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股民:《投资研报》巨额特惠,满3000减1000,满1500减500!【历史低价手慢无,速抢>>】
导读:前几天很高兴和王冠亚做了一次直播,从一名基金经理的角度推荐了我的新书《与时俱进的投资》。王冠亚是一名爱读书、爱翻译的基金经理。他翻译了《比尔·米勒投资之道》、《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巴菲特的嘉年华》三本书。
在这一次的直播中,王冠亚从他的角度,详细把一些价值投资的具体操作,和这本书基金经理的金句、案例都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我目前看到,对我这本新书最好、最深度的总结!以下,是我和王冠亚的直播内容!
1
宾主对谈
王冠亚:从2018年起,朱昂老师跟超过500位基金经理做过深度访谈。今天的对谈挺有意思的,相当于是个角色互换,以往都是朱昂老师采访基金经理,今天是朱昂老师作为嘉宾接受基金经理的采访。首先问个问题啊,您作为金融科班出身,没有自己去做基金管理,而是选择了打造中国版的《金融怪杰》,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促成您走上财经自媒体之路?
朱昂 我刚入行是做卖方销售的,当时我们在外资行都要给客户写销售笔记。那时候,我就开始每天给客户发一些自己的个人思考,中美对比,海外投资大师的翻译等内容。很快,我的销售笔记就得到了许多客户的认可,大家几乎每一封笔记都看。
记得2013年底的时候,有一个客户和我说,每天收到的邮件太多了,我的销售笔记经常会被大量的邮件淹没。那时候微信公众号刚刚出来,他说你要不去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同步你的销售笔记,我就不会漏掉你的个人思考了。于是,我在2014年初做了点拾投资这个公众号。
最初这个公众号非常个人化,都是自己的一些研究随笔。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正好《金融怪杰》作者杰克·施瓦格先生要来中国做一个三天三个城市的读者交流活动。主办方恰好也是我公众号的粉丝,就找到我,希望每一场活动由我和施瓦格先生做一次对话。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施瓦格先生本人,虽然之前也看过他的书。我那时候就发现,原来不做投资依然能给这个行业创造价值,而且访谈基金经理,又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年过35岁之后,逐渐更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是从此之后,我就走上了自媒体的道路。
王冠亚:我拜读了您已出版的四本书,数了数访谈过的人数,总共是66位基金经理。其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位?为什么?
朱昂 我觉得每一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让自己引发共鸣的基金经理。这就像寻找人生伴侣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不同,适合自己的人也不一样。
我谈几个基金经理吧。其中有一个基金经理是比较早教会我健身的。我们在访谈基金经理的时候,有时候会问他们工作之余会做什么。其实健身,是许多基金经理普遍的爱好。恰好这个基金经理我个人比较熟悉,看着他曾经从一个大胖子通过持续健身,变成一个身材非常强壮的人。他告诉我,一个人要做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价值投资是有复利效应的。健身是有复利效应的,读书也是有复利效应的。这个思想,对我启发很大。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也尽量把时间放在可以取得复利效应的事情上。
还有一个基金经理,就是曾经的中庚基金丘栋荣。他是最早邀请我做访谈的基金经理,开启了我新的职业生涯。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是很感激的。丘总在2019年底的时候,就谈到价值投资之所以有效,恰恰是因为阶段性会无效。那时候他就提到了美联储加息,会对成长股带来杀估值的效应,也提到了“核心资产”的潜在泡沫风险。回头看,这些观点都应验了。此外,丘总的组合管理思维,对我、对整个行业的启发也很大。
王冠亚:《与时俱进的投资》副书名叫“多元均衡风格的价值投资逻辑”,“价值投资”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那么如何理解“多元均衡风格”呢?
