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妈妈的安全感影响三代人

林紫:妈妈的安全感影响三代人
2024年01月10日 14:01 市场资讯

专题:2023年CC讲坛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7期演讲2023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林紫心理咨询机构 上海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紫出席,并以《妈妈的安全感影响三代人》为题发表演讲。

  我是CC讲坛的讲者,心理咨询师林紫。与大家聊聊妈妈的安全感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二十五年前,因为心疼那些需要心理帮助、但却被大人们误以为是行为与品德问题的孩子们,我在上海开创了国内早期的非药物心理咨询机构——知心姐姐心理工作室。那一年,工作室里接待的年龄最大的来访者74岁,最小的4岁。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的到来都与妈妈相关。

  74岁的长者,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因为父亲的家暴而精神失常,无法照料他,于是他被过继给了亲戚,直到父母去世才知道真相。他说,从那天起,自己“每天都活在自卑和不安中”,虽然亲戚家物质条件更好,但他每天都在心里追问“爸妈为什么不要我”;

  4岁的小来访,是被妈妈带来的。妈妈说孩子动作太慢,担心他智力发育迟缓。然而测试结果却显示:孩子的智商高于同龄人。我将孩子在做了放松练习后画的苍劲有力的大树拿给妈妈看,妈妈眼泪“唰”地下来了,说:“原来不是儿子有问题,是我自己出问题了。我跟他爸离婚后,特别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别人会瞧不起我们,所以努力想把一切做到最好,对儿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急……”我接着她的话说:“是的,您越急,孩子也越没有安全感,于是他选择了’慢’来保护妈妈,维持平衡。”  

  长者通过咨询,内心的情绪有所舒缓,但爱的缺失却成了永恒;

  小男孩则是幸运的,因为妈妈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对孩子安全感的影响,愿意先调整自己、而不再是控制和否定孩子。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妈妈和爸爸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与内在安全感的缺失有关。

  比如:当孩子总说自己“ 不好,没价值,没人喜欢”时,或者总是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缺乏自信,再或者总是退缩、回避、拖延、人际交往时畏首畏尾、总喜欢开灯睡觉,身体蜷缩,或对某个毛绒玩具、毯子、被子、枕头等物品过度依赖,走哪都要带着、甚至想要“和它结婚”时,就说明孩子已经严重缺乏安全感了。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下面列举的5种情况,大家可以在心里默默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安全感还好吗:

  1、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想讨好他人;

  1. 渴望得到帮助又不信任自己和他人,对人对事总抱着怀疑或敌意;

  3.渴望爱,但又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4.无论取得多少成就、获得多少财富,依然有强烈的自卑感;

  5.有的人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对死亡异常害怕……

  我们继续来看,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如果安全感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重建,那么他们成为父母后,又会怎样呢?

  他可能会觉得对孩子说爱很难;可能会把严厉苛责、不苟言笑甚至打骂当作爱;

  他不能容忍孩子犯一丁点错或走一丁点弯路,凡事都希望孩子做到最好、最对;

  有人会出现“恋子情结”——与孩子一分一秒都不能分开,把孩子送幼儿园后,哭得比孩子还凶,一整天都魂不守舍,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

  也有的正好相反,他们选择“退缩型养育”——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或者手机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保姆,当孩子有需要时,他们会把孩子远远推开,让孩子感觉“找爸妈也没用”;

  还有的父母选择“寄生”在孩子的生命里,期望用孩子来证明自己。

  更有一些父母,会用情绪来勒索孩子,我曾遇到一位25岁左右的网约车司机,他说母亲为了逼他早点结婚、甚至会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儿子不结婚她就去死;

  还有的父母则选择情感忽视——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情绪毫不关心,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也无法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静止脸。

  这个实验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无论参与者是爸爸还是妈妈,结论都高度一致。那就是:主要养育者与孩子情感回应的模式,对孩子的情感发育和安全感建立有重要影响。

  试想:如果实验里的妈妈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长期对孩子表现出“静止脸”的情感忽视,孩子会怎样呢?

  对人的一生来说,内在安全感建立最关键的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里,最重要的养育者通常是妈妈。妈妈是否具有安全感,决定着孩子是否能够拥有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而安全型依恋,影响孩子的一生、以及他与下一代的关系。

  妈妈缺乏安全感,孩子容易罹患焦虑、抑郁、强迫、暴食或厌食症等心理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就在上台前,我还正在远程处理一个这样的危机事件。

  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想说“孩子的问题都怪妈妈”,而是恰恰相反,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时,我想要呼吁全社会也一起来关心妈妈们。关爱孩子,要从关爱妈妈开始!

  当你发现,一个妈妈对孩子情绪极端、对婚姻患得患失、在家忙个不停、却又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时,请一定记得:先给她们多一些拥抱和支持,陪伴她们一起重建内在的安全感。

  也有一些妈妈,会用“伪安全感”来掩饰自己。比如,控制、强势、追求完美、攻击、防御、高高在上,或者疯狂工作、成为一名“过劳模”…… 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自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么做、我是真的安全了还是越来越不安了?

