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昆祥:非遗与传承,郑和舰队启示录

付昆祥:非遗与传承,郑和舰队启示录
2024年01月10日 13:59 市场资讯

专题:2023年CC讲坛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7期演讲2023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付昆祥出席,并以《非遗与传承,郑和舰队启示录》为题发表演讲。

  我叫付昆祥,是“古船船模营造技艺”的传非遗传承人,12岁进入航模运动队做模型,到今天已经40多年了。十多年前我一直都以做西洋船模为主,西洋船的图纸我有上千套,从我手里出去的西洋船模有上万条,对这些船我非常熟悉,看上一眼我就能说出这个船的特性、功能等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这样的工作我得心应手。作为礼物,中国人喜欢把寓意“一帆风顺”的船模在事情开始前送给朋友,祝愿他将要做的事顺风顺水,但是国外的朋友更愿意在对方事情成功后送他一个船模,认同他为了这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祝贺他成功。一二十年我都围绕这些船模在做,但是我没有想到这种安逸、规律的生活,在一次广交会上被两个小孩子改变了。

  20多年前的一次广交会,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我依旧是忙着和客户交流,“May Flower”我突然听到有小孩子的声音在喊,一个十岁的美国小姐姐带着弟弟跑到到我的模型前面,姐姐就指着船不停的在和弟弟说什么,翻译告诉我,姐姐在和弟弟讲“五月花号”帆船的历史故事,说“五月花”号帆船到北美大陆,是美国历史的开端……,那次展会结束后,我一直忘不掉的就是姐姐给弟弟讲故事的画面。大家一直说我做的是文化产品,那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什么是文化产品,这姐弟两给我上了一课,我似乎理解了这个定义,但是同时心里又缺了点什么?我这么几十年一直在做别人的文化产品,难道我们这么悠久历史的中国就没有可以展示的海洋文化产品吗?

  从那天开始,我的图纸里多了中国船的资料,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船,让我来做一个系统研发的开端,直到有一天,“郑和”“云南”“昆明”这几个词同时出现的时候。

  郑和七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相比60多年后的哥伦布,他曾四次航海,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航行拥有17艘船共计一千多人;达伽马,拥有4艘船,一百多名水手;郑和200多艘船,近三万人的船员,这样的规模根本没有办法相比。

  但是这样有着巨大差距的几个船队,在几百年后的现在,更多的人都只记住了哥伦布、达伽马,少有人能记住中国曾有个郑和。

  这下我知道我应该选谁了。

  中国船和西洋船不一样,没有标准、系统的图纸,既然是要复制,那就不能凭感觉自己做,很少读书的我也开始走到哪里都抱着一本书,本来视力很好的我,也开始戴眼镜了。

  要着手开始做,最先确定的应该是船型,行业内公认的中国船分为四大船型:沙船、福船、广船,鸟船。但是我认为这四大船型中的鸟船其实是福船分支,鸟船小巧灵活广泛用于沿海渔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立的船系,所以我觉得中国船应该是沙船、福船、广船这三大船系。 沙船装载量大,平底船型不适用于深海航行;广船造价昂贵,选材考究,用时较长;福船广泛用于民间,官方,而且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打捞的很多沉船,都是福船船型,再加上郑和船队历经3年就完成了60多条宝船的制造,造船速度如此之快,根据这些我认为,中国福船更加符合郑和船型的要求。

  既然船型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福船船型的制作。船型大致的图纸我有,也制作过,但是既然是要系统做,就绝对不能是大致和差不多,因为我是专业模型运动队员出身,制作过程中0.02毫米的偏差都会影响我们比赛的成绩,所以既然要做,就要尽我的全力去做。船型虽然确定了,但是很多细节需要准确和规范化,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

  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我第一个版本的郑和船队终于完成了,我当时很激动,一直想要找合适的地点全部展示出来,但是整个船队如果要按队形陈列,需要5000平方的展厅,所以第一套船从来就没有规范的展出过,唯一一次摆放是在朋友的仓库。虽然空间有限,但当我第一次站在船队中的时候,我依旧被种的气势所震撼。当时我身边的船平均2.5米长,208条船模都让我有一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可想当时郑和站在船头指挥他船队的时候,那个场面何其状大。