朱昂 许多人对价值投资有一个误区,认为是低估值投资,就是买便宜的股票。事实上,低估值投资是价值投资的一种形态。价值投资的内核,是买入一个资产,赚取企业长期的现金流。所以说,无论是低估值还是成长投资,都是属于价值投资的。只要是基于基本面的投资,就是价值投资。
所以站在价值投资对立面的,不是成长投资,而是投机。有人开玩笑说,投资和投机,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广东话,其实两种有着巨大差异。一个是做增量的思维,一个是博弈思维。
“多元均衡价值”,代表着不同基金经理践行价值投资的方法。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有人买估值很低的红利资产,也有人买高成长高估值的科技股,还有人做景气的轮动。每一个人对价值的理解不一样,但背后的本质都是从企业的基本面出发。时代是不断变化的,价值投资也会呈现不一样的形态。我觉得,通过提供多元的价值投资方法,或许能让不同的人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共鸣。
王冠亚:正如您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本书展示的是“十多位风格迥异的均衡多元风格基金经理”。既然是风格迥异,那么在某些具体的观点上,可能不一定跟您的认知相吻合。请问您是否碰到过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您是会拿出自己的观点以供探讨,还是会尽量客观中立地去记录对方的观点?
朱昂 就像施瓦格先生在《金融怪杰》系列中写过的基金经理们,每一个人的策略和方法都是差异很大的,投资也要保持包容性,去接受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我在访谈基金经理的时候,也经常碰到观点和我不一致的基金经理,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站在一个访谈者的角度,多去了解坐在我对面的基金经理。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海外基金经理调研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提到,许多人去调研基金经理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想去了解基金经理,而是希望表达自己多么聪明。
我去访谈基金经理的时候,尽量避免过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心去了解基金经理,让他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王冠亚:您采访过超过500位基金经理,您觉得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哪些共性呢?有哪些最值得投资者学习的地方呢?
朱昂 我觉得第一是内在的价值观,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有正确的价值观,他们都有很优秀的人品。记得贝索斯说过,选择比聪明更重要。好的基金经理,未必那么聪明,但他们整体都选择去做一家有正外部性的投资方式。
其次是强大的内心。投资到最后,是对一个人心性的考验,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动作不变形。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也有一些人懂得如何修心。
最后,好的基金经理都有一套自洽的方法论和框架,这一套框架和自己的性格、成长经历、能力圈都是匹配的。
感谢朱昂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我们的直播,也期待将来有更多的机会与您交流。
接下来90分钟时间,我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学习体会。朱昂老师采访了15位基金经理,所以本书分了15个章节。严格来说,这些基金经理都算是我的同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少评价人物,多分享观点,供大家参考。
2
基业长青
我们需要明白所处的世界是有灰度的,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但是资本市场容易给上市公司贴标签。买市场公认的好公司,哪怕是长期业绩非常优异的公司也不一定会获得满意的投资结果。——周云
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研究探讨了18家卓越公司,分别是:3M、美国运通、波音、花旗银行、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惠普、IBM、强生、万豪酒店、默克制药、摩托罗拉、诺德斯特龙、菲利普·莫里斯、宝洁、索尼、沃尔玛、迪士尼。
吉姆·柯林斯能选出这18家公司,并不是凭感觉,而是坚持一种“漫长、费事、彻底而吃力的程序”,从1988年到1994年,耗时六年从《财富》杂志500强工业和服务业公司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是“翘楚中的翘楚”。
这18家公司的历史业绩非常亮眼。1926~1990年,同样是投资1美元,投资纽交所大盘基金会增值至415美元,投资这18家公司则会增值至6356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5倍。然而,这个故事还有续集。据周云所述,时至今日,这18家公司的表现非但大幅跑输指数,甚至有几家已经被收购或倒闭。