  也许你会问:究竟谁在影响妈妈的内在安全感呢?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探索原生家庭中,妈妈与妈妈的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她与孩子之间也很难建立起安全型依恋。不过,很难不意味着不可以,就像我常说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一样,我们探索原生家庭,是为了通过梳理来龙来构建去脉——如果妈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且积极寻求帮助、完成内在安全感的重建,那么,她一样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当她的孩子长大,甚至可以更好地给予下一代安全感。这,才是“妈妈的安全感影响三代人”的完整含义所在。

  除了原生家庭外,婚姻关系中伴侣对妈妈安全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最近好几位妈妈都跟我说,之所以在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之下,自己还能挺过来,都是因为孩子爸爸为自己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可以跟他说,他永远都会包容担当,还能一两句话就把自己逗乐,孩子也常一起哈哈大笑,一家三口在一起,就觉得安全感满满的。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之间就需要相互滋养,让孩子看见: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家庭,只有包容不完美的父母;没有绝配的夫妻,只有互供情绪价值的伴侣。

  那么,爸爸的哪些做法会伤害到妈妈的安全感呢?这一页的内容,会不会有点面熟?没错——妈妈的“伪安全感”表现,爸爸身上同样会有;假如爸爸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那么请停下来、静一静,为了自己、孩子和妻子,也先完成自己内在安全感的重建吧。

  因为爸爸是如此重要,所以,特别想要给到爸爸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拒绝家暴!

  还记得那位74岁长者的故事吗?与他母亲同样遭遇的女性,比例之高令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无比痛心!30%已婚女性遭遇家暴,意味着可能会有同样甚至更高比例的孩子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中;而研究显示:母亲遭受家暴、孩子的智力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母亲频繁遭受家暴,孩子8岁时智商低于90的几率将是34.6%!

  所以,真正强大的爸爸们,收起拳头,挺起肩膀,一起向下面我要讲的两位爸爸来学习担当、学习如何给妈妈、给孩子安全感吧!

  第一位爸爸,是我在2008年5.12地震后,进行公益心理援助时陪伴过的一位残疾父亲。他和爱人都是年近花甲的残疾人,而他们唯一的18岁儿子则长得健健康康、高大帅气,并且品学兼优,本来马上就要参加高考。地震发生时,孩子跟好朋友一起复习完功课、刚分别上床午睡,而父亲正在屋外的菜园里干活。等他不顾一切、拼命扒开倒塌的房屋,两个孩子都只剩下了脱在床前的球鞋……这位爸爸跟我倾诉这些时,左手一直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偶尔还拍一拍,像哄孩子一般。孩子的妈妈安静而信任地紧靠爸爸坐着,听到球鞋,她主动起身,从安置房板床下捧出儿子留下的最珍贵的纪念给我看。爸爸说:“那么好的娃娃,陪了我们18年,我们知足了。现在年龄大了,以后也不会再有孩子了,所以接下来,我的任务就是好好照顾孩子妈妈,自食其力把日子过好,不拿国家一分补贴。另外一个任务,就是照顾儿子好朋友的父母,让孩子们放心。”孩子的妈妈跟着点头,说:“谢谢你们来陪我们。你们放心,有孩子爸爸在,我什么都不怕。孩子虽然走了,但我还有他、他还有我,我们会好好活下去!”

  另一位爸爸,与我在《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本书里提到的十个关键词有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内在安全感、更好地梳理和重建自己的安全感,我列出了十个影响每个人一生的心理关键词,其中,“情绪性记忆”,是大家最陌生、但又恰恰每时每刻都在累积发生的,平日或许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关键时刻,它甚至可以成为生命力最重要的源泉和支撑——就像我要讲的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那样。

  这是一张新闻图片,一位19岁的卡车司机遭遇了严重车祸,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救援人员赶到时,本以为没希望了,但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生命奇迹般地还活着,而支撑他活下来的,是他蘸着自己的鲜血写在车身上的两个字:“爸爸”。新闻说,他从小没了妈妈,是爸爸把他拉扯大的,爸爸是山里最朴实的农民,家庭条件很困难,爸爸也不怎么会交流,但儿子心里,全都是爸爸留下的爱的记忆,跟爸爸在一起就很踏实很安全。爸爸从来不骂他打他,从来不强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遇到他想做的事,爸爸就默默支持……

  我猜,这个孩子躺在厚重的车身下时,虽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可心灵,在那一刻,会因为十九年来不断累积的温暖的情绪性记忆而拥有了更广义的安全感。——这份安全感,可以超越生死、生生不息,因为:爱,征服一切!

  就像我在书中所写:世界充满不确定,父母给不了孩子百分百安全的世界,但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内在的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不是因为世界安全了,我们才安全,而是因为我们先有了内在安全感,世界才能够渐渐安宁和安全起来;想要让孩子过好这一生,不是将他们永远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内在安全感的建设,彼此信任、相互陪伴,共度不完美但却真实的人生。

  培养内在安全感,是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充足的内在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孩子的安全感,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如果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三代人。所以——关爱孩子、请先从关爱妈妈的心理健康开始!

  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3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5 盛景微 603375 --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16.2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16.98
  • 01-08 康农种业 837403 11.2
  • 01-05 贝隆精密 301567 21.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