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侯维栋:养老金融的发展前景

《中国金融》|侯维栋:养老金融的发展前景
2024年06月25日 11:0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侯维栋「交通银行原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媒体融合供稿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税收、产业、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提高到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拉开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大幕。养老金融政策暖风劲吹,不断唤醒全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即为人口轻度老龄化;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为中度老龄化,达到21%为重度老龄化。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融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青岛为例,并结合地区区位优势,思考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机遇。

中国快速老龄化超出一般预期

  • 老龄化现状:老龄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

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9%,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202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占比仅9.3%。从增速看,中国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用了21年,而法国用了126年,英国用了46年。

  • 老龄化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加重

据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50年老年赡养比突破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赡养一位老人。20世纪60年代,中国迎来了“婴儿潮”,这些人有5~7个兄弟姐妹很正常;60年后的今天,这批人集中进入退休期,每年上千万的人口加入退休大军。中国迎来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窗口期。

  • 养老服务现状:“9073”养老模式与智慧养老的兴起

支持老年人就地就近养老,符合民族传统,也符合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状。就养老结构而言,居家养老占养老人口的90%,社区养老约占7%,机构养老占3%,形成了“9073”的养老模式。

在居家养老方面,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长护险”。长护险主要由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庭护理”服务,相关费用主要由医保资金提供。在社区养老方面,有日间照料中心与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等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比传统居家养老多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与机构养老比,又具有离家近、环境亲、更经济的优势。这两种模式方便了老人托管与医疗,但一般由于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在机构养老方面,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但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根据民政部数据,2021年的床位使用率为44.88%,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1%。入住率最高的是中端养老院,费用在4000~8000元/月。

此外,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也在悄然兴起。例如,上海“随申办”,其实现了在市民学习中心、街道社会康养综合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多个场所上线沉浸式“老年智学手机仿真教学系统”。苏州智慧科技养老生活体验馆:通过打造数字养老微矩阵,集成网购、医养、云管家、老年智能设备等功能,通过语音识别、智能匹配,教导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生活。深圳“一中心多站点”养老服务网络:以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辐射家庭的四级服务网络,实现家庭适老、社区养老、社会助老、康养医养融合的数字养老服务链。

总体而言,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成本较高;社区养老很难做实做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存在监管不到位与服务质量不达标等情况;新兴的智慧养老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经营缺乏规模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个人养老金第一支柱现收现付制在老龄化加速与少子化、无子化背景下难以为继;第二支柱覆盖面较小;第三支柱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养老金融成为新蓝海

老龄化事业为养老金融开辟了蓝海市场。养老金融作为典型的跨期金融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

  • 养老金融现状

在养老金金融方面,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人数快速增长,但缴款速度慢。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超过5000万,但人均缴款不多,养老投资则更少。交通银行养老金融课题组调研显示,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50%,实质性购买养老产品的更少,缴存资金群体中只有58%的受访者进行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产品扩容,长期护理保险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23年6月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突破1.7亿,累计有200多万人正在享受服务。个人养老金产品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产品日渐丰富。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共发行757支个人养老金产品,其中储蓄产品465支,保险产品107支,理财产品23支,基金产品162支。

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养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或达到10.3万亿元。根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课题组”的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为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9.6%;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 养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特色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第二支柱年金产品的投资标的受限,更多偏向固定收益资产,较少投向权益类资产,尚无法根据员工年龄量身定制;第三支柱产品种类仍相对有限,缺少产品机制创新,个性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税收激励力度及范围不足。第二支柱计划的投资上限为税前工资的12%,仅为美国的25%的一半;第三支柱的税收激励仅针对个人养老金试点,年抵税额最高为1.2万元。同时,当前第三支柱税收激励实际覆盖范围较小,根据领取时3%的实际税负,预计仅有6000万~7000万人能享受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第三支柱尚未打通。当前尚未建立第二支柱向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转存,限制了养老资金的灵活性。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第二支柱401(k)账户向第三支柱 IRA 个人账户的转存占 IRA 账户资金来源的90%以上。

以产品销售为主,尚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在过去养老金产品选择有限的情况下,客户优先看重绝对投资回报,而在产品逐渐多元化的当下,聚焦客户多元诉求,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综合养老服务已成为核心痛点。例如,在客户沟通上,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充分的与雇主、员工、个人客户沟通的渠道,以提供最符合其核心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在信息整合端,客户尚无法获取养老资产跨支柱的全方位展示及滚动未来预测;在养老规划上,综合的养老咨询服务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尚未形成对跨资产类别、跨支柱的全方位养老规划。

  • 养老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是养老金融产品日渐丰富,打破“低收益”单一模式。在当前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居民养老主要关注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相对稳健的产品。随着居民金融养老素养的提高,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将得到释放,产品供给市场会日益丰富,并突破“低收益”的单一模式。

