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长江商报
深耕电源领域,新雷能(300593.SZ)试图乘势而上,通过再融资大规模扩产。
根据再融资预案,新雷能计划通过定增,募资不超过15.81亿元,用于特种电源扩产项目等建设,以突破产能瓶颈。
2017年初上市以来,新雷能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9月底,公司总资产为23.24亿元,较上市前夕2016年底的5.71亿元增长了约3.07倍。2017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0.36亿元。2021年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2.53亿元-2.77亿元,同比翻倍。如果以下限计算,其净利润较2017年增长约5.97倍。
二级市场上,新雷能也表现出色。前复权后,2020年5月28日,其股价下探至8.12元/股,今年2月14日,受市场波动影响,其股价跌至42.51元/股,但累计涨幅也达到423.52%。
然而,净利倍增、股价大涨,股东却频繁减持。今年1月19日,新雷能披露,股东王红昕减持130万股股份,达到减持计划数量一半,套现约0.7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8年以来,新雷能累计发布与股东减持相关的公告超过50份。
大手笔再融资谋扩产
上市第六个年头,新雷能筹划大手笔再融资,进行大规模扩产。
日前,新雷能披露定增预案,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7000万股,募资不超过15.81亿元。本次募资,将用于特种电源扩产项目、高可靠性 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5G通信及服务器电源扩产项目、研发中心项目等建设,并将其中的4.70亿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上述项目中,特种电源扩产项目、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拟分别使用募资7.85亿元、1.45亿元。
针对大举扩产特种电源,新雷能称,当前,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升级,电源产品需求大幅提升。公司目前多个核心产品生产线均已接近满负荷生产状态,虽已通过合理的订单规划、增加作业时间等方式,保证产品交付时间与质量,但产能不足制约了公司业务进一步拓展。公司拟通过本项目建设,突破产能瓶颈,提升现有特种电源产能及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公司市场地位。
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是在航空、航天、高端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国产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充分利用公司SiP技术储备,建设SiP洁净车间、筛选及试验车间、综合办公及其他配套设施,并且配置相应设备、建设工程化平台,实现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这是新雷能上市6年来的首次股权再融资。2017年1月13日,新雷能IPO时,成功募资1.89亿元,用于高效率、高可靠、高功率密度电源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
根据公司披露,IPO募资已经全部用完。2019年至2021年,该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193.42万元、5350.83万元、14009.98万元,三年合计约为2.19亿元。
公司称,2020年下半年以来,相关生产线持续满产,达到了预期效益。
或许与募投项目达到预期效益有关,近几年,新雷能经营业绩快速增长。
2017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46亿元、0.36亿元,同比下降0.69%、19.26%。2018年至2020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77亿元、7.72亿元、8.43亿元,同比增长37.65%、62.06%、9.10%。对应的净利润为0.36亿元、0.62亿元、1.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4%、73.86%、98.07%。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增长80.12%,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84.72%。
公司预计,2021年全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区间为2.53亿元至2.77亿元,同比增长105%-125%,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2.51亿元至2.76亿元,同比增长133%-156%。
新雷能解释称,特种应用领域电源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较快增长。此外,上年同期受疫情影响,通信领域电源营业收入有所下滑,2021年同比则大幅增长。
近四年55份相关公告涉股东减持
拟大举扩产突破产能瓶颈、经营业绩高速增长,新雷能表现出了较好成长性,但股东似乎对未来并不看好。
基本面表现较好,二级市场上,新雷能也积极表现。
2017年1月13日,新雷能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发价格为6.53元/股。上市首日,开盘价7.84元/股,收盘价为9.40元/股。经过连续17个涨停板,股价飙升至43.21元/股才开板。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股价不断回落,2018年10月12日创下13.54元/股的新低。2020年5月28日,其股价下探至8.12元/股后波动回升。今年2月14日,受市场波动影响,其股价跌至42.51元/股,但累计涨幅也达到423.52%。
基本面、股价均大幅向好,然而,与之似乎并不匹配的是,股东不仅没有积极增持,反而是不断减持。
2018年4月24日,上市一周年后,限售股解禁,新雷能副总经理李洪披露减持计划,因个人资金需求,其拟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7.5万股。彼时,李洪持股数量为3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6%。
不过,可能是股价跌跌不休,李洪在减持计划期间并未实施减持。
李洪披露了减持计划未实施减持,而公司上海联芯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上海联芯”)在未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积极减持。2018年3月29日、30日,上海联芯通过二级市场分别减持公司股份71.78万股、16.18万股,减持均价分别为25.045元/股、25.765元/股,合计减持87.96万股,占新雷能股份总数的0.76%,套现约0.22亿元。
2018年6月4日晚间,上海联芯对此次不适当减持发布致歉声明。在减持之前,上海联芯的持股比为4.33%。
此后,上海联芯频繁减持。截至2021年9月底,上海联芯的持股比下降至2.04%。
除了上海联芯外,机构股东宁波运胜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也都实施了减持。
董监高方面,除了上述副总经理李洪外,邱金辉、郑罡、杜永生等实施了减持计划。
最新一次减持公告显示,持有新雷能940.64万股的自然人股东王红昕,在2021年11月8日至2022年1月18日,共计减持了130万股,套现约0.70亿元,其减持计划尚未完成。此前,公司披露,王红昕拟减持不超260万股。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8年以来,新雷能累计发布了涉及相关减持的公告多达55份。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