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瑶:神灯还是魔盒 AI时代谁将无可替代

张诗瑶:神灯还是魔盒 AI时代谁将无可替代
2023年10月31日 10:14 市场资讯

专题:2023年CC讲坛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6期演讲2023年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博士后张诗瑶出席,并以《神灯还是魔盒 AI时代谁将无可替代》为题发表演讲。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诗瑶,来自清华大学,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神灯还是魔盒,Ai时代谁将无可替代。

  前几天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通知我们团队去领奖,大家可能说这么不客气,上来就说你去领奖。我要解释一下,这是我们参与了一个科幻作品大赛,为什么把它这件事单拎出来说呢?因为这个是我们团队第一次不是以传统的方式去参与,而是利用了AI技术进行创作。

  我们为了检验AI的创作能力,选择了参赛,没有人知道这篇小说是AI创作生成的,这个小说是我们团队与AI进行66次对话,经历了5个非连续时间段的创作,大概只用了3个小时,形成了4万多个字符,从中抽取出来了5000多个字符,图片也都是由AI制作生成的,最后就形成了我们“机忆之地”3.0版去参赛了。

  这里要说个小插曲,今天我来到这儿之后,富老师突然提问“我说你们这算不算作弊,你用AI参赛?”我要解释一下,第一,我们是在规则范围之内去参赛的。第二,虽然我们说是AI创作,但是其实主要思想还是我们自身,AI它是作为一个织布机,将我们的思想编织起来,如果要是说作弊的话,是不是我们人类使用任何工具都是一种作弊。

  言归正传,我们得知获奖的那一刻,我是又兴奋又不安,我兴奋的是AI在创作领域,它的文声文、文声图的能力已经在不断增强了,它已经能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了,它无疑证明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与进步。我不安的是 AI今天就都这么厉害了,那10年后我会不会被替代呢?

  当大语言模型首次出现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重互联网时代,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使用过大语言模型,就我个人而言,在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后,我个人的工作效率是提高了2至3倍,之前我一个月的工作量,现在可能1至2周就完成了,我的工作时间是大幅缩减的。

  那么什么是重互联网时代?它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另外一个阶段,它是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商业,甚至我们日常的社交都更深层次的一种融合。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了,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看到感受到触碰到的现实。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出门住酒店,送货的都已经不是服务员了,也不是外卖员,而是机器人,随着这些快速的变化,在享受技术为我带来红利的同时,我的不安感也随之增强了。我不知道在座的大家有没有这种焦虑的心理,比如说我开始担忧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不是会超过我们人类的掌控范围呢?在未来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还能否拥有他们个人的一席之地?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其实最担心的还是我未来的饭碗还在不在?所以在AI的光芒下,我以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吗?我很恐我很恐慌。

  那么今天在这里我就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AI时代到底谁会被替代,以及我们如何找到自身定位的问题。在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图片中的这些职业你们还知道吗?可能小朋友们都没有见过。就是接线员、马车夫和公交售票员,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电话、汽车和电子支付技术的发明,这些职业都随之消失了。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总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消失的职业。科技是不等人的,你不能拍拍科技说,“科技你先别发展,你等等我再躺一会儿”所以随着AI的不断发展,又有哪些职业会像图中这些职业一样出现又消失?我们带这个疑问往下看,在当今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并且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现象。无用阶层,什么叫无用阶层?无用阶层就是指那些脑力、体力乃至情感,都无法为社会产生明显价值的人群。

  在技术“马太效应“下,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越来越弱,那些已经在技术前沿的人和企业,他们会得到更多,而落后的人们可能会被时代所抛弃。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剧,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为两极分化的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脑力价值的缺失。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脑力工作,比如设计、编程、教学都可能会被机器所替代,这意味着未来设计师、程序员和教育工作者这样的职业群体都可能会被替代的风险。

  我们再看体力价值的逐渐淡化,大量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在未来或者会被自动化的技术所取代。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大多数的劳动都被机器人完美给替代了,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失去真实的人际交往,但最令我们担忧的是情感价值的淡漠化。

  随着机器人逐步模拟成模拟真人,我们的社交模式其实也是发生了重大转变的,我们逐渐对机器人产生慢慢产生了情感依赖,真实的人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少,比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和机器人建立恋爱关系,毕竟机器人更听话,我让你你干嘛你就听我的,反正你女朋友还不听话,但是你可以听我的。

  朋友们,我们站在了一个历史的交叉点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我们不对当前的趋势进行判断,反思和调整自我,那我们作为真实的人,可能在后续的日子里逐渐转变为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无用阶层,没有价值的人是注定会被抛弃的,神明都救不了我们。

