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访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
本刊记者 贾瑛瑛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强的阶段性冲击,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您认为当前小微企业面临哪些经营困难,其金融需求呈现怎样的特点?
张健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华夏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工作阻击战、全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主动作为,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和积极主动的履责担当助力疫情防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真金白银”的力度、“接事即办”的速度、“共克时艰”的温度,帮助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力、持续践行的重大课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小微企业又面临新的经营困难,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短期冲击猛烈直接。疫情暴发期间,小微企业广泛分布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建筑施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行业,出现行业性经营活动骤然停摆,众多小微企业营业收入锐减,但是员工工资、社保、税费、租金等均为刚性支出,企业资金断档断流,冲击猛烈,很多企业面临的是最直接的生存冲击。
二是中期影响逐步显现。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逐步有序复工复产,小微企业又面临着支出刚性但需求恢复缓慢、产出增加但订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物流发货逐步恢复但回款时间延长,需求链不振、资金链紧张、供应链不畅等问题,加之原本就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小微企业经营持续承压,信心普遍不足。
三是长期调整不容忽视。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停减产使许多企业的客户和订单严重流失,供应链不畅可能面临各要素重组与替代,外贸进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当前,面临的短期、中期困难,可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逐步缓解,但是,长期调整更应引起重视,原有业态因疫情影响可能加速调整、替代与出清,在全球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应加强研究预判,早着手应对,做好长期准备。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小微企业固有的“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依然存在,但是出现以下几个阶段性变化。
一是资金周转难的现象更加突出。受出行限制、地区限制、服务限制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对贷款展期、续贷特别是无还本续贷的需求迫切,希望通过贷款续转来维系经营所需资金流。
二是押品难问题更加突出,存量客户对信用贷款需求持续增加。疫情发生以前经营正常、疫情过后预期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希望已经合作的银行能够调增授信额度,增加临时信用贷款支持。
三是对期限、还款方式有更加灵活的要求。因面临贷款到期的还款压力,小微企业希望对存量贷款调整还本付息周期或采取更加灵活的还款计划,减轻当期资金压力;同时,希望对增量贷款能够给予其更长的贷款期限,对中长期分期还款方式的贷款资金需求量有所增加。
四是更加关注融资成本。小微企业更加迫切地希望获得优惠的贷款利率定价。
记者:此次疫情加速了各行业线上化发展的步伐,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您认为商业银行应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业务模式?
张健华:疫情的发生对商业银行非接触式服务能力、数字化金融服务应用覆盖面、全流程业务办理模式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银保监会也鼓励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金融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疫情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速金融科技的应用,加快银行数字化、线上化的步伐。
一是加速整合。数据是银行的重要资产,但是数据的整合、挖掘、应用需要不断深化。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分布在各个业务条线、不同的业务系统,商业银行要加速完善自身数据架构,明确数据的分布及流转路径,开展数据治理,不断提高数据质量,让数据资产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速整合外部信息,为决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要主动加强与工商、税务、法院等政府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大数据、区块链,获取多渠道、多维度信息,支撑高效决策,提升客户体验。
二是加速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均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以前,我们会从关键节点、核心节点、核心痛点、风控决策等视角出发,提出应用及解决方案。疫情的发生,让商业银行更多从全流程、全业务、全场景的视角,加速数字化、线上化的应用,打通业务链条的所有环节,所谓的非关键节点处理不好,也会在应用及体验上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阻滞不畅。疫情期间,华夏银行的“龙商贷”产品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提供7×24小时的无接触式线上金融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客户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抗击疫情助力。
三是加速创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同等重要。一方面,应依托自身业务经验,培养“业务+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有逻辑、有场景的数据支撑与决策;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第三方合作,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随着数字化应用的深入,人脸识别、远程监控等技术已趋于成熟,商业银行要加大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力度,并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使这些技术或应用像目前的水、电一样,成为必备的保障或基础设施,可以实现第三方接入式应用。
四是加速开放。要加快开放银行体系建设,通过引入现代智能化设备,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将支付结算、小微金融、个人综合消费等自身的优势业务整合,通过业务开放、数据开放、技术开放,支持合作方应用场景的快速、便捷接入,实现客群、收入的规模化效应。
