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杨眉: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2023年10月31日 10:13 市场资讯

专题:2023年CC讲坛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6期演讲2023年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心理学教授 杨眉出席,并以《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叫杨眉,1985年开始从事心理教育一直到今天,今天我的题目是: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心理学?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有一个好奇,我想提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老师思考并且解决了千古三问,也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我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每年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超过50%的同学是为第三问来的,上大学前按照父母老师的指导报志愿,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不适和所选专业,因此感觉很痛苦,最后进到心理咨询室,有一个同学我印象特别深,他非常痛苦地诉说他对专业的不满。我就问他,既然你那么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什么你还要报这个专业呢?

  他脱口而出:“当时我负责考试,我爸妈负责报专业啊”!这样的同学到了学校以后自然就很痛苦,有的就来做咨询。近10年左右我们中国高校有了一个非常棒的补救措施。大一新生进校以后,只要你的成绩符合学校的要求,大二的时候就可以转去自己想上的专业。我见到那些特别自律上进的大一同学,他在认真完成学习有关大一的功课要求之外,会去各个系听课,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有的甚至找到自己的天职所在,也就是那个他为之而生的专业,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生活也就理顺了。

  但是也有的大一同学比较懒散,将就凑合着,有极个别的甚至陷入网瘾。就这样这些同学一直凑合到大三,突然发现都大三了,应该努力了,当然那个时间就很不够了,也有的同学最后奋斗一年,考研究生的时候转专业,他们这部分同学主要就是被第三问所卡住,而恋爱过程或者是宿舍关系出了问题,就有可能更多会被第一问第二问卡住。

  不仅仅是大学生,其实社会上的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也一样,因为没有做上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职所在。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焦虑的不知所措或者是内卷到无法自拔的,还有的干脆一躺了之,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都跟这三问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三问解决好了,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理顺自己的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解决三问问题,文史哲方面的经典可以帮到我们,而心理学在帮我们解决三问问题上不仅有理念,还有方法。

  为什么要从术语入手做心理教育,我从85年开始做心理教育,后来在向观众介绍心理学的过程中发现要想入门一个新的学科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了解术语入手,所谓术语就是各门学科当中用于表示严格规定意义上的专门用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术语系统或者说概念系统,比如说物理中的质量速度,数学中的整数分数等等,从术语入手去学习一门新学科是高效率的。后来就有了这本书:《心理学术语力》,这是这本书的第三版。陆晓娅老师在写书评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把术语比作岩点,她书评的标题就是“抓住岩点,向上攀登。”

  我个人对术语还有一个比喻:术语就像一个小工具箱,工具箱里有很多拿起来就可以用的小工具,我们需要的时候用上它效果就会不一样。s比如说以精神分析学当中的术语,以自我防御机制位例。我先说一下我们躯体的自我防御反应。比如当我的手碰到开水时,我的手就会一下子就缩回来,这是躯体的自我保护,我们的心理也一样,也存在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的心碰到“开水”是,我们的心理自然也会出现一种自我防御反应。这是弗洛伊德首先发现的,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又做了补充,感谢他们把无意识中发生的反应有形化。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这里“自我防御机制”就是一个术语,这个术语下面又包括了很多具体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反向作用”这个术语。举例说,我昨天还对张三不满,在别人面前抱怨他,但是今天早上刚出门见到张三,我立刻热情万分地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打完招呼以后我们擦肩而过。完了以后我就特别自责,我觉得我怎么这么心口不一,这么言不由衷,我怎么会是这么一个虚伪的人,我会非常内疚自责。如果我学过自我防御机制,学过反向作用这个术语,我就知道我不是虚伪,我虽然看起来确实是心口不一、言不由衷,只是因为我当时太紧张了,我的心碰到开水了,所以我的自我防御机制自动产生作用,用这种反向的表现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和他的关系不至于太僵。

  为什么我在介绍心理学理论中又加入了成语?这是因为我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介绍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如果引入相应的中国成语效果会更好。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朴素心理学家,而日常的生活智慧中包含着很多朴素心理学。

  我们中国文化中也包括非常多的朴素心理学思想,比如我们中国的成语,所以如果从成语角度去入手去介绍心理学理论,可以起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中国人从小都是泡在成语中长大的,以我自己为例,我小时候,我的外婆父母教育我时,经常会用各种成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言而有信,大人说你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你就得做,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能答应。小时候听了大人的话以后,除了要求自己之外,我无意识中还用我朴素心理学家的本能把它用在我的人际交往当中。一个人如果他言而有信,我就跟他持续交往,如果他言而无信,有那么两三次,我就会跟他拉开距离,小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借书还书这样的事,他答应我什么时候还书,按时还了,我下次就再借他,他不按时还,下次我就不借他了。

  后来我学心理学以后才突然发现,原来言而有信这个成语和心理学术语当中的安全需要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因为如果我们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别人与我们交往时就会很放心。而如果我们言而无信,那么两三次以后,别人就觉得我们不靠谱,和我们交往就不踏实,如此他的安全需要就会受挫,这样他自然就会跟我们拉开距离,反之亦然。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有持续的可以发展的人际关系,言而有信,是一个基本要求。

