气候产生影响,面对现今气候变化异常现状,无纸化应该成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工作方式。

10、2030年前全国碳市场碳价或达130元/吨

2023年7月24日,由美国环保协会和能源基金会提供支持,ICF国际咨询公司具体执行的《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称,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会稳步上涨。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平均碳价预期为59元/吨,到2025年,预期碳价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

上述报告共收集了465名利益相关方对中国碳市场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期。报告指出,相较其他行业,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准备得明显更为充分。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上述两个行业最早将在2023年准备好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日常商业决策考量之中。碳价对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将会显著增加,此报告发布将为碳市场的相关决策部门和市场参与方提供重大参考价值。

11、阿里巴巴实现自身运营碳排放468.1万吨,下降12.9%

2023年7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以下简称为《ESG报告》),报告披露2023财年,阿里巴巴实现自身运营碳排放下降和价值链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双降”目标。具体而言,2023财年,阿里巴巴集团自身运营(范围1+2)二氧化碳净排放为468.1万吨,同比下降12.9%;减碳141.9万吨,同比增长128.9%;价值链(范围3)碳强度同比下降5.7%。在价值链减排方面,阿里采取推动供应链提效、陆运电气化、使用清洁电力和鼓励员工低碳差旅等举措,共计减碳40.0万吨;此外,结合碳消除和碳抵消方案,价值链碳强度从2022财年的9.2吨/百万人民币,下降到了8.7吨/百万人民币。 在带动平台生态减碳上,阿里巴巴紧扣“范围3+”概念,在过去财年带动平台生态减碳2290.7万吨,帮助更多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对于阿里巴巴而言,ESG将成为控股集团与业务集团的价值纽带,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也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明确各自的ESG工作目标和路径,继续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2、国资委: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披

7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工作。该《通知》是为落实2022年国资委发布的《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其中提出中央企业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据悉,《通知》关于专项报告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相关情况报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最基础的披露参考。即从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构建了包含14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全面涵盖ESG三大领域所有重点主题。同时,通过设定“基础披露”与“建议披露”两个披露等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增加。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国绿色转型任重道远。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更是责任重大,需要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

13、全国首单“蓝碳”浒苔保险落地宁波

2023年7月26日,全国首单“蓝碳”浒苔保险项目落地宁波象山,人保财险宁波象山支公司为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在西沪港一年的浒苔养殖碳汇量提供风险保障。“蓝碳”又称“海洋碳汇”,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捕捉二氧化碳的高手、储存二氧化碳的宝库,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蓝碳”浒苔保险保额10万元,以浒苔作为保险标的,以浒苔汇富余价值(包括固碳经济价值和修复成本)作为补偿依据,以浒苔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赔偿期间碳汇量减少作为触发保险责任的前提。发生保险事故,赔偿金用于海洋生物等碳汇资源开展灾后救助、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金融行业多措并举,各大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保险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也要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本次该保险的尝试是险企对“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今后保险参与“蓝碳”市场交易的铺垫。

14、60%央企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半数已设ESG主管部门

2023年7月27日,来自由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向光智库支持,卓韬咨询编制的《中国企业ESG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7月,已有50%央企上市公司明确设立了ESG主管部门,超过六成央企上市公司每年都会参与或组织ESG专项培训,60%的央企上市公司会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

在上述发布会,中国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魏玖长教授介绍称,通过调查中国上市公司2018-2022年间发布的ESG报告及相关信息发现,披露ESG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接近1500家,超过上市公司总数的30%。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比超过40%,其次分别是金融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ESG报告发布数量增加表明我国央企愈加重视ESG,ESG也将会作为众多企业发展的战略议题之一。未来ESG相关报告是投资者们做出决策的重要考量,其他各行企业也应该加快ESG发展的步伐,积极主动披露发布ESG报告。

15、二季度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增长38.4%

2023年7月30日,据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统计,2023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比上年末低0.1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9.6和8.4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85、6.8和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3%、35%和49.2%,比年初分别增加2.14万亿元、1.26万亿元和9549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6.43万亿元,同比增长26.6%,比年初增加926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年初增加4655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减排工具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将资金引入绿色经济发展领域,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的资金投入,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地方(2023.7)

1、天津出台全国首个系统性绿色租赁政策文件

2023年7月2日,天津市出台了《绿色融资租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持续推动东疆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建设,争取通过两年左右努力,实现绿色租赁项目资金投放累计达到3000亿元,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的绿色租赁政策文件。

根据《方案》,天津市将建立绿色租赁认定评价机制,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绿色租赁服务流程创新实践,依托绿色租赁数字化平台和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对融资租赁项目绿色属性进行认定评价。以此为基础,对绿色租赁业务及ESG表现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认定为绿色融资租赁企业。基于绿色租赁标准化认定,天津市将在融资、监管、服务等方面探索有助于绿色租赁发展的配套措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融资租赁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一块金字招牌,结合绿色低碳发展,天津在融资租赁方面再进行创新,将建立绿色租赁评价机制,引导融资租赁业向绿色化发展。 