记者:前面您谈到了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目前商业银行与这类机构的联合贷款受到很多关注,您怎样看待联合贷款的发展趋势,业务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健华: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等的联合贷款是结合银行与合作方的各自相对优势及客户需求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合作方式。特别是那些依托场景掌握大量客户授权数据信息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够提供更快捷、更便利、嵌入式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能够引入增量信贷资金、扩大金融覆盖面、满足更多的融资需求。当然,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均是在监管允许的框架内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不能变,共同经营风险、防范风险才能有助于双方的可持续合作。大家一起合作要提供的是更多方便、快捷、普惠的金融产品,要实现的是共同服务好普惠金融客群的目标,金融科技公司要控制合作杠杆,商业银行要避免做成资金提供方。在发展联合贷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合作的目标定位。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服务小微客群,共同培育客户,共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金融生态。如果离开服务客户的终极目标,单纯强调技术合作、资金合作都是不可持续的。
二是确保推送数据的合法性。基于线上业务的特点,要将互联网的场景化、数据化管理原则与了解你的客户、有效分析第一还款来源的基本原则有效结合,加强对场景真实性和数据质量的分析,通过数据共享,核实借款人身份、评估贷款风险,并开展相应的贷后管理工作。同时,要确保合作机构合规收集用户信息,杜绝未经客户授权占有、分析、整合客户信息的情况出现。
三是要落实穿透性原则,核心风控环节各自独立开展。开展联合贷款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强调风控逻辑与数据驱动的双验证,关注合作方“大数据分析”“风控模型”的历史运行效果,并建立自己的风险控制模型,定期监控模型表现,对模型进行优化迭代,不断提高模型的风险识别能力。
记者:今年3月下旬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科技水平,在强化核心企业金融支持的同时,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银行业探索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张健华:链式融资,大型与中小型企业联动,提升对供应链、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整体金融服务能力,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与不断优化的方向。此次,监管部门从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层面再次强调,是通过引导畅通资金流、促进物流,最终提速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恢复。要达到上述效果,以下几方面问题还需要深化解决。
一是对核心企业的支持要强。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融资支持,提升核心企业的用信率,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这也需要管理部门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考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
二是核心企业对上游的支付要快。要从政策层面持续清理对上游企业资金的不合理占用,确保核心企业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这也将稳定核心企业自身的业务,增强核心企业抗风险能力,要从整体的视角共同应对疫情影响。
三是要强化核心企业信用的电子化多级流转。要把核心企业的增信功能沿着供应链实现不断传递。线上化、电子化合作过程中,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核心企业都要加强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政府机构和核心企业要协助银行做好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的监测,确保贸易背景、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共同防范风险。
四是要组织开发通用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要着力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平台化、场景化,创新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发挥融资服务平台、交易中心以及各类公示系统等金融类基础设施的作用。
记者:华夏银行定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多年来持续深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借助金融科技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华夏银行做了哪些探索?
张健华: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通过不断提升线上化程度、尝试以更加便捷的手段服务客户,满足客户更加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实际上,华夏银行运用科技金融手段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给小微企业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是加大科技运用,打造网贷系列产品。自2017年以来,践行“总行中心推动、分行边缘革命”的原则,创新推出网贷产品,包括完全依靠大数据风控的“龙商贷”和“发票贷”系列、依托核心企业的“龙惠贷”系列、与保险等机构合作的“龙e贷”系列,实现贷款发放及归还全线上操作、随借随还,有效节约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相比到期还本付息的传统贷款模式,小微企业实际资金使用成本降低30%~50%。
二是着力打造“房贷通”升级版。通过集中化授信建档,开通抵押物线上评估,实现“房贷通”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等,提高快速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房贷通”业务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还款方式灵活,并实现了要素化、标准化审批,作为华夏银行小微业务的主打产品,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还款压力,省去倒贷成本。
三是整合推出普惠“民企通”。通过多年来深入的金融服务实践,华夏银行总结出了小微业务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简要归纳为“三难、三贵、三痛”。“三难”,即信用缺乏融资难、担保不足融资难、效率不高融资难;“三贵”,指贷款过桥成本贵、期限短促还款贵,资金占用计息贵;“三痛”,包括额度不够融资痛,资金压占经营痛,综合需求服务痛,针对上述问题,华夏银行升级推出普惠“民企通”。普惠“民企通”,包含“融易通”“融惠通”“融结通”三大系列,为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三难、三贵、三痛”问题。华夏普惠“民企通”不是一项单一的产品,实际上是一个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打造的金融服务工具箱,涵盖融资、结算以及综合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如同一口集结十八般武器的百宝箱,多点出击,精准施策,打通各个痛点,能够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个阶段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怎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控?