我对这18家公司的情况进行了一一查证,发现“有几家已经被收购或倒闭”的说法可能是不完全准确的。截至2024年10月,这18家公司没有一家退市,更没有一家倒闭。摩托罗拉确实是将自己的移动业务出售给了联想集团,但这不代表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就像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了联想集团,也不代表IBM被联想收购一样。
从1994年《基业长青》成书,到现在又过了整整30年。总体而言,这18家公司经受住了时间的严酷考验。不过,再好的公司,买得贵了也不赚钱,这是事实。举个简单的例子,花旗集团的股价在2006年12月达到397美元的顶峰,在金融危机期间暴跌至7美元,时至今日也才上涨到63美元。假设一位投资者在高点入局,哪怕长期持有18年也依然损失惨重。
还有很有意思的一点,《基业长青》列出了这18家公司的创立年份,最早是创立于1812年的花旗银行,最晚是创立于1945年的沃尔玛公司。按平均值或中位数算,这18家公司的平均年龄在百年以上。时至今日,这些公司和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也符合“林迪效应”呈现出来的规律:对于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预期寿命缩短;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预期寿命增加。
3
价值重剑
我们的研究是聚焦的,有取舍的。我们关注的公司有一定的门槛,达不到特定标准的公司,就不应该花精力关注,否则重要公司获得的关注就会变少。——陈一峰
朱昂老师说,当他知道有机会访谈陈一峰时,还是蛮兴奋的。陈一峰算是A股市场上价值风格的代表人物,拿过很多奖项,包括市面上主流的三年、五年、七年期的金牛奖。看完陈一峰的访谈文字实录,我也有类似的感受:陈一峰的主要观点,基本上跟巴菲特和芒格一脉是非常接近的,是相对比较纯粹的价值投资派。
比如说,在2020年以后,价值投资风格经历了三年的逆风期。在此期间,陈一峰把自己曾经的低估值策略,逐步转向了高质量策略。如此一来,整个组合的估值相比三年前有所抬升,但是质量也相应更高了。背后的逻辑是:质量决定胜率,高质量的公司确定性更高;估值决定赔率,低估值的公司隐含收益赔率更高。
关于胜率和赔率的关系,我在《比尔·米勒投资之道》译者序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巴菲特投资的大多是吉列、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高胜率+低赔率”;而米勒投资的大多是微软、亚马逊、戴尔等代表新经济的科技公司,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低胜率+高赔率”。
赔率优先还是胜率优先,其本质是“好价格”和“好公司”谁更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巴菲特有过明确的定论:“我宁愿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的公司,也不愿意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平庸的公司。”背后的逻辑是:优秀的公司,其成长是连续性的,可以极大地发挥复利效应;而便宜的价格是一次性的,估值抬升以后,就得考虑卖出的问题,两者的决策难度完全不同。
再比如说,陈一峰对选股有很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强调聚焦在哪些公司,有什么门槛,做什么取舍。陈一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停地做去伪存真的工作,把真正的好公司筛选出来,并不断加深对公司的理解。这样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他就能比较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
始终聚焦于好公司,不降格以求,不轻易挥杆,对此我非常赞同。大概在两年前,有位80后企业家朋友到武汉来跟我约饭,席间他问我的日常工作,我说我除了巴菲特以外,其他投资大师的作品看得很少,跟国内的知名基金经理也没有很深的接触。其实也是机会成本的考虑,同样的1小时,我觉得花在研究巴菲特身上更值。就跟同样的1小时,花在研究优秀公司身上更值是一样的道理。
4
巧翻石头
投资是严肃的。投资最本质的是建立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的信任。既然我的梦想是成为受人尊敬的“投资专家”,一定是希望帮基金持有人赚到长期的钱;投资也是快乐的。对我来说,不断看到好的投资机会,为持有人赚钱,这是一件让我非常快乐的事。——周智硕
周智硕指出,投资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胜率、赔率、频率往往无法兼顾。换句话说,高胜率、高赔率的机会,出现的次数极少。
胜率对应的是个股选择。选好公司,尤其是选择未来具有良好业绩增速的公司,再辅以3~5年的长周期,就有可能获得极高的胜率。
赔率对应的是组合管理。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单一头寸有多大可能性发生亏损,最大亏损对整个组合的影响有多大?构建投资组合,适度分散持仓,其意义就在于减少赔率,平滑波动。