  所以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警示,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是孙燕姿的歌迷,前些日子在b站上,AI孙燕姿翻唱了很多经典的歌曲,相关的作品播放量甚至达到了上千万,这在科技圈和音乐圈都引发热议了。

  AI孙燕姿并不是华语歌手孙燕姿本人,而是由多位创作者通过一个开源项目资质后上传到b站上。虽然是AI,但是它翻唱的歌曲却让大多数人都难以分辨真假。连孙燕姿本人都说,人类无法超越AI是指日可待的。那么究竟在未来有哪些职业会被AI所替代?来看一下我们团队的分析。

  为了更为系统的探讨这一议题,我们采用了任务分解替代概率模型作为研究工具,以评估不同职业的人群会被AI替代的可能性。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的是,AI是否能够替代某个职业,并不是一个简单是或者否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要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什么?是任务的重复性。一个工作如果具有高度的重复性,那么它被机器自动化的概率就会相对增大。比如说蓝领工人那些流水线的工作者,其次任务的标准化也是我们的一个关键指标之一,任务越为标准化,机器它就越容易去学习并且执行,此外,还有创意和判断的需求,那些需要大量创新和判断的职业,比如艺术创作者以及战略决策者可能较难被替代。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计算的美国总统被替代的概率是0%。

  然后与此同时数据依赖性也很重要,比如说那些高度依赖数据分析的职业,也更容易被AI所替代,但是除去这些它是否会被替代,其实并不仅仅是技术的一个问题,还有经济成本的考量,这个也很重要,你要没钱你怎么请得起AI?所以,如果未来我们采用AI替代人力的成本远远高于人工操作,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AI替代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此外任务交互的复杂性也是不能被我们忽视的。那些涉及深度人际交往以及情感教育的职业,比如说心理咨询师就很难被替代。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评估一下每种职业的AI替代率,在座的各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去评估一下。大家如果想要不被替代的话,躺平一族的替代率是10%,还挺好的。

  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步,并且有潜力改变或者替代很多传统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度重复和标准化的工作。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很多职业,它是基于深度的情感交互和共鸣的,比如说刚刚我们提到的心理咨询师、医生或者销售员这些角色我们不仅要有技术和知识的支撑,我们更需要人类的这种情感深入和共鸣。

  所以这就引发一个很有趣的疑问,就是AI它真的能够理解或者模仿我们人类的情感吗?更进一步的说,AI他能够感受到情感吗?事实上 AI它是不能的,它不能真正的体验情感,但是它们可以被编程来反映情感。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客服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针对很多老年人已经有那种虚拟的陪伴机器人了,他们可以基于用户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识别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尽管这种反馈是基于预先设定的算法,但是某些情境下我们作为人会产生一种错觉,他是不是跟我产生感情了,机器人是不是爱上我?不是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连接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人类对机器人的一种情感投射。当机器人给出我们某种回应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在理解我,他好懂我,但是其实在机器的逻辑里,它只是在执行一个预定的代码而已。因此我们就要很明确的认识到,情感交互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是否被AI替代的关键因素之一。

  简单的来说,就是那些处于AI能力范围内的职业,可能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而那些超出AI能力范围的职业则有望继续繁荣,特别是那些需要高度创意和深度情感交互的脑力劳动,他们在未来还是坚不可摧的,所以我们也不要陷入过度悲观的情绪,别今天来完之后回去说我当躺平一族。所以未来技术不管它如何发展,我们真正的人性创意以及真正的情感交流都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一个场景,有一天你睡醒了,清晨你的手机跟你说,张诗瑶或者某某早上好,今天天气还挺晴朗的,你要不要穿你蓝色的T恤?顺便你喜欢的某巴克推出了新的口味的咖啡,香草味的你尝尝不?你会说手机他怎么知道我这么多?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它就是AI的逻辑,就是AI的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

  所以说我们AI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知道秘密的朋友吗?还是我们天天在一起睡觉,朝夕相处的室友,其实我们和AI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关系很大程度的取决于我们作为人类自身如何选择与AI进行互动,如何设定我们与AI之间的界限,以及我们对AI如何实施监管。

  其实简单来说关键的核心就在于我们人类能否始终保持对AI的掌握力。我们与AI可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可以是守护者的关系,可以是监护人的关系,资源利用这个关系,甚至可以是宠物和附属物的关系。在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当然是想和他成为合作伙伴,因为他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它不仅可以帮我们来解决,比如说气候变化,疾病控制和公平资源分配这些复杂性的全球性的议题,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可能性是未来AI可能会产生自主意识,当然这是一种某种极端的情况下,意味着他试图会控制和指导我们的生活,到那时我们可能会面临失去自主权和尊严的风险。那么如何确保我们与AI建立的是一种基于互惠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呢?关键就在于人智协同,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AI它可以增强人类,但它不能取代人类。

