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季度金融数据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信心

从前三季度金融数据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信心
2023年10月14日 09:59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文 | 《中国金融》记者 刘宏振

202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并回应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从金融数据亮点和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明显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信心。

经济运行新亮点增多,金融数据明显改善

邹澜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新的变化:供给加快恢复,9月制造业PMI已升至扩张区间;消费显著回升,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已超过2019年同期;投资支撑稳定,基础设施、制造业民间投资增势较好,重点城市房地产成交回暖;物价总体回升,总供求更趋平衡。总的看,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实,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

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也有明显改善。阮健弘指出,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为经济回升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合理增长。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投放流动性。前三季度降准两次,累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0.3%、9%和10.9%。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33万亿元,同比多增1.4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为经济的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多向发力

阮健弘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是消费信贷平稳增长、存量房贷利率明显下降,增加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的能力。前三季度,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新增4600亿元,同比多增3493亿元,加大了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同时,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落地,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比8月末低42个基点,取得了显著的下降幅度。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能够有效减少居民的利息支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助于消费平稳增长。

二是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为稳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11.88万亿元,同比多增3.23万亿元,增加较多。从行业投向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的水平,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

同时,随着金融促消费、稳投资系列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以及经济运行积极因素的不断积累,市场主体的预期正在提振。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编制的居民家庭消费预期指数为56.4%,比上季度上升0.5个百分点,表明居民的消费信心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50.6%,比上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的投资意愿也出现回升。

进一步为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为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撑。阮健弘指出,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从利率看,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减轻居民利息负担。人民银行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贷款市场利率报价改革成效显著,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前三季度,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10个基点,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

邹澜介绍,2023年8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利率政策针对性和协同性明显增强。一是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10个基点。针对性地支持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二是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调降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引导银行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25个基点,促进企业居民加大投资消费。目前一系列利率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反映积极正面,后续效果还将持续显现。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优化贷款投向,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结构性工具正向激励作用有效发挥,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持续推进,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稳步有序落地。乡村振兴金融资源投入加大,9月末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新动能金融需求及时响应,9月末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1.4万亿元。

在针对民营经济的多元化融资支持方面,一是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满足民营企业信贷需求,8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元。二是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9月末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26亿元债券提供增信支持。三是支持民企特别是科技型民企上市和再融资,累计已有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部分领域民间投资出现亮点,基础设施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接近9%,均高于全部投资增速。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得到有力提振,中小企业开工已有改善。

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2023年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3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更新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李斌介绍,这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1%,占到金融业总资产的55%,其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性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性较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还要接受基于宏观审慎的附加监管,包括在最低资本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再满足0.25%到1.5%的附加资本要求,在杠杆率要求之上再满足0.125%到0.75%的附加杠杆率要求,同时还要按时制定提交恢复计划、处置计划建议“两个计划”,以强化资本内在约束机制,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治理水平。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在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监管引导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积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总体稳健,在金融体系中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末,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不良率1.2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是10.57%和15.65%,拨备覆盖率达到246%,保持了较高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

总的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认定和附加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也已经完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等相关程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推进有关工作,稳步扩大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范围。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好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合力,促进稳健经营,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发展成效显现

邹澜表示,政策在供需两端的发力有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近一段时间,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调整优化首付比例、利率等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借款人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配套政策,研究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推动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随着各部门、各地方政策措施出台落实,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高频数据显示的重点城市交易活跃度上升,销售和市场预期均出现边际好转。从信贷数据看,主要银行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较上月多投放1000多亿元,保持明显回升态势,信贷资金对在建项目建设竣工和住宅销售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聚焦重点,对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域加大支持,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邹澜介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接近尾声。2023年8月31日相关政策发布后,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金融为民理念,从与客户共生共荣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研究推动以市场化方式让利客户,分门别类不断细化具体执行措施。在法治化前提下,力争最大幅度、最快速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加班加点完成系统改造,以电子化批量操作等简便易行的方式,最大限度不让客户跑腿。针对客户关切,积极加强宣传引导,以系列问答等形式解释说明操作细节,确保群众听得懂、办得好、得实惠。

目前,绝大多数借款人均已第一时间享受到了实惠。据统计,9月25日到10月1日实施首周,有98.5%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合计4973万笔、21.7万亿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对于其他还需借款人提供证明材料、银行予以认定的情况,主要银行也将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整。

公众普遍反映,存量房贷利率降低,明显减少了利息负担,降低了提前还贷的动力,增加了投资和消费的信心和能力,特别是对前期在利率较高时购房的工薪阶层和个体工商户,效果尤为明显。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显著影响整个合同期限的利息支出,预计此项措施的效应将持续发挥,并逐渐惠及整个经济运行。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近几个月,受美元走强和国内季节性购汇较多的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并略有升值,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没有偏离基本面。截至9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9.55,较6月末上涨2.9%。其中人民币对英镑升值4.3%,对欧元升值3.9%,对日元升值3.5%,人民币较其他非美元货币走势偏强。

邹澜强调,人民币汇率外部压力有望缓解,中美利差倒挂不是新问题。近两年来,中美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周期分化,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债收益率大幅上升,我国利率水平则稳中有降,中美利差收窄并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倒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已经在市场化价格中体现。从趋势看,中美利差会逐步回归正常。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本轮加息已接近尾声,美债收益率创十几年高点后回落,近期市场已在逐步消化本轮加息周期的完整信息,中美利差将逐步恢复至正常区间,这将有利于支撑人民币汇率。

他还指出,在中美利差倒挂背景下,确实有一些机构和企业出现了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没有充分估计汇兑风险,一旦汇率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经营主体还是要坚持风险中性,立足主营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不要去赌汇率。

应当看到,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中美利差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中美利差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汇率走势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近期,国内稳经济、稳预期政策陆续出台落地,宏观经济运行向好。我国经常账户有基础、也有条件保持合理规模顺差,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之一。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持续好转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和避险属性显现,跨境资金流动能够自主均衡。总的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人民银行将把握内外均衡。坚持“以我为主”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注重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会坚决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3 上海汽配 603107 --
  • 10-20 惠柏新材 301555 --
  • 10-19 德冠新材 001378 --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9.5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41.6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