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烫手的基金经理。
钛媒体作者丨定焦
国内有10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3000多位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1万多只基金产品,过去两年“帮”基民亏掉了接近2万亿。
天真的基民们,相信专业人做专业事。万万没想到,基金也能亏这么多。但同时,基金公司轻松拿走管理费1400多亿。先别说什么投资获得感,有人评论:“简直快赶上电信诈骗了”。
这么多钱,究竟是怎么亏掉的?
大盘下跌固然是原因,但没有这么简单。基金经理不专业?也不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训练,他们的能力无论如何要比散户强。
正所谓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任人摆布的基民。在基金投资这件事上,不同利益方有不同立场。只有洞穿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才能看清基民为何总是亏钱的那一方。
两年大约亏了1.7万亿
先简单做个科普。基金分为公募和私募,本文讨论的是公募基金,这是普通散户投资者能参与的类型。公募基金又分为权益类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其中跟股票最相关、技术含量最高,同时讨论最多的是权益类基金。
2023年,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总体是赚钱的,权益类基金则是巨亏。
从整体来看,超过90%的权益类基金都是亏损,接近70%的基金亏损幅度超过10%,整体平均收益率为-13.28%。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大盘不好。那我们再跟大盘比。
2023年,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下跌幅度分别为3.7%、13.54%、11.38%、7.42%。权益类基金没有跑赢大盘。
再往前看。2022年,权益类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为-21.05%,净值下跌的基金数量占比高达96%,同样没有跑赢大盘。
所以,基金已经连续“拉胯”两年了,而且打破了“股市中只有20%的人能赚钱”的“二八定律”——赚钱的基金连10%都不到。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是赚一年,亏一年。
2022年公募基金亏了1.46万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亏了2006亿元,第四季度数据暂时还没出来,但预计也是亏损,两年加起来应该超过1.7万亿。
中信证券做了一个统计,从2021年上半年的高点到2023年底,主动权益基金的累计回报率中位数为-28.9%。这里有个数据尤其值得关注:百亿以上公募累计回报率中位数为-38.0%。也就是说,规模大的基金反而亏损更严重。
很多基民前两年跟风买的都是大基金,比如“医药女神”葛兰在中欧基金管理的几只产品,2023年下跌幅度在30%以上,加起来五年亏了大概300亿。
多位散户投资者对‘定焦’展示了他们的账户,很多亏损都在30%以上,还有接近60%的。有人一直在补仓,还有人定投,都是越亏越多,也有少数割肉赎回的。
下跌+赎回,导致很多基金连续两个月净值跌破5000万元门槛线,不得不清盘。2023年,超过400只基金发布了清盘公告。
但是,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基金亏得一塌糊涂,一些基金清盘,但基金产品的数量却创了新高。2021年底,我国公募基金产品首次超过9000只,2023年底增加到1.14万只。
新增的基金中,除了有相当一部分是风险更低的债券基金,还有一部分是基金公司发行的新产品。
“赎旧买新”一直是基金行业的一大现象,原有产品亏损、被赎回,基金公司转身就发行一只新基金,套上一个新马甲。这几年很多基金公司的规模扩张,不是因为业绩好、基金增值,而是因为设立了新基金。
美国开放式基金的规模接近200万亿人民币,基金数量也只有1.15万只,我国的公募基金规模只有25万亿元,基金数量却已与之相当。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只基金吗?
