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2023年预亏1.8亿元 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待突破

天智航2023年预亏1.8亿元 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待突破
2024年01月30日 13: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1月29日晚间,“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688277.SH)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1 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45%左右,2023年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1.8 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持续增亏。

据天智航介绍,2023 年,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及配套产品、运营服务等方面持续开拓市场、加强客户资源积累、持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收入实现持续、多元化增长。

天智航此前披露的数据就显示,2023年1月至9月,公司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的手术量超过16000例,较上年同期增幅超过70%。

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180余家医院实现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开展手术数量已超5万例,继续占据着国内市场主要份额。

不过,尽管收入和手术量快速增长,天智航的商业化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较2022年持续亏损扩大64.85%左右。

由于需要保持对市场营销、研发等方面投入,天智航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此外,公司因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确认股份支付费用,致使期间费用增长约2500万元左右;根据公司未来10年盈利情况测算可抵扣亏损额,冲减部分以前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导致所得税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约5000万元左右。

公告发布后,1月30日早盘,天智航股价下跌2.54%。

天智航的商业化困境,或是手术机器人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早前曾申报上市的键嘉医疗、思哲睿、术锐机器人等企业,均处于研发及商业化准备阶段,核心产品尚未实现销售。

据MedRobot统计,2016年至2023年12月25日,已有56个手术机器人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申请,其中2023年获批产品数量为28个,国产产品为20个。获批后的手术机器人急需实现商业化。

然而,在市场人士看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装机面临着入院周期长、市场教育和推广较难、个人支付费用高等问题。

据了解,在患者手术的结算单中,手术机器人的开机费作为新增项目单独收取,开机费用从1万元到4.5万元不等,高于传统手术费用。如果这部分费用完全由患者来承担,即便是知晓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中的好处,患者也可能不会选择使用。

“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处在成长期、投入期,市场远没有成熟。而供给端不可能通过单一‘花钱’的手段去催熟市场。同时,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壁垒较高,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其芯片多为一次性使用,而每次都需花费一万多元。从整个医院的投入产出比来说,达芬奇机器人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很多手术费用很高昂,可能达到几十万元,病人难以承受,而且手术机器人有固定的适用症,绝大多数疾病并不适合使用手术机器人,因此使用率可能也较低。”国内一名医疗器械营销管理专家受访指出。

(作者:杨坪 编辑:骆一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费用 天智航 机器人 骨科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01-24 海昇药业 870656 19.9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28.0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