二是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推动家庭养老的发展。在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丰富养老保障途径是大势所趋。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可以减轻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促进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向多元化转变。同时,随着住房反向抵押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提升子女主动赡养老人的积极性,推动家庭养老发展,更好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

三是养老金投资收益中枢或将下降。截至2023年11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为2.32%;储蓄产品年利率在2%~3.5%;基金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4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也由2020年的10.95%下降至2022年的0.33%趋势。金融投资收益最终来自实体经济,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中枢难免下行。

四是“医养结合”是目前养老行业的大势所趋。养老服务综合化是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医养结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养老、护理、医疗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老人生活的便利性,还大大加强了老人的安全防护,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可进一步满足高龄、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五是养老政策进一步丰富,形成合力。在医保政策上,持续发挥养老托底功能。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养老医保政策,将养老健康监测等医养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对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员,进行医保政策托底。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激励养老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释放空间,可以从增值税、附加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补贴政策上,助推养老参与度提升。例如,地方财政对本地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增支出安排资金给予一定补助;根据居民收入适当进行政府财政补贴,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

发挥地区区位优势

下文以青岛市为例进行说明。2020年,青岛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29813人,占该市总人口的14.20%,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的阶段,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如果青岛市能够成功开展“养老金融”工作,将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宝贵经验。

一是青岛是经济大省的龙头城市,养老基础设施完备。2022年末,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8.74万亿元)仅次于广东(12.91万亿元)和江苏(12.29万亿元)。青岛一直是山东省发展的龙头和经济中心,城市的养老基础设施较完善,大医院也配备有康养相关的先进技术。

二是青岛环境气候条件十分宜人,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天然优势。碧海蓝天、优美的园林和舒适的气候,使得青岛成为许多退休人士的理想之地。受海洋气候影响,青岛冬暖夏凉,十分宜居。

三是青岛闻名品牌涉及家电、饮食、健康产业等,有利于形成养老产业链。家用电器方面有海尔和海信,饮食方面有青岛啤酒和世界知名的制冷装备供应商——澳柯玛,医疗健康方面有英派斯等。青岛当地的企业品牌将对养老产业链形成充分支撑。

四是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居民养老打下制度基础。青岛市政府深入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养老政策。2023年12月,青岛市政府出台文件,从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等六个方面制定27条具体举措,推进建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思考与建议

  • 从法律制度、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快完善养老政策体系

为加快完善养老政策体系,从法律制度和财税政策两方面努力是必需的。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养老形式多样化的制度保障。以意定监护为例,当前我国法律中的监护制度多为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操作的适用性规范,申请人、公证处和社会组织间的权责不清晰易导致后期“风险”不可估,建议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参考案例的方式,明确“裁判”标准,促进适法统一。与此同时,司法、民政及公证部门信息不互通,易导致意定监护协议不可查,建议通过构建监护信息互联机制、制定意定监护登记查询办法等措施细化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就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而言,目前我国采取的是EET模式(缴存阶段免税、投资收益免税,取出阶段统一按照3%纳税),这个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有减轻作用,但对月收入不到起征点的人群,反而有可能增加税负。为提升低收入群体参与积极性,可探索对低收入群体EEE,即全部免税。此外,还可以在如下方面提升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缴存限额可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适当放松人均每年1.2万元的缴存上限;有条件的地区财政资金按比例补贴低收入群体的个人养老金;延长个人养老金未使用缴费额度的有效期,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参加积极性。

  • 积极谋划发展“银发经济”

发展“银发经济”应着重从适老化服务着眼,大力发展老龄健康产业。一方面,放松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的贷款授信,对民办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种活动,发展老年旅游、老龄教育、老年社交、老年文娱产业。立足区域优势和特色,打造15分钟养老圈等特色街区。

  • 充分发挥养老保险产品优势,构建互补性养老体系

在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理财等产品体系中,养老保险产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了有资产配置的功能外,还具有收益确定、叠加保障、领取多样、附加服务等优势,可对冲长寿风险等特点。尤其在当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产品“保本、保收益、保障”等优势更加凸显。因此,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应始终立足于“保命钱”的原则,充分结合“有保底收益”“身故/失能保障”“领取方式多样化”“附加丰富的养老健康资源”等优势,与养老基金、理财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

  •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为加快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鼓励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对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给予政策优惠,促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以打造康养一体的园区为抓手,孵化医养服务相关企业以更好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三是政府应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的渠道。

  • 推动实施“互联网+养老”智能养老政策

政府应做好大数据顶层设计,加强“互联网+养老”的政策扶持、统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整合协同现有系统并加强数据互通。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 马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