频率对应的是选股范围。理论上讲,如果你对全市场5000家公司都了如指掌,那么你每天都能发现很好的投资机会;但限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要想提高发现机会的频率,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地“翻石头”。看得越多,机会自然就越多。
让我深感震撼的一点是,周智硕每天晚上9点以后,花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看2000~3000份公告,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从这一点来说,周智硕和我们上述提到的陈一峰,就是完全不同的打法。陈一峰尽量严选好公司,减少对海量信息的关注;周智硕则尽量多看多接触,以求发掘到更多鲜为人知的机会。
这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果说陈一峰的风格更趋向于巴菲特,周智硕的风格则更趋向于彼得·林奇。林奇的勤奋也是令人惊叹的,一年调研三四百家上市公司,买过的股票多达15000只……走林奇这条道路,本身要对企业研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有可能胜任繁杂的工作。
5
坚守初心
价值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在一起,不是改变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去适应客户的需求,而是通过与客户不断沟通让他了解并接受基金经理。所以哪怕挨骂,也不能偏移,这才是对客户负责。——姜诚
朱昂老师提到,姜诚是他身边“行走的图书馆”,每年会看80~100本书。虽然朱昂老师自认为也算酷爱读书且效率不低的人,但是姜诚的书单,其广度和厚度让他由衷钦佩。
就阅读而言,我和姜诚、朱昂老师算是同一类人。我现在一年的阅读量大约在50本左右,也就是保持着一周一本的进度。如果某一周比较闲,就会多读几本;如果某一周比较忙,没读什么书,就觉得缺点什么,就会很有意识地在日后有空时补回来。
“冠亚讲书”开播近三年来,我又开通了视频号直播或橱窗带货功能。现在一些合作的出版社或书商,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湛庐文化、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有好书或新书都会寄给我。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收到很多书,旧的还没读完,新的又来了,这种应接不暇的状态让我感到挺幸福的。
我数了数现在手上刚拆封、待阅读的新书,至少不下于10本,包括但不限于:《多巴胺商业》《营销的本质》《谁是斯图尔特·布兰德》《指数型技术重塑世界》《奇点更近》《做难而正确的事》《未来呼啸而来》《任正非谈商录》《乔布斯谈商录》《人性的弱点(漫画少儿版)》……每本书哪怕我只吸收一个有价值的观点,也足以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如何面对外部投资者?姜诚认为,价值投资坚决不能变形,业余和专业之间是有鸿沟的,持有人要真正懂基金经理很难,但是基金经理可以努力让持有人逐步了解你,进而欣赏你。他可能没办法精准评价你的专业能力,但是能感受到认真、知行合一、言行如一,这是经典价值投资和资产管理行业的融合点。
姜诚的这一席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市场上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A股市场,尤其是做基金管理,没法真正去实践价值投资,因为巴菲特面临的约束条件跟我们不一样。其实不然,正如姜诚所言,我认为价值投资和资产管理是可以找到交集的。
这些年来,除了做好基金投资以外,我还通过写作、出书、翻译、直播等多种方式跟大家交流。其核心思路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了解我、欣赏我,从而跟我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将来才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我从来不会试图去迎合客户,我会告诉客户,我是什么样的,你如果认同,咱们就可以建立联系;如果不认同,我也不会试图改造你,更不会试图改造我自己去适应你。
可喜的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的思路是对的。现在成为我客户的那些朋友,没有一个是单纯冲着我的历史业绩来的,他们几乎所有人都读过我翻译的书,看过我的公众号文章和视频号直播,都遵循着“认识→欣赏→建立信任→委托资产”的路径。
其好处在于,他们要么不投,一旦投我就是极高的信任度,几乎不会过问我的净值、选股等日常情况。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是如此,这极大减少了投资管理的摩擦成本,让我有精力更加专注于投资研究,从而实现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双赢。
6
认知世界
我觉得人一生中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个是和你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另一个是做你喜欢的工作。你一定要真心喜欢所做的工作,才有动力去做好。我们这批人,基本的资质应该都还不错,只要喜欢,那么大概率能把投资做好。——王东杰
王东杰是如何筛选股票的呢?这里涉及到存量的公司和增量的公司两个部分。对于存量的公司,入行的时间越久,就越会有个大致的判断,哪些是好公司,哪些是行业龙头,哪些公司有潜力;对于增量的公司,先从财务指标做个初筛,然后再看公司是否拥有“护城河”,管理层是否靠谱,等等。