2、上海银行与多部门联合创立绿色金融实验室

2023年7月12日,上海银行与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代表进行“绿色金融实验室”备忘录签约。三方将通过实验室这一合作平台,积极服务于“双碳”战略目标,围绕上海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六化”趋势,以绿色金融助推上海“新赛道 新动能”布局。

“绿色金融实验室”是在上海市经信委的指导下,由上海银行与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代表联合创立。具体工作推进上,三方将聚焦绿色新材料、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余能利用、碳管理等绿色低碳领域内的成长型、科创型企业,制定标准化模板和定制化服务,共同研究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碳减排情况,决策并落地精准、高效的综合绿色金融服务方案,精准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绿色金融实验室建立将以金融力量促进能源转型、绿色经济转型、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西藏首单林草碳汇项目成功交易

2023年7月18日,西藏阿里林草碳汇首单交易签约仪式在拉萨举行,交易碳汇量5万吨,交易金额130万元,标志着西南地区首个林草碳汇项目成功落地。

本次阿里草原碳汇可持续化管理项目实施面积约560万亩,预计首期碳汇量超过150万吨,产生碳汇收益约4000万元。那曲草原碳汇试点项目实施面积430万亩,预期项目年均碳汇量37万吨,首批可签发碳汇量约100万吨,预计可产生碳汇收益约2600万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易为西藏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重要实践。

4、青海落地首批碳减排挂钩贷款

2023年7月31日,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协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建立企业碳账户,依托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简称“青信融”平台)实现金融机构高效安全共享企业碳账户信息,落地全省首批3笔碳减排挂钩贷款。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有118家工业企业建立碳账户,3家企业已获得碳减排挂钩贷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三笔贷款的成功落地,是金融支持碳排放数据价值转化的有益探索。该类型贷款能够降低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成本,为推动青海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新动力

2023年8月份

全国(2023.8)

1、全国首单民企蓝色科创债成功发行

2023年8月1日,“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天楹’)2023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蓝色债券)”(以下简称“本期债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本期债券由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主承销商,发行规模1亿元,期限1年。

当期债券的募投项目为全球首个100MWh商业重力储能示范项目,该项目已于2023年7月26日进入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公示名单。项目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控制重力块升降进行电能势能转换,储存如东沿海地区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电能,有助于如东海上电力系统科学调峰,改善南通地区的电网生态环境。本次蓝色债券募投项目,将大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耗率,减少碳排放。经中诚信绿金测算,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量40671.91吨。本期债券的发行对发行人开拓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助力资本服务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事业、助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绿色债券的子类别,“蓝色债券”募集资金专注于支持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该民企蓝色科创债券开创了地方国有担保公司、主承销商和全国性金融服务机构央地联手增信的全新路径,助力民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2、戴尔ESG报告:94.5%包装由回收或可再生材料制成

2023年8月1日,戴尔科技集团发布2023财年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财年,戴尔全球工厂已实现59%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戴尔在产品和包装中的可持续材料使用量达15.55万吨;整个产品组合中94.5% 的包装由回收或可再生材料制成;自2019年以来,戴尔使3920万个塑料瓶远离了海洋。

报告提出戴尔在可持续发展层面的ESG目标: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GHG)的净零排放(包括范围1、2和3);到2030年,客户每购买一吨产品,戴尔将再利用或回收利用同等重量的产品;到2030年,包装将100%由回收或可再生材料制成,或将采用再次利用的包装;到2030年,一半以上的产品成分将采用回收材料、可再生材料或可减少碳排放的材料制成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可再生塑料包装能兼容使用功能和可持续性,可以减少碳足迹,但是大企业作为减污降碳重要一方,需要在未来积极作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3、雷曜:利用金融交易实现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有五大特点

2023年8月2日,在以“依托ESG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度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副所长雷曜指出,在金融市场上披露环境气候信息,实际上是用金融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利用金融交易来实现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

具体来看,雷曜将利用金融交易来实现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的特点总结为五条,分别为制度框架系统性,主要指披露制度注重顶层设计,也体现了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作用;披露内容实质性,意味着从关键领域、重点企业的强制披露抓起,同时披露制度应随政策要求不断细化和拓展;服务投资者导向型,是能够支持我国有序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的一个重要措施;兼顾披露成本效率性,即要加强部门和地方的协调,推动国际国内接轨;披露理念科学中性,主要是指环境信息等可持续信息的披露,要服从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整体安排,也指这些披露没有设置惩罚性或激励性的标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可持续信息披露作为金融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有利于减少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投资,加速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4、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继续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下一阶段具体安排,将继续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6月末,两个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和245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低碳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央行对其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将推动整体金融力量注入绿色发展转型之中。