  原本当时我已经决定这些船完成后,我就停止这个项目,想办法恢复我之前的生产,但是这一刻,我觉得我自己更是一个使者,郑和的使者, 中国海洋文化的推广者。在制作郑和船队的过程中,吸引到我的不只是最终展示的船队,当时的科技,当时的船队制度等等一系列都让今天的我们不由得感叹。

  200多条船同时出海,虽然没有现在的通信设备,但是他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完全可以应对多种自然环境下的信息传递:风平浪静时可以用鼓声、钟声传递,能见度高时打旗语,夜晚用灯笼,船队中还有穿梭的小运输艇,可以随时传递信息和物资等等,虽然没有高科技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到近三万人的海上冒险。

  这么完善的配备,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得到,三万人的出海,最长时间我们可以两个月不需要靠岸补给,配合星空观测、罗盘、牵星术等等多种导航技术,放到今天也是会让人不由得赞叹。

  第一个版本的船队气势庞大,但是细节不够,这样的工艺经不起推敲,我一定要做第二个版本的改进。接下来的几年,我觉得我更像一个船长,驾驶着我的船在浩瀚的大海上不断的寻宝,我把我找到的中国造船和中国海洋文化这些宝贝,一个又一个的装到我的船上,我没有钱,但是这一船的宝贝让我觉得我无比的富有。

  郑和船九桅十二帆的历史记载要怎么表现在这条船上?不仅要美观,而且要实用,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记载,我只能到处去找一些资料来充实我的帆装系统。

  九根桅杆的固定需要一个专门的桅杆底座,实际这也是一个传统的“可眠桅”技术,这个与现代中国帆船一样,说简单些,就是两块夹板夹住桅杆,不过两个桅夹与船舱壁相连接,增加了固定桅杆的稳定性。

  中国的船帆与西洋船帆相比,单块面积大,每块帆都装有像扇子一样的扇骨,每块帆配有三到四组绳索,不需要很多人就能轻松操作,我们还在每块帆的桅杆下,制作了一个起帆绞车,类似传统打井水的绞车,这个工具大大增加了我们收、放船帆的效率。中国的扇形帆只要有风,就能推动巨轮的航行,这就增加了郑和船队海上航行的动力。

  在制造郑和船的同时遇到到一些问题,虽然我已经确定了福船船型,但是郑和宝船那么大,我要怎么在模型上表现出差不多万吨排水量的船?它的船体结构怎么去确定?它的外部结构怎么去表现?这是我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

  虽然之前所收集的资料,对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造船方式有所了解,但是等我开始真正用这些方式来制作这条船的时候,才发现,在那个时候只有利用中国的榫卯结构,才能造出如此大的宝船,这时我才真正感触到中国造船的先进性。

  比如二重,三重板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木材弯板的困难和拼板间的缝隙问题;壳板的钉连技术,横向的连接缝用平接与搭接混合使用;纵向则采用“斜面同口,滑肩同口”,和“直角同口”等榫卯的应用,所以中国能用木板造出如此大吨位的巨船。

  在整个船体的制作过程中,都采用大量的中国传统手艺制作,我感叹到中国正因为有这些先进的技术,所以600年多前才能造出郑和船这样的巨船。

  如果按史料记录的尺寸推算,郑和宝船的甲板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的甲板面积,肯定需要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原来西洋船做的很多,但是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现在第一次遇到那么大的平整的甲板面积,我有点犯难了,但是我又突然想到了我过去测量过的一条中国沙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时候我还是专业航模运动员,为了参加一个国际专业的模型比赛,我们的团队到太湖一条传统的沙船上住了一个月,仔细测量了船的每一个部件,得到了这个类型船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数据为我做郑和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船的甲板铺设和西方船的甲板不一样,西方帆船一般甲板铺设是单层,并会有一定的桥拱弧度,但中国沙船甲板上下分两层,第一层甲板是一个平面,上面的木板是分段连接,每一段连接缝下,都设有排水槽,而且平整的甲板更方便人们的活动和物品的摆放,第二层是曲面,从船舱两侧连接到船舷两侧,在靠近船舷两侧形成一个排水通道,再由两侧船舷的排水孔,将积水排出。