要规模不要收益
投资者不需要那么多基金,但基金公司需要。把规模做大,直接跟他们的收益挂钩。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管理费,占比近八成。管理费按固定费率收取,业内常见的是0.5%-1.5%,用它乘以基金资产,就是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要获得更多管理费收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行更多基金份额。
两三年前,A股行情好,在造富效应之下,国内掀起“全民炒基”热,基金公司借机大量发行基金产品,人为制造了很多百亿爆款基金和“日光基”,以及一批被捧上神坛的顶流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管理费收入也水涨船高。
高位发基金,对基金公司有利,对基民不利。现在很多人手里被套的基金,就是两三年前在高点申购买入的。基金公司旱涝保收,基金不论赚钱还是亏钱,管理费照收不误。基民被套,舍不得割肉,就得继续给基金公司贡献管理费。因此,基金公司有充足的动力做大规模。
然而,规模和收益并不一定成正比。
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基金规模小,收益率能做到很好,一旦放开申购、规模上升,收益率就明显下滑。
比如招商核心竞争力A,2022年上半年刚成立时规模不到6亿元,当年最高涨幅超过50%,由于业绩突出,申购人数增加,年底扩张至40多亿元。随后基金放开申购限额,业绩却一路下滑,2023年跌幅达25%。
脱离基金规模谈历史收益率,有很大迷惑性。
任何一位基金经理都有能力上限,能管好1亿规模不代表能管好100亿。而当基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留给基金经理的投资范围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整个A股只有5000多只股票,当一批百亿规模基金进场,就催生了抱团和押宝。
2020年炒作“茅指数”,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股涨到飞起;2021年炒作“宁组合”,宁德时代成为A股市值一哥,比亚迪被推上万亿市值;后来又炒作芯片,半导体板块疯狂上涨。每一轮行情,都是大基金抱团,拉动股价上升,基金净值大涨,基民蜂拥入场申购。
熟悉公募基金行业的投资人赵晓雷对‘定焦’评价:基金抱团是一场共谋,是大基金人为制造的泡沫。新基金在高点发行,以“抱团”之名为老基金接盘。
股价不会一直涨,泡沫总会破灭。前两年基金疯狂抱团的领域,现在都是一地鸡毛。
德物资本管理合伙人丁柏然对‘定焦’说,股票型公募基金受到监管仓位限制要求,股票的最低持仓量不能低于80%,这导致行情快速下跌时,一些基金没法“全身而退”。如果基金配置在波动比较大的板块,就会产生很大回撤。
抱团的另一面,是押宝式投资——重仓某一个板块,迅速制造风口,收益率惊人。但这也导致市场风格切换频繁,热门板块随时可变,基金业绩从冠军到垫底可能就是一夜之间。
“追涨杀跌是人性。过往的辉煌往往很难持续,在市场最热时发行的新基金最后回报通常都不会太好,已经反复被验证了。”丁柏然说。
于是我们看到,“蔡总”变“蔡狗”,“葛女神”变“葛大妈”。至于基民,几乎完全是盲目的,他们在这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中随波逐流,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被掩盖的隐性成本
普通人买基金,往往过于看重收益,而忽视成本。
买入一只基金会产生几项主要费用: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其中申购、赎回的费率加起来大约是2%,一次性收取,归销售渠道,管理费之前上限是1.5%,现在是1.2%,按日收取,归基金公司。
有人经过测算发现,把这些费用都考虑进去,基金的实际持有成本超过年化3%。
不要小看每年几个百分点的收费。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曾指出,如果股市平均每年的回报是8%,40年总回报是20.7倍。但是如果每年被基金经理们拿走了2%,年均回报变成了6%,40年的总回报只有9.3倍。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们拿走的钱比投资人本身还多。
管理费直接从基金资产中扣除,基金公司用这笔钱维持基金运行,还单独拿出一部分给销售渠道,相当于客户维护费,也称尾随佣金。
按道理讲,基民支付了管理费,基金公司日常产生的费用,应该在管理费的额度内扣除。但实际上,很多基金公司会把各种费用计入基金资产,直接抵减基金净值,变相让基民买单。
比如买研究报告。做投资先得做研究,散户因为不会研究,这才委托基金经理做投资,但基金公司每年花巨资从券商购买研究报告,为券商研究所(也称卖方研究服务)贡献大笔收入。
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夏普说,那些理财顾问实际上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明、那么有判断力。很多人认为,专业人士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强大的信息分析工具,因此一定比我们个人做得好。实际上,如果大家做不过那些机构,不是它们做得好,而是你自己做得太差。
这些原本应该基金公司自己承担的费用,被打包进交易佣金,转嫁给了基民。
交易佣金是基金公司的一项主要开支,直接从基金资产里扣除。散户的佣金率多为万分之二,基金公司多为万分之八,二者相差四倍,就是因为掺杂了其他费用。绝大部分买基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承担了交易佣金之外的费用。
基金销售费也被包装进了佣金费,业内俗称“分仓佣金”。券商是基金公司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为了让券商卖力推销自家基金产品,有些基金公司会向券商承诺交易量,相当于用交易佣金支付代销费。