5、碳普惠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2023年8月5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碳普惠专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碳普惠以数字化方式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是推动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碳普惠专委会致力整合各方资源,打破行业、技术、信息壁垒,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交流平台,通过战略规划、调查研究、能力建设、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五大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专委会聚集丰富的专家资源,拥有雄厚技术实力,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进行权威的行业解读,将积极给国家和地方建言献策、不断产出研究成果、稳步推进碳普惠的各项工作,推动全民提升减排意识,促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普惠专委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加碳普惠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和专业化平台,该专委会的成立将会推进碳普惠事业更好发展,并在应对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中国负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性结果》报告发布

2023年8月7日,在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布的《中国负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性结果》报告中指出,目前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在将可持续性结果和SDGs纳入投资决策时的实践、机会和挑战,并提供促进SDG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PRI发现,投资者在评估其可持续性影响和结果以及设定目标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障碍,还缺乏对投资者责任的说明和指导、关于可持续性风险和影响的数据和信息、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等。面对挑战,PRI为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提出三项关键政策建议,一是提供明确投资者责任和通过尽责管理推动可持续性结果的相关说明和指南;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框架和基础设施;三是鼓励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让投资者考虑可持续性的影响和成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报告对投资者展开了多方面详细阐述,研究投资者发展现状以及决策与可持续目标的关系,以此建立有效的政策框架和提升投资者能力,推动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实际影响。

7、恒丰银行:截至6月末绿色信贷总额同增58.96%

2023年8月7日,由恒丰银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主办的“恒绿励新•丰融致远”绿色金融交流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办。研讨会现场,威海市银行业首个碳中和网点——恒丰银行威海分行营业部碳中和网点正式揭牌。同时,本次研讨会秉承绿色、低碳、环保的会议理念,已通过注销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碳中和,组委会为每位参会嘉宾颁发了会议碳中和证书。

截至2023年6月末,绿色信贷总额同比增幅58.96%,绿色贸易融资同比增幅120%,各项增幅位居同业前列。下一步,恒丰银行将积极践行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聚焦绿色金融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加强研究能力,推进绿色经营。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已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金融机构要更好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恒丰银行绿色信贷总额同比增加,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力量。

8、兴业银行成立零碳产业联盟

2023年8月8日,在“绿色金融万里行”-新能源产业绿色金融杭州峰会上,兴业银行零碳产业联盟宣布成立。

据悉,兴业银行零碳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兴业银行及战略合作伙伴在内的17家企业。兴业银行将以零碳产业联盟为平台,积极构建清洁能源行业生态圈,促进产业要素和金融要素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从零碳生活到零碳生产的全场景解决路径,打造支持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建设的金融服务主阵地,与联盟企业一道,共同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会上,兴业银行还发布了新能源行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以及依托碳账户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双碳管理平台”,通过“商行+投行”“线上+线下”“表内+表外”“境内+境外”等多元方式,为新能源行业客户提供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银行应积极布局能源金融新赛道,加大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加速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9、交通银行发放2.5亿元贷款支持湖南风电项目

2023年8月10日,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为城步风车坳风电场工程项目发放贷款2.5亿元,用于支持项目风机采购、风机运输及修建道路,城步风车坳风电场工程项目位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项目规划总装机规模为15万千瓦,分两期建设,首期拟安装16台单机容量为6250千瓦的风机,建设规模为10万千瓦。

交行长沙名城支行了解到客户需求后立即开展对接,客户经理单程驱车380公里,上门服务16次,为客户量身制定融资方案,与邵阳分行联合上报项目授信,先后投放贷款资金0.5亿元和2亿元。以来,湖南省分行积极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截至6月末,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7%。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能源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支持,交行分行的支持高效解决了项目单位融资需求,加快了工程进度。 

10、能源央企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落地湖北

2023年8月11日,能源央企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落地湖北,国家电投湖北公司完成20吨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贷款规模1亿元,三年期利率2.55%,贷款利率创同期省内能源行业价格新低。此次交易中,公司将排污权使用权质押给中国建设银行武汉省直支行,贷款资金将用于支持公司环保项目建设和发展。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确保双方交易的安全、高效。

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为抵质押物,在遵守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前提下,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的、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贷款。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房产、土地抵押的固有模式,排污权抵质押贷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金融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持和保障,排污权抵押贷款是绿色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11、邮储银行落地全国首笔公正转型贷款

2023年8月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山西省大同市落地全国首笔公正转型贷款。公正转型是指向低碳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防范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对就业、弱势群体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其核心内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中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公正转型金融作为可持续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对碳密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公正转型的金融支持,这些领域通常难以获得绿色金融工具的直接支持,转型金融则可以有效补位。

邮储银行按照《G20转型金融框架》,创新公正转型金融工具,支持碳密集企业低碳转型和公正转型。本次公正转型贷款发放对象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贷款金额为1亿元。该公司以煤炭生产和火力发电为主业,贷款中的部分资金将在公司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用于为员工提供轮岗培训、操作资格培训等,以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劳动水平、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公正转型。下一步,邮储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公正转型金融,创新公正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保障碳密集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合理的融资需求,发挥银行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公正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邮储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为银行业探索公正转型金融、支持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2、全国碳市场收盘价首破70元/吨

