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张瑜
核心观点
今年预算的最大增量是国债,对应的财政预算特征与经济、资本市场影响如下:
1、财政预算特征:1)高支出:靠中央债务对冲地方收入;2)低预算赤字,高广义赤字:广义赤字率高于2022年;3)中央上收事权:替地方加杠杆,支出占比近10年新高;4)地方两级分化:大省稳投资,12省防风险。
2、经济、资本市场影响:1)总量:“低”赤字率与高支出形成财政预期差,表面是广义赤字率更高,深层是赤字认知起变化;2)节奏:开年发力不明显,二、三季度或“三债共振”;3)行业:两大领域直接受益于中央财政——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或达千亿、设备更新贴息或达百亿。
报告摘要
一、今年的国债,有多特别?
通常年份,国债单纯弥补赤字;今年,有三种国债,是财政支出增量的主体:预算安排广义财政支出40.1万亿,同比增量+2.5万亿,其中国债近1.8万亿(2023年增发国债+0.6万亿,常规国债+1800亿,2024年特别国债+1万亿)。
二、今年的预算,有何特征?
1、高支出——财政重回扩张,靠中央债务对冲地方收入(广义财政支出增速6.8%,2019~23年为9.5%、10%、-1%、3.1%、1.3%;广义财政&准财政支出增速8.1%,2019~23年为8%、9.3%、-1%、6.9%、-2.3%),但要提防卖地再次不及目标、拖累支出增速(今年目标+0.1%;2023年目标+0.4%,实际-13.2%;2022年目标+0.1%,实际-21.3%),重点跟踪6个经济大省(占全国5成地产销售/卖地收入,今年合计目标-8%,2023年实际-16%)。
2、低预算赤字,高广义赤字——广义赤字率高于典型财政大年2022年(预算赤字率3%,2019~23年为2.8%、3.6%、3.2%、2.8%、3.0%;广义财政赤字率7.9%,2019~23年为5.6%、8.6%、5.2%、7.4%、7%;广义财政&准财政赤字率8.3%,2019~23年为5.9%、8.6%、5.2%、8.5%、7%)。三种国债,两种不计入今年赤字(增发国债、特别国债)。
3、中央上收事权——替地方加杠杆,支出占比创2016年来新高(39.1%,2019~23年分别为34.4%、35.4%、33.7%、37.4%、39%),或隐含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方向。三种国债,增量主要转移支付给地方(增发国债,0.6万亿增量全部转移支付给地方;特别国债,1万亿增量约一半转移支付给地方)。
4、地方两级分化——大省稳投资,12省防风险(详见《31省预算观察》)
三、预算如何影响经济、资本市场?
1、总量:“低”赤字率与高支出形成财政预期差,表面是广义赤字率更高、深层是赤字认知起变化:基于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导,私人部门盈利能力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政府赤字不足。
2、节奏:开年财政发力不明显,二、三季度或“三债共振”。1-2月,三大指标显示财政未急于发力:1)专项债,进度偏慢(10%,2019~23年平均17%);2)大省固投目标,偏保守(平均5.4%,2019~23年高出全国实际值约3%);3)广义财政赤字,难出现(极限发力信号);两会后,1万亿增发国债已下达、3.5万亿专项债待发、1万亿特别国债待明确(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在两会审议后1个月内通知),或在二、三季度共振发力。
3、行业:两大领域直接受益于中央财政。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或达千亿: 2009~11年家电以旧换新,中央财政负担80%、补贴资金约300亿,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约0.3%,外推今年约300亿,若汽车、家装等行业补贴规模相仿,加总或达千亿;设备更新贴息或达百亿:2022年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中央财政贴息2.5%,若今年增额两批共4000亿,或贴息4000*2.5%=100亿(实际贴息幅度或更高)。
风险提示:预算与执行存在差异,地方收支压力超预期,特别国债发行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今年的国债,有多特别?
通常年份,国债单纯弥补赤字;今年,有三种国债,是财政支出增量的主体:一是2023年增发国债8000亿[1],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在2024年使用;二是常规国债3.34万亿,弥补中央财政赤字;三是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安排广义财政支出40.1万亿,同比增量+2.5万亿,其中国债近1.8万亿(2023年增发国债+0.6万亿,常规国债+1800亿,2024年特别国债+1万亿)。
二、今年的预算,有何特征?
