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2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6.50万亿元,是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其中,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2万亿元。而广义货币(M2)在去年高基数背景下增速略降至8.7%,但仍保持了合理增速。
有业内人士表示,1月贷款增长保持平稳,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企业部门开年信贷需求较强,而贷款平稳增长亦将有助于全年经济良好开局。不过,春节错位等因素可能带来数据短期扰动,应合理看待1月M2增速波动。
开年贷款平稳增长 支持经济良好开局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1月贷款支持力度较强。当月贷款新增4.92万亿元,与上年大体持平;1月末贷款余额为242.5万亿元,继续保持同比10%的较高增速。
1月信贷数据好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机构预测1月新增贷款平均约为4.7万亿元。
开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及时宣布降准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释放政策利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超额续作等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叠加前期存量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企业部门开年信贷需求较强。
同时,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等措施,持续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房地产相关贷款也呈现企稳迹象。
多位市场专家认为,贷款平稳增长有助于全年经济良好开局。而 2024年GDP增速有望进一步向潜在经济增速靠拢,较过去两年平均4%的增长水平明显回升,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短期依然存在。新的一年经济要持续回升向好,稳住开局很重要。
有业内人士指出,1月贷款增长高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企业提前布局投资生产,助力实现经济良好开局。较好的金融数据也能够持续提振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此外,今年1月贷款平稳增长体现信贷节奏平稳的要求。人民银行近期多次强调要保持货币信贷平稳投放,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行长指出2024年要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助力稳住信贷需求
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金融数据总体好于预期,除了在量上有所体现,亦在价上有较好的体现。
央行近日发布的四季度货政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
多家金融机构告诉贝壳财经记者,2024年1月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有望延续稳中有降态势。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有效激发了信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降减轻了购房人的利息负担,5000多万户家庭每年少花费约1700亿元,对提振市场信心起到积极作用。记者从国有大行了解到,1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也出现了同比多增。
“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是目标也是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贷款利率下行主要有两大约束:一是国内外利差。本轮发达经济体加息大概率已结束,但利率水平仍处高位,中美短端政策利率倒挂在3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存贷款利差,截至2023年三季度,我国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66%,是历史最低水平,考虑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地方债务重组等因素,银行净息差可能继续收窄。需要统筹把握好各方因素,为利率下行创造条件。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综合施策进一步打开了利率下行空间。 2024年伊始,人民银行就宣布再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同时,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再加上2022年以来银行4次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为进一步传导降低企业居民的信贷成本、提升让利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重点领域支持强化
从央行发布的数据来看,1月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在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8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1万亿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信贷结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信贷投向优化也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等传统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加上直接融资呈上升趋势、贷款核销加快。
“总的来看,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实际上是明显提升的。”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截至2023年末,超过230万亿元的存量贷款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比重大体为一成、一成、两成、两成,结构不断改善,普惠小微和制造业贷款比重明显上升。
事实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而央行已有前瞻性布局,现有再贷款工具基本实现全覆盖,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效果逐步显现。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继续提升货币政策效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央行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未来还会有更多举措,更好体现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有市场机构认为,一方面,可以继续用好和优化现有工具、增加工具规模、加强工具创新,同时设计完善激励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支持科创、绿色、小微等领域的“风险溢价”“绿色溢价”,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春节因素或带来数据短期扰动 应合理看待1月M2增速波动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1月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略有下降。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M2增速回落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总体来看,阶段性扰动的特点较为明显,应合理看待1月M2增速波动。
“短期扰动因素看,财政一般在春节前会出现支出高峰,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M2增长加快。去年春节在1月,今年春节在2月,财政支出从1月错位到2月,会造成M2增速1月下行、2月回升。2021年也出现过类似的春节错位情况。”上述人士表示。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对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开年货币政策大招频出,为经济良好开局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提振了各方信心。 目前,社会融资规模、M2、信贷增速总体仍较大幅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足够的。
“要减少对月度货币信贷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 ”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指出,短期来看,高频数据往往会受到各种季节性扰动因素的影响,春节就是最大的扰动因素。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对信贷增速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应少看或不看月度货币信贷的高频数据,更多关注利率下降的成效、涵盖直接融资规模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更全面合理评价金融支持力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
责任编辑:张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