2023年8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收盘价报70.07元/吨,较前一日上涨2.55%,创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新高。

该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8,609吨,成交额1,303,865.00元,开盘价72.00元/吨,最高价72.00元/吨,最低价69.80元/吨,收盘价70.07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2.55%。无大宗协议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8,609吨,总成交额1,303,865.00元。截至今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42,545,099吨,累计成交额11,193,122,224.01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已满两周年,从首个交易日的48元/吨涨到目前的70元/吨,碳价稳中有升。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碳价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扩容,碳价是否会持续上涨值得期待。

1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7月末绿贷余额523.69亿元

2023年8月15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文称,2023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围绕打造“绿色银行”信贷品牌,聚焦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绿色服务六大绿色产业,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截至7月末,共向158个绿色项目投放绿色贷款174.04亿元,项目数和累放额分别同比增长64.58%、68.22%。7月末,绿贷余额523.69亿元,比年初净增156.97亿元,增幅42.81%。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贷款为壮大绿色产值注入农业政策性金融动能,助推福建绘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画卷。

14、中国林业碳票首次跨省销售

2023年8月15日,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乐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个全国生态日福建活动在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举行。现场举行了沪明合作•将乐县林业碳票销售签约仪式。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签约购买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安仁乡洞前村2万吨林业碳票,其中,墈厚村8013吨、洞前村11987吨,成交价30万元人民币,用于企业自身碳中和,这是全国首次林业碳票跨界、跨区域销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交易让无价之宝变成村民的有形收入,间接促进环境的保护。同时,购买碳汇用于企业自身碳中和,让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履行企业责任,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助力三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15、光大银行上半年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长近50%

2023年8月15日,光大银行行业绩报告显示其绿色贷款余额26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0%;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46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7%;绿色债券投资较上年末增长28.7%。绿色信贷比上年末增长31.04%。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光大银行在清洁能源产业贷款方面增速非常快,目前清洁能源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16、华福证券发行全国证券业首单ESG主题公司债券

2023年8月21日,华福证券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全国证券业首单ESG主题公司债券(可持续挂钩)——“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可持续挂钩)”,本期债券由国泰君安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债券期限为3年,发行规模10亿元。这是华福证券在继证券业首单公开发行次级债、首批疫情防控债券后再次创新突破。债券选取华福证券年绿色产业领域自有资金投资规模为关键绩效指标,以2025年绿色产业领域自有资金投资规模不低于3.00亿元为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与华福证券主营业务及整体战略规划具有较强关联性,将引导资本流向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产业领域。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发挥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流向的示范作用,可激励公司在业务发展中遵守可持续发展路线,真正将责任投资理念应用在业务活动中。

17、建行公布上半年经营业绩,绿色金融动能释放

2023年8月23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23年半年度经营业绩。从其业绩成果看来,显示该行绿色金融动能逐渐释放。中国建设银行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其中绿色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增幅26.39%。建信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建信信托绿色金融股权投资规模近3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贷款作为一个碳减排支持工具,将会促进我国加快向绿色生产转变,为减污降碳做出重要贡献。

18、1771家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A股披露率达33.80% ,金融行业占八成

2023年8月24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资本研究院对相关情况加以梳理,完成并发布《A股上市公司ESG表现暨21世纪“活力•ESG”实践案例集锦报告(2023)》(下称《报告》),该《报告》将上架至21财经APP智库。

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1日,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有1771家独立披露了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统称为“ESG报告”),占比33.78%,也就是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略超三成。金融行业ESG报告披露率均稳居A股上市公司前列。目前,金融业上市公司(申万)共130家。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截至2023年8月1日,金融业披露ESG报告者105家,披露率80.77%。包括42家银行、47家证券公司、6家保险公司,10家多元金融公司。银行方面,根据Wind,截至8月1日,国内上市银行共有43家,均发布了2022年ESG报告,且都涵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证券公司方面,《报告》统计,截至8月1日,在按申万行业划分的50家券商中,仅国盛金控哈投股份2022年未披露ESG报告,其余48家均已发布,披露比率达96%。保险机构方面,《报告》统计,目前A股上市保险机构共6家披露2022年ESG报告。根据Wind数据,截至8月1日,市场上共有ESG基金785只。其中,ESG主题基金309只(纯ESG主题基金111只,ESG策略基金198只);泛ESG主题基金476只(环境主题364只,社会责任主题87只,公司治理主题25只)。年初至今新成立的ESG基金共108只。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如今ESG是无法被忽视的命题,企业发布ESG报告也是必然趋势,但对于报告发布没有硬性要求及规范统一的标准,因此我国在ESG报告披露及报告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