  当我们说到人智协同,它意味着人与AI之间真正的合作。虽然AI在某些领域中它是表现很出色的,但是仍然有很多职业和能力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而这些职业在未来可能会得到新的发展和强化。这张图片是关于AI的职业应用潜在模型潜在规模的一个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从教育、科研、新闻传媒到社交电商,再到影视制作等等,AI无处不在,它好像为各个领域都注入了活力,它好像可以渗透一切脑力行业,提升全要素的生产力。

  随着AI技术日益发展,它的影响力在不同领域中愈加明显,但是它还是有突破口的,比如说在工业和医药这些高精尖的科技领域,这些领域当前它已经不再是满足于传统的技术应用了,而是在迈进3D以及更高维度的信息处理中,这是一个对精准高效和前沿技术的一种追求。

  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电商影视和虚拟偶像这些领域切入去寻求我们以后的发展,因为这些领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尽管AI在这些领域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技术细节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们作为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对于技术的丰富度和个性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新闻传媒教育和文学创作,这些涉及内容创新和人类情感的领域,人机合作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必须得认识到,尽管AI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它目前还是没有办法替代那些强烈的创新驱动,以及蕴含深度人文关怀和情感的工作。AI现如今它已经具备了脑力劳动全领域达到75~85分的能力,根据我们团队的评测,ChatGPT的对话能力可能会达到刚入学博士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任何一个人与AI进行互动,我们都可以把我们的能力提升到70分以上。

  进一步的说 AI它是极大的释放了我们的生产力的,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它使得我们不再受制于繁杂的机械化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明去创造去探索,从而更大程度的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未来有哪些行业是有巨大潜力的,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好奇不好奇?

  AI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首先是在创作辅助类的工作上,您可以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古老的诗句向我们诠释了一种力量,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就是旧事物消失,新事物必将涌现。昨天晚上我看到某宝上就我睡之前在刷某宝,然后我看到一个商品,他在卖爱因斯坦的脑子,然后这个商品的名字很长,叫做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大脑上,买过的都说好用。然后我一看销售量6万加,大家都很缺脑子,爱因斯坦聪明,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几辈子都达不到爱因斯坦的那样的质地,更别说我和AI比了。

  新的技术对我们意味着新的机会,是可以学习和创造的机会。如果我们可以保持终身的学习,并且对技术加以利用,那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能力的延伸,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是朝着新技术出发,我们的未来仍旧是无可限量的。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案例小实验,大家可以看一下,在左侧我和AI进行对话,我说你帮我生成一篇以戒毒为主题的2000字的小说梗概,结果 AI很迅速给我生成了一篇非常励志,但是非常流水账的文章,但是在右侧我为AI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故事梗概,我说这个人叫小美,然后对它进行了角色设定,以及情节发展叙事各个指引,结果它生成的内容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我提示的内容可能都已经有很多字了,然后它生成的内容是让我感到有强烈共鸣,我是能读进去的,甚至我可以非常直白的说我是写不出来的。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强调的是优质的内容,并不仅仅是AI的功劳,它背后更多的是我们作为人作为提问者,如何去使用引导和设定的智慧。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我告诉AI你帮我生成一个宇航员骑马的图,他给我生成了4幅左边的图,然后我说你帮我生成马骑宇航员的图,我们作为正常人我们都知道马骑宇航员逻辑不对,我们即使这样我们也会纠正的。所以我想证明的是 AI它不一定有我们聪明,它现在是有很多存在AI幻觉的东西,所以最后这件事还是要靠我们作为人类作为自身的创造力。

  在这个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真正的差异化并不在于拥有先进的AI技术,而是如何运用这一技术来增强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我们必须勇敢的拥抱这些新技术,同时也不要忘记锻炼和提升我们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因此我想告诉大家,未来真正能够取代我们的并不是AI,而是那些懂得比你更善于用AI的人。

  刚刚我也看到有小朋友来听,如果在座各位关心自己的孩子,你就去把孩子的个性化天性发挥到极致,他喜欢什么你就支持他什么。天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力是独一无二的,你让他天天背公式,写诗画画,现在你写诗哪能写得过AI,你画画你也画不过。所以请大家铭记技术无法替代人的独特性,但是人可以通过技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然后我要声明的是以上的报告除了比如说孙燕姿页面以及事实类的,其他的都是由我和AI一起联合创作生成的。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3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5 盛景微 603375 --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16.2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16.98
  • 01-08 康农种业 837403 11.2
  • 01-05 贝隆精密 301567 21.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