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乡村振兴 银行的掣肘在哪

发力乡村振兴 银行的掣肘在哪
2022年02月25日 2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侯潇怡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聚焦“三农”问题的同时,《意见》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

  这一“强化”的一大背景是,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已达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从涉农贷款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9月,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可以说,我国银行业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服务乡村振兴依然需要继续拓宽深度和广度。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也从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建设、信贷产品、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并提出“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这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专门提到针对乡村振兴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则更早于2021年中,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

  银行也已有发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1年以来,多家区域农商行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事业部,通过专设团队和机构以实现对乡村振兴业务的系统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产品开发落实。在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中,四大行均已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乡村振兴办公室),股份行中,光大银行也于去年末挂牌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

  仅从机构设置层面,即可见银行对乡村振兴业务推进力度可见一斑,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现实的掣肘犹存。

  下沉有空间

  一位大行华北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分行业务执行层面看,乡村振兴业务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对公条线针对大型项目和企业,这部分业务和风控逻辑相对传统,主要还是依靠征信、流水、抵押等来缓释风险。另一个板块则归属普惠,针对农民和中小企业,这部分该地区主要与省农担合作解决增信问题。

  “据该地省农担介绍,其2021年涉农担保贷款不良率在3.7%左右,相对处于较低可控水平。”该人士具体表示:“在传统银行的业务逻辑中,涉农贷款的风险还是较高,银行放贷意愿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引入担保机构合作。从流程上看,通常为银行主动找项目和客户,接下来引入省农担进行担保,然后进行放款。这一流程目前已经很顺畅,但从客户群体来看,能够获得省农担担保的企业和农民都是较为优质的客户,银行已经提前进行一道把关,因此对于那些真正缺乏征信也缺少资金的非传统优质客户来说,传统银行的信贷覆盖度其实还有欠缺。”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是趋势与方向,但在业务层面如何细化和创新,以及银行内部如何制定规模指标,目前还没有具体落地举措。如虽然总行已成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但到分行层面,其实是普惠金融事业部同时挂乡村振兴金融部牌子,在不少区域也是同一套团队,其在业务管理、策略制定层面还待进一步细化。

  “因为涉农业务存在风险,对于乡村振兴业务不少基层行还是存在‘新瓶装旧酒’的情况,存在将一些老客户的相关业务归入乡村振兴类别下,比如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只要不刷漆就可以算作涉农,就可以将其推荐给农担进行担保,如果是刷漆则需要归入加工业。但这种统计类目的调整对深化金融服务下沉并无直接促进作用。”他指出。

  此外,从普通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能获得的贷款期限看,一年期的短期贷款为主流,但这与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一位东部种子培育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种子的培育到量产的周期通常超过一年,有时需要2-3年才能实现批量的回报。而银行普遍能够为其提供的贷款为一年期的经营贷款,会导致其还款压力巨大,少数银行为其提供了无还本续贷服务才得以解决其燃眉之急。“对农业企业来说,中长期贷款才更符合其生产经营规律,但目前能够提供相关金融产品的银行很少。”他指出。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注到,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这一思路已连续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有所体现。

  增信之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正如2022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举措中,也明确提出了 “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可谓是进一步保障金融供给、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症结所在。

  一位大行西南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全国性商业银行涉农业务下沉之困,归根结底还是农村、农民的增信问题没有解决,很难突破传统金融的业务和风控逻辑。

  而解决增信的关键,多位银行信贷人士告诉记者,数据是关键。

  “曾经各地大规模铺开的的农户联保模式就是试图解决农村的增信问题,但实践证明不少地区坏账率较高,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主流甚至被淘汰。信用贷款是监管鼓励,也是银行目前较为主流的贷款模式。虽为信用贷款,看起来比担保贷款或者抵押贷款门槛低,但从贷款的普及面来看,能够获得大型银行低息信用贷款的农户尚属少数,因为大多数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的信用是不合格的。”前述人士指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国有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是主力,但国有银行中除了几家业务下沉、开展普惠业务较早的银行,其他几家在农村数据方面的劣势很明显,这使得想要快速下沉开展相关业务缺少抓手。

  此外,该人士表示,对比几家互联网头部企业,他们依靠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在不同于传统银行金融风控的逻辑下,也通过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对涉农的商户和农民有比较好的覆盖,从而进一步积累更多信用数据。相对互联网公司,部分大行的下沉数据十分匮乏。

  那银行为何仍要突破自身短板实现金融服务的下沉呢?该人士进一步指出,虽然互联网金融有一定优势,但目前我国农村对金融科技产品的接受度和辨别度仍不够高,不少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偏老龄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不擅长或不接受使用金融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金融科技产品缺乏辨别,不少金融欺诈事件在农村地区发生,因此,传统金融服务还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行业内部对于如何对农村增信从而实现业务下沉有很多探讨。一种思路是互联网头部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基层金融机构能否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大型商业银行发挥资金和产品、业务的优势,而互联网机构、农信社提供数据或风控辅助。但从实践看,这种模式实现的难度比较大,一是机构都很珍惜客户数据,很难对外开放;二是这种模式肯定存在分润,机构之间业务互相重合,存在竞争,很难形成合力。

  某中部地区村镇银行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一个中长期系统工程,解决农村增信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通过金融扶持农村的优质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自然企业、农民的信用水平随之提高。银行其实需要放开一部分依赖抵押、增信的传统逻辑,真正了解地方的产业和企业,从源头带动乡村振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银行 意见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2 青木股份 301110 --
  • 03-01 万控智造 603070 --
  • 02-28 浙江恒威 301222 33.98
  • 02-28 赛伦生物 688163 33.03
  • 02-28 路斯股份 832419 7.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