19、中诚信绿金: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73只,规模5149.60亿元

2023年8月24日,中诚信绿金发布2023年ESG债券市场运行分析7月报。

针对一级市场绿色债券发布情况,报告显示 ,2023年7月,偿还压力减轻导致信用债发行整体缩量,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绿色债券发行量与发行规模有所回落。2023年7月,国内市场共发行40只绿色债券,规模共计478.68亿元,发行只数与规模较6月环比分别下降9.09%和45.44%;较去年同期发行只数同比增长5.26%,发行规模同比下降12.02%。其中2023年7月碳中和债券共发行12只,规模共计178.11亿元;蓝色债券发行1只,规模为1.00亿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双贴标债券发行1只,规模为20.00亿元。截至7月末,2023年国内绿色债券已累计发行273只,规模达5149.60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发行只数下降9.30%,发行规模增长10.37%。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债券能够实现企业绿色融资需求,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绿色债券的发行情况值得关注。 

20、穆迪授予交通银行绿色债券框架SQS2(优秀)可持续发展质量分数

2023年8月28日,穆迪向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行) 2023年8月的绿色债券框架授予SQS2 (优秀) 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分数。其指出交行已经建立了限定募集资金用途的框架,旨在针对符合资格的4个绿色类别的项目融资。且交行已明确列出了与所有4个绿色项目类别相关的环境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气候变化减缓,污染预防和控制,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所有合格项目类别均与其所要贡献的环境目标相关。交行在描述合格类别的目标时已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与公认国际标准一致。除此,交行已推进ESG评估体系,其中包括将客户ESG业绩表现评估作为其尽职调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和措施,旨在增强对交行信贷客户的ESG风险管理。交行还将ESG风险纳入项目评估、审查、审批流程,实行绿色信贷 “一票否决”制,增强资金配置管理,将客户ESG风险视为决定信贷资金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银行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多措并举,并逐渐规范优化,与国际接轨,这也是获得行业认可的重要前提。

21、马骏:ESG产品占资管AUM比重较低

2023年8月28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简称“国合会”)“凝聚绿色共识,助力金融创新”主题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称,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经在全球前列,但资产管理行业ESG产品比重较发达市场低很多。

马骏表示,我国的绿色信贷规模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的绿色信贷规模。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余额为1.7万亿,全球排名第二。但我国资管行业推出的ESG产品在全行业AUM中所占比重是很低的,按大的一个口径计算约2%,这个比例约是与一些发达市场的十分之一。

马骏认为,强制披露准则没有到位、ESG数据可得性和质量较差、ESG评价方法有待改善、机构内部能力不足和分析人员缺乏等因素,都可能是资产管理ESG产品比重不高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问题,还是许多资管机构在领导层面没有对提升ESG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提升资管机构董事会层面对ESG议题的关注度,是推动我国资管行业绿色化的关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未来相信我国也会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

22、农业银行上半年绿色信贷增速34.4%

2023年8月2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成果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绿色信贷余额3.62万亿元,新增9267亿元,增速34.4%,增量、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农行把握绿色发展机遇,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对金融机构助力绿色经济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23、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

2023年8月30日,工商银行公布2023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工商银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创、普惠、绿色、涉农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同业双第一;深化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总量与增量均领跑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2.3万亿元,余额、增量保持领先;普惠贷款增速32.2%,涉农贷款增速20%,均处于市场领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支柱性产品,工商银行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为绿色金融茁壮发展增强自信。

24、浦发银行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361.69亿元

2023年8月30日,浦发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年报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绿色信贷余额5,020.93亿元,较年初增长17.56%,居股份制同业前列。累计向227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361.69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为875.9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ABN)共计12单,合计承销金额24.78亿元。发行2023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规模300亿元,获得近2.28倍超额认购。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随着监管指导框架不断完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也将不断被挖掘。

25、兴业银行上半年绿色融资余额1.8万亿

2023年8月30日,兴业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报告显示,绿色银行方面,绿色融资余额1.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74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29%,新增量占企金贷款新增量的比重达31%。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上,引入“金融活水”是赋能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金融机构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绿色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地方(2023.8)

1、北京首例碳配额交易案一审宣判

2023年8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四川某发电公司诉北京某环保公司合同纠纷一案。经公开开庭审理,朝阳法院一审认定双方合同关系合法有效,北京某环保公司违约,依法判决北京某环保公司向四川某发电公司支付碳排放配额采购差价款289万余元及利息。其利息以2891844.9元为基数,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标准,自2022年2月1日起计算至差价款付清之日止;并驳回四川某发电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民事主体在碳排放配额交易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产业政策,依法依约履行义务。如果民事主体只唯商业利益回避社会责任,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容易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价格大幅波动等问题,不利于节能降碳工作的稳步推进。

