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农业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助推国际农业合作结出全新的成果。”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胡冰川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日益走深走实,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以及中国杂交水稻、菌草技术等“小而美”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全球减贫、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胡冰川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历经十年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未来,要实现合作的提质升级,需从加深贸易和投资务实合作、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注重科技与人才合作等方面着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农业合作提供新平台
《21世纪》: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请问,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农业合作带来的机遇或影响?
胡冰川: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国际农业合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农业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传统的国际农业合作框架多数以经贸为基础,包括多边WTO农业谈判、双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等。在此框架下,开展的合作主要聚焦在贸易、投资等经济层面。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农业合作,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投资,还涵盖农业科技、人员往来、农业相关的区域间磋商机制等领域。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国际农业合作结出全新的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取得务实进展。依托“一带一路”平台,共建国家在粮食减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荒漠化治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促进了全人类在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进步。举例来说,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新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颇有成效。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胡冰川:“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带来的效应既有直接的,也有长远的。
一方面,中国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方面收获了明显成果。例如,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水稻品种选育工作,依托全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在保证香味、口感不变的情况下,相比当地主要品种提高产量30%以上。
另一方面,中国还进一步向“一带一路”开放市场,使得更多更好的“一带一路”农产品得以进入中国,从而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不仅如此,通过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农村发展的减贫、教育、卫生、环保等全方面提供了积极协助。
可以说,通过十年发展,“一带一路”朋友圈日益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间,推动更多国家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签订农业合作协议,加入到“一带一路”共建机制中,这些举措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和深化农业务实合作是相伴而生、同步而行的。
农产品贸易受益于互补性强
《21世纪》:在“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农产品贸易往来有何亮点?
胡冰川: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1.9%,较2013年高6.2个百分点。其中,对共建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较2013年增长6.3个百分点;自共建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0.2%,较2013年增长6.8个百分点。
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补性较强。
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区位特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东南亚地区的热带水果、俄罗斯等国家的海水产品能够极大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一些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托“一带一路”开展农业基建、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提升这些国家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往来。
《21世纪》:农业装备出口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对于与农业基建相关的产品出口这一话题,你有何看法?
胡冰川:中国在农业基建领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且相关产品出口受到海外“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建设的提振。
近年来,中国农业装备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需求日益增加,即便是劳动人口富集的国家,也有强烈的农业机械需求;二是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农业机械装备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快速提高,加之较强的性价比,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是如此。
《21世纪》:中国对外农业援助是加深“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重要抓手。如何评价中国对外农业援助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胡冰川:中国农业对外援助是具有很长历史跨度的国家行为,其背后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以及改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福祉,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在实际的操作中,中国农业对外援助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包括物资、技术、教育培训、基建等在内的农业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未来,在现有援助手段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考虑建立更加可持续的机制,在既有框架下更好地促进内生增长,实现更为良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到农业科技领域,在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深化合作。
国际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21世纪》: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十年,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前景?
胡冰川:整体而言,“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过程。诸如国际生物安全治理、新品种研发等进展,都有赖于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与国家间的互动交流。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农业合作前景是比较广阔的,成效也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而中国要守护自身的粮食安全,必须保障粮食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包括进口渠道和进口品种的多元化。基于此,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做大全球粮食产能“蛋糕”,从而对中国粮食安全起到间接保障作用,也有助于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21世纪》:“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具体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实现提质升级?
胡冰川:我觉得未来深化合作需聚焦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务实合作,夯实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投资基础;二是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政策沟通、协调以及机制体制创新,集思广益,深化共商机制;三是注重农业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全球农业进步提供支撑。
(作者:舒晓婷 编辑:和佳,李艳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