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银行缘何不同归宿 拆解花旗在华零售金融调整逻辑

同一银行缘何不同归宿 拆解花旗在华零售金融调整逻辑
2024年06月11日 1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从2007年在繁华的上海陆家嘴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至2024年正式关停个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中国)经历了起伏跌宕的17年。

  6月11日,花旗银行(中国)和汇丰银行(中国)同日宣布,花旗中国在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收购事项已正式完成交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花旗中国撤退的一年半期间,其各项业务板块命运不同,一部分资产被转让,一部分资产成为自留地,一部分转让乏人问津。

  其中,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转给汇丰,对公业务(含债券承销、同业业务)成“自留地”,信用卡业务仅应收账款债权成功转让,仍面临着“无下家”境地,保险中介许可已注销。

  不同的命运背后,是各类资产市场认可度不同的逻辑。

  然而,就像罗马三世纪危机后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一样,花旗在华有退亦有进。据悉,花旗正积极寻求在内地设立一家独资证券公司和一家独资期货公司,花旗中国也成为首批外汇展业试点的四家银行之一。

  6月11日,花旗中国发言人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截至目前花旗在中国的员工有约7000名。据汇丰中国发言人消息,原花旗中国的300多名员工正式加入汇丰。

  花旗保留对公业务“自留地”

  与个人银行业务不同,对公业务成为花旗中国的自留地,且近期还迎来了一位对公经验丰富的新行长。

  1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复,核准陆烜花旗中国行长兼董事的任职资格。次日,花旗宣布任命陆烜为花旗中国总裁,将领导花旗中国的业务发展及运营管理。

  在此之前,陆烜的身份是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企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据公开信息报道,花旗中国在2021年4月宣布任命陆烜为企业银行部总经理。

  6月11日,花旗中国总裁、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陆烜表示,未来花旗中国会更加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通过花旗全球的网络服务客户,支持他们的跨境金融需求。花旗全球拟出售业务部门负责人Titi Cole说,花旗在执行战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交易的完成是公司实现简化战略的又一重要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中国还成为首批外汇展业试点的四家银行之一,且为唯一的外资银行。由于外汇展业试点仅在对公业务中展开,花旗银行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将成为其一大优势。

  6月11日,花旗中国发言人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询称,该行债券承销、同业拆借业务在该行均归属对公业务,均正常运行。

  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转至汇丰

  6月11日上午,花旗银行(中国)、汇丰银行(中国)同日宣布,花旗向汇丰出售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正式完成交割。

  据悉,本次收购的业务范围为花旗中国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包括个人客户持有的存款、代理销售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和相关账户,不含保险代销,不涉及花旗中国的信用卡、个人房贷及其他贷款等其余零售业务。据2023年汇丰中国公告,此笔交易总额约为36亿美元(截至2023年8月)。

  汇丰中国表示,该行已承接花旗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及相关资产。同时,超过300位原花旗相关员工也已正式加入汇丰。该行预计,到2024年底“大财富管理”矩阵下的员工总数将达约6000人。

  花旗中国表示,此次交易是花旗全球战略调整当中2022年宣布的逐步关停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业务计划实施的一部分。

  此前5月,花旗中国公告,个人银行业务营业网点预计于今年6月8日起停止营业,共涉及12所城市的15个营业网点,而后花旗中国在各地留存的个人客户及其账户将归集到花旗中国上海分行集中管理。

  6月11日,花旗中国发言人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截至目前,花旗在中国的员工有约7000名。

  房贷、信用卡债权转让,信用卡业务乏人问津

  然而,与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顺利转让截然不同,花旗中国的信用卡业务仅转让了能短期变现的应收账款债权,未来的运营仍面临着“无下家”的境地。

  今年1月,花旗中国公告,自5月6日起,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将停止交易功能。同时,花旗中国已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协议,将向其转让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信用卡还款服务停止后仍未结清的信用卡分期还款余额或欠款款项(简称“应收账款权利”)。

  5月16日,花旗中国再次发布公告,自7月3日21时起,该行个人信用卡将终止提供还款服务,并会向用户提供账户信息截至7月5日的最后一期信用卡对账单。自7月6日起,花旗中国将逐步调整/停止信用卡相关服务渠道,终止所有尚未注销的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账户。在截止日仍未结清的款项,需要向富邦华一银行进行后续还款。

  花旗银行强调,此项变动是花旗在中国市场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

  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之中,花旗中国信用卡业务的承接为何仍乏人问津?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信用卡业务有着规模效应,需要较大的发卡规模、足够多的交易和投资余额、足够低的风险,多种要素同时起作用有才能带来盈利。

  他表示,大中型银行若收购花旗中国信用卡,将面临着较高的客户重叠率;而中小型银行若要收购也则要考虑地域限制和品牌对等。

  此外他表示,银行收购信用卡业务为的是获取新客户。以股份制银行为例,其信用卡规模与花旗中国有着数量级的差距,很可能花旗的客户同时也是该行的客户,当客户交叉率过高,达不成“1+1大于2甚至等于2”的效果,收购的意义就不大了。

  此外,花旗中国个人房产抵押贷的债权部分也已出让。2023年8月,花旗中国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信贷资产债权转让协议相关,花旗中国向富邦华一银行转让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的债权及其附属担保/保证权益。2024年1月,花旗中国宣布该转让的交割已经完成。

  保险中介许可证注销

  与转让和保留均不同,花旗中国的保险代销业务选择了直接注销。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公示,依法注销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保险中介许可证》。

  花旗中国表示,这属于个人业务关停进程的一部分。

  据花旗中国官网,该行原先与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有保险代理业务关系,具体产品包括一款年金保险和一款医疗保险。

  花旗中国此前曾公告,其不再开展保险代理业务,且自2024年1月1日起,各保险公司已与该行终止了保险兼业代理业务关系。公告称,保险产品将由保险公司履行。在进一步通知前,这项公告不会对花旗中国客户的保险服务产生立即影响。客户可通过联系相应的保险公司,将关联缴费账户更改至其他银行。

  “目前个人零售业务出售工作正进入尾声。”花旗中国相关人士表示。实际上,自花旗宣布退出亚洲、欧洲、中东和墨西哥的全球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以来,目前已经完成了在澳大利亚、巴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9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

  最新布局证券、期货业务

  就如经历三世纪危机后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人一样,花旗在华既有战略性撤退,也有向新领域的进军。该行表示正积极寻求在中国内地设立一家独资证券公司和一家独资期货公司。

  然而,新罗马也不是一日建成的。

  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对花旗环球金融控股有限公司(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Holdings Inc.,简称“花旗环球”)设立独资证券公司花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申请文件发布反馈意见。

  文件中指出,花旗环球2022年净利润下滑,请花旗环球补充说明原因,并结合2023年度经营情况补充论证符合“财务状况良好,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条件。同时,要求补充更新提供近三年长期信用评级及展望,并解释说明2021年惠誉信用评级展望为负面的原因。

  对于花旗在中国内地设立独资期货公司方面,6月11日花旗中国发言人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正在推进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天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