2、深圳市发行21亿元规模绿色债券

2023年8月29日晚,深圳市2023年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香港成功定价并发行。此次发行的峰值订单规模达205亿元,是发行规模的4.1倍。其发行债券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发行期限为2/3/5年期。2年期债券发行规模9亿元,定价利率为2.4%;3年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1亿元,定价利率为2.55%;5年期(社会责任债券)发行规模20亿元,定价利率为2.75%。其募集的资金将投向教育、清洁交通、水治理、医疗卫生、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除此,此次发行,还成功推出中国内地地方政府的首笔离岸社会责任债券。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再次赴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进一步深化深港两地金融互联互通,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体现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担当,进一步丰富了境外市场优质投资产品供给。

2023年9月份

全国(2023.9)

1、21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共25万亿元

2023年9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周亮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指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据测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10亿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将信贷业务向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业务延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金融租赁不断发展。

2023年6月末,绿色保险半年保费收入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绿色信托资产余额2916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绿色融资余额8500亿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有力促进企业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大力支持传统行业降耗减碳和节能改造,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建筑等领域发展。持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装备、节能技术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3%;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5万亿元,同比增长3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同时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他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健全规则标准、二是创新产品服务、三是强化风险管理、四是完善日常监管、四是完善日常监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向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保险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绿色能量。 

2、工行ESG主题基金总规模422亿元

2023年9月5日,工商银行发布2023半年度社会责任(ESG与可持续金融)专题报告。报告显示,工银发行ESG主题基金总规模达422亿元。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绿色信贷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4045.25万吨,二氧化硫2997.45万吨,氮氧化物2101.52万吨,折合节水11016.10万吨。全行风电、光伏发电贷款余额占电力行业贷款比重持续高于同期风力及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两高行业贷款总量占比持续稳中有降。上半年主承销绿色债券21只,募集资金合计1087.33亿元,全部投放于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工银投资绿色金融领域投资余额近50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行上半年不断加大绿色制造、清洁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供给,以金融力量支撑绿色低碳转型。

3、三部门发文指导北京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

2023年9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北京地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原则、具体形式、参考标准及支持措施等。《通知》明确了机构可根据需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工作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可灵活选用组建专业部门、建立工作机制、设置专岗专职等形式,但应以实现牵头全机构绿色金融机制建设、有序推进资产和运营层面碳中和、组织制定客户ESG风险评估标准、加强产品服务及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归口管理特色机构等管理职能为目标。明确绿色金融特色机构的具体形式、设立方式以及经营管理、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参考标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通知适用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监管的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从管理和业务两大层面对机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引导,引领北京地区绿色金融特色机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

4、开发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023年9月6日,国家开发银行印发有关支持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出台系列支持举措。开发银行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优势,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支持模式,助力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在支持对象方面,开发银行既支持专业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企业,也支持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企业。

开发银行聚焦职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围绕城际、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建设,强化与地方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的沟通对接,推动一批项目融资落地实施,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充电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发银行此举为促进我国能源、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5、央行牵头起草四个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2023年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在第二届可持续投融资(ESG)与自贸港建设论坛上指出,金融助力公正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征求意见并公开发布。

张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构建可量化的转型金融标准,并考虑将衡量气候变化的社会和就业影响指标纳入其中、二是强化对转型活动社会影响评估和信息披露,以提升公正转型的可信度、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在促转型、稳就业方面丰富金融产品、四是加强转型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四大高碳行业想要实现低碳转型需要金融助力,起草该标准将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6、国内航运业首单ESG挂钩银团贷款发行

2023年9月8日,中远海运能源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远海运财务达成ESG挂钩银团贷款协议,并于2023年9月8日正式签约。这是我国航运业首单以ESG指标挂钩的银团贷款,总额15亿元人民币,期限3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次落户航运业首单ESG挂钩银团贷款,是促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企业ESG治理的重要举措。

7、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

2023年9月11日,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由迪拜和卢森堡两家境外分行同步发行,规模合计8亿美元等值。其中,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发行5亿美元SOFR浮息品种,卢森堡分行发行20亿元离岸人民币品种,期限均为3年。本次发行受到全球投资者广泛认可,投资者遍布中国、新加坡、英国、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格绿色项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银行把握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新机遇,依托全球化经营网络,协调境内外资源,持续促进资金融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8、日立能源全新变压器智能制造基地落户重庆两江新区

2023年9月15日,日立能源在重庆两江新区举办了全球变压器智能制造基地新址开业仪式。作为日立能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重庆新工厂实现了数字化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满足国内外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1998年,日立能源以重庆为起点建立了在中国西部的首家合资企业——重庆日立能源变压器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公司已成为日立能源全球最大的变压器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拥有电力变压器、电抗器、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及变压器成套绝缘件产品和服务。

2023年初,公司正式迁入在两江新区打造的现代化智能制造基地,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公司的生产流程更加快速和精准;同时该基地还配备了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对设备和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的获取、分析和改进,实现全价值链的降本增效。此外,基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该现代化园区采用了多项环保举措来全面减少生产和运行的碳足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的能源转型亟需大规模、快速地部署创新技术。此次全新变压器制造基地展示了政府、合作伙伴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彰显了日立能源致力在创新、数字化和人才领域加速投资,以构建更清洁、更灵活和更安全的全球能源系统的承诺。

