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航班延误险的漏洞让购买者承担 我们是否搞错了责任主体?
来源:凌洁漫谈
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我根本无法想象,利用购买的航班延误险,还能盈利。
这个世界,聪明人总是有的。
有一位叫李某的女人,她就发现了航班延误险提供的机会,从2015年开始,用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判断了近900次飞机延误,通过购买航班延误险,累计获取保险理赔金高达300多万元。
这让我想起马云的一句话,“别人抱怨的时候,就是你的机会。”
这个女子绝对是个人才。她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抱怨航班延误的购票人。在我们抱怨的时候,她发现了机会。
在购买机票之前,李某会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找到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心里估摸后再去购买航班对应的延误险。
利用你的规则,你的过失,赚你的钱,你还有什么话说?
但法院说了,你已经触犯保险诈骗罪和诈骗罪,判刑三年。
这件事一经见报,就引起广泛争议。
这件事,不争议反而奇怪了。因为这个判决,违反了法律常识。
诈骗也好,保险诈骗也好,都要有一个犯罪要件,就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请问这个李某,虚构了什么?天气状况以及航班延误与否,与李某完全无关,她只是做了一个判断,这次购买保险,是否有风险。
利用合同约定以及航班延误的事实,争取合同利益、行使赔偿权利是正当行为。怎么就成了犯罪了?
你会说她虚构行程,使用亲友信息购票,但这并不属于诈骗罪或者保险诈骗罪中的构成要件。
我们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能凭个人判断无限扩大。
请问,假如她的亲戚朋友委托她购买航班延误险,行不行?
其实,保险公司对你用谁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根本不关心。对保险公司来说,航班延误险也是一门生意,买的人越多越好。
保险公司关心的是,这个购买行为发生后,构成赔付的条件是否成立。比如航班是否真的延误了。
如果李某虚构航班延误的事实,那才构成犯罪。
这个案子所以引发争论,显然还不仅仅案子本身。
大家争议的是,利用规则赚钱,怎么成了犯罪?
美国人总在指责中国钻了WTO 的空子,要制裁中国。中国说,我利用你的规则赚钱,何罪之有?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利用规则漏洞赚钱这件事?
这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往事。
中国古代,自唐以来,对茶的生产、贸易实行政府垄断。这个制度简单地说叫“榷茶制”。
首先是垄断茶叶生产。朝廷在主要茶叶产地,设立官立茶场,称“榷山场”。主管茶叶生产、收购和茶税征收。榷山场很像今天的国营农场,但比国营农场管控更严。严在哪里呢?就是在这里生产的茶叶,全部由政府收购,不能私卖商人,否则就是走私,等着吃官司吧。
其次是垄断茶叶贸易。朝廷在主要的茶叶集散地,设立了管理机构,叫榷货务。主管茶叶流通和贸易。
榷货务,类似今天的国营批发公司。把从茶户收来的茶叶,集中在专营公司,再批发给商人销售,也有少量通过官府的专卖店销售。
最早的政策,商人是不能直接去茶场买茶的,商人要贩茶,必须到国营批发公司拿货,否则,就是走私。
宋朝的时候,政策有了变化。榷货务虽然好,但批发市场都由国家专营,货拉来拉去,运营成本太高。有人就提出,干脆让商人先缴纳净利钱,也就是从茶场到批发过程的利润,然后,我给你一个凭证,你直接拿凭证去跟园户交易。园户再拿凭证,与榷山场结算,这叫“贴射法”
我把该赚的钱先拿到,然后还省了自己的运费,是不是很好的主意?
反过来,商人愿意干吗?
还真有人干。他们看到了规则的漏洞。
让官家没有想到的是,商人拿拿证凭证与园户交易,把好茶都拿走了,园户拿证凭证与山场结算,是按平均价格结算,官府就亏了。
这时候,就有人要对商人治罪。幸好有一位清醒的官员,坚决反对。他说,“人家又没违反你的规则,怎么可以治罪?漏洞是我们自己造成了,检讨的是我们自己才对。”
最后的结果,提出“贴射法”的官员,很多被贬。这件事记录在沈括的《本朝茶法》里。
自己的规则有漏洞,应该检讨自己,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航班延误险漏洞,让购买者承担,我们是否搞错了责任主体?
看到别人利用你的规则,赚你的钱,你唯一要想的是,如何堵住漏洞。
不仅不能治人家的罪,相反应该感谢人家的提醒。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