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记者 梁柯志
3月15日,平安银行再次成为首家发布业绩的上市银行,在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的现实情况下,平安银行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
年报显示,去年平安银行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减收不减利的财务目标。
在发布会上,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带领调整后的新班子成员,一起回应外界关切的热点,包括架构改革进展、零售压力与转型,行业息差,甚至万科贷款等问题,较为全面而坦诚面对问题和关注。
在发布会全场27000字的会议记录中,“总行”提到36次,而“分行”提到71次;“零售”提到87次,“对公”提到62次;“压力”提到20次,“风险”74次。从侧面反映外界与平安银行内部所关注的聚焦点。
冀光恒自去年6月从中国平安空降以来,上任刚满九个月,与2023年8月半年报初次亮相相比,冀光恒对平安银行的运营、改革和业务数据和情况更加了然于胸。
对于当前环境下银行的经营方向,冀光恒的观点更趋务实和策略更趋保守。
他表示,在整个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以量补价就是刀口舔血;未来银行应转变经营意识,不能只看收入和规模,还要关注风险、关注最终的净利润;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做大中低风险产品,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是最好的过冬秘籍。
年报发布会后,冀光恒与财联社等媒体面对面深入探讨平安银行过去一年的变化及其来龙去脉。
在两个小时的闭门访谈中,冀光恒的关键词是“算账”和“耐心”。一方面他认为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要采取保守策略,扩张和支出要会算帐;另一方面,他要求部门、分行一把手要有算总账能力,不能只看业绩规模,不管风险损失。
在谈到架构改革落地、零售转型,温文儒雅的冀光恒给人以静制动的感觉,强调要有耐心,不搞休克疗法,尤其降低零售负债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与西方休克疗法相对的是,冀光恒在平安银行实施改革和治理更像是中医疗法,润泽问题深处。
在与媒体面对面访谈中,冀光恒自称“金融打工者”不是银行家,唯一希望的是,将来在我离开的时候,能够把一个相对健康、干净、规矩的银行交给下一任。
以下为冀光恒接受访谈问答摘录:
架构改革基本完成,总分行磨合还需1-2年
财联社:请你介绍去年以来平安银行架构改革的情况?
冀光恒:架构改革、高管变阵和分行自主经营算是上任三把火。架构改革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架构改革使我们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阶段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动银行的高质量发展。
此前,分行被形容为“万箭穿心”,即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一个客户经理可能要背上百个指标,分行行长职权、职能碎片化,阻碍其发挥更大作用。
实际上,几乎所有银行的打法都是条线结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过去我们以条线为主,把零售中从无到有做大起很大的作用,但现在面临新的市场变化,我们要做及时调整。
改革是从过去以条线为主,转向以分行为主,打破条线间的壁垒,提高分行的综合能力;总行主要是赋能,更多的是盯产品、支撑,最主要管两个东西,一个是大的信贷政策,第二是FTP的及时调整,转型为服务型的、赋能型的组织。
目前只能说初见成效,总行变化比较明显,效率提高;分行从形似到神似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分行一把手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算账能力,业务能力,预计综合能力需要1-2年时间。
做强腰部重点突破,不再全面开花
财联社:你提到要做强分行,主要考虑是什么?为此有哪些具体举措?
冀光恒:军事上战术打法多以“旅”为单位,同理,我认为分行就是银行打仗的“旅”,分行承上启下、连接客户和总行,做强处于架构腰部位置的“旅”对全局很重要。
目前,全国经济的地域化分化日趋明显,原因主要与发展程度、特色、产业链有关,面对复杂环境,让指挥打仗的人在前线有更多决策权、更多资源配置权非常重要;其次银行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强,分行行长获得更大的授权、更快的决策效率将是与同行竞争的一个有利因素。
进一步来说,同质化竞争的确是个难题,我们将抛弃低层次的打法,比如单纯比低价、比效率,未来还是要用产品组合、服务升级的方式,最后形成口碑和品牌。
具体而言,做强分行除了资源总体倾斜以外,下一步实行等级行制度,根据所处地区的GDP、总人口、财政、隐形负债等情况,对分行进行差异化的资源禀赋的配置。
平安银行不可能再搞全面出击、全面开花,更多是要盯着重点地区、重点分行。
扭转战略误判,零售转型须更加耐心
财联社:零售业务是平安银行的特色和追求,如今面临内外压力,请问你下一步打算如何坚持零售银行定位?
冀光恒:2023年整体的宏观经济仍在持续恢复中,各银行零售业务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平安银行零售以L端驱动,因此零售业务表现“三高”(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在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是平安银行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决定,对此,我们是认账的。
不得不提的是,零售资产部分风险还源于对疫情后形势的误判导致。在2022年底和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认为疫情后经济快速反弹,因此还在大规模发放高息差、高利率的贷款。事实上是有误判成分,幸运的是,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快速地先“止血”,高风险的零售信贷压降了1400多亿。
目前,我们主推零售、对公的相互补位。零售业务是平安银行的特色,平安银行也将一以贯之坚持零售业务战略核心地位,由于我们主动转型,零售业务短期内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对公做精,支持补位,为零售转型争取时间。同时,我们会更加坚决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成本管控。
对于零售业务拐点,我们内部有两个判断指标,一个是净投放规模的重新回正;第二是资产质量的显著改善。
息差还会掉,屏息静待转向时刻
财联社:近两年来,在降息的大趋势下,银行息差受到快速压缩,请问平安银行如何保持利润增长?
冀光恒:与其他银行一样,我们的贷款利率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所以息差是一个敏感点。而且平安银行经营特点之一是高息差,这个特点丧失之后,我们内部经常讨论和思考,没有高息差平安银行将来会走向何方,经营利润会不会恶化?
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息差水平下降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好的方面是对社会的减费让利、支持实体但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个体,如果息差下降快或者持续下降进入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维持自身健康生存,比如内生的补充资本的能力会下降。这也是需要注意和平衡的问题。
至于说什么时候是底,我认为平安银行息差水平最低大概率会到2%以下,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平安银行利润增速的降幅慢于营收增速,避免之前的零售业务带来“破窗效应”,要保证存量的资产的软着陆。我们正在同步在做抵押类业务,比如去年做了几百亿的按揭,息差很薄,但是他利润稳定性很好。
希望留一个健康干净规矩的平安银行给下一任
财联社:你常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多家金融机构工作,请问你如何看待不同城市、环境对个人工作生活的影响?
冀光恒:我们属于幸运的一代人,从个人来讲,在中国最有特色的三个城市工作、生活过也是一种幸运。北京豪爽、大气、容易交朋友,上海精致、契约精神强,深圳务实、开放、有活力。深圳是创业型城市,非常年轻,市场化程度最高。平安总部所处深圳,工作压力不小,但内部简单,是非较少,以结果导向。
我长期两地来回,特别要感谢家人给我理解和支持。虽然如此,但在深圳上海差异明显的环境中,反而会增加新鲜度、降低疲惫感,获得更多个人独处、思考的机会,也是两地工作的好处之一。
虽然从事金融工作多年,但我觉得离“银行家”很远,更准确的定位我就是一个金融打工者。
以现在年龄段,更多是打好工,做好这份工作;让监管放心、股东基本放心、员工相对开心、市场安心,我觉得就可以。谁在这里都只是一站,别指望留下什么遗产,我唯一希望的是,将来在我离开的时候,能够把一个相对健康、干净、规矩的银行交给下一任。
责任编辑:刘天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