9、绿金委发布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2023年成果

2023年9月17日,绿金委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布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发布了2023年工作进展与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组成员规模持续扩大。

二是出版中国首部有关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度报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金融2023年度报告》。报告收录了研究组2022-2023年度的阶段性课题成果,全面呈现了子课题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报告共分九个部分,涵盖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标准制定、风险识别与管理、产品与模式创新、信息披露、方法学与工具、案例研究、国际合作等议题。下一步,研究组计划协调成员单位定期出版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度报告,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贡献智慧和方案。三是研究组关注的议题持续拓展与深入。四是持续开展行业能力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从本次的发布成果看出,绿金委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相关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0、王信:推出几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2023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表示,未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一是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加快发展我国转型金融业务,推出几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丰富转型金融产品供给,助力实体经济公正转型。二是参考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FSB、PCAF等机构推出的标准,组织金融机构开展试点,提高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加快推进从自愿披露过渡到强制披露。三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转型金融创新,加快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四是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及时总结推广试验区有益经验,启动试验区升级扩容。五是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加强G20、NGFS等多边机制和中英、中新等双边机制下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投入,在国际可持续金融领域提出更多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金融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亮点。金融机构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并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出实施符合发展趋势的措施,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世界绿色发展接轨。

11、马骏:推动转型金融工具创新

2023年9月17日,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京举行并发布了20项成果。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年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2/23年度工作报告与2023/24年度工作展望》的报告。同时,马骏在展望下一年度中指出,将在如下八个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一是深入研究转型金融标准,推动转型金融工具创新。二是支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转型企业深化可持续信息披露。三是继续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四是围绕绿色普惠、绿色消费领域开展深度研究。五是强化对绿色金融成果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六是探索开展可持续金融支持性别平等研究。七是进一步推动《共同分类目录》在多种场景下的使用。八是继续落实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任务,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是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任务。推动我国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需要在转型金融方面加快标准研究和工具创新。

12、8月新发行53只绿色债券

2023年9月15日,据中诚信绿金发布的2023年ESG债券市场运行分析8月报数据显示,在一级市场中,2023年1-8月,国内市场已发行绿色债券326只,规模达5942.22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发行只数下降4.68%,发行规模增长8.82%。其中,8月新发行53只绿色债券,规模共计792.62亿元,较去年同期发行只数增长29.27%,发行规模下降0.27%。截至2023年8月末,国内市场已累计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共81只,规模共计915.50亿元,其中2023年8月新发行7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规模共计51.00亿元。截至2023年8月末,国内市场已发行转型类相关债券共42只,规模共计375.88亿元,其中2023年8月国内债券市场共发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3只,规模合计17.0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债券数量的增加为其增添了更强劲的动力。

13、开发银行投贷联动支持清洁能源发展

2023年9月15日,开发银行发挥投贷联动作用,首笔支持LNG接收储运装置的固定资产贷款——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贷款成功落地。据悉,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是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预计项目将于年内投入试运营,投产后总处理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年,较现有能力提升近一倍。开发银行就其积极协助企业申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高效完成6.76亿元国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投放,支撑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目前,基金已全额投入项目,有效支持了项目建设。同时还该为项目量身定制全周期金融服务,以长期、大额、低成本资金支持项目完工投产,双方已于近日完成配套贷款合同签约,合同金额61亿元,截至目前已投放约3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引领作用,围绕LNG、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持续金融支持工作力度,为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14、进出口银行首单境外非金融企业熊猫债发行

2023年9月22日,进出口银行作为主承销商为中国船舶集团(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发行12亿元熊猫债,期限3年,票面利率3.1%。本次发行是进出口银行首次承销非金融企业熊猫债,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支持发行人开展绿色船舶业务。本次发行后,进出口银行熊猫债承销业务已覆盖所有类型发行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有效助力了我国航运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知名度及行业地位,体现了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的使命担当。

15、开发银行发行6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

2023年9月25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清算所面向全球投资人成功发行60亿元3年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2.28%,获得了境内外各类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3.68倍,募集资金将用于气候投融资领域。

截至目前,开发银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770亿元,余额1270亿元。本次发行严格按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筛选募投项目,自愿遵照《中国绿色债券原则》。

据测算,本次发行募投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明显,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5.99万吨、节约标准煤10.5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81.33吨,绿色等级为最高等级G1。全部项目均符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是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应用于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首次尝试。开发银行资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开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挖掘市场潜力,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开发性金融力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开发银行发展绿色低碳金融,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环境部积极对接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持续加大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探索有效支持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新模式。