张健华:当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从大的方面讲,来源于行业风险,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也是受这次疫情冲击最直接、最猛烈的行业,行业内的小微企业均受到较大影响。从小的方面讲,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小微企业经营波动性大,经营缺乏稳健性,企业利润率普遍不高,自身管理架构较为松散,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复工复产有个过程、复产达产有个过程、要恢复至疫情发生以前的利润水平并达到稳定状态还有个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投放出去就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承担着较大风险,企业一旦出现经营不善往往导致贷款形成呆账,损失率较高。银行本身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同时促进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风险防控。
一是要“经营”风险。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各商业银行都开展了展期、续贷或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这些小微企业客观上出现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现象”,但是一定要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这波风险行情。这些小微企业,绝大部分不是因为经营失败而是受疫情影响导致的集中性经营困难,这就需要各方共同面对,去纾困。如按照以往单一客户、单个案例的管理惯性采取应对措施,可能形成“踩踏事件”“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风险。
二是要共担风险。这次疫情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不是行业相对稳定情况下行业内部企业的个别调整。因此,要从财政、税收、社保、房租、利率等多角度给予支持,确保行业整体稳定及行业内的小微企业基本稳定。同时,要出台行业性稳定政策,从国家性的担保公司、转贷基金、补偿基金、行业纾困基金的层面建立大平台,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行业风险不要出现大幅波动。
三是要做好长期准备。一定要稳存量、优增量,这里要特别强调对银行业存量客户的支持。已经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经办银行或主办行,要适时采取延长贷款期限、增加临时性贷款额度的方式,确保各自存量小微企业经营稳定。只有大家都服务好自身的客户,培育好自身的客户,才能保持行业整体稳定,才能争取时间共同应对风险、化解风险。
记者:从政策支持的层面来看,您对于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还有哪些建议?
张健华:当前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与万千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既是银行机构的责任担当,更是华夏银行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承诺实践。小微金融要增量、扩面、降价、保质,这些目标之间需要平衡,要达到一个比较优势的状态,希望各方从中长期视角给予银行及小微企业不同的支持。
一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倡导符合中国国情、符合银行自身行情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道路。无论是支持政策多少条还是风险管理多少道,都要放在目前大冲击、中长期、系统化的视角去考虑,考虑各项政策的叠加效应及市场的承受能力。避免政策的出台意愿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对市场、对要素的中长期扰动,产生不可持续或者出现短期利好、长期利空的现象。
二是在疫情猛烈冲击下,要给予传统制造业、科技含量不是那么高的小微企业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商业银行聚焦在明星企业、小巨人企业、高科技企业身上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略传统产业中小微企业的基础支撑作用,要从一个生态链的视角考虑,没有了辛勤的蜜蜂,哪来华丽的果实,在疫情对整体行业产生冲击的背景下,那种单纯的以行业不良率驱使的信贷政策导向需要重新审视,压降传统制造业(不含落后产能)、小微企业贷款的做法更是错误。传统小微企业在“金字塔”的最底端,底端不牢、支撑不稳,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都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稳定的大量的传统小微企业群体,“衣食住行”没有保障,大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的资产质量、领先优势也不稳定。
三是换一个视角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政策支持,撬动对小微企业更大的金融支持。面对疫情影响,零售批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一定会增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的压力。鉴于疫情冲击影响巨大,银行业小微企业问题贷款率在现阶段出现上升是客观必然,着眼长远,为建立“敢贷、能贷、愿贷”的小微企业信贷文化,建议监管部门对于小微企业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区别对待,并适用更高的容忍度。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