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老鼠仓”露头就要打

基金“老鼠仓”露头就要打
2021年12月16日 05:04 经济日报

  近日,某基金原管理人因涉嫌内幕交易“老鼠仓”被查,引发市场关注。

  所谓“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在基金资金买入某只股票之前,个人资金在低位先行买入该股票,待基金资金将股价拉升至高位后,再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获取利益的行为。

  “老鼠仓”严重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基金投资者的钱并非用于投资而是被利用给少数人“抬轿子”牟利,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规则,扰乱金融市场运行秩序。

  近年来,证监会已严肃查办了基金领域中多起违法违规事项。从小基金公司到知名基金公司,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都有“老鼠”落网。在监管部门大力整治下,资本市场中的“鼠患”得到有效治理。

  但应看到,作为证券市场上的顽疾,彻底杜绝“老鼠仓”并非易事。“老鼠仓”具有较高的隐秘性,发现难、取证难。有的基金经理凭借专业性和熟悉市场,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规避侦查,违规交易往往跨越多个机构和个人的账户。少数基金经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据统计,不少案件的当事人违法收益超过1000万元。

  防控“老鼠仓”应多措并举,常抓不懈。针对发现难、取证难,可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大查处力度。比如,已有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交易检查中心全天可处理超过1亿笔交易数据,还可溯源20年前历史数据。监管层应充分应用科技进步的成果,用大数据对违规行为实施精确打击。

  基金行业要进一步做好从业人员自律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自律约束。应教育基金从业人员,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在法律层面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力度已大大提高,切莫以身试法。

  当前,中国证监会正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适应注册制改革的投资者保护基础制度体系,推动在新证券法中增设“投资者保护”专章、推动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和《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极大提高了违法成本。

  此外,还可充分调动媒体等多方面力量,加大全社会监督力度,营造对违法行为“人人喊打”的局面,助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于胜男

老鼠仓 资本市场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31 天岳先进 688234 --
  • 12-31 创耀科技 688259 --
  • 12-30 唯科科技 301196 --
  • 12-29 招标股份 301136 10.52
  • 12-29 泰慕士 001234 16.5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