融通基金前董事长高峰曾公开揭露行业潜规则:融通基金长期以来将半数左右基金分仓,用分仓佣金换取券商的基金代销资源。
管理费是明面上的费用,向每个基金持有人收取,其他费用是隐性费用,被分摊给所有基金持有人。很多时候,二者界限不是很清楚。
2023年7月,国家启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明确要求降低各种隐性费用,同时将主动权益类产品管理费率下调至1.2%,随后有券商将分仓佣金费率降至万分之五。
1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接指向基金公司和券商的合作模式,要求降低交易佣金率、严禁使用交易佣金向第三方转移支付费用、将基金销售和交易佣金脱钩。
没人对基民盈亏负责
基金赚钱、基民亏钱,一大原因是无人对基民盈亏负责。
就像前文提到的,基金公司的收入来自管理费,管理费跟基金规模挂钩,跟基金是否赚钱无关。从激励机制上来看,基金产品的目标并不是提高投资者收益,而是做大基金规模,提升行业排名。
丁柏然对‘定焦’分析,公募基金追求的是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比如在所有权益类产品里面,排到市场前25%就很棒了,对基金公司有交代了,但至于前25%是不是真的赚到钱了,其实无所谓,因为我已经证明在这个市场上相对其他基金经理更强。”他认为基金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在某些环节是有一定背离的。
巴菲特基本上只用自己公司的钱做投资,而不是对外发行基金募资,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批评基金管理行业,说这个行业的激励机制有缺陷,没有增加价值。
“可怜的普通基民们把钱交给专业人士,却得到糟糕的结果。我觉得这很恶心。本来人们买你的产品,你应该让他们的资产增值。但在这个国家(美国),基金管理人员却只顾着自己赚钱。”芒格说。
国内也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广发基金189只产品亏了536亿,收取管理费20亿;交银施罗德基金60只产品亏掉174亿,收取管理费十几亿……
私募基金的运营机制更灵活,相对更看重客户利益。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以及敦和资管董事长施建军,都在2022年行情低迷时,宣布对旗下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免收或减收管理费。
很多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很短期。赵晓雷说,市场上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的基金经理很少,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连续两年业绩不佳,即便并非投资策略的原因,也会被基金公司换人。
比如,融通基金的一款产品成立10年,收了2000万管理费,换了6任基金经理,累计亏损接近30%;新沃基金成立8年,4次更换总经理,最短的一位只待了两个月。
频繁更换基金经理,或许只是为了给基民一个交代。芒格说:“不断地解雇业绩落后的投资经理,把他们选中的股票彻底清仓,然后再聘请新的投资经理,给他们施加很大的压力,要他们重新买进一些股份。这种超快速的卖出买进无助于改善客户的投资结果。”
唯一的影响是给券商贡献了更多交易佣金。站在券商的立场,基金公司是他们的金主、客户,交易次数越多、金额越大,他们赚取的交易佣金就越多。因此,券商非常乐于看到基金公司频繁换仓、高频交易。
基金公司提高换手率,产生的交易成本不用自己承担,能以分仓佣金的形式激励券商加大基金销售力度,二者都没有损失。
券商在兜售基金时,一切以销售达成为目标,不会真正站在投资者立场。他们也卖研究报告,但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吹票”,是有利益导向的投研。用芒格的话说,经纪商让人们在不同基金之间转来转去,多付3%到4%的费用。
梳理完基金的各参与方我们发现,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券商都有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跟基民的利益不匹配。在行情好时,基金净值上涨掩盖了这些矛盾,而一旦行情遇冷,基金出现亏损,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丁柏然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投顾业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投顾是站在买方立场,从成立的第一天就是要帮客户赚到钱,它能抚平追涨杀跌的倾向,从中长期真正帮客户赚到钱。”
追涨杀跌是人性,是散户亏钱的一大原因,即便买基金,这个影响因素依然在。所以,面向散户的投资者教育也很重要。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基金的收益表现比散户强。即便这个行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还是有人源源不断进入。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建立合理预期,要有敬畏之心。当然,国家也在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市场。
至于你手里被套的基金产品,今天是烫手的山芋,也许过几年又成了香饽饽。市场有涨有跌,保持耐心,静候时机。
本文授权转载自定焦(dingjiaoone)
作者 | 黎明,编辑 | 魏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