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骗保“病毒”!对骗保行为“零容忍”骗保手段有哪些?

清除骗保“病毒”!对骗保行为“零容忍”骗保手段有哪些?
2021年08月13日 14:37 财经自媒体

  原标题:清除骗保“病毒”!对骗保行为“零容忍”,骗保行为为何屡禁不止?骗保手段有哪些?

  来源:保险文化

  层出不穷的“骗保”令保险公司颇为头疼。近日,宜宾市保险行业协会印发了《关于住院津贴有关风险提示函》(以下简称《提示函》),就社会上一些团伙或个人利用住院津贴保险等相关产品骗保的行为进行风险提示。

  与骗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示函》显示,应某、刘某自2017年起,每年在全省多家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住院津贴保险等相关产品。

  具体来看,至2020年的连续四年间,应某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845天,获得赔偿29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200716.9元;而刘某四年内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434天,获得赔偿23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86000元。宜宾市保险业协会表示,至今两人仍有赔案发生。

  虽然这一事件还没定案为骗保,但依据往常骗保的经验看,频繁多次地投保、申请理赔,并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大额赔偿,多与骗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宜宾市保险业协会提示各家保险公司注意,特别是网销和代理渠道,要提高防控识别能力,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骗保案屡屡出现

  这类“骗保”并非“首例”。早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十起反保险欺诈典型案例中便有类似“手法”。2006年12月至2011年8月,上海市崇明区某医院陈某以自己的名义,在5家公司投保多种住院医药费补助险和每日住院津贴险,随后在其本人并未实际接受治疗的情形下,通过取得虚假的门诊病历、出院小结及住院医药费收据等方式,虚构其本人先后七次入住上述医院接受治疗的事实,随后以其个人名义向5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2008年12月至2012年9月,陈某冒用他人名义,在3家公司投保前述相同险种,采用前述相同方式,虚构他人先后14次住院接受治疗的事实,随后以被冒用人的名义向3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这些骗保行为以团伙形式作案的越来越多。”泰康在线介绍,其此前联合长春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团伙诈骗案。该团伙因出险人居住地、姓名、出险原因均相近相似,且均在同一医院同一科室住院治疗,被泰康在线智能风控系统标记识别。经核实,该团伙多次在泰康在线投保意外险,总保额达2590万余元,先后26次出险,涉嫌保险欺诈金额达19万余元。

  保险欺诈成行业顽疾

  其实,谈及骗保,保险行业人士都感慨万千。为何一个具有保障属性的金融产品,却成为很多人的“摇钱树”?为何恶意退保、欺诈、骗保的案件总是难以绝根?

  保险,一个为保障做嫁衣的产品,其需求和购买力确实是因人而异。在保险行业中,还有一种行为叫“自保单”,是业务员为业绩达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在骗保行为中,也衍生出一种收取佣金且恶意退保的“自保单”。频繁地投保、退保,直接受伤害的还是保险公司。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就会如同病毒般蔓延。因有利可图,就有人铤而走险,走上骗保之路,同时也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对欺诈骗保行为“零容忍”

  实际上,无论是社保基金、医保基金还是商业保险,都有严格的运营管理流程和系列防欺诈手段。那么,为何骗保行为仍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驱使、“有空可钻”。

  从认知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保、医保还是商业保险诈骗,都存在社会对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认知不足的问题:一是贪便宜心理使然,一些人对社保基金的社会意义认知缺乏,对商业保险的运行原理不了解,无视社会责任,抱着“薅羊毛”的心理能薅一点是一点;二是明知不可为,但在利益驱使下依然铤而走险,不少大案、重案、恶性案件都源于此。对于这类骗保行为,应该从严从重处罚。

  其实,骗保一直存在,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媒体发展,更多的人了解到骗保事件,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管和司法机关加大了对骗保行为的打击。

  对于恶意退保、骗保一事,监管提高了关注,也加强了打击力度。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保险业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欺诈线索28005条,公安机关立案千余起,涉案金额近6亿元。

  保险机构也一直强化对骗保的打击力度。例如:为降低骗保风险,众安保险增加了集中度分析模型。众安保险通过AI机器人,主动搜集相关风险信息,防范欺诈风险。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水滴保险经纪公司合规负责人胡莹表示,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联合相关企业对“黑名单”用户信息共享,尽早识别,加强防范,建立起监管牵头、行业落地、企业配合的打击骗保联防联控机制,保护真实消费者合法权益。

  找准风险抵御的缺口才是关键

  由于骗保案频发,近年来监管部门针对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空前。全国多地近期都启动了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不过,解决骗保认知问题,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包括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骗保案当事人的惩处力度、利用科技和大数据完善反欺诈系统、加强保险知识普及教育等。

  除此之外,为了打击这种恶意骗保,银保监会也启动了一系列反保险欺诈的措施,如联合公安部门等机构组建反保险欺诈“行动队”。布下多个防护网后,行业在反保险欺诈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银保信大数据平台也为保险反欺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打击恶意退保、骗保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性因素时,找准风险抵御的缺口才是关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嘉辉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9 果麦文化 301052 --
  • 08-18 上海港湾 605598 --
  • 08-16 悦安新材 688786 11.76
  • 08-13 雷电微力 301050 60.64
  • 08-13 超越科技 301049 19.3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