1、高支出——财政重回扩张,靠中央债务对冲地方收入(广义财政支出增速6.8%,2019~23年为9.5%、10%、-1%、3.1%、1.3%;广义财政&准财政支出增速8.1%,2019~23年为8%、9.3%、-1%、6.9%、-2.3%,图2),但要提防卖地再次不及目标、拖累支出增速(2022年目标+0.1%,实际-21.3%;2023年目标+0.4%,实际-13.2%;今年目标+0.1%)、重点跟踪6个经济大省(占全国5成地产销售/卖地收入,今年合计目标-8%,2023年实际-16%)。
2、低预算赤字,高广义赤字——广义赤字率高于典型财政大年2022年(预算赤字率3%,2019~23年为2.8%、3.6%、3.2%、2.8%、3.0%;广义财政赤字率7.9%,2019~23年为5.6%、8.6%、5.2%、7.4%、7%;广义财政&准财政赤字率8.3%,2019~23年为5.9%、8.6%、5.2%、8.5%、7%)。三种国债,两种不计入今年赤字:1)增发国债,进上年一般预算,不计入今年赤字;2)常规国债,进今年一般预算,计入今年赤字;3)特别国债:进今年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赤字。
3、中央上收事权——替地方加杠杆,支出占比创2016年来新高(39.1%,2019~23年分别为34.4%、35.4%、33.7%、37.4%、39%,图5),或隐含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方向。三种国债,增量主要转移支付给地方:1)增发国债,0.6万亿增量全部转移支付给地方;2)常规国债,1800亿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地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同口径增长4.1%;高于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的中央本级支出增速0.3%),3)特别国债,1万亿增量约一半转移支付给地方(近年,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1000亿左右;今年,中央政府性基金增加1万亿特别国债收入,对地方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增至6153亿)。
4、地方两级分化——大省稳投资,12省防风险。相比国债增加1.8万亿,地方债增幅仅1000亿(专项债3.8→3.9万亿),主要关注结构变化,通过新增限额看投资任务、限额空间看化债资源:1)新增限额:6个经济大省提前批专项债占比过半,12个化债重点省份占比下滑较多(已不足10%)。31省合计2.28万亿,同比4%,其中6大省/12省/其他分别占比52%/9%/39%(2023年为48%/15%/37%)。2)限额空间(可用于化债):12省剩余较少。2023年末31省合计1.3万亿,同比-42%,其中6大省平均剩500亿,12省平均剩300亿(详见《31省预算观察》)。
三、预算如何影响经济、资本市场?
1、总量:“低”赤字率与高支出形成财政预期差,表面是广义赤字率更高、深层是赤字认知起变化:基于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导(图7),私人部门盈利能力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政府赤字不足——今年历史首次宣布特别国债多年发行,去年底时隔20余年再次增发国债、PSL大规模重启(详见《中国版QE:谁在“非常规”扩表》)。
2、节奏:开年财政发力不明显,二、三季度或“三债共振”。1-2月,三大指标显示财政未急于发力:1)专项债,进度偏慢(10%,2019~23年平均17%);2)大省固投目标,偏保守(平均5.4%,2019~23年高出全国实际值约3%);3)广义财政赤字,难出现(极限发力信号);两会后,1万亿增发国债已下达、3.5万亿专项债待发、1万亿特别国债待明确(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在两会审议后1个月内通知),或在二、三季度共振发力。
3、行业:两大领域直接受益于中央财政。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或达千亿:2009~11年家电以旧换新,中央财政负担80%、补贴资金约300亿,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约0.3%,外推今年约300亿,若汽车、家装等行业补贴规模相仿,加总或达千亿;设备更新贴息或达百亿:2022年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中央财政贴息2.5%,若今年增额两批共4000亿,或贴息4000*2.5%=100亿(实际贴息幅度或更高)。
[1]预算中,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2024年部分记“上年结转收入”5000亿;实践中,据财长蓝佛安:“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2024年使用”;结合2023年前两批超8000亿增发国债12月中下旬下达,为反映实际,报告正文按2023年1万亿增发国债结转8000亿到2024年测算增量、拉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天行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