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结构性存款持续压降,有股份行去年底罕见停售
结构性存款规模缩水或将加速。
监管趋严叠加利率环境变化,银行结构性存款持续压降。记者近日了解到,除了银行业结构性存款规模同比、环比持续双降,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不少银行也在加速缩减结构性存款额度,有银行在年底罕见暂停了相关产品销售。多位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目前更推荐客户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锁定收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要求压降此类存款产品,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风险积聚、资金空转套利,另一方面是打击银行高息揽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疫情之后,减费让利叠加利率下行压力,银行主动压降的动力更为充足,考虑到收益方面对客户吸引力减弱,结构性存款规模缩水或将加速。
规模持续缩水,可选产品变少了
“周一开始停售了,春节之前没有了,节后可能会再上(新产品),往年还从来没有节前不发的情况。”招商银行北京地区一位客户经理表示,2021年12月以来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对各类产品定价均有影响,总行暂时收紧额度可能与此有关,但具体调整原因并不清楚。第一财经记者在招商银行APP中搜索发现,该行已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全部售罄,目前无在售产品可选。相比之下,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行可选产品较多,其中平安银行多只产品剩余额度均在1亿元以上,近期均有新发产品开售。
除了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去年四季度就曾暂停发售个人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建设银行目前在售结构性存款产品也仅有一只90天期美元类产品可选,且利率只有0.60%~0.75%。该行客户经理表示,在监管引导下各家银行此类产品已经越来越少,尤其今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业内正引导客户从此类产品转向理财产品。中国银行APP显示,当前该行在售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多为中短期产品,且起购金额多在10万元~100万元。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从银行还是客户经理角度,此类产品的“自我淘汰”行为也是防止在资管大时代被同行淘汰的必然选择。
从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去年年内没有具体压降指标,但压降速度并未减缓,且与当前各行动作差异一致,大行压降速度已反超中小银行。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统计,截至2021年11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环比再降2.39%至5.46万亿元,同比降幅为26.81%,创下2016年12月以来新低。其中,11月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7.94%,同比下降56.1%;中小型银行中,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3.71%。
纵观2021年以来变化,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尤其个人产品规模压降明显,其中11月规模较2020年3月高峰期下降接近75%。但因为大型国有银行存款来源相对稳定,且结构性存款占比较小,规模压降对其影响较小,而中小银行在整体规模中占绝对比例,仍是此轮压降中受影响最大的机构。
收益下行,理财经理也“劝退”
虽然结构性存款产品与同期限定期存款相比更具优势,但随着监管压降与利率下行,吸引力已大幅降低。从各银行在售产品及理财经理介绍来看,当前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以挂钩黄金、中证500指数等为主,预期收益区间多在0.5%~6%,虽然最高收益线诱人,但可实现概率并不高。而从部分购买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公告中也可以看到,对公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也进入下行通道。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期限偏短,超过九成产品期限在半年及以内,收益率整体偏低,最高收益率多在3%以内,少数可达到6%以上;股份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在期限与收益率设置方面差异较大,不同风险类型产品收益率在3.5%~10%之间。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当前银行虽有“开门红”压力,但揽储方式已不同于以往,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高息产品“存在感”大幅降低,作为替代,客户更青睐理财、保本型保险产品、基金组合等配置,理财经理也在逐渐引导客户改变理财习惯。有理财经理表示,即使不考虑额度限制也更倾向于向客户推荐具有保本性质的保险产品作为替代,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当前仍能维持3.5%且采用复利计息,相比不确定性较高的结构性存款更优。
“监管层打压银行结构性存款,实质是打击高息揽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的,支持企业生产和复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机构人士指出,为避免风险积聚、资金空转套利、降银行负债成本,监管部门曾通过下发文件和窗口指导等方式对结构性存款业务进行多维度约束,包括从严控业务总量、确保产品设计审慎合规、加强资金来源甄别、切实规范宣传销售行为等。如今随着银行普遍调整负债结构,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产品还会持续面临“被动+主动”被压降的命运。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