  成语是我们中国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不会忘记”的集体记忆。中国人都是这样,从小在家庭里大人会用各种成语教育我们,等我们上了小学、中学、高中,老师又会教给我们很多成语,本质上就是帮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朴素心理学资源库。

  所以我们中国人先天都是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朴素心理学家。中国文化当中的朴素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中国成语更是给我们贡献了不仅特别丰富而且特别好记忆的朴素心理学思想。所以以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熟知成语为桥梁,去了解心理学理论可以事半功倍。我在这里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我这里简单复习一下,马斯洛认为人在初始状态时,其需要是递次往上发展的。然后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根据个人的情况和条件,哪个需要占首位其权重就不一样了。

  下面是我尝试做出的一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中国成语中对应的一览表。比如说生理需要这就是心理学术语。心理学相对应的术语有:问题解决策略,胜任力等,这是我们应对我们的生理需要所要做的。心理学术语问题解决技技术是认知行为治疗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理论,它的理念是: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得有失的。因此,解决问题时要能够及时做出取舍。

  我们有些人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优柔寡断,因为他患得患失,只想得不想失,所以他在关键时刻无法迅速做出决策。而问题解决技术告诉我们任何决策都一定是有得有失的。因此在面对得失的时候权衡的时候,要能够注意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我们的问题就能比较好地解决。

  我们中国成语当中相应的能够解决生理需要的成语也非常多,比如说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琴瑟和谐等等,另外就是我们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几乎完全对应问题解决技术的理念,只是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技术是有系统的,而两者结合起来学,印象会更深刻。我们再看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应的心理学理论就是社会交换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讲人际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的要点是:人和人之间交往是一个交换关系,物质交换物质或者是物质交换精神,或者是精神交换物质,既然是交换关系,我们就要保持公平,要遵守公平原则,这就是心理学术语所提出来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我都省略了,我们相应的中国成语有什么呢?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讲的人际关系,我们2000多年前的论语当中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讲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底线,你想和别人有持续的关系,你想让你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不会受挫。你就要保持一个底线,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想更进一步的发展,那就要说同舟共济,平等互利,这就对应上了是公平原则。

  我们看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关的心理学术语包括自我实现说、人类潜能说和积极同一性等,积极同一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术语,这个术语的要点是:如果你具备积极同一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这个千古三问,那么你的人生就理顺了。

  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中国成语中对应的理念与方法,我尝试着做了这样一个一览表。此外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学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和旧知识相联系,就可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马斯洛的尊重需要,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当中的一个内容,是他系统理论当中的一个小理论,他的观点是初始阶段时,一个人是要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中国成语中的“衣食足则知礼节,仓廪实方知荣辱”,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做父母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尊,同时懂得尊重别人,就要先保证孩子衣食足,还要保证家里仓廪实,这样孩子要满足自己的尊重需要就会比较容易。我们不能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还能够尊重自己和别人,这个就不太现实。另外再看一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之外的例子,比如说观察学习这个心理学术语,它和我们中国成语中的见贤思齐,偷师学艺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相似性。

  观察学习的定义是: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到一个新的行为或者改掉一个行为。我们《论语》中的见贤思齐讲的就是要通过向一个好榜样学习而具备好品行。而我们成语中的偷师学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善于观察学习的孩子,他的成长能力一定比不善于观察学习的孩子要强得多。比如现在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但是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课本成绩,如果家长同时培养孩子的观察学习的能力,课本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很多。比如说让孩子观察学习他们班数学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听课方法,这会极大提高孩子元认知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新知识的时候和旧知识相联系,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以成语为桥梁去学习心理学知识是可以事半功倍。

  虽说科学心理学诞生于西方,但是心理学思想却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而我们中国成语中就拥有很多心理学思想,西方被叫做朴素心理学。读过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而我们中国的成语就是体现心理学漫长过去的重要视角之一,这就是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个我的学生做的自我觉察图。她看到我左边这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中国成语中相似处的一览表以后,做了相对应的一览表。自我觉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术语,是我们想要成长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这位同学是从三问框架入手做的这个自我觉察,我涂黑的地方关系到隐私。

  这位同学这个自我觉察一览表中最大的特点是,她在“将往何处去”中不仅详细罗列了自己会用哪些方法满足自己的各级需要,而且把满足自身需要时需要注意的底线伦理罗列了出来,这是她个人的贡献。总之,心理学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让我们活得更明白和通透,让我们拥有心理健康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少走很多弯路。另外一方面,我们中国成语中拥有大量的心理学思想或说是朴素心理学,因此从成语入手去了解心理学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生而为人我们得天独厚,既有生而得之的种种天赋异禀,又有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和朴素心理学思想,还有今日科学心理学的种种贡献。我们的内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复习成语,了解心理学,并把它们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能够在心理方面同样实行实现黄帝内经的理念:“上工治未病”——能够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还能极大的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最后介绍一下《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这本书。我是按照我自己的心理健康定义组织这本书的。我的心理健康定义是: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从这三个框架出发,我在介绍心理学术语的同时引入了包含有同样心理学思想的中国成语。以期达到介绍心理学知识的目的。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3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5 盛景微 603375 --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16.2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16.98
  • 01-08 康农种业 837403 11.2
  • 01-05 贝隆精密 301567 21.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