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央行透露: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最新政策思路七大方面也来了

重磅!央行透露: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最新政策思路七大方面也来了
2020年08月06日 21:38 同花顺财经

原标题:重磅!央行透露: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最新政策思路七大方面也来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8月6日晚,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除对二季度及今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概括、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外,报告对我国接下来经济运行趋势和货币政策思路加以展望。央行指出,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挑战,但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央行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等7大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

  与此同时,报告还通过专栏详细分析解答了全球低利率现状、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工作进程等一系列备受的话题。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未改

  回顾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指出,尽管新冠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均造成严重冲击,我国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仍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第二季度,我国我国 GDP 同比增长 3.2%,增速较第一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预期。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央行表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基本趋于正常,经济加快恢复增长。具体来看,央行对我国宏观经济接下来的运行状况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首先,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到潜在增长水平。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已由第一季度疫情带来的“供需冲击”演进为第二季度的“供给快速恢复、需求逐步改善”,市场预期总体稳定。

  第二,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有力推进,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动能正在形成并快速发展。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力度不断加大。

  第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

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挑战

  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长期向好判断的同时,央行也指出了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国际方面来看,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大环境或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方面,国际疫情仍处于较长的高峰平台期,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和世界经济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仍在,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恢复相对缓慢。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抬头、部分国家间经贸摩擦日益深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

  在这样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IMF 和世界银行分别预测 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9%和 5.2%,世界银行称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

  就国内经济自身而言,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对此央行指出,“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真办好自己的事,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针对备受市场的通胀、通缩问题,央行称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央行表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对于今年初CPI 同比涨幅走高至 5%以上的状况,央行解释称,主要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拉动,同时叠加疫情对供给的影响,既有结构性特征,又有阶段性特点。第二季度以来,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升, PPI 环比涨幅转正、同比降幅收窄,也反映出需求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同时提醒,仍需对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短期物价扰动保持密切。由于近期部分省份汛情可能给农产品生产运输造成一些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快速攀升未来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加之全球疫情演进及防控措施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还有不确定性。

聚焦7大方面

谋划下一阶段政策思路

  基于对宏观经济运行中机遇和挑战的展望,央行从七大方面介绍了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1.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使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等。

  2.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好 1 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在 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和 5000 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收官后,保持政策稳定性,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提供普惠性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3.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加快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集聚。

  央行指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4.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LPR 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于 8 月底基本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5.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

  加强债券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以发展促创新,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6.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严格业务边界,强化审慎监管,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7.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确保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收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巩固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全球低利率的两大因素:

政策与经济潜在增速下降

  在报告“怎样看待全球低利率”的专栏中,央行对目前全球利率水平加以分析。

  央行表示,全球利率水平自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6月末,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 0.66%、-0.5%、 0.21%和 0.04%,分别较 2007 年末下降约 340 个、 500 个、 430 个和 150个基点,显著低于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较 1981 年高点大幅下降约 10个百分点。

  造成低利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策因素。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部分经济体还实施了负利率政策。

  另一方面,2019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央行重回宽松模式,启动降息潮,低利率政策再次向金融市场传导。

  除政策因素外,经济潜在增速下降等长期结构性因素是全球低利率的主要原因。从实际利率看,均衡利率水平主要与经济潜在增速有关。

  具体来看,受技术进步放缓、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失衡等因素影响,发达经济体消费、投资意愿下降,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与之对应的均衡利率(即实际中性利率)也相应下降。

利率过低会导致负面影响

低利率的局限性已引起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反思

  尽管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但从政策效果看,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

  央行表示,实施低利率政策后,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长期低于中央银行的通胀目标,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低利率政策对长期结构性因素作用有限,难以改变经济潜在增速和中性利率下降的长期趋势。

  二是在存款利率不能有效突破零利率的情况下,低利率政策加大了银行利润下降压力,部分经济体货币政策在银行体系传导不畅。有研究表明,若政策利率下降触及“反转利率”,即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发生反转的临界利率,商业银行利差过度收窄、利润下降,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缩,反而出现紧缩效应。

  三是低利率环境下,若降息过快,又可能引发“新费雪效应”(Neo-Fisherian effect),利率与通胀预期同步下降,而实际利率不变,收敛于流动性陷阱,货币宽松失效。

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会加剧结构扭曲。利率是市场资金配置的试金石,利率过低可能导致资金大量流向僵尸企业,加剧企业部门债务攀升和产能过剩问题,阻碍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

  二是容易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过度加杠杆, 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三是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更多流入资产市场。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加深,货币政策的溢出、溢回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主要经济体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可能导致其他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风险上升,金融市场价格和汇率波动加大。

  央行表示,“目前,低利率的局限性已引起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的反思,货币政策框架被重新评估,中期内主要经济体低利率政策仍将持续,但政策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工作有序推进

即将收官

央行在报告中回顾了包商银行风险处置情况。

  央行表示,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接管。一年多来,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工作有序推进,即将收官。具体来看,央行从四方面介绍了该行风险处置工作的推进情况。

1. 稳妥做好债权保障工作

  接管当日,包商银行的客户约473.16万户,其中,个人客户 466.77 万户、企业及同业机构客户 6.36 万户。

  为最大程度保障广大储户债权人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决定由存款保险基金和人民银行提供资金,先行对个人存款和绝大多数机构债权予以全额保障。

  同时,为严肃市场纪律、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兼顾市场主体的可承受性,对大额机构债权提供了平均 90%的保障。

2. 全面开展清产核资

  2019 年 6 月,为摸清包商银行的“家底”,接管组以市场化方式聘请中介机构,逐笔核查包商银行的对公、同业业务,深入开展资产负债清查、账务清理、价值重估和资本核实,全面掌握了包商银行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清产核资的结果,一方面印证了包商银行存在巨额的资不抵债缺口,接管时已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若没有公共资金的介入,理论上一般债权人的受偿率将低于60%;另一方面,也为接管组后续推进包商银行改革重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包商银行改革重组

  2019年10月,包商银行改革重组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包商银行的损失缺口巨大,在公共资金承担损失缺口之前,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参与包商银行重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最终决定采取新设银行收购承接的方式推进改革重组。

  同时,为保障包商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接管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接受足额优质抵押品的前提下,向包商银行提供了235亿元额度的常备借贷便利流动性支持。

  2020年1月,接管组按照市场化原则,委托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遴选出徽商银行作为包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外四家分行的并购方,并确定了新设银行即蒙商银行股东的认购份额和入股价格。

  2020年4月30日,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并开业。同日,包商银行接管组发布公告,包商银行将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

  存款保险基金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十八条,向蒙商银行、徽商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并分担原包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促成蒙商银行、徽商银行顺利收购承接相关业务并平稳运行。

  央行还介绍了下一步工作,即根据前期包商银行严重资不抵债的清产核资结果,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对原股东的股权和未予保障的债权进行依法清算。此外,有关部门正依法依23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问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06 南亚新材 688519 32.6
  • 08-06 龙腾光电 688055 1.22
  • 08-06 沪光股份 605333 5.3
  • 08-06 捷强装备 300875 53.1
  • 08-06 均瑶健康 605388 13.4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