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

《中国金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
2024年03月15日 15:27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等机制

作者|李清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5期

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从收入来源结构看,除转移性收入外的收入均属于要素收入。2023 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8%,人均经营净收入比重为18.8%,人均财产净收入比重为7.8%,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为16.6%。基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考虑,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将更高,而财产性收入比重更低,收入来源结构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必须认识到,中低收入群体很难依靠转移性收入来实现阶层跨越,获取更多要素收入是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基础路径。要积极探索路径,着力促进中低收入群体依托要素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低收入群体获取要素收入仍待进一步探索拓展

近年来,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逐步改革完善,取得显著成效,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效率明显提升,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然而,中低收入群体依托要素获取收入,在制度政策支持和路径探索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劳动要素。劳动是中低收入群体赖以生存的生产要素,是增收的主心骨。近年来我国坚持做到“两个同步”,劳动收入份额明显提升,但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依托劳动要素获取更多收入仍有待强化。在要素形成上,城乡区域间在婴幼儿营养健康、学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等方面还有一定差异,影响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工资报酬。在要素配置上,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跨体制自由流动的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在要素收益上,工资制度和相关机制还有待健全。 

资本要素。随着我国发展阶段演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要素收入的重要性正在上升,相关改革也为提升资本要素收入创造了条件。然而,中低收入群体拥有的资本要素量较少、收益渠道比较有限,制约依托资本要素增收。在可及性上,中低收入群体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较低。在市场发育上,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在收益获取上,中低收入群体投资条件和能力偏低,还不能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土地要素。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已取得不少进展,一些地方“三变”改革成效显著。但中低收入群体依托土地要素增收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尚未大规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待完善,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盘活,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土地管理方面,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新型要素。近年来这些新型要素重要性不断提升,相关制度机制也在建立健全,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部分群体能够依托这些要素获取一定收益,但总体上拥有权益较少、收益比重较低。在知识要素上,除了“知识付费”等市场化模式和部分市场机构,知识要素价值还未得到充分体现,科研经费存在“重物轻人”倾向。在技术要素上,产权制度特别是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尚不健全,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不够,技术要素的市场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在管理要素上,体制内单位的管理要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挖掘,对管理要素贡献的科学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健全,所得报酬与所作贡献匹配度不够。在数据要素上,“数据孤岛”问题仍然存在,政府部门内部、政府与外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数据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相关技术性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中低收入群体如何从数据要素中获得合理收益还有待探索。 

加快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

一是进一步强化依托劳动要素增收。要实施预分配行动,促进劳动要素禀赋起点公平。深化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促进劳动要素高效配置。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智能化实施人口居住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围绕重点群体、重点领域,促进就业充分和公平。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功能,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增强培训的精准性、前瞻性和灵活性,支持和规范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渠道,探索适岗人才“量才论级”和“来去自由”。要健全工资福利制度,持续提升“劳—酬”匹配度。健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和市场机构相当人员工资福利水平的调查比较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充分尊重经营主体自主确定工资待遇的权利,同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和加班工资制度。完善政府、工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工资协商协调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要坚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工时、休息休假等劳动标准。 

二是拓展资本要素收益渠道。促进各类主体更充分、更公平地融入资本要素创造财富的过程,并分享合理收益。要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提升金融普惠度,不断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等获取资本要素的机会和能力。加快提升金融设施覆盖度和服务触达度,依托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机制,提升融资可及性、降低交易成本、精准差异化定价,并有效实施监督约束,提高中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要健全资本市场制度,全方位提升资本市场收益公平共享程度。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提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加大对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构建完整的证券投资者赔偿体系,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要探索多种形式分享可持续资本收益。对于非上市公司,可推广建立全员持股制度。支持各类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强化劳动者和所有者共享资本收益,鼓励和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三是持续挖掘土地要素收益。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使集体土地的产权相关人也能够公平合理地共享土地要素价值成果。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广实施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合理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大城镇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从资源高效配置的角度合理管控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和跟踪评估,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加强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为实施精细化科学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创新推动中低收入群体依托新型要素增收。探索多种方式,促进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新型要素收益。对知识要素,要全面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提升科研单位经费管理自主权,放开或大幅提高稿费、专家费、劳务费等支付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技术要素,要健全技术要素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提高技术评价与筛选、知识产权运营、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对管理要素,要积极探索多种收益分配方式来体现管理要素价值、增强管理者的长期行为取向,鼓励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推动普通员工参与管理并获得收益。对数据要素,可按照自下而上逐步形成统一规则的思路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积极探索中低收入群体合理参与数据要素收益分配。

 (责任编辑 许小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16.16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17.39
  • 03-13 戈碧迦 835438 1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