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逆周期因子”淡出中间价报价模型 专家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性将增大
本报记者 刘 琪
日前,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调整后的报价模型有利于提升报价行中间价报价的透明度、基准性和有效性,也是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体现。
在此次调整后,人民币汇率怎么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经济基本面和中外利差带动下,预计人民币将继续处于强势阶段,不过考虑到四季度海外金融市场波动可能会带动美元逆势反弹,预计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性将增大,或围绕潜在趋势水平上下波动。
“逆周期因子”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在2017年5月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此前表示,引入“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近两年,“逆周期因子”经过了多次调整。2018年1月份,随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使“逆周期因子”回归中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将“逆周期因子”调至中性,但是“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并未改变。
2018年8月份,“逆周期因子”又被重启。彼时,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表示,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基于自身对市场情况的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以适度对冲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情绪。
对于此次“逆周期因子”淡出中间价报价模型的原因,王有鑫认为,逆周期调节因子逐渐淡出使用符合市场形势变化和政策预期导向。5月28日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在7%上下,受此影响,企业结汇率增加,售汇率下降,外汇供求和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改善,外汇市场风险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逆周期因子”逐渐淡出使用符合市场形势变化,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有序波动。
昆仑健康资管首席研究员张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逆周期因子”的淡出,可以与近期下调远期售汇准备金率连在一起看。
“单就‘逆周期因子’而言,调整的只是中间价报价。而采用下调远期售汇准备金的方式,不仅能够影响汇率,还可以吸收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对冲远期通胀走高的风险。”张玮表示。
王有鑫表示,前期央行已通过将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降至0和继续推进金融开放的表态释放了稳定汇率的信号,因此,此时部分报价行调整中间价报价机制也是顺应市场形势和监管意图的表现,属于意料之中的变化。
张玮认为,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人民币汇率呈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而金融业开放是不可逆的趋势,人民币汇率未来也将持续保持双向波动。
展望后期人民币走势,张玮认为,主要取决于中美货币投放力度和经济复苏程度。单就经济差异而言,中国先于美国的经济复苏。在货币投放层面,尽管6月份美联储的扩表规模一度暂缓,但8月份以后又继续步入扩张通道。人民币相对美元而言还有可能继续强势,但继续上涨的空间较为有限。
责任编辑:唐婧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