16、日照银行落地全国首笔蓝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标签贷款

2023年9月26日,日照银行为青岛云路特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这是全国首笔“蓝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标签贷款。 “蓝色金融”是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领域,是指给予海洋经济创新支持、使海洋经济不断发展与优化、满足多元化涉海经济需求的可持续金融支持和服务。

日照银行根据企业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将蓝色金融与绿色金融结合,设计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一是贷款资金专项用于海上风电项目所需变流器、变压器等关键部件的生产,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将贷款利率与企业“万元营收的用电量”挂钩,引导企业通过绿色转型降低在经营过程中的电能消耗,减少碳排放,企业达到既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可享受相应利率优惠。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金融与蓝色金融结合,是以绿色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支持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17、我国首笔盐沼碳汇交易项目签约

2023年9月26日上午,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腾讯公司完成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江苏盐城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碳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签约仪式。

该项目是基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引水补湿、互花米草防治等盐沼修复工程实施后形成的碱蓬-芦苇盐沼生态系统,依托《滨海盐沼生态修复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进行碳汇项目开发。在项目业主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107.33公顷盐沼修复活动第一监测期内(2018年1月1日到2023年8月31日)所产生的碳汇量,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登记,经第三方审定、核证后,由腾讯公司认购。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我国首笔盐沼碳汇交易项目,标志着我国盐沼蓝碳交易零的突破,实现生态系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地方(2023.9)

1、河北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在雄安新区落地

2023年9月12日,河北省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近日在雄安新区落地。该笔贷款由交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为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发放。“碳中和挂钩”贷款是指将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二氧化碳中和量等关键绩效指标挂钩,贷款存续期内持续关注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激发企业碳中和动力,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相融合。据悉,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联合新区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构建新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等顶层设计框架,引导新区各金融机构以金融活水浇灌新区绿色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新区绿色贷款余额773亿元,同比增长232%,较年初增加191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雄安新区,体现了雄安作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引领全省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作用。

2、海南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2023年9月13日,海南省2023年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香港完成簿记定价,发行规模50亿元人民币,债券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本次发行的债券共分为2年期、3年期、5年期,其中,2年期为可持续发展债券、3年期为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5年期为蓝色债券,获得了香港品质保证局的认证,发行规模分别为30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最终定价利率分别为2.45%、2.53%和2.70%。本次发行充分遵循国际市场规则,获得投资人的普遍关注和踊跃认购,债券簿记定价吸引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5个账户下单认购,投资者类型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基金、资管等。峰值订单规模达129亿元,是发行规模的2.58倍。据悉,债券募集资金将使用海南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实现交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次发行彰显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于海南自贸港信用实力以及发展前景的认可和信心,还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完善海南自由贸易(FT)账户功能和多元化跨境资金自由便利场景,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试点。

3、广西首宗蓝碳交易挂牌成交

2023年9月17日,广西首宗“蓝碳”(海洋碳汇)交易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挂牌成交,标志着广西落实国家蓝碳先行先试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滨海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可的、可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汇类型。此次交易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挂牌,具体标的为广西钦州市2020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孔雀湾区域新增红树林项目产生的蓝碳量。经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核算,该项目中11.72公顷红树林总碳汇量为1278.78吨,此宗交易转让其中500吨。此宗交易快速利用既有交易资质、交易系统、制度体系和服务团队,探索搭建立足广西、联通全国、面向东盟的海洋碳汇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为逐步建立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有影响力的广西乃至中国东盟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提供了平台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宗交易以市场机制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发现,推动了“海洋牧场”向“绿色银行”的转变,将广西优质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资本,为红树林蓝碳的价值评估和交易流程提供了范本。

4、广碳所累计成交碳排放权近3亿吨

2023年9月25日,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碳所)消息,依托花都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该中心自2018年入驻花都以来,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均为国内第一,位居世界前列。据悉,截至2023年8月初,广碳所累计成交碳排放权29,827.58万吨,累计成交金额67.89亿元,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金额均为全国各试点区域碳市场第一。二级市场碳配额现货年交易量自2019年起超过同期欧洲能源交易所,于2020年超过同期韩国交易所,位居世界前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碳所结合政府及市场的需求,利用市场化减碳工具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同时试点碳市场的发展经验也将推动全国碳市场的不断改革完善。

5、《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2023年9月25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其中对碳普惠做了定义,是指针对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绿色出行、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减碳行为,基于当地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普惠运用多元化方式,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减碳行动之中。

6、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485元/吨成交

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今日在深圳举行,以485元/吨由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竞得,刷新全国碳汇市场最高成交单价。按照3875吨碳汇拍卖量计算,本次成交总价约188万元。据悉,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约126公顷红树林地保护活动在第一监测期内(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产生的碳汇量为38745.44吨,其中的3875吨用于此次公开拍卖,拍卖起始单价183元/吨。此次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所得收入将上缴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深圳市圆满完成本次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等重要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者:李德尚玉,郭晓洁 编辑:李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
  • 03-20 芭薇股份 837023 5.77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16.16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17.3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