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疫情下,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在哪里
作者:郭晋晖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再次到来,1076万高校毕业生将在6月陆续离校。创新高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疫情引发的岗位需求减少,让这些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供需矛盾。
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机会在哪里?如何全面看待青年失业率上升?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和风险何在?慢就业能否成为“避风港”?近日,第一财经就上述热点问题,与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全国各地继续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在落实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挖掘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基层岗位,出台了包括鼓励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予以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
“供需”是根本原因
第一财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青年失业率高达18.2%,如何看待这一数据?这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
姚凯: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失业率都是比较高的,虽然目前我国的青年失业率高于往年,但并不算过高,而且疫情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就业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存活质量受到影响,提供的岗位数量有一定减少,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景气指数的下降。
今年高校毕业生比2021年多了167万,达到了1076万的历史新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经济韧性,经过防疫抗疫阶段之后,经济会进一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之后,可以消化一部分失业数据,国家还在出台一些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缓解大学生的还贷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我相信过段时间我国青年失业率的数据会出现下降。
张成刚:国际经验表明,青年失业率是要高于平均失业率的,一般是两倍左右。4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6.1%,青年失业率是它的三倍,是略有些不理想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青年失业率是一个波动比较大的数字,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般在第三季度会爬到高位,第四季度会大幅回落,这其中可能会相差四五个百分点。
供需是这一数据背后的根本原因,不仅包括今年新增加的167万毕业生,其他还包括从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积压下来的未就业的非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及本来打算出国留学,或是留学之后本来打算在国外工作但又回来的学生,也有几十万人;还有个原因是,三年前高职进行了“百万扩招”计划,今年是他们毕业的第一年。上面的这些原因叠加起来造成了供给增加。
需求方面则受到疫情的影响,各个行业特别是吸纳就业规模最大的服务性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这些行业减少了对大学生的需求。
我想和大学生说的一点是,虽然总体上青年失业率比较高,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是两种思维,宏观趋势和微观机遇不一定完全匹配,青年失业率高企并不意味着每个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学生重点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冯丽娟:我在多年帮助企业招人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痛点,企业和我们反馈招人难,而学生却反馈工作不好找,青年就业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就业质量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并不认为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就业,他们要求的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小学开始,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是不遗余力的,投入非常多。所以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如果他觉得没有满意的工作机会,就会选择考研、考编制,一年考不上甚至会选择来年再考。这种“慢就业”也是青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2020年疫情发生以后,不只是说供需之间,很多的企业招人的心态、大学生求职的心态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需要我们从教育改革、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创造就业的可能。
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机会在哪里
第一财经: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在哪些方面有比较多的机会?国有企事业单位岗位的开发还有多少潜力?
冯丽娟:根据我们对就业市场的监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些大的科技公司、新能源企业等近年来成长特别快的企业,都面临减员的压力。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短缺、成本增加等原因,企业采取了一种降低开支的策略,在招聘上持保守态度。
但我一直强调的是,“大厂”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生也不应该把关注点都放在“大厂”,我国注册企业数已经上亿了,在这上亿的企业中有10%的活跃雇主,每家只需要招一个大学生,1000万大学生很快能被“消化”。
现在的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是特别切合年轻人的。如果不是遇到疫情这么特殊的情况,青年人的就业并不困难,企业对年轻人的需求很大,真正最难就业的是35岁以上的成熟人才,他们的技能转化最辛苦,他们是属于市场上要被淘汰的那一批人。
现在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痛点并不是“大厂裁员”,而是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这些企业招不起也留不住大学生。如果这些中小企业一直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中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真的是很难解决。
张成刚: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中蕴含很多就业机会。比如青年见习计划,鼓励大学生去企业中见习,并可以拿到一定的补贴。对于大学生来说,他可以提前了解到企业的需求,企业也能更多地了解大学生,增加了大学生和企业的匹配程度。
政策还提出鼓励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国有企业一直是在扩招大学生岗位的,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饱和的趋势但仍然在努力增加大学生的招聘。此外,全国有200多万个公共兜底性就业扶持岗位,也支持大学生来参与。一些创业政策和创业补贴也可以给到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以创业拉动就业。
姚凯:今年报考研究生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有明显增加,当就业面临一定困难时,学生们抓紧时间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未来长期个人发展有好处。所以国家今年也投入更多的研究生指标和名额,这个策略是正确的,而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还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科研助理也是学校和科研机构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就业岗位。对于今年考研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说,来做科研助理,协助教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获得一部分收入,可以实现自然过渡,方便以后继续深造。
创业大学生要有“一技之长”
第一财经:近期地方出台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你认为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条件?需要哪些政策的配套?在新经济和新业态中,有哪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机会?
张成刚:以平台为组织基础的数字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往的创业者要自己找市场,处理公司的各种事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平台可以给这些创业者赋能,所有与创业有关的业务如各种支付、账户等,平台都可以帮助创业者完成。
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比如在自由职业者平台接单,有了核心的领域,有了一技之长,在这些平台上面找到可以细分的市场。这个平台可能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即使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赛道、非常小众的市场需求,但是放到平台上就是一个挺大的市场。
创业并不适合大多数学生,但如果有一技之长和创业精神的学生可以去尝试创业,这个时代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
姚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靠传统产业发展,都面临一个经济增长的上限,我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科创产业的发展,希望下一轮的经济增长靠科创带动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在我国1.5亿的市场主体里,绝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潜力,他们是有很大的空间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这种贡献的。
从客观来看,创业是可以切切实实拉动就业的,一个大学生创业能够带上几个同学就业,带动的乘数效应是很大的。当然,这其中会有一些风险,政府要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岗位补贴等,也需要做一些政策的扶持托底,培育培训的工作都要跟上。
如果创业失败的话,也要给这些同学在就业方面有更多的扶持,给他相应的再就业的一些渠道和空间。
冯丽娟:很多企业和我们说,他们在招聘的时候喜欢找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因为他们认为创业的过程增加了这些创业者的理解力和受挫力,尤其是在企业面临较为艰难的经营环境时,这类人让企业觉得能够在企业中留存更久,和企业一起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李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