  这样的排水系统,再加上中国船特有的水密隔舱,这就保证了郑和船队在航行中,遇到再大的风暴也能顺利度过。

  船模基本定型,但是要怎么确定船模的准确性是个难题,我正犯愁的时候,一个老人主动找到了我。2018年我们的船模被选中参加一个活动,作为为数不多的参加者,我们的资料被放到一些媒体平台做宣传,一位叫杨瑞典的老人主动和我们取得了联系。这位老人叫杨瑞典,是杨景衡的后人。在历史上,杨景衡在福建从政30年,参与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事件,告老还乡时,得到了一个船模,这个船模曾随第六次郑和船队,漂洋过海,后来这个船模被供奉在浙江瑞安。非常难得的是,杨瑞典老人年轻时,曾见过这个模型,可惜,这个模型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杨瑞典老人退休后,一直在到处寻找这个和记忆里相似的模型,几十年的时间,老人找过很多的船模和造船师傅,但是为什么还要来找我?杨老说,这些船和他记忆里的都不太像,直到他看见我们的郑和船模。杨老看到我们的船模时有些激动,现场几度哽咽,当杨老说这个船模和他印象里见过的郑和船有90%以上的相似度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不知道是开心,是激动,还是终于踏实了。

  2019年6月德国科技博物馆收藏了我们的一条郑和宝船“天元号”船模,为了运输方便,船模的船帆是和船体是分开的,博物馆请到欧洲有名的古船修复专家到馆内组装“天元号”,当时,我在工作室视频示范,和他们同步组装。 欧洲古船修复专家,那绝对是欧洲船的专业人士,我特别想知道他们对我们中国船的评价,中国船和他们的船都有什么不同...机会难得,我有一大推的问题想要问他们,专家们最后只给了我两个字的评价“震撼!”,这个答案有点让我出乎意料,没有想到最后回答是这么简单,也没有想到是分量这么重的两个字。欧洲船的专家对中国船的评价让我油然而生了一种自豪感。

  我会的不多,我能做的只是用我的手艺把这些在图画中、故事中、书本里的船模做出来,把我知道的这些惊心动魄的、优美的、震撼人心的故事讲出来。

  作为船模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我在用过去的技术,营造现在的艺术,我现在带着我的项目进校园,去教给小孩子这些技艺,去给他们讲这些海洋、船舶的故事,去告诉他们,600年前,郑和率领208条船、3万多人,前后28年时间,七次下西洋。他们面对着巨大的风浪,未知的海域,从未退缩。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航海不仅仅是一种冒险和挑战,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超越。每一次扬帆出海,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能力的挑战。

  还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郑和船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但并没有扩展中国的一寸领土,他只是一次次把医学、农耕、纺织、建筑等等这些技术带到了那些比我们落后和更需要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孩子们对航海的兴趣和热爱,更是要让他们明白航海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贡献。通过我的船模和故事,让孩子们意识到航海精神和海洋意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连接文明和未来的纽带,是我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和船队的出行是中国海洋事业的一次集体亮相,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郑和的完整资料无从考究,但是老百姓的智慧还在,中国内河和沿海的事业还在发展,漕运文化还在继续延续中国航海文化,船模的制作我依旧还要继续,我还要完成我心目中的完整“郑和船队”,我还要完成种类繁多的“漕运系列”,我要带着我的船队,去郑和走过的每一个码头,我还要让我们的小朋友,骄傲、生动的把我们的航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3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5 盛景微 603375 --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16.2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16.98
  • 01-08 康农种业 837403 11.2
  • 01-05 贝隆精密 301567 21.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