王东杰的选股思路跟我差不多,经常也有很多朋友问我,股票池是怎么来的?做投资这么多年,无论是自己看到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只要留心,就会有一大批优质公司冒出来,根本就用不着“刻意”去找。至于新股上市,等有五年的公开业绩再说。总的来说,现在上市公司并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深度研究能力。
王东杰提到了公募基金有个10%的最大仓位限制,一旦持仓超过10%就必须卖出,基金经理难以在单笔投资上赚到10倍的净值收益。我没研究过公募的单票限制,如果王东杰表述准确的话,那么对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而言,这确实是极大的限制。从逻辑上讲,优质公司在整个投资组合的比重肯定是越来越大的,如果超过10%就要被动减仓,有点类似于林奇所讲的“拔除鲜花,浇灌杂草”。
在私募基金行业,也有单票持仓限制,不过有两点还是很友好的:第一,单票限制比例是25%,也就是你一只股票最多不能超过组合的四分之一,从适度分散风险的角度来说,这本身也是基金经理的内在要求。官方给出的规定,限制了某些赌徒重仓单票的赌博行为,我认为出发点是很好的;第二,单票的限制比例,计算的是买入成本和市值的孰低值。比如说,1000万的基金,你买入股票A的成本是240万,没有超过25%的限制。之后,股票A涨到了300万,但其他股票跌了,基金净资产还是1000万,这时虽然按市值是30%,但按成本还是24%,依然是符合监管要求的。
王东杰认为人生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找到喜欢的人,二是找到喜欢的事。对此,我完全赞同。喜欢,真的是一种最强大的动力。喜欢,什么都不用教,都会做得很好;不喜欢,怎么教也教不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讲,找对象一定要找自己最喜欢的,不要去过多考虑工作、收入、家庭环境等外部条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条件会越来越好,当初看重的物质会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同理,找工作也一定要找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你才有长久的热情、长久的动力。
7
求真共赢
无论是管理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还是市值上千亿的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投资者,都会产生很强的外部性。我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产生正外部性,让整个和我相关的生态链都能实现共赢。——蓝小康
蓝小康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共赢。只有共赢的系统,才能够更长期运转下去。价值投资就是不断创造正向的外部性,蓝小康也一直在追求行为的正外部性。蓝小康关于“正外部性”的提法很好,对此我深表赞同。
我自己也经常思考,自己做私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大致想到了四点:
第一,对客户的价值。私募属于金融行业,顾名思义,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私募一头连着资产端,一头连着资金端。私募的核心价值,是资金端的盈利能力。也就是客户把钱给你,你能给他创造超过机会成本的增量财富。
第二,对市场的价值。价值投资者的工作就是发现价值,并投资价值。我们把资金投资于有价值的企业身上,给有价值的企业赋能,促进它更好地发展,并分享它的成长,本质上也是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对员工的价值。一家私募如果做得好,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科学的投资理念,让员工获得的不仅仅是薪水,更多的是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追求真知的态度,这些品质都会让员工受益终身。
第四,对社会的价值。我写公众号,或者直播,以及公开演讲,对公众都是免费的。在知识付费盛行的年代,我坚持免费,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受益于正确的投资理念。虽然这些理念是巴菲特原创的,我只是个搬运工,但如果世界因为有我而多了一点点美好,这就是我的价值。
有一本书叫《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描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基金经理赚得盆满钵满,基金客户却大受损失。我们坚持做“正外部性”的事情,努力实现自身和客户、市场、员工、社会的共生、共荣、共赢。
8
甲方乙方
对我来说,不可能三角是“效率、胜率、赔率”,胜率代表盈利空间,赔率代表安全边际,效率代表时间。我牺牲的是时间效率,追求胜率和赔率能够匹配投资目标。——王睿
关于投资的不可能三角,上文周智硕也提过,不过王睿跟周智硕的理解略有差异。王睿加上了“效率”的因子,也就是说,要有耐心去等待时间的玫瑰静静绽放。投资的不可能三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让我说的话,我觉得这个不可能三角是“胜率、赔率、流动性”,换而言之,高确定性赚大钱的投资项目,大概率不是马上就能变现的,这才让长期主义者拥有了胜出的机会。
