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公布,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也随之披露。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4月10日,有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公开。
观察发现,与往年相比,理财子公司普遍实现利润较大规模的增长,合计净利润超221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净利润最高,达到了28.06亿;建信理财净利润增速最快,达到了515.52%。
相关分析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理财子公司良好的业绩表现与外部市场扩大、内部管理机制更新等有关,但观其后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资管市场的竞合、客户对理财产品需求的变化等因素。
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
2018年12月至今,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4月10日,有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公开,其中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及部分城商行。
净利润方面,15家理财子公司中,有10家理财子净利润超10亿,其中招银理财净利润最高,达32.03亿,兴银理财、中银理财位居第二、三位,净利润均在26亿以上。中小银行仅徽银理财、宁银理财、青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四家披露了业绩,在15家理财子中居尾部位置,其中仅徽银理财净利润超过5亿,达6.96亿元。
普益标准研究员余雅琴向本报记者分析称,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及建信理财净利润表现突出,一方面是由于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承接母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管理规模大幅上升,使得净利润增速也大幅提升。
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方面,除信银理财、中邮理财、平安理财、徽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外,有10家理财子披露了数据。其中招银理财的理财规模仍居榜首,达2.78万亿元,其次为建信理财,管理规模达2.19万亿元。
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增速上,建信理财的增速最快,达213%,受2020年建行绝大部分理财规模均在母行,尚未完全转移至建信理财影响。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截至2021年底,建设银行存续产品已由年初的1.5万亿元压降至1839亿元。
净值化水平上,从披露的数据来看,目前银行整改效果显著,净值化水平基本在90%以上。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银行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约为93.14%,较2020年末上升30.74个百分点。可以看到,上述披露数据的理财子基本达到了该水平,其中渝农商理财、青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4家净值化率达到了100%,但信银理财、建信理财低于该标准,净值化水平分别为90%、92.25%。
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银行普遍表示,财富管理仍是各银行业务的重要发力点之一,理财业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财富管理战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其中理财业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增长点。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也透露,农银理财已与相关外资机构磋商设立合资理财公司,打造能够为各类客户提供优质理财产品和服务,且兼具ESG投资特色的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对农银理财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机遇挑战并存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从外部因素考虑,居民不断增加的投资理财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居民财富增加、理财意识提升,为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内部方面,理财子公司依托于银行的资源和比较优势,在客户获取、服务提供等方面较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而言具有较大竞争优势。”金融学博士向本报记者分析称。
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实施以来,银行理财业务持续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呈现出更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银保监会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理财子公司设立工作。截至2022年4月10日,全国已有2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含获准开业)。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2021年理财子公司业绩亮眼,主要原因是新的管理机制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活力。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后,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在推进产品转型的过程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强化投研能力建设、业务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资产规模、产品种类有突破。
“此外,2021年金融市场虽有波动,但债市出现了小牛市行情,这对于主打固收类产品的理财子公司而言,无疑是比较有利的。”杨海平称。
受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调整的影响,今年以来多家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出现负收益,“破净”产品一度超过了两千只,为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楚惠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和疫情反复,经济余震未平,压力持续传导至国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使资产管理行业的业绩压力陡增。同时,严监管成为常态之下,理财子公司尚未走出转型阵痛期,投资者对于净值型产品和长期投资理念的接受不深,业务发展面临挑战较大。
“展望2022年,由于宏观环境影响较大,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可能不及2021年的同比增速,这也从当前理财产品破净较多和理财子公司自购理财产品的现象可以看出。但是,从长期来看,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需求仍然高涨,理财子公司可利用此段时间加速内部优化,加强内功修炼,为后续市场调整做好准备。”张楚惠称。
具体来看,张楚惠分析称,一是理财子公司的净值化运作能力不足,需通过外引内联加强宏观研究、大类资产研究以及投资运作能力,做好择时交易和投资策略转换;二是风控管理不足,需完善内部风控条线,加强底层资产的风险跟踪,控制产品回撤幅度;三是投资者教育不足,需要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风险事件,培育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理念。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广勇也认为理财子公司后续的发展面临一些难点。他表示,从需求方角度来看,受到疫情、封城、中美贸易战、俄乌冲突、房地产行业连环爆雷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下滑,很多客户的收入减少,可能会导致“没钱买理财产品”。而从供给方角度来看,受到经济下滑影响,之前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行业(如房地产)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可供投资的理财产品也随之变少。供需双方的疲软,必将影响未来理财领域的发展。
杨海平、罗皓瀚则认为,总体来看,对于理财子公司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同源的。机遇方面,市场空间、理财业务的协同效应等不言而喻,挑战方面,理财子公司将面临海内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以及客户不断增强的个性化、综合化的服务要求。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理解加深,客户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处于进化之中。
“未来理财子公司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主打固收类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推进投资资产的多元化;二是净值化转型全面完成之后,强净值管理,强化客户投资全过程的沟通管理,强化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杨海平称。
罗皓瀚则提出,理财子公司一方面需关注金融科技的应用和为理财经理赋能,以及利用智能投顾等技术服务目前资产量相对较小客户。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仍是重要话题。“在打破刚兑和全面净值化时代,客户更需要陪伴和引导。投教能力可能会成为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理财子公司不能仅限于监管要求式的投教和‘运动式投教’,需要在投教内容、形式、载体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赵般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