朱昂老师讲了很有意思的一段往事:当年他在卖方做销售,王睿在买方做研究总监,结果王睿作为甲方,主动打车从浦东到浦西去请他吃饭,让他大受感动。从此以后,两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以前也提过一个观点,要有甲方的能力,也要有乙方的态度。如果没有甲方的能力,那么乙方的态度表现得再谦卑,别人也认为是应该的;如果有甲方的能力,但是时时刻刻也端着甲方的架子,也会让人觉得很有压力,不好相处,这并不利于自己人脉的拓展和事业的发展。
我们武汉大学引以为傲的杰出校友雷军,就是典型的“甲方的能力”+“乙方的态度”。雷总身价千亿,在面对花了不到30万购买小米SU7的首批车主时,仍然谦卑地给他们去开车门,这让他赢得了满满的路人缘,也让很多人纷纷“路转粉”。有人说这是营销策略,但试想,如果雷总不是发自内心的谦卑,又怎么会做出如此的低姿态呢?在雷总之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有哪个老板给车主开车门呢?
9
逆向投资
找到一些具有安全边际的公司,通过安全边际带来的风险补偿,来抵御经营周期和行业波动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相比来说,我觉得鉴于公募基金的负债端特征,霍华德·马克斯的方法更适合我。——许文星
在和朱昂老师的访谈中,许文星多次引用霍华德·马克斯的观点。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拿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做过比较,作为公募基金从业人员,他觉得霍华德·马克斯更适合他。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就像我们常常说的那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最重要的事》《周期》这两本著作,相信大家都读过。读《周期》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霍华德·马克斯说的理论都对,但我仍然无法提前预测周期。往往是周期出现之后,我才能从后视镜中感知得到。换而言之,我无法依靠周期理论来指导投资“低买高卖”,我的思路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永远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对许文星的这次访谈发生在2020年10月,当时许文星很坦诚地说:“公募基金持仓的前100大股票,估值都处在历史分位的90%以上。基金持仓占比较大的这一批公司,基本上都处在历史最高估值水平附近。”
回顾2020年10月的市场氛围,“赛道股”甚嚣尘上,“估值无用论”大行其道。随着2021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只看赛道不看估值”的理论已经被证伪。事后都易,当下最难。在2020年10月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许文星称得上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敢讲真话的小孩。
10
成长投资
我把公司分为几类:第一,苦学成功类;第二,需求爆发类,比如2020年生产口罩的公司;第三,有好的大股东,比如有大股东持续注入好资产的公司。在我的选股框架中,主要是找“苦学成功类”的公司,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得比较高的RoE,后面两类可遇不可求。——王斌
正如朱昂老师所说,王斌对公司分类的概括,是基于商业模式的,而不是基于行业的,这才是更科学的分类方法。我以前也讲过,京东和阿里表面上都是电商,应该归为一类,但从商业模式来看,阿里赚的主要是租金和佣金,京东赚的主要是自营的差价,前者类似于商业地产,后者类似于零售商超。
11
追随趋势
对于选股,我觉得只要看费雪就够了。在行业的选择上,我更多关注行业的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这是我个人的路径依赖,像白酒、金融地产我基本上都不投的。——张帆
以费雪为师,不用猜也知道,张帆是个成长股选手。张帆认为,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期,决定了是否有配置价值;行业β级别的大小,决定了对这个机会配置的高低。比如说,投资者只要把握住了苹果公司这样一个大的产业趋势,就能赚到很高的收益。
12
穿越视角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看了很多美股的公司。美股看多了以后,对世界上很多行业、很多生意的本质会有比较好的认识。研究A股的时候,看到一家公司经常可以想到海外的映射,这对于理解国内A股公司挺有帮助的。——林森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文明的“灯塔”,始终引领着全球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风尚。诚如斯言,A股或港股的上市公司,很多都复制或借鉴了美国某些知名公司的商业模式,然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行实践。由于具有规模优势,这点在互联网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美股对标企业的过去看A股企业的当下,从美股对标企业的现在看A股企业的未来,就拥有了某种类似于“上帝视角”的优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A股和港股的很多上市公司,也正在由追赶者变成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未来的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蹚出来。
13
独立前行
读书和投资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开玩笑地说,我或许会去做图书编辑。上午做投资,管理自己的钱,下午做图书内容策划,做一些社科、财经的选题,或者做一些国外的图书。——谭丽
朱昂老师给谭丽这一章的标题是“孤独前行的价值投资者”。我想了想,改成了“独立前行”,并非有意抬杠,而是在我看来,价值投资者的思想和行动都很独立,但他们并不孤独。谭丽是这15名受访者中唯一的女性基金经理,但她对投资和阅读的热爱,其实跟我们其他人并无二致。放在全市场,我们这群人是小众的;但聚在一起,大概率会是一见如故的。
14
底层逻辑
均值回归对应大的周期波动,而马太效应对应一个周期中的结构变化。总量一定会周期运动,而马太效应对应一个周期的结构变化。总量一定会周期运动,其中的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结构变化的中后段,就是马太效应最强的时候。所以说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之间并不矛盾。——叶松
均值回归强调大小、强弱是相互转化的,“树不会涨到天上去”;马太效应强调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举个简单的例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均值回归,所以汉末群雄并起,尔后三国鼎立,最终三家归晋。但从更微观的历史进程看,曹魏建国的时候,军事和综合实力就远远强于蜀汉和东吴,所以最后实现一统的是取代曹魏的西晋,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体现。
15
三大维度
我的工作方式是勤奋挖掘、懒于跟踪。我喜欢挖掘很多公司,但是不希望对一个公司的订单数据进行高频跟踪。——陈金伟
陈金伟的投资框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50%的好公司+40%的低估值+10%的高景气度。高景气度的权重之所以很低,是因为景气度是快变量,而好公司是慢变量,对此我深表赞同。举个简单的例子,虽然我有白酒的持仓,但白酒每个月、每季度的动销数据,我是没那么在意的。对于存货越久越值钱的白酒行业而言,当下和未来卖多少货,只不过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而已。
16
战胜市场
我有两个投资目标:一是投资的底线是跑赢沪深300指数;二是跑赢偏股型基金中位数。——王晓宁
据朱昂老师介绍,王晓宁管理的产品已经连续14个季度战胜沪深300指数和中证800指数。按说,季度比年度的颗粒度更为精细,连续三年跑赢指数已是不易,连续14个季度跑赢指数就更难了。这不禁让我想到比尔·米勒,这个连续15年跑赢标普500指数的大神。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市场是风格轮动的,连续跑赢市场更像是一个结果,而不是目标。“长期跑赢沪深300指数”,是比“连续跑赢沪深300指数”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
冠亚说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平时接触的主要是股票(资产端)和客户(资金端),和同行的交流很少。偶尔会接受一些财经媒体的邀请,和一些大V同台交流,这样的机会也非常有限。读罢《与时俱进的投资》,相当于一次性认识了15位基金经理,再次感谢朱昂老师的整理和付出。
之前有家知名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曾跟我说,很多博主不愿意推荐同行的书,觉得会跟他形成竞争关系。而我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我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只要是有益的,我都愿意去学习和分享。我以前也说过,所谓成长,不是别人原地踏步,自己进步;而是别人进步,自己要努力进步得更快。
书中提到的15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各有特色,但又遵循着一些共通的价值逻辑。从他们身上,有的可以看到巴菲特的影响,有的可以看到菲利普·费雪、霍华德·马克斯、比尔·米勒、彼得·林奇、约翰·聂夫、约翰·邓普顿等投资大师的影响。我相信,资本市场足够大,完全容纳得下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同台竞技。
限于篇幅,我没有将每位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完全复述一遍,而是选取了我认为最有启发的观点。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你,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无论逆